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再錯綜複雜的人際網路,也離不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原則

(文字來源於原創網路播客節目《亦談亦唱》, 版權歸屬濟南新卓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 如有引用, 請聯繫作者。 )

前不久大學同學組織聚會,

我這些大學同學, 上學的時候來自全省各地, 這十幾年過去了, 隨著工作的發展、生活的變動, 現在更是散落在五湖四海, 有些同學甚至已經很難見上一面了。

聚會的時候, 除了喝的一塌糊塗之外, 我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過去上學時候關係比較好的同學, 倒不是在聚會上最聊得來的, 反倒是那些現在做著差不多各種、甚至生意上有來往、工作上有交集, 或者孩子差不多在一個年齡段的同學, 聊的特別投機。

這就是同類。 任何關係的維持, 都不能離開物質基礎和生活根源, 這也是最穩定的人際關係結構。 談感情, 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僅僅有感情是絕對不夠的。 這就像兩個老朋友或是老夫妻, 要是光靠回憶活著,

是長久不了的, 甚至是很悲哀的。

悲哀的事情通常都顯得很文藝, 但是文藝不能當飯吃, 沒有真本事是裝不起文藝的。

多年的老朋友要是能一直處下去, 就必定有除了感情之外的維繫方式, 比如鄰里關係、同事關係, 甚至是生意夥伴關係等等。

這些關係裡有利害之分, 有利益牽扯, 有說不完的話題和離不開的顧忌, 這就產生了粘性。 否則只能是泛泛之交, 很難成為交往甚篤的朋友。 夫妻也一樣, 愛這種東西就是種人體分泌物在身體和神經上產生的化學作用, 時間及其有限, 要是兩口子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 沒有話題, 沒有願意一塊做的事情, 那就完了。 一起吃飯睡覺的夫妻有的是, 但不一定都是好婚姻。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我們總是本能地去尋找、並更容易發現同類, 但是能劃在一個圈子裡的人, 除了具備一定精神特徵的相似性之外, 通常都必須有生活上的粘合度, 物質和利益是最常見的粘合劑, 也是最佳的分類方式。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相似性才能把一類人聚攏在一起呢?無非有幾種原因:一是物質利益, 大多數生意夥伴或同事都屬於這一類型。 二是生活圈子, 比如我們的朋友、哥們、閨蜜等等, 興趣相投、愛好相近, 習慣類似, 能在生活裡當個伴。 三是精神氣質, 互相之間彼此賞識、惺惺相惜,

能溝通和分享比較隱秘、深入的話題, 能在某些問題的認知上達成共識, 活著在精神上有陪伴感。

這幾種情況, 都可以形成比較緊密的關係, 我們在這裡不去評判那種關係更高級, 因為任何一種親密的關係都有它存在的社會基礎, 同時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這幾個層面可以在一種關係中同時存在, 互相滲透, 最後變成錯綜複雜的人際交往。

我有一個認識了二十幾年的老朋友,她一直在外地生活。每次回來,我們一起在護城河邊上或是老城區轉轉,她總是會很慵懶地說,唉,還是回家好,我覺得在這裡和你們在一起才是完全放鬆的,是一個完整真實的我自己。

她這麼說是因為很多老朋友都在這裡,回到自己人的圈子裡,是一種安全、自由、包容、愉快的氛圍,精神世界裡的歸屬感很強烈。

但是,我也沒覺得她回到自己生活的那個城市就有多麼的不快樂,每個人的需求都是多樣的,誰說忙事業的人就不顧家庭呢?有了新歡也不一定就冷落舊愛啊。互聯網時代,正在建立新的社交倫理,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多種身份,同時保持多線聯繫,同時進行多種工作,而且不一定就產生巨大的衝突。

我有個哥們就是這樣,人家先找了個女同事結婚,然後讓老婆辭職生孩子,孩子稍微大一點了,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做管理,還開了自己的小公司,因為兩口子原先就是同行,所以業務上也沒有什麼隔閡,他可就把公司業務中一部分適合的工作交給老婆幹,而且不能耽誤帶孩子。

這些事辦完前後不過就是兩三年的時間,但是這其中他完成了一個資源聚集和轉化的過程。他把同事轉化成了老婆和孩他娘,把過去的工作積累轉化成了跳槽的資本,自己的社會關係轉化成了公司客戶,最後又把自己的媳婦轉化成了公司的合夥人。

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核心的資源沒有離開,他所聚攏的資源標籤也更加明顯,社會身份更加專業。這種轉化就是有效地分類和積極的聚攏,先給自己分個類,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東西,能幹什麼,該幹什麼,然後去尋找跟自己匹配的資源和環境,當你有能力的時候,就可以成為一個核心,帶動資源和圈子進行轉移。

應該說,我這個哥們做的還是比較不錯的,但是他也比較幸運。其實很多人都在這個過程裡,只不過暫時沒有那麼順利罷了。

在所有的資源裡,我們總得先找到那麼一群人,一群核心生產力,要麼讓他們聚集過來,要麼我們主動加入進去,然後才能完成人生的轉換。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許在某個時候,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你的小愛情一樣猛然出現,完美邂逅,一見鍾情,來一次說聚就聚、說散就散的戀愛,像一場夢或是像一場病,酣暢淋漓、痛不欲生、欲仙欲死、不悔當初。

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而且我對此心存幻想,樂此不疲。

我有一個認識了二十幾年的老朋友,她一直在外地生活。每次回來,我們一起在護城河邊上或是老城區轉轉,她總是會很慵懶地說,唉,還是回家好,我覺得在這裡和你們在一起才是完全放鬆的,是一個完整真實的我自己。

她這麼說是因為很多老朋友都在這裡,回到自己人的圈子裡,是一種安全、自由、包容、愉快的氛圍,精神世界裡的歸屬感很強烈。

但是,我也沒覺得她回到自己生活的那個城市就有多麼的不快樂,每個人的需求都是多樣的,誰說忙事業的人就不顧家庭呢?有了新歡也不一定就冷落舊愛啊。互聯網時代,正在建立新的社交倫理,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多種身份,同時保持多線聯繫,同時進行多種工作,而且不一定就產生巨大的衝突。

我有個哥們就是這樣,人家先找了個女同事結婚,然後讓老婆辭職生孩子,孩子稍微大一點了,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做管理,還開了自己的小公司,因為兩口子原先就是同行,所以業務上也沒有什麼隔閡,他可就把公司業務中一部分適合的工作交給老婆幹,而且不能耽誤帶孩子。

這些事辦完前後不過就是兩三年的時間,但是這其中他完成了一個資源聚集和轉化的過程。他把同事轉化成了老婆和孩他娘,把過去的工作積累轉化成了跳槽的資本,自己的社會關係轉化成了公司客戶,最後又把自己的媳婦轉化成了公司的合夥人。

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核心的資源沒有離開,他所聚攏的資源標籤也更加明顯,社會身份更加專業。這種轉化就是有效地分類和積極的聚攏,先給自己分個類,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東西,能幹什麼,該幹什麼,然後去尋找跟自己匹配的資源和環境,當你有能力的時候,就可以成為一個核心,帶動資源和圈子進行轉移。

應該說,我這個哥們做的還是比較不錯的,但是他也比較幸運。其實很多人都在這個過程裡,只不過暫時沒有那麼順利罷了。

在所有的資源裡,我們總得先找到那麼一群人,一群核心生產力,要麼讓他們聚集過來,要麼我們主動加入進去,然後才能完成人生的轉換。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許在某個時候,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你的小愛情一樣猛然出現,完美邂逅,一見鍾情,來一次說聚就聚、說散就散的戀愛,像一場夢或是像一場病,酣暢淋漓、痛不欲生、欲仙欲死、不悔當初。

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而且我對此心存幻想,樂此不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