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戰爭後,此人堅決反對割讓臺灣,為抵抗日軍宣佈自立

臺灣在康熙年間收回後隸屬于福建, 稱臺灣府, 後設臺灣道。 光緒乙酉(1885年), 建行省, 升淡水廳為臺北府, 設巡撫。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朝戰敗告終, 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此時的臺灣巡撫唐景崧聽聞《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後, 7次致電清廷, 表示

“臺灣屬倭, 萬眾不服”, “桑梓之地, 義與存亡, 願與撫臣誓死守禦, 若戰而不勝, 待臣等死後, 再言割地。 ”

“數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 閭巷婦孺莫不欲食倭人之肉, 各懷一不共戴天之仇, 誰肯甘心降敵!”

“北遼、南台, 二者失一, 我均無以立國;外洋誰不生心, 宇內亦必解體。 ……委香港與英, 乃小島耳, 貽害已甚, 況咽喉肩背之地?”

“未失而予人, 此端一開, 各國援以索地, 是不動兵而可裂我疆宇, 恐大變即在目前。 ……今一割地, 以後欺淩艱苦之事惟皇上一人當之, 諸臣不復見矣”。

然而唐景崧的剴切陳詞和嚴正責問沒有也不可能說動清政府回心轉意,

慈禧一面下令臺灣大小官員內渡撤回大陸, 由嚴厲禁止內地接濟臺灣抗日軍民。 1895年5月20日電令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 其台有大小文武各員, 並著飭令陸續內渡”。

在《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出後, 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

台籍舉人更是痛哭流涕。 1895年5月23日, 臺灣士紳丘逢甲等以全體居民的名義, 發佈了《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倡議自立, 成立民主國, 開議院, 制藍地黃虎國旗, 提議戴景崧為總統。 5月25日, 民主國在臺北宣告正式成立, 推唐景崧為總統。

唐景崧電奏清廷,

“伏思倭人不日到台, 台民必拒;若炮臺仍用龍旗開仗, 恐為倭人藉口, 牽涉中國, 不得已暫允視事, 將旗發給各炮臺暫換, 印暫收存, 專為交涉各國之用。 ”

明確表示此為權宜之計, 並非有意要脫離朝廷而獨立。 聲明獨立的原因是在同日本的戰鬥中不能用大清國號和龍旗, 故不得不改名改旗。

就任總統後, 唐景崧重新部署臺灣防務, 他率兵駐守臺北, 總攬全台軍政大權, 並命劉永福主持台南防務;向列強發出呼籲, 希望得到他們的承認。

5月29日, 侵台日軍在三貂角澳底登陸。 6月3日占基隆, 6月4日唐景崧攜巡撫印由後門逃往淡水, 6月5日唐景崧帶親兵由淡水乘德國船逃回大陸。 唐景崧棄台後, 臺灣軍民群龍無首, 人心惶惶, 6月7日,

日軍佔領臺北。 臺北失守後, 臺灣軍民欲將總統印綬于劉永福, 劉永福婉拒, 曇花一現的民主國宣告敗亡。

唐景崧被稱為“半截抗日”, 歷史對他的評價不是非常好, 認為他作為清朝官員先自立而後又逃跑。 但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 臺灣被割讓的罪過不在唐景崧, 而在清政府。

唐景崧的“台獨”與今日的台獨份子目的截然相反,前者是為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後者是為了分裂國土,二者具有本質的不同。

而在清政府。

唐景崧的“台獨”與今日的台獨份子目的截然相反,前者是為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後者是為了分裂國土,二者具有本質的不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