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中興42歲員工跳樓身亡,殺死他的是脆弱性格還是行業寒冬?

12月10日, 42歲的歐建新從深圳南山區高新南四道的中興通訊大樓墜亡。 隨後, 此事迅速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人們對此的反應各不相同, 震驚、悲傷、惋惜……但更多的還是疑惑:是什麼導致了這齣悲劇的上演?

42歲, 在很多行業裡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而作為一名研發工程師, 歐建新畢業於名校北航, 碩士學歷, 曾在華為工作8年, 後又跳槽到中興工作了6年, 業內經驗可謂豐富。 如果不是因為面臨中年失業, 他的人生本該一帆風順。

有人也許會說, 中年失業還可以東山再起, 因為這件事就選擇跳樓, 這個人也太脆弱了。

殺死歐建新的是他自己脆弱的性格嗎?其實未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歐建新之死與中興所在的通信行業的整體沒落不無關係。

通信行業發展回顧

通信這個行業在十幾年前, 和現在的互聯網行業一樣火爆, 因為填補了市場空白, 這個行業很快迎來了自己的紅利期。

就拿中興來說, 2002、2003那幾年, 中興依靠小靈通實現了快速增長, 業績與華為不相上下, 那是中興最風光的一段日子。 在那段時間, 中興給應屆本科生開出的薪資差不多是一年8萬多, 幾乎是其他專業的2倍。

與此同時, 朗訊、北電、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其他運營商也是火得不行, 像深圳移動, 那在業內更是最頂尖的存在, 直到2008年, 通信行業還是很多人眼中的香餑餑, 很多應屆畢業生不管是不是專業對口都想往裡鑽。

那麼現在呢?我們看中興的待遇, 跟十幾年前基本差不多, 運營商早就風光不再, 而通信行業那些外企一個個都倒閉了, 整個行業只有華為在唱獨角戲。

而華為自己也不算太好, 去年開始聲稱要“優化”掉34歲以上的員工,

TUP分紅也降了很多, 為什麼?因為通信這個行業越來越不景氣了, 利潤率薄如紙, 本來指望的5G, 一下被推遲到2021年, 企業這麼多人, 都張著嘴等著吃飯, 能不裁員嗎?面臨中年失業的, 絕不止墜樓身亡的歐建新一人。

對於一個處在衰落期的行業,

尤其是一個在快速爆發之後逐漸衰落的行業, 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在這個行業裡面所有的人: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

歐建新1975年出生, 他一開始工作的時候恰好就是通信行業最風光的時候, 然後伴隨著通信行業由盛而衰, 其中辛酸他心裡肯定是清楚的, 他的絕望可能不只是來自於失業, 而是來自于他根本沒有希望在行業內找到一個匹配原來薪酬的工作了, 年紀大, 華為不要他, 中興待不下去, 他沒有地方可以去了。 成為行業寒冬的犧牲品, 這才是歐建新選擇放棄生命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時代, 不確定才是常態

從歐建新之死, 我們能看到的是:行業趨勢可以成就一批人, 也可以毀掉一批人。

2008年金融危機, 多少令人豔羨的華爾街精英從天臺縱身一躍。

光伏行業曾經被捧上天, 如今驟然沒落, 市值百億元的明星公司轟然倒塌, 又有多少人面臨比歐建新還慘的困境呢?

煤老闆也曾是國內最風光的一批人物, 可就算你掌控著最寶貴的不可再生能源, 在產業升級、行業洗牌的浪潮下, 你也得被迫重覓生路。

前段時間火了一篇文章:《10年後, 你的工作還在嗎?》文章中提到, 當AI成熟後, 世界將有50%的工作被取代。

這篇文章讓很多人都膽戰心驚, 當你所在的行業被取代時, 你還能幹什麼呢?沒有什麼行業能永遠風光, 今天資本紛紛湧入, 明天就可能無人問津,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 不確定才是常態, 誰能預測未來呢?

我們該怎麼辦

沒落的不僅僅是通信行業, 許多更為傳統的行業在變化中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就在掙扎中,無數企業悄然消失。

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灰犀牛”、“黑天鵝”出現,巨頭企業想維持他們在行業內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難,它們隨時有被顛覆的可能。

保持靈活的價值取向是必要的。我們還是拿中興來舉例:

2004年以前,中興和華為基本上還是在同一水準,營收都超過百億;但在2004年後,兩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務實的中興更看重現金流,它只做賺錢的業務,而華為變得更重視技術研發投入。

華為拼的是未來。這就決定了十年後兩家的差距。2016年,華為營收是6000億元,而中興只有1000億。

有一些事情,在現在看來可能沒什麼用處,但它能決定你十年後會怎麼樣,這件事你做還是不做?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企業還行,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正好處在行業的上升期,當紅利期一過,我們還能挺多久?

我們常說一句話:“沒有風險就是最大的風險。”那些看似平靜的天空之下,風暴其實一直都在。它不在此處,就在彼處,不在現在,就在將來。我們缺的不是資源、技術或人才,缺的是敏銳的觀察和果斷的執行力,還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所以,在無數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我們不妨靜下心來,看看這個世界,思考一下自己當前的處境,思考一下看似無用的未來。

許多更為傳統的行業在變化中也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局面,就在掙扎中,無數企業悄然消失。

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灰犀牛”、“黑天鵝”出現,巨頭企業想維持他們在行業內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難,它們隨時有被顛覆的可能。

保持靈活的價值取向是必要的。我們還是拿中興來舉例:

2004年以前,中興和華為基本上還是在同一水準,營收都超過百億;但在2004年後,兩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務實的中興更看重現金流,它只做賺錢的業務,而華為變得更重視技術研發投入。

華為拼的是未來。這就決定了十年後兩家的差距。2016年,華為營收是6000億元,而中興只有1000億。

有一些事情,在現在看來可能沒什麼用處,但它能決定你十年後會怎麼樣,這件事你做還是不做?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企業還行,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正好處在行業的上升期,當紅利期一過,我們還能挺多久?

我們常說一句話:“沒有風險就是最大的風險。”那些看似平靜的天空之下,風暴其實一直都在。它不在此處,就在彼處,不在現在,就在將來。我們缺的不是資源、技術或人才,缺的是敏銳的觀察和果斷的執行力,還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所以,在無數個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我們不妨靜下心來,看看這個世界,思考一下自己當前的處境,思考一下看似無用的未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