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芳華》破5億,馮小剛“對賭”要贏了,可更多公司還躺在雪地裡

作者丨韓蕾

來源丨野馬財經

20年前, 憑藉《甲方乙方》, 名不見經傳的馮小剛用“馮氏喜劇”開創了賀歲檔的先河;如今, 《芳華》二度歸來,

6天5億票房也算是給將近耳順之年的他送了一份大禮。

青春不老, 誰的芳華都不曾逝去;佳音終傳, 誰的等待都不願辜負。

誠然, 《芳華》沒有讓他失望, 上映首周票房突破3億元, 豆瓣評分也達到了7.9分。 截止到發稿前, 該電影票房已超《我不是潘金蓮》, 突破5億元大關。

除收穫了一票普通觀眾的口碑外, 《芳華》也被各大研究機構看好。 國泰君安發佈研報表示, 預計《芳華》總票房或達8-10億, 有望衝擊12月票房冠軍;中金公司則認為, 賀歲檔首個週末, 《芳華》綜合票房已突破3億元, 並獲豆瓣8分的評價, 相關公司值得關注。

人們似乎都忘記了, 3個月前, 在談到《芳華》撤檔時, 馮小剛曾在發佈會上幾度哽咽, 並直言, “心情是有些悲壯的”。

兩年前的“對賭”

至於馮小剛為何落淚,

可以肯定的是, 對於導演來說, 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 最希望其被善待的就是他們;而另一種猜測是, 面對兩年前和“大戶人家”華誼的對賭, 馮小剛這個“小媳婦”似乎有些吃力。

2015年11月, 上市公司華誼兄弟(300027.SZ)以10.5億元的價格, 收購了東陽美拉70%股權。 那時, 後者的註冊資本僅500萬元。

顯而易見的是, 如此高溢價的收購必然面對其他的交換條件。

當時, 老股東馮小剛和華誼兄弟簽訂了“對賭協議”, 作出了為期5年的業績承諾, 其中2016年度承諾的業績目標為東陽美拉當年經審計的稅後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自2017年度起, 每個年度的業績目標為在上一個年度承諾的淨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

也就是說, 2017年, 馮小剛要為公司完成的淨利潤將達到1.15億元。

如果完成不了, 就要自掏腰包。 這也是從2013年導演了《私人訂制》後就未出新戲的馮小剛, 自2016年起, 保持一年一部電影的重要原因。

去年, 華誼兄弟董秘高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馮小剛承諾的東陽美拉2016年度業績已經完成。 2015年的近5000萬元加上2016年上半年的3000多萬元,

已達到8000多萬元。 此外, 馮導還有很多代言收入, 其實已經夠了。 ”

但在《我不是潘金蓮》票房未達保底線的背景下, 人們可以想像, 年近60的“老炮兒”馮小剛為完成業績四處奔波, 還不惜和王健林撕破臉的焦慮。

而在今年, 儘管華誼兄弟在三季報中稱, 東陽美拉多元化發展趨勢良好。 但根據其公佈的半年報顯示, 子公司東陽美拉上半年淨利潤僅2748萬元, 離業績承諾達標還差將近9000萬元。 如此一來, 《芳華》就成為了馮小剛期待的“重頭戲”。

對此, 《證券日報》曾分析稱, 《芳華》製作成本在1.3億元左右, 除去各方收入分配後, 票房至少達到7億元, 才能讓東陽美拉的業績達標。 雖然隨後華誼方面否認了這一推論, 但可以肯定的是,

要完成業績, 《芳華》需要的票房不會比《我不是潘金蓮》低。

對於馮小剛今年能否完成“對賭”,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聯繫了華誼兄弟, 對方稱具體資料屬於公司機密, 不方便回答。

華誼的“明星資本化”

近年來, 華誼兄弟的“明星資本化”嘗試一直是媒體報導的焦點, 其中不乏包括馮小剛在內的高溢價收購, 旨在綁定明星IP, 實現利益最大化。

無一例外的是, 在這些參股和收購中, 當事人均和華誼方面簽訂了業績承諾協定, 也就是所謂的“對賭”。

2013年9月, 華誼兄弟通過全資子公司華誼影業以人民幣2.52億元的價格參股僅成立了3個月的浙江常升, 張國立為該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張國立等向華誼兄弟方面承諾, 2013年度淨利潤目標為浙江常升經審計的稅後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3000萬元, 其餘幾年的稅後淨利潤目標將在2013年承諾的淨利潤目標基礎上按協定約定比例增長。如果沒有達成,張國立等同意以現金方式向浙江華誼補足。

2015年10月,華誼兄弟以7.56億元現金收購了東陽浩瀚70%的股權。而東陽浩瀚的主要股東包括Angelababy、李晨、陳赫、馮紹峰等六位藝人。

為此,所有明星股東承諾保證2015年的淨利潤達到9000萬元,之後四年的業績按照每年15%的比例上浮。如果完不成“對賭”,同樣,明星們就要拿現金來補足差額。並且,前述所指的利潤不包括明星股東履行《獨家演藝經紀合同》給公司下屬關聯公司帶來的利潤。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點尤其體現在2016年華誼兄弟的業績上。

據年報披露,2016年華誼兄弟實現營業收入35.03億元,同比下降9.55%;實現淨利潤8.08億元,同比下降17.21%,且為上市8年來的首次業績下滑。

同樣不樂觀的“對賭”情況,也似乎映射著華誼“明星資本化”的坎坷。

2016年,浙江常升的淨利潤只有2500.13萬元,未能達到目標;而有六位明星股東加持的東陽浩瀚情況稍好,2016年實現淨利潤1.01億元,與目標也相差200多萬元。

無獨有偶,為完成“對賭”,那些簽訂協定的明星股東也是苦不堪言。

張國立公開表示,“有了對賭協議後,我就變得不從容了,拍戲不像以前那樣等一個我喜歡的劇本、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過去活動、廣告不好,多少錢都不接,但後來變得這一切都沒有門檻了,用什麼方式都要把這個錢給人家填上去。”

曾苦心專研演技,零片酬出演的馮紹峰近年來更是“雷劇”不斷,被粉絲質疑“對賭協定是不是毀了很多作品”。

沙灘上的“前浪

當影視業進入快車道時,人們漸漸發現,原本在金融圈流行的“對賭”一詞,頻繁的出現在影視圈的視野裡。

大家記住的似乎只有票房可觀的《美人魚》、《戰狼2》等熱劇,卻忘記了許多公司就是在這一波波的“對賭”浪潮中,迅速崛起,又飛快隕落。

而比起華誼兄弟的“明星資本化”,電影圈裡最為常見的“對賭”叫做“保底發行”。

“保底發行”,就是製片方與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簽訂的一個“對賭協定”。根據協定,雙方確認一個數額,無論影片票房最終是多少,製片方都能獲得一筆高額收益,而發行方則可在超額票房中,優先獲得額外收入。

可值得注意的是,縱觀2016年被爆出有“保底發行”的電影,除了零星幾部“上岸”外,半數以上都“保底失敗”,宣告“擱淺”。

如博納影業10億保底的《封神傳奇》,票房2.83億;恒業影業3億豪賭的《夢想合夥人》,票房僅8100萬,這也成為了該公司近兩年來最大的虧空。

2017年,電影“保底發行”同樣不容樂觀,以暑期檔為例,啟泰文化等4億保底的《繡春刀2》、光線傳媒8億保底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華誼兄弟3億保底的《絕世高手》等電影紛紛被爆出保底失敗。

關於影視圈的“對賭”現象,前影視公司高管,知名博主曾鵬宇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直言,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不管是公司業績對賭還是發行對賭,只是思維方式不太一樣,但本質都屬於靠天吃飯,國家政策、潮流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和實體行業有規律可循有天壤之別,風險極高。就《芳華》來說,如果最終不能如期上映,那對今年公司業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更是公開表示不看好保底發行,因為“保底發行總是風險由一方承擔,利益向另一方傾斜。所以,絕大多數保底運作是失敗的。”

無論如何,按照目前的情況,馮小剛完成業績“對賭”看起來已經是大概率事件。在熱點不斷,紛繁複雜的影視圈,人們也許不會記得那些“對賭”失敗的電影,但毫無疑問的是,馮小剛們一定會想起那些面對業績壓力的心酸時刻。

因為,2018年又要來了。

其餘幾年的稅後淨利潤目標將在2013年承諾的淨利潤目標基礎上按協定約定比例增長。如果沒有達成,張國立等同意以現金方式向浙江華誼補足。

2015年10月,華誼兄弟以7.56億元現金收購了東陽浩瀚70%的股權。而東陽浩瀚的主要股東包括Angelababy、李晨、陳赫、馮紹峰等六位藝人。

為此,所有明星股東承諾保證2015年的淨利潤達到9000萬元,之後四年的業績按照每年15%的比例上浮。如果完不成“對賭”,同樣,明星們就要拿現金來補足差額。並且,前述所指的利潤不包括明星股東履行《獨家演藝經紀合同》給公司下屬關聯公司帶來的利潤。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點尤其體現在2016年華誼兄弟的業績上。

據年報披露,2016年華誼兄弟實現營業收入35.03億元,同比下降9.55%;實現淨利潤8.08億元,同比下降17.21%,且為上市8年來的首次業績下滑。

同樣不樂觀的“對賭”情況,也似乎映射著華誼“明星資本化”的坎坷。

2016年,浙江常升的淨利潤只有2500.13萬元,未能達到目標;而有六位明星股東加持的東陽浩瀚情況稍好,2016年實現淨利潤1.01億元,與目標也相差200多萬元。

無獨有偶,為完成“對賭”,那些簽訂協定的明星股東也是苦不堪言。

張國立公開表示,“有了對賭協議後,我就變得不從容了,拍戲不像以前那樣等一個我喜歡的劇本、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過去活動、廣告不好,多少錢都不接,但後來變得這一切都沒有門檻了,用什麼方式都要把這個錢給人家填上去。”

曾苦心專研演技,零片酬出演的馮紹峰近年來更是“雷劇”不斷,被粉絲質疑“對賭協定是不是毀了很多作品”。

沙灘上的“前浪

當影視業進入快車道時,人們漸漸發現,原本在金融圈流行的“對賭”一詞,頻繁的出現在影視圈的視野裡。

大家記住的似乎只有票房可觀的《美人魚》、《戰狼2》等熱劇,卻忘記了許多公司就是在這一波波的“對賭”浪潮中,迅速崛起,又飛快隕落。

而比起華誼兄弟的“明星資本化”,電影圈裡最為常見的“對賭”叫做“保底發行”。

“保底發行”,就是製片方與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簽訂的一個“對賭協定”。根據協定,雙方確認一個數額,無論影片票房最終是多少,製片方都能獲得一筆高額收益,而發行方則可在超額票房中,優先獲得額外收入。

可值得注意的是,縱觀2016年被爆出有“保底發行”的電影,除了零星幾部“上岸”外,半數以上都“保底失敗”,宣告“擱淺”。

如博納影業10億保底的《封神傳奇》,票房2.83億;恒業影業3億豪賭的《夢想合夥人》,票房僅8100萬,這也成為了該公司近兩年來最大的虧空。

2017年,電影“保底發行”同樣不容樂觀,以暑期檔為例,啟泰文化等4億保底的《繡春刀2》、光線傳媒8億保底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華誼兄弟3億保底的《絕世高手》等電影紛紛被爆出保底失敗。

關於影視圈的“對賭”現象,前影視公司高管,知名博主曾鵬宇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直言,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不管是公司業績對賭還是發行對賭,只是思維方式不太一樣,但本質都屬於靠天吃飯,國家政策、潮流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和實體行業有規律可循有天壤之別,風險極高。就《芳華》來說,如果最終不能如期上映,那對今年公司業績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更是公開表示不看好保底發行,因為“保底發行總是風險由一方承擔,利益向另一方傾斜。所以,絕大多數保底運作是失敗的。”

無論如何,按照目前的情況,馮小剛完成業績“對賭”看起來已經是大概率事件。在熱點不斷,紛繁複雜的影視圈,人們也許不會記得那些“對賭”失敗的電影,但毫無疑問的是,馮小剛們一定會想起那些面對業績壓力的心酸時刻。

因為,2018年又要來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