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人體穴位大全——太白穴:瘦大腿、便秘、腹脹、胃痛、消化不良等

【太白穴位位置圖】

【圖解太白穴位的位置】

太白穴的位置:位於足內側緣, 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取穴方法:在足內側緣,

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穴位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靜脈網, 足底內側動脈及足跗內側動脈分支;布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

【穴名解說】

太白穴, 經穴名。 出《靈樞.本輸》。 屬足太陰脾經。 俞穴, 五行屬土, 足太陰原穴。 別名:大白穴。

穴位含義: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

1、太白穴。 太, 大也。 白, 肺之色也, 氣也。 太白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 化為肺金之氣。 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 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 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 故名太白穴。 大白名意與太白穴同, 大, 通太。

2、脾經俞穴。 俞, 輸也。 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層次, 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 故為脾經俞穴。

3、本穴屬土。 屬土, 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 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蒸升, 表現出脾土對肺金的長養特性, 故本穴屬土。

4、足太陰原穴:原, 本原也。 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

氣不足、血有餘, 而本穴的蒸升之氣同合于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特性, 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 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故為足太陰原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於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髮肺性陽氣。

【按摩太白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治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胃痙攣, 胃炎, 消化不良、腸炎, 痔瘡、痢疾等;

2、治體重節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3、治腳氣、腳氣紅腫等;

4、瘦大腿等。

穴位配伍:配中脘穴、足三裡穴治胃痛。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手法】

手法一:可以只是通過雙腳的互相踩壓就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在按摩的時候,最好就是在吃飯之前,用一隻腳的腳跟踩壓著另一隻腳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壓3分鐘就可以了。

手法二:用手按摩時要注意力道, 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 不必用太大力氣, 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 不用吃任何藥也能補脾。

療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 熱則瀉之。

刺法:直刺0.3~0.5寸, 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 艾條灸5~10分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