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附子常見配伍的不同藥效(上)

認識附子——

附子味辛、甘, 大熱。 主入心、腎、脾經。 有回陽救逆, 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陰盛陽衰, 大汗亡陽, 吐利厥逆, 虛寒瀉痢,

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氣味俱厚, 走而不守, “火性迅速, 無處不到”(《本草經讀》), 能上助心陽通脈, 中溫脾陽健運, 下補腎陽益火, 挽救散失之元陽, 最善溫腎氣、補元陽、救厥逆、祛寒濕、除痼冷, 為溫裡回陽, 救逆固脫之要藥。 虞摶謂:“附子稟雄壯之質, 有斬關奪將之氣, 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 以追複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 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 以祛除在表之風寒;引溫裡藥達下焦, 以除在裡之冷濕。 ”《傷寒蘊要》謂:“附子, 乃陰證要藥。 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 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 或厥冷腹痛, 脈沉細, 甚則唇青囊縮者, 急須用之, 有退陰回陽之力, 起死回生之功。 ……夾陰傷寒, 內外皆陰, 陽氣頓衰, 必須急用人參建脈以益其原,
佐以附子溫經散寒, 舍此不用, 將何以救之。 ”《本草正義》曰:附子“其性善走, 故為通行十二經重陽之要藥, 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 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 徹內徹外, 凡三焦經絡, 諸髒諸腑, 果真有寒, 無可不治。 ”

附子是中醫臨床的一味要藥、峻藥和猛藥, 因其能起沉屙、拯垂危而受到古今眾多名醫的推崇。 如明代名醫張景岳把附子列為“藥中四維”之一。 他說:“夫人參、熟地、附子、大黃, 實乃藥中之四維……人參、熟地者, 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黃者, 亂世之良將也。 ”清代名醫陸懋修稱:“藥之能起死回生者, 惟有石膏、大黃、附子、人參。 有此四藥之病一劑可以回春, 舍此之外則不能。 ”現代名醫吳佩衡則把附子、乾薑、肉桂、麻黃、桂枝、細辛、石膏、大黃、芒硝、黃連列為中藥十大主帥,

指出“此十味藥品, 餘暫以十大主帥名之, 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醫何紹奇謂“附子一物, 可上可下, 可攻可補, 可寒可熱, 可行可止, 可內可外, 隨其配伍之異而變化無窮, 用之得當, 療效卓著, 在群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說它是 ‘百藥之長’, 是並不過分的。 ” 從上述昔賢論述中, 足見附子在名醫心目中地位之重。

自漢張仲景以降, 歷代善用附子之醫家舉不勝數, 近代更有以附子為名者如祝附子(祝味菊)、吳附子(吳佩衡)、李附子(李彥師)、附子先生(傅夢商)等, 他們十分推崇附子的卓越療效, 並善用附子而充分發揮附子的功用, 以此博得醫林佳名。 然則, 附子性大熱, 力峻猛, 有大毒, 臨床應用顧忌重重,

加之附子中毒屢見不鮮, 故有“終身視附子為蛇蠍”者。 故惲鐵樵曾說附子“為最有用亦最難用”。 之所以會出現附子中毒的情況, 除認證欠准、劑量失宜、煎煮不當、服法欠妥、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等之外, 配伍不當也屬常見。 故本文擬對歷代著名醫家運用附子之經驗中關於附子的配伍方面進行收集整理, 為充分發揮附子之獨特療效, 提高醫療品質添一綿薄之力, 不當之處, 尚請賢達指正。

附子配伍13藥對——

一、附子配乾薑

附子長於回陽救逆, 走而不守, 能通徹內外上下。 乾薑具有回陽通脈之功, 守而不走, 溫中回陽。 二藥配伍, 相須並用, 乾薑能增強附子回陽救逆的作用, 正如前人所說:“附子無薑不熱”。 且附子有毒, 配伍乾薑後, 乾薑能減低附子毒性,

附子配乾薑有增效減毒之功。 故附子用於亡陽證, 常與乾薑配伍。 附子配乾薑被稱為“仲景附子配伍法”, 仲景四逆湯即薑、附、草同用, 以溫中散寒, 回陽救逆。 附子配乾薑尚有溫腎暖脾, 散寒止痛之功, 如赤石脂丸、烏梅丸雖用薑附, 卻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於:

1、陽氣衰微, 陰寒內盛或大汗、大吐、大瀉而致的四肢逆冷, 汗自出, 脈微欲絕等亡陽證。

2、治脾腎陽虛之慢性腹瀉, 如《附子配伍治六頑疾》治張男患慢性泄瀉3年, 日行大便3~4次, 便後小腹冷痛, 必以熱毛巾溫敷, 其痛方緩, 舌胖苔白膩, 脈沉細。 大便常規正常。 用附子6g, 乾薑10g, 黨參15g, 炒白芍15g, 烏梅6g, 蒼術10g, 隨證加減, 調治20多劑而獲效。

二、附子配肉桂

二藥均有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之功, 但附子性烈,長於回陽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緩,長於暖下焦而溫腎陽,並引火歸元以攝無根之火,行氣通滯。相須為用則溫腎助陽,引火歸元,溫經散寒止痛。

主要用於:下焦命門火衰,腎陽不足之腰膝酸軟,形寒足冷,陽痿,尿頻,睾丸冰冷,肢體厥逆,浮腫喘滿等症。

三、附子與桂枝

附子溫腎陽,通行十二經,逐寒祛濕止痛,通利關節,可祛深伏之寒濕。桂枝溫經散寒,橫通肢節,可解肌散表淺風寒。二藥合用,相得益彰,溫通心腎陽氣,散寒通經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於:

1、陽虛外感風寒濕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於桂)。

2、心陽虛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則心力不支,脈細弱或結代(桂大於附)。陳妙峰用二藥又配黨參、黃芪、麥冬、丹參、炙甘草治療陽虛型心律失常,認為附子強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竇房結功能興奮性增強,改善傳導功能,對緩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隨證選用10—30—45克。張伯叟經驗治療心痹(冠心病、心絞痛),溫陽通陽善用附子、桂枝,特別是附子一味,既能溫陽又能通陽,尤于桂枝。

四、附子配烏頭

附子性大熱有毒,能散寒燥濕,除痹溫中,通陽止痛。烏頭性溫有大毒,辛散溫通,能搜風除濕,逐寒開痹,破積散結;二藥合用散寒袪濕功倍,除痹止痛效靈。

主要用於:風寒濕痹,肢體關節苦痛;寒邪所幹之胸痹、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細辛

附子溫裡扶陽,散寒滯通經脈。細辛外散風寒,內祛陰凝,溫通腎氣,開通諸竅。二藥合用,溫通宣散,徹表入膀胱經,徹裡入腎經,相得益彰,共奏溫陽散寒凝,蠲痰飲,暖胞宮之功。二藥表裡兼顧,陽複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功效,為止痛要對。

《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李杲:“細辛,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主要用於:

1、陽虛感冒,形寒肢冷,頭身疼痛,骨節疼痛之症。

2、風濕關節疼痛難忍,屈伸不利之證。

3、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屬陽虛寒凝者。但有觀察認為細辛有誘發心房纖顫之可能,故對有心房纖顫傾向者應慎用。

4、陽虛寒凝水飲咳喘,用為要藥。龔志賢自擬扶腎蠲飲湯,用附子30克、細辛6克、乾薑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方中取附子溫陽化飲,細辛散寒蠲飲之功,而有較好療效。

5、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寒凝胞宮之痛經、閉經、不孕。如朱久之用治子宮寒凝不孕可獲得溫陽暖宮散寒凝種子之效驗。

六、附子配花椒

附子、花椒同為辛熱之品,有溫裡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腎經而溫陽氣,溫腎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溫中止痛,暖脾止瀉作用較強,二藥並用,脾腎同治,相輔相助,通陽散寒,溫中止痛之力極強。

主要用於:

1.中焦虛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熱,補命火回陽救逆,溫中土散寒消陰,祛風勝濕,溫經止痛,通行十二經脈,上下表裡,無所不到;而半夏辛溫,豁痰逐飲,消痞散結,降濁止嘔,降氣平喘。二藥配伍,散臟腑、經絡、表裡、上下的痰飲停滯,使陰寒得散,脾腎得溫,水濕得化,痰飲得消,則陽虛痰濁痞嘔諸症自除。

主要用於: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脈沉遲弦緊或虛而無力等。吳佩衡常用四逆湯合二陳東加麻黃、細辛治一切肺部痰飲陰證,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證顯著者用小青龍東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烏頭,而川烏、附子同出一物,理應半夏亦反附子了。清66;張璐《本草逢原》如是說,近代名醫張錫純亦稱“附子烏頭天雄皆反半夏”。近代習慣用法及當今教材,多認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應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曆有記載。如《金匱》附子粳米湯,《扁鵲心書》附子半夏廣皮生薑湯,《傳言適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湯、附子五積散,《證治準繩》小半夏湯,《張氏醫通》附子散。據陳馥馨氏統計,在《普濟方》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含十八反組對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數最多,達163方,可見其配伍應用的普遍性了。

半夏反附子,畢竟是前人教訓的總結,出現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鮮品,毒性過大;或炮製不得法,毒性殘留;或用量過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藥,時間過短;或藥後飲酒,溫浴;或季節環境溫度過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個體差異,對二種藥物有不良反應等等。然而實踐證明,只要注意防範,如法應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有陽無陰,走而不守,有回陽救逆之力。鹿茸壯腎陽,退虛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攝精固陰。二藥配伍,相須互補,溫命火填精髓,壯陽散寒止痛。

主要用於:

1、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陽痿遺精,宮寒不孕,久痢,久瀉。白清佐經驗用治此證每以鹿茸3克研末,熟附子15克煎湯送服。

2、風寒濕痹。

九、附子配艾葉

附子配艾葉溫經暖宮。

主要用於:沖任虛寒,經閉,腹痛等症。

十、附子配胡蘆巴

附子配胡蘆巴,二藥皆能溫陽散寒止痛,相配則效力更著。

主要用於:陽虛寒濕內盛之小腹及下肢冷痛等症。

十一、附子配麻黃

附子大辛大熱,峻補元陽。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二者相配,一攻一補,助陽解表,用於素體陽虛複感風寒之證,可以避免陽虛無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後更加傷陽。使之汗中有補,汗出不傷正;補中有散,扶正而不礙邪。

附子具有溫腎壯陽,化氣行水之力,麻黃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合而使用,溫陽利水消腫之功頗佳。

另外,附子辛熱,溫通經脈祛裡寒。麻黃辛溫,宣通經絡散外寒;相配則溫經通脈,助陽散寒。

代表方劑: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主要用於:

1、外感病,如支氣管炎、哮喘、陽虛外感、寒性咳嗽等。

2、經絡骨節病,如風濕痹證、面神經癱瘓、半身不遂等。王大經體會二藥合用能增強溫陽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藥配伍治療寒濕痹痛。

3、心血管疾病,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應用的方面很廣,但鮮有用於水腫者。近年藥理發現麻黃、細辛、附子三藥配伍,能加強麻黃抗過敏反應的功能。

4、心腎陽虛咳喘。虛喘不忌麻黃,肺心病痰飲咳喘、水腫,可隨證選用三拗湯、越脾湯、小青龍湯合真武東加減有較好療效。顏德馨治哮喘之偏於寒勝者,最喜冠此兩味。董建華也善配用二藥助陽平喘,對心腎陽虛,痰飲咳喘,或兼有外感風寒者,用之頗有溫陽化飲、宣肺平喘功效,常又與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虛喘用麻黃的劑量宜隨證酌定,有的體會虛喘用麻黃的劑量為治實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為宜。邱祖萍將附、麻與生脈散相伍為用治療肺心病合心衰,認為附子溫腎壯陽、化氣行水,麻黃宣肺平喘、發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強心作用,故能茯效。

5、麻黃宣通寒滯提高心率以治標,附子溫心腎陽氣以治本,為治療心腎陽氣不足遲脈症的常用有效配伍。附子能提高竇房結功能並改善房室傳導阻滯。范昌華治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逐漸增加淨麻黃60—120克,熟附子15—30克,並配伍細辛4—15克。範氏的經驗用量可供參考。但有認為麻黃、細辛增加是揠苗助長。

6、陳耀堂運用二藥治療中風偏癱屬肝陽不足,陽虛生風者。

7、腎炎腎病屬陽虛表寒之水腫、咳喘。

十二、附子配人參

附子善溫陽散寒,具有回陽救逆作用。人參善補五臟元氣,具有益氣救脫作用。二藥配伍,互補協調,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益脾陽,補益元氣,回陽固脫,附子得人參則回陽而無燥熱傷陰之弊,人參得附子則補氣而兼溫裡之功。

吳謙雲:參附“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傾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傷寒蘊要》:“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者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人參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道也;黑附子回陽,霸功赫奕,”柯雪帆:“回陽救逆的附子與大補元氣的人參配伍是溫與補的結合,又是陽與氣的相互促進,有協同配合作用。單用附子溫陽,雖一時陽氣恢復,恐難持久。《傷寒論》有‘脈暴出者死’之誡。若單用人參,元氣雖能恢復,元陽未振,陰寒之邪難以消散,有再次厥逆之險。參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絕之陽氣。再者,附子辛熱,人參甘平,二者相配能起協調平衡作用。”

主要用於:

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氣大虧、陽氣暴脫之大汗、肢厥、息微、脈沉微欲絕或浮大無根。

2、寒濕所致骨節、胸腹疼痛諸證。

3、附子配人參為參附湯,以此製成的參附注射液,臨床廣泛用於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搶救,使用方便,療效更著。

4、祝味菊亦常用之認為這是傷寒少陰病出現虛脫時的無上妙法。

參附相伍若用於扶陽複脈,附子宜生用;用以溫經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

但因人參物稀價昂,近人經驗,以黃精、甘草各一兩或黨參一兩代替人參,可收到同樣療效。

十三、附子配黃芪

附子入心、腎,溫補護陽,既溫腎陽,又溫脾陽。黃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氣固表。二藥合用,心肺雙補,脾腎同治,補火生土,有溫陽利水,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本草逢源》:“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同桂枝、附子則治衛虛亡陽汗不止,為腠理開闔之總司。”

主要用於:

1、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

2、水腫,小便不利,四肢不溫,畏寒等症。

但附子性烈,長於回陽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緩,長於暖下焦而溫腎陽,並引火歸元以攝無根之火,行氣通滯。相須為用則溫腎助陽,引火歸元,溫經散寒止痛。

主要用於:下焦命門火衰,腎陽不足之腰膝酸軟,形寒足冷,陽痿,尿頻,睾丸冰冷,肢體厥逆,浮腫喘滿等症。

三、附子與桂枝

附子溫腎陽,通行十二經,逐寒祛濕止痛,通利關節,可祛深伏之寒濕。桂枝溫經散寒,橫通肢節,可解肌散表淺風寒。二藥合用,相得益彰,溫通心腎陽氣,散寒通經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於:

1、陽虛外感風寒濕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於桂)。

2、心陽虛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則心力不支,脈細弱或結代(桂大於附)。陳妙峰用二藥又配黨參、黃芪、麥冬、丹參、炙甘草治療陽虛型心律失常,認為附子強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竇房結功能興奮性增強,改善傳導功能,對緩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隨證選用10—30—45克。張伯叟經驗治療心痹(冠心病、心絞痛),溫陽通陽善用附子、桂枝,特別是附子一味,既能溫陽又能通陽,尤于桂枝。

四、附子配烏頭

附子性大熱有毒,能散寒燥濕,除痹溫中,通陽止痛。烏頭性溫有大毒,辛散溫通,能搜風除濕,逐寒開痹,破積散結;二藥合用散寒袪濕功倍,除痹止痛效靈。

主要用於:風寒濕痹,肢體關節苦痛;寒邪所幹之胸痹、脘腹疼痛。

五、附子配細辛

附子溫裡扶陽,散寒滯通經脈。細辛外散風寒,內祛陰凝,溫通腎氣,開通諸竅。二藥合用,溫通宣散,徹表入膀胱經,徹裡入腎經,相得益彰,共奏溫陽散寒凝,蠲痰飲,暖胞宮之功。二藥表裡兼顧,陽複表解,在內之寒附子溫之細辛助之,在外之寒細辛疏之附子輔之,加強溫陽解表、散寒止痛功效,為止痛要對。

《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臟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李杲:“細辛,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主要用於:

1、陽虛感冒,形寒肢冷,頭身疼痛,骨節疼痛之症。

2、風濕關節疼痛難忍,屈伸不利之證。

3、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屬陽虛寒凝者。但有觀察認為細辛有誘發心房纖顫之可能,故對有心房纖顫傾向者應慎用。

4、陽虛寒凝水飲咳喘,用為要藥。龔志賢自擬扶腎蠲飲湯,用附子30克、細辛6克、乾薑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方中取附子溫陽化飲,細辛散寒蠲飲之功,而有較好療效。

5、用於治療腎陽不足,寒凝胞宮之痛經、閉經、不孕。如朱久之用治子宮寒凝不孕可獲得溫陽暖宮散寒凝種子之效驗。

六、附子配花椒

附子、花椒同為辛熱之品,有溫裡散寒之功。附子善入腎經而溫陽氣,溫腎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較峻。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溫中止痛,暖脾止瀉作用較強,二藥並用,脾腎同治,相輔相助,通陽散寒,溫中止痛之力極強。

主要用於:

1.中焦虛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

附子大辛大熱,補命火回陽救逆,溫中土散寒消陰,祛風勝濕,溫經止痛,通行十二經脈,上下表裡,無所不到;而半夏辛溫,豁痰逐飲,消痞散結,降濁止嘔,降氣平喘。二藥配伍,散臟腑、經絡、表裡、上下的痰飲停滯,使陰寒得散,脾腎得溫,水濕得化,痰飲得消,則陽虛痰濁痞嘔諸症自除。

主要用於: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脈沉遲弦緊或虛而無力等。吳佩衡常用四逆湯合二陳東加麻黃、細辛治一切肺部痰飲陰證,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證顯著者用小青龍東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烏頭,而川烏、附子同出一物,理應半夏亦反附子了。清66;張璐《本草逢原》如是說,近代名醫張錫純亦稱“附子烏頭天雄皆反半夏”。近代習慣用法及當今教材,多認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應用。然而,半夏附子配用曆有記載。如《金匱》附子粳米湯,《扁鵲心書》附子半夏廣皮生薑湯,《傳言適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湯、附子五積散,《證治準繩》小半夏湯,《張氏醫通》附子散。據陳馥馨氏統計,在《普濟方》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中含十八反組對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數最多,達163方,可見其配伍應用的普遍性了。

半夏反附子,畢竟是前人教訓的總結,出現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鮮品,毒性過大;或炮製不得法,毒性殘留;或用量過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藥,時間過短;或藥後飲酒,溫浴;或季節環境溫度過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個體差異,對二種藥物有不良反應等等。然而實踐證明,只要注意防範,如法應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

附子溫陽散寒,止痛,有陽無陰,走而不守,有回陽救逆之力。鹿茸壯腎陽,退虛寒,有益精血作用,守而不走,能攝精固陰。二藥配伍,相須互補,溫命火填精髓,壯陽散寒止痛。

主要用於:

1、畏寒肢冷,腰膝痠痛,陽痿遺精,宮寒不孕,久痢,久瀉。白清佐經驗用治此證每以鹿茸3克研末,熟附子15克煎湯送服。

2、風寒濕痹。

九、附子配艾葉

附子配艾葉溫經暖宮。

主要用於:沖任虛寒,經閉,腹痛等症。

十、附子配胡蘆巴

附子配胡蘆巴,二藥皆能溫陽散寒止痛,相配則效力更著。

主要用於:陽虛寒濕內盛之小腹及下肢冷痛等症。

十一、附子配麻黃

附子大辛大熱,峻補元陽。麻黃辛溫,發汗解表。二者相配,一攻一補,助陽解表,用於素體陽虛複感風寒之證,可以避免陽虛無力鼓邪外出,或恐汗後更加傷陽。使之汗中有補,汗出不傷正;補中有散,扶正而不礙邪。

附子具有溫腎壯陽,化氣行水之力,麻黃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合而使用,溫陽利水消腫之功頗佳。

另外,附子辛熱,溫通經脈祛裡寒。麻黃辛溫,宣通經絡散外寒;相配則溫經通脈,助陽散寒。

代表方劑: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主要用於:

1、外感病,如支氣管炎、哮喘、陽虛外感、寒性咳嗽等。

2、經絡骨節病,如風濕痹證、面神經癱瘓、半身不遂等。王大經體會二藥合用能增強溫陽散寒除痹痛之功,善用二藥配伍治療寒濕痹痛。

3、心血管疾病,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等。應用的方面很廣,但鮮有用於水腫者。近年藥理發現麻黃、細辛、附子三藥配伍,能加強麻黃抗過敏反應的功能。

4、心腎陽虛咳喘。虛喘不忌麻黃,肺心病痰飲咳喘、水腫,可隨證選用三拗湯、越脾湯、小青龍湯合真武東加減有較好療效。顏德馨治哮喘之偏於寒勝者,最喜冠此兩味。董建華也善配用二藥助陽平喘,對心腎陽虛,痰飲咳喘,或兼有外感風寒者,用之頗有溫陽化飲、宣肺平喘功效,常又與白果、五味子等配伍,虛喘用麻黃的劑量宜隨證酌定,有的體會虛喘用麻黃的劑量為治實喘的1∕2,一日量掌握在3-6克為宜。邱祖萍將附、麻與生脈散相伍為用治療肺心病合心衰,認為附子溫腎壯陽、化氣行水,麻黃宣肺平喘、發汗利水,且二者均具強心作用,故能茯效。

5、麻黃宣通寒滯提高心率以治標,附子溫心腎陽氣以治本,為治療心腎陽氣不足遲脈症的常用有效配伍。附子能提高竇房結功能並改善房室傳導阻滯。范昌華治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逐漸增加淨麻黃60—120克,熟附子15—30克,並配伍細辛4—15克。範氏的經驗用量可供參考。但有認為麻黃、細辛增加是揠苗助長。

6、陳耀堂運用二藥治療中風偏癱屬肝陽不足,陽虛生風者。

7、腎炎腎病屬陽虛表寒之水腫、咳喘。

十二、附子配人參

附子善溫陽散寒,具有回陽救逆作用。人參善補五臟元氣,具有益氣救脫作用。二藥配伍,互補協調,上助心陽,下補腎陽,中益脾陽,補益元氣,回陽固脫,附子得人參則回陽而無燥熱傷陰之弊,人參得附子則補氣而兼溫裡之功。

吳謙雲:參附“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傾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傷寒蘊要》:“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者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人參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王道也;黑附子回陽,霸功赫奕,”柯雪帆:“回陽救逆的附子與大補元氣的人參配伍是溫與補的結合,又是陽與氣的相互促進,有協同配合作用。單用附子溫陽,雖一時陽氣恢復,恐難持久。《傷寒論》有‘脈暴出者死’之誡。若單用人參,元氣雖能恢復,元陽未振,陰寒之邪難以消散,有再次厥逆之險。參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絕之陽氣。再者,附子辛熱,人參甘平,二者相配能起協調平衡作用。”

主要用於:

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氣大虧、陽氣暴脫之大汗、肢厥、息微、脈沉微欲絕或浮大無根。

2、寒濕所致骨節、胸腹疼痛諸證。

3、附子配人參為參附湯,以此製成的參附注射液,臨床廣泛用於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搶救,使用方便,療效更著。

4、祝味菊亦常用之認為這是傷寒少陰病出現虛脫時的無上妙法。

參附相伍若用於扶陽複脈,附子宜生用;用以溫經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

但因人參物稀價昂,近人經驗,以黃精、甘草各一兩或黨參一兩代替人參,可收到同樣療效。

十三、附子配黃芪

附子入心、腎,溫補護陽,既溫腎陽,又溫脾陽。黃芪入肺、脾,健脾利水,益氣固表。二藥合用,心肺雙補,脾腎同治,補火生土,有溫陽利水,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本草逢源》:“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托已潰癰瘍。……同桂枝、附子則治衛虛亡陽汗不止,為腠理開闔之總司。”

主要用於:

1、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等症。

2、水腫,小便不利,四肢不溫,畏寒等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