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淮南生活隨筆:望澗謂歎

撰稿:張里安

-

我們淮南是新中國成立後增設的城市, 現已發展成一座以煤電著稱的能源城。 但在歷史上, 它卻名不見經傳, 它只是原懷遠、鳳台和壽縣三縣交界處的一片荒蠻之地。

淮南後來聲名日起, 一是它的民風彪悍, 二是資源豐盛。 現在則以豐富的煤炭貯藏及迅猛發展的電力著名全國。 說起人文地理, 淮南實在乏善可陳, 實屬貧乏之地。

但貧乏不等於沒有。 從另外角度看, “物以稀為貴”, 惟其貧乏稀有, 更顯得彌足珍貴。 比如淮南的八公山和洛澗。

八公山的聞名, 一是因為漢淮南王劉安在此發明了豆腐, 二是因為著名的淝水之戰在此留下了“八公山下,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的典故。 洛澗的知名, 則完全由於淝水之戰中前秦符堅的一句“吾百萬大軍人投一鞭便可斷此澗流”的狂傲之語, 以及由此而來的“投鞭斷流”這一典故。

八公山在淮南西部, 與壽縣、鳳台比鄰。

洛澗在淮南東部, 與壽縣相隔三十餘裡, 離我們田家庵發電廠僅四裡之遙。 洛澗的源頭在九龍崗, 是山間的一條溪流。 溪流由南向北流入淮河, 漸行漸寬。 接近淮河處, 寬已近三十米, 比溪寬比河窄, 又靠近洛河, 於是得名“洛澗”。 寬僅三十米的洛澗, 在統領百萬大軍又躊躇滿志的符堅眼裡算得了什麼, 難怪他說“投鞭便可斷流”!

歷經千年風雨浸蝕, 新中國成立後, 洛澗已變窄短, 且被206國道攔腰阻斷(路基下鋪了涵管)。 澗之下游被淮河大堤阻成了小型水庫, 還建了一個排灌站, 上游則成了一條臭水溝。 我初識洛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我和妻結婚後去拜訪她住在鄭郢村的姑媽, 鄭郢村就在洛澗邊上。 得知村旁的臭水溝就是史上有名的洛澗,

我不禁喟然長歎:真是滄海桑田, 歷史巨變啊!

再次使我望澗喟歎是四十年後的今天。 今天我偕妻去鄉下祭掃岳父母墳靈, 看到洛澗靠村的一邊已砌石填平, 據說是村上準備用來開闢停車場創收賺錢。 下游的排灌站也早已撤銷, 小水庫變成了爛泥塘, 爛泥塘又變成了蘆葦蕩!嗚呼!我一時胸悶語塞, 說不出話來。

按說, 洛澗居於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位置, 若就勢將其建成一個洛澗人文生態公園, 讓周圍市民及外來遊客能去遊玩散心, 既能保護歷史遺跡, 讓人們遊覽自然風光, 重溫歷史典故, 提升淮南知名度, 又能為市政創些旅遊收入, 豈不是利市利民的大好事?

聽大表哥說, 鎮上曾有人提出過建洛澗公園的想法,

但沒被重視, 近在咫尺的洛澗將要面臨消失的厄運!淮南的人文古跡本來就稀缺, 而眼前的這一歷史古跡眼看就要湮滅, 怎不讓人心酸喟歎?

嗚呼!

-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今日頭條之“八公山視界”(點擊右上方紅底白字“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