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你知道嗎?NBA當年是沒有三分球的

導語:對三分時代欲拒還迎的“老頑固”們。

1983-84賽季中的某一天, 凱爾特人隊的第十二人ML-卡爾和隊友們聊起了籃球, 在凱爾特人隊裡,
這樣的討論並不算什麼新鮮事, 通常就是一些閒談, 雖然偶爾會有一些靈光一閃的點子, 可也不是每次都能談出些什麼新花樣, 但這一天, 卡爾的一句話卻讓周圍的人都陷入了思考。

“三分線被畫在場上不是為了好看。 ”卡爾說“它的存在就為了讓人去投三分球。

ML-卡爾來自ABA, 在被NBA吞併之前, 那是一個靠花色球、扣籃和三分吸引觀眾的籃球秀場。 ABA最初的掌舵人喬治-麥肯從小聯盟ABL裡吸收了這項創新, 並將它在ABA聯盟裡發揚光大, 結果三分、花色球和J博士的扣籃就成了ABA一度和NBA分庭抗禮的利器。

在當時ABA聯盟有很多三分射手, 比如路易-丹皮爾, 他被認為是北美職業籃球史上第一個超級三分狂, 後來他的主教練胡比-布朗曾說他是“他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史上最佳射手。 ”但儘管如此, 丹皮爾當時卻沒有自己選擇機會出手三分的權利, 某次訓練中, 丹皮爾在快攻2打1 的情況下射中了一記追身三分,

但胡比-布朗卻因此叫停了訓練, 並狠狠的呵斥了他。

另一位ABA的傳奇名帥道格-莫也不喜歡三分球, 這位進攻狂人在1982-83賽季曾一度帶隊場均跑112個回合, 轟123分, 但他們卻連最基本的關於三分的戰術佈置都沒有,

整個賽季打完, 掘金一共只投進了24個三分, 每3場才投進1個。

連ABA的教練都這麼看待三分球, 那麼在和ABA對立的NBA中, 三分球的待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直到ABA與NBA合併四年之後(1980年), NBA才正式引入了三分線, 而且這還只是聯盟應對因毒品氾濫導致NBA形象危機採取的妥協手段。 在NBA設立三分線的第一年,平均每隊每場只投中不到一個三分,之後5年,這個資料甚至還在下降。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ML-卡爾在本文開頭的話才會引發不少球員的思考,在當時的NBA,三分線內的世界如同地獄,往裡每進一步都要複出巨大代價,而在三分線外,防守卻十分稀薄好似真空。如果是這樣,那設立這條線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第一個反應過來的是凱爾特人隊自己,就在卡爾提出自己觀點的那一年,球員出身的KC-鐘斯教練對三分投射做了部分解禁,結果很快凱爾特人的三分投射水準就從聯盟中游提升到了NBA前二——之後連續四年,綠衫軍全部殺入總決賽,並兩奪總冠軍。

拉裡-伯德是當時綠軍全隊改變的縮影,生涯前五年,伯德有四個賽季三分球命中數不足22個,命中率也只有可憐的25.7%,但在1985-86賽季,他卻在三分線外194投82中,在出手數和命中數全部封王,而這一年凱爾特人也拿到了67勝並最終奪冠——多年之後依然後很多老球迷相信,這一年的凱爾特人是歷史最強,甚至超過72勝的公牛。

綠軍的成功一定程度推動了三分球的發展,在這之後NBA的三分球投射水準進入緩慢提升的階段,但在與此同時,三分球依舊沒有脫離戰術龍套的地位。而這其中起代表作用的就是名帥派特-萊利。

平心而論,萊利並非食古不化的老頑固,在他執教湖人時期,斯科特和庫珀的三分甚至還是湖人show time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為一個強調鐵腕治軍的傳統教練,萊利對三分球的不信任幾乎是與生俱來。所以即使在1987年湖人成為NBA排名前6的三分強隊之後,萊利依然強調說“三分球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我們的打法是把球塞進對手喉嚨。”

離開湖人之後,萊利果斷把這種“把球塞進對手喉嚨的風格”複製到了尼克斯身上,造就了日後的紐約鐵血之師——老實說這一點有些出乎尼克斯球迷的意料之外,因為他們原本以為萊利能把湖人的華麗球風帶到紐約,況且當時的紐約本來也有實現這一願景的基礎。

在派特-萊利到來之前,紐約尼克斯一度是聯盟三分球投射最瘋狂的球隊,1988-89賽季,裡克-皮蒂諾將他在大學賽場上的構想投射到了NBA,讓尼克斯單賽季投出1147個三分球,高於聯盟平均值一倍以上,超出NBA歷史記錄400多個。

皮蒂諾的三分球思路來源於大學時自己手下球隊貧弱的天賦,當時他接手的普羅維登斯修道院隊在NCAA大東區排名倒數第一,最開始他企圖用全場壓迫防守來以小博大,而在NCAA引入三分球規則後,他馬上將這個不成熟的概念引入自己的球隊,當時他要求全隊每場至少投15個三分。

但後來皮蒂諾發現這個數量還是太少,在1986-87賽季和蘇聯國家隊的熱身賽上,薩博尼斯帶隊的蘇聯隊一場比賽投了27個三分將皮蒂諾的球隊擊敗,這讓皮蒂諾深感震撼,之後他要求球隊每場比賽將三分球投射數提升到25個。

最終這套打法讓皮蒂諾大獲成功並聲名鵲起,也讓他得到了尼克斯隊的青睞——在他之前,尼克斯隊的主帥是上文提到的胡比-布朗,這位名人堂老帥對三分的不信任就像他對年輕尤因的失望一樣強烈,而皮蒂諾的全場壓迫防守則正好和尤因在喬治城大學時打的類似。

於是就這樣,皮蒂諾在尼克斯取代了胡比-布朗,並站穩了腳跟,而三分球終於作為主流戰術在NBA有了一席之地,有了三分球拉開空間,尤因也終於艱難的度過了他從大學到NBA的苦逼適應期,終於成為了NBA最強的中鋒之一。

但等派特-萊利取代皮蒂諾之後,他對於尼克斯隊的發展方向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湖人被球員趕走的萊利深知天才球員的脾氣和管理層在撕逼時對球員的偏袒,作為一個希望掌管一切大佬型主帥,萊利並不喜歡自己的球隊被球員的天賦綁架。

但三分的不穩定輸出天然和球員的天賦程度掛鉤,而且如果缺乏魔術師這樣的控場大師坐鎮,三分球很容易導致比賽節奏被帶的荒腔走板,對於萊利來說,這一切意味著自己對球隊失去控制。

因此,萊利對於尼克斯的改造走向了和此前湖人show time相反的另外一條路線,全隊以尤因為絕對核心嚴格從每一個細節限定戰術,同時防守端在半場壓迫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身體接觸烈度,把比賽變成摔跤。

而為了應對由此帶來的犯規過多問題,萊利乾脆把輪換人數提升到9人以上。這種戰術體系在當時被戲稱為“壞孩子軍團”的低配版,但低配的好處就在於成型快,於是在萊利帶隊第一個賽季,尼克斯就在東部半決賽把喬丹和公牛逼到了第七場,第二年,他們拿到60勝殺入東部決賽。第三年,也就是1994年,尼克斯終於時隔21年後重回總決賽。

1994年的總決賽由於兩隊相似的球員構成,在日後總被冠以“鏡像總決賽”之稱,但事實上,當時的尼克斯和火箭隊在戰術套路上完全是兩個路線。火箭隊是真正的以inside-out為核心戰術,場均三分球出手高達15次,而且隊中每36分鐘三分出手超過3次的球員達到5人,基本做到了外線全民皆射手。

尼克斯當時的場均三分出手則比火箭低了三分之一,而且外線開火權更多集中在第一單打手斯塔克斯身上,球隊在尤因之外最能體現打法的反而是奧克利、史密斯以及安東尼-梅森這樣的一幫身高在2.06米左右,肌肉發達身體強壯,移動迅速且有中投能力的黑壯前鋒群。

最終這輪系列賽以火箭隊4-3險勝告終,但因為萊利的戰術體系對球員選材天賦要求不高,因此尼克斯的打法在聯盟中反而得到了極快的推廣,大批技術粗糙但結實耐用的肌肉棒子因此加入聯盟。這客觀上造就了90年代火爆的對抗強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大批“打球像是跳舞”的八十年代技術流中距離得分手淘汰掉了。聯盟的場均得分因此連續走低。

對於習慣了八十年代高速對轟的球迷來說,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如果在聯繫到show time結束,魔術師感染愛滋病毒退役,伯德退役,喬丹退役等一系列大事件影響,NBA的前景恐怕就是聯盟需要擔心的問題了,加之1994年總決賽因為比賽得分太低導致收視率滑坡,因此聯盟不得不在1994-95賽季前出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規則來鼓勵進攻。

這個規則就是縮短三分線,在1994年之前,NBA的三分線長度為23英尺9英寸(底角則為22英尺),但在此之後三分線長度被縮小為22英尺,同時配套的還有一項規定,就是三分投籃犯規將被判罰3球(以前規定為投籃被犯規將罰2球,不區分三分兩分)。

這項規則出臺之後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就是萊利和他的尼克斯隊,此前一個賽季,尼克斯每100回合只丟98.2分,淨勝7.5分,但在三分線縮短之後他們每百回合失分飆升到103.8分,雖然勝場只比前一個賽季跌了2場,但每100回合淨勝分卻只剩下3.4分。

顯然,當對手不需要衝進禁區挑戰尤因之後,尼克斯隊和他們賴以為生的逼搶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很快紐約人就在季後賽栽了跟頭——在東部半決賽第一場,米勒在最後8秒連得8分帶隊逆轉,並最終率領步行者4-3擊敗尼克斯,而根據錄影重播,當時米勒的兩個三分出手如果放在以往的規則下都將是踩線的長2分。

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尼克斯在東部被縮短的三分線坑得不輕,而火箭隊則依靠縮短的三分在季後賽完成了逆襲,常規賽他們場均比去年多進2個三分,而到了季後賽他們更是變本加厲,場均多進4個三分。在橫掃魔術最後時刻,甚至連奧拉朱旺都拉到外線射進了一個三分,這似乎預示著一個全民三分時代的到來。

在接下來的1995-96賽季,很多瘋狂的事情發生了,達拉斯小牛隊,這支重建中的球隊在吉德和吉米-傑克遜的推波助瀾下一個賽季投出2039個三分成為歷史第一,而這個出手數相比之前一年要多出了839——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籃網隊一年的三分球出手量。

而從這個規則總收益最大的則是喬丹和他的公牛,在三分球縮短之前,喬丹的三分命中率是30.1%,而在1995-96賽季,喬丹的三分球累計260投111中,命中率高達42.7%——本來就已經是聯盟最強得分手,還被聯盟強行加了三分球補丁,別人還怎麼玩?於是喬丹輕鬆奪回得分王,公牛更是乾脆贏了72場,創下歷史記錄。

終於第一次,狂扔三分在NBA成為了風潮,而在這股風潮中,甚至連派特-萊利也放棄了自己最後的矜持和節操,在接下來的1996-97賽季,離開尼克斯的萊利在熱火一個賽季投出1865個三分,排名聯盟第一,而熱火也拿到了61勝21負的歷史最佳戰績,並打進了東部決賽,萊利榮膺最佳教練。

如此看來,縮短三分的確是個好主意,但聯盟很快發現了問題,三分球的暴漲完全沒有阻止聯盟場均得分下降的趨勢,1995-96賽季,NBA場均得分跌破三位數,1996-97賽季,NBA的場均得分更是跌倒只有96.9分。

更糟糕的是,這種場均得分的下跌不僅僅是由比賽節奏下跌帶來的,聯盟的平均命中率也在下降,在NBA縮短三分線之前,NBA場均的命中率一直維持在47%左右,但在1996-97賽季,這個數字跌到了45.5%。顯然,更多的三分只造成了更低的比分,以及更多的打鐵。

教練對於這種變化自然是不滿意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拉裡-布朗,在NBA縮短三分線的這三年他一直在步行者隊執教,而這支擁有當時聯盟最好三分射手的球隊,其三分球的出手和命中數卻一直在聯盟排名倒數。

與拉裡-布朗師出一脈的波波維奇當時也是三分球的堅定反對者,他治下的馬刺在當時也從來不把三分球列為主要戰術,但馬刺和步行者在那幾年一直都是聯盟的強隊(羅賓遜報銷擺爛求鄧肯那一個賽季除外)。

拉裡-布朗一直是最討厭三分的主教練,2014年在接受採訪時,他還建議聯盟將三分球取消,轉而把上籃得分改為3分……

另外一支不投三分的強隊是猶他爵士,1997年他們是聯盟三分投的最少的球隊,場均得分卻排在第一位,並且最終殺進了總決賽。當時球隊傑裡-斯隆曾表示,縮短的三分線讓進攻球隊的陣型壓得過於靠前,其實反而不利於球員們拉開攻擊空間,而防守隊員因為防守面積減小,補防起來也更容易了。

最終這一切促使聯盟重新將三分線重新恢復到了原來的長度,然後是馬刺雙塔奪冠,湖人三連冠,馬刺復辟,接著是活塞掀翻F4,以及收視率奇低的馬刺對活塞的總決賽,內線決定論似乎回到了NBA。

不過和以往的內線決定論不同,此時的NBA,打法變革帶來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每支球隊的戰術板,萊利的鋒線群施壓防守策略已經被進一步開發,同時隨著聯防的解禁,低位單打以及以此為起點的一系列戰術開始變得難以為繼。快速分球轉移強弱側已經是撕扯空間的進攻新方式,弱側乃至底角的三分球開始越來越多的被球隊重視。

另一點關鍵的改變來自於規則,自no hand check施行後,外線持球手的得分能力突然暴漲,結果這一系列量變終於在2005年引發了質變,丹東尼和他的太陽隊成了NBA第一支依靠控衛主導、以三分球為主要攻擊武器的超級強隊。而自其之後,聯盟跟風者無數,三分球與跑轟終於融入了NBA的戰術板,成為每個教練都必須鑽研的功課。

這其中最明顯的改變來自馬刺和熱火,2005年之後,每一年馬刺隊都要面臨“鄧肯老了以後怎麼辦”這個話題,而波波維奇在2007年之後針對馬刺的一系列改革則正是從解放外線三分開始——馬刺尤其重視底角三分,自從1997年有記錄以來,波波維奇的馬刺底角三分總數(9282)比第二名多出超過1000個,他們也是在這段時間裡唯一能保持命中率在40%以上的球隊。

而萊利打造的熱火則在這一條路上走的更遠,2012年斯波爾斯特拉用巴蒂爾先發的小個陣容翻盤步行者,2013年總決賽他又依靠米勒先發的錯位優勢涉險擊敗了馬刺,當波波維奇還將馬刺的總三分出手比例維持在聯盟平均水準以下時,熱火已經成為聯盟三分出手比例最高的幾支球隊之一。

當然,作為最頑固的“前”反三分主義者,萊利和波波維奇依然在口頭保持了對三分球的蔑視狀態,萊利的態度是:“現在聯盟太重視三分了,我真的沒法欣賞。”而波波維奇則說:“我和拉裡-布朗一樣討厭三分,對我來說投這麼多三分的比賽根本就不能算是籃球。”

嗯,嘴上說不要討厭,但戰術表現還是很誠實嘛……

在NBA設立三分線的第一年,平均每隊每場只投中不到一個三分,之後5年,這個資料甚至還在下降。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ML-卡爾在本文開頭的話才會引發不少球員的思考,在當時的NBA,三分線內的世界如同地獄,往裡每進一步都要複出巨大代價,而在三分線外,防守卻十分稀薄好似真空。如果是這樣,那設立這條線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第一個反應過來的是凱爾特人隊自己,就在卡爾提出自己觀點的那一年,球員出身的KC-鐘斯教練對三分投射做了部分解禁,結果很快凱爾特人的三分投射水準就從聯盟中游提升到了NBA前二——之後連續四年,綠衫軍全部殺入總決賽,並兩奪總冠軍。

拉裡-伯德是當時綠軍全隊改變的縮影,生涯前五年,伯德有四個賽季三分球命中數不足22個,命中率也只有可憐的25.7%,但在1985-86賽季,他卻在三分線外194投82中,在出手數和命中數全部封王,而這一年凱爾特人也拿到了67勝並最終奪冠——多年之後依然後很多老球迷相信,這一年的凱爾特人是歷史最強,甚至超過72勝的公牛。

綠軍的成功一定程度推動了三分球的發展,在這之後NBA的三分球投射水準進入緩慢提升的階段,但在與此同時,三分球依舊沒有脫離戰術龍套的地位。而這其中起代表作用的就是名帥派特-萊利。

平心而論,萊利並非食古不化的老頑固,在他執教湖人時期,斯科特和庫珀的三分甚至還是湖人show time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為一個強調鐵腕治軍的傳統教練,萊利對三分球的不信任幾乎是與生俱來。所以即使在1987年湖人成為NBA排名前6的三分強隊之後,萊利依然強調說“三分球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我們的打法是把球塞進對手喉嚨。”

離開湖人之後,萊利果斷把這種“把球塞進對手喉嚨的風格”複製到了尼克斯身上,造就了日後的紐約鐵血之師——老實說這一點有些出乎尼克斯球迷的意料之外,因為他們原本以為萊利能把湖人的華麗球風帶到紐約,況且當時的紐約本來也有實現這一願景的基礎。

在派特-萊利到來之前,紐約尼克斯一度是聯盟三分球投射最瘋狂的球隊,1988-89賽季,裡克-皮蒂諾將他在大學賽場上的構想投射到了NBA,讓尼克斯單賽季投出1147個三分球,高於聯盟平均值一倍以上,超出NBA歷史記錄400多個。

皮蒂諾的三分球思路來源於大學時自己手下球隊貧弱的天賦,當時他接手的普羅維登斯修道院隊在NCAA大東區排名倒數第一,最開始他企圖用全場壓迫防守來以小博大,而在NCAA引入三分球規則後,他馬上將這個不成熟的概念引入自己的球隊,當時他要求全隊每場至少投15個三分。

但後來皮蒂諾發現這個數量還是太少,在1986-87賽季和蘇聯國家隊的熱身賽上,薩博尼斯帶隊的蘇聯隊一場比賽投了27個三分將皮蒂諾的球隊擊敗,這讓皮蒂諾深感震撼,之後他要求球隊每場比賽將三分球投射數提升到25個。

最終這套打法讓皮蒂諾大獲成功並聲名鵲起,也讓他得到了尼克斯隊的青睞——在他之前,尼克斯隊的主帥是上文提到的胡比-布朗,這位名人堂老帥對三分的不信任就像他對年輕尤因的失望一樣強烈,而皮蒂諾的全場壓迫防守則正好和尤因在喬治城大學時打的類似。

於是就這樣,皮蒂諾在尼克斯取代了胡比-布朗,並站穩了腳跟,而三分球終於作為主流戰術在NBA有了一席之地,有了三分球拉開空間,尤因也終於艱難的度過了他從大學到NBA的苦逼適應期,終於成為了NBA最強的中鋒之一。

但等派特-萊利取代皮蒂諾之後,他對於尼克斯隊的發展方向卻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湖人被球員趕走的萊利深知天才球員的脾氣和管理層在撕逼時對球員的偏袒,作為一個希望掌管一切大佬型主帥,萊利並不喜歡自己的球隊被球員的天賦綁架。

但三分的不穩定輸出天然和球員的天賦程度掛鉤,而且如果缺乏魔術師這樣的控場大師坐鎮,三分球很容易導致比賽節奏被帶的荒腔走板,對於萊利來說,這一切意味著自己對球隊失去控制。

因此,萊利對於尼克斯的改造走向了和此前湖人show time相反的另外一條路線,全隊以尤因為絕對核心嚴格從每一個細節限定戰術,同時防守端在半場壓迫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身體接觸烈度,把比賽變成摔跤。

而為了應對由此帶來的犯規過多問題,萊利乾脆把輪換人數提升到9人以上。這種戰術體系在當時被戲稱為“壞孩子軍團”的低配版,但低配的好處就在於成型快,於是在萊利帶隊第一個賽季,尼克斯就在東部半決賽把喬丹和公牛逼到了第七場,第二年,他們拿到60勝殺入東部決賽。第三年,也就是1994年,尼克斯終於時隔21年後重回總決賽。

1994年的總決賽由於兩隊相似的球員構成,在日後總被冠以“鏡像總決賽”之稱,但事實上,當時的尼克斯和火箭隊在戰術套路上完全是兩個路線。火箭隊是真正的以inside-out為核心戰術,場均三分球出手高達15次,而且隊中每36分鐘三分出手超過3次的球員達到5人,基本做到了外線全民皆射手。

尼克斯當時的場均三分出手則比火箭低了三分之一,而且外線開火權更多集中在第一單打手斯塔克斯身上,球隊在尤因之外最能體現打法的反而是奧克利、史密斯以及安東尼-梅森這樣的一幫身高在2.06米左右,肌肉發達身體強壯,移動迅速且有中投能力的黑壯前鋒群。

最終這輪系列賽以火箭隊4-3險勝告終,但因為萊利的戰術體系對球員選材天賦要求不高,因此尼克斯的打法在聯盟中反而得到了極快的推廣,大批技術粗糙但結實耐用的肌肉棒子因此加入聯盟。這客觀上造就了90年代火爆的對抗強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把一大批“打球像是跳舞”的八十年代技術流中距離得分手淘汰掉了。聯盟的場均得分因此連續走低。

對於習慣了八十年代高速對轟的球迷來說,這當然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如果在聯繫到show time結束,魔術師感染愛滋病毒退役,伯德退役,喬丹退役等一系列大事件影響,NBA的前景恐怕就是聯盟需要擔心的問題了,加之1994年總決賽因為比賽得分太低導致收視率滑坡,因此聯盟不得不在1994-95賽季前出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規則來鼓勵進攻。

這個規則就是縮短三分線,在1994年之前,NBA的三分線長度為23英尺9英寸(底角則為22英尺),但在此之後三分線長度被縮小為22英尺,同時配套的還有一項規定,就是三分投籃犯規將被判罰3球(以前規定為投籃被犯規將罰2球,不區分三分兩分)。

這項規則出臺之後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就是萊利和他的尼克斯隊,此前一個賽季,尼克斯每100回合只丟98.2分,淨勝7.5分,但在三分線縮短之後他們每百回合失分飆升到103.8分,雖然勝場只比前一個賽季跌了2場,但每100回合淨勝分卻只剩下3.4分。

顯然,當對手不需要衝進禁區挑戰尤因之後,尼克斯隊和他們賴以為生的逼搶就沒有那麼可怕了,很快紐約人就在季後賽栽了跟頭——在東部半決賽第一場,米勒在最後8秒連得8分帶隊逆轉,並最終率領步行者4-3擊敗尼克斯,而根據錄影重播,當時米勒的兩個三分出手如果放在以往的規則下都將是踩線的長2分。

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尼克斯在東部被縮短的三分線坑得不輕,而火箭隊則依靠縮短的三分在季後賽完成了逆襲,常規賽他們場均比去年多進2個三分,而到了季後賽他們更是變本加厲,場均多進4個三分。在橫掃魔術最後時刻,甚至連奧拉朱旺都拉到外線射進了一個三分,這似乎預示著一個全民三分時代的到來。

在接下來的1995-96賽季,很多瘋狂的事情發生了,達拉斯小牛隊,這支重建中的球隊在吉德和吉米-傑克遜的推波助瀾下一個賽季投出2039個三分成為歷史第一,而這個出手數相比之前一年要多出了839——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籃網隊一年的三分球出手量。

而從這個規則總收益最大的則是喬丹和他的公牛,在三分球縮短之前,喬丹的三分命中率是30.1%,而在1995-96賽季,喬丹的三分球累計260投111中,命中率高達42.7%——本來就已經是聯盟最強得分手,還被聯盟強行加了三分球補丁,別人還怎麼玩?於是喬丹輕鬆奪回得分王,公牛更是乾脆贏了72場,創下歷史記錄。

終於第一次,狂扔三分在NBA成為了風潮,而在這股風潮中,甚至連派特-萊利也放棄了自己最後的矜持和節操,在接下來的1996-97賽季,離開尼克斯的萊利在熱火一個賽季投出1865個三分,排名聯盟第一,而熱火也拿到了61勝21負的歷史最佳戰績,並打進了東部決賽,萊利榮膺最佳教練。

如此看來,縮短三分的確是個好主意,但聯盟很快發現了問題,三分球的暴漲完全沒有阻止聯盟場均得分下降的趨勢,1995-96賽季,NBA場均得分跌破三位數,1996-97賽季,NBA的場均得分更是跌倒只有96.9分。

更糟糕的是,這種場均得分的下跌不僅僅是由比賽節奏下跌帶來的,聯盟的平均命中率也在下降,在NBA縮短三分線之前,NBA場均的命中率一直維持在47%左右,但在1996-97賽季,這個數字跌到了45.5%。顯然,更多的三分只造成了更低的比分,以及更多的打鐵。

教練對於這種變化自然是不滿意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拉裡-布朗,在NBA縮短三分線的這三年他一直在步行者隊執教,而這支擁有當時聯盟最好三分射手的球隊,其三分球的出手和命中數卻一直在聯盟排名倒數。

與拉裡-布朗師出一脈的波波維奇當時也是三分球的堅定反對者,他治下的馬刺在當時也從來不把三分球列為主要戰術,但馬刺和步行者在那幾年一直都是聯盟的強隊(羅賓遜報銷擺爛求鄧肯那一個賽季除外)。

拉裡-布朗一直是最討厭三分的主教練,2014年在接受採訪時,他還建議聯盟將三分球取消,轉而把上籃得分改為3分……

另外一支不投三分的強隊是猶他爵士,1997年他們是聯盟三分投的最少的球隊,場均得分卻排在第一位,並且最終殺進了總決賽。當時球隊傑裡-斯隆曾表示,縮短的三分線讓進攻球隊的陣型壓得過於靠前,其實反而不利於球員們拉開攻擊空間,而防守隊員因為防守面積減小,補防起來也更容易了。

最終這一切促使聯盟重新將三分線重新恢復到了原來的長度,然後是馬刺雙塔奪冠,湖人三連冠,馬刺復辟,接著是活塞掀翻F4,以及收視率奇低的馬刺對活塞的總決賽,內線決定論似乎回到了NBA。

不過和以往的內線決定論不同,此時的NBA,打法變革帶來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每支球隊的戰術板,萊利的鋒線群施壓防守策略已經被進一步開發,同時隨著聯防的解禁,低位單打以及以此為起點的一系列戰術開始變得難以為繼。快速分球轉移強弱側已經是撕扯空間的進攻新方式,弱側乃至底角的三分球開始越來越多的被球隊重視。

另一點關鍵的改變來自於規則,自no hand check施行後,外線持球手的得分能力突然暴漲,結果這一系列量變終於在2005年引發了質變,丹東尼和他的太陽隊成了NBA第一支依靠控衛主導、以三分球為主要攻擊武器的超級強隊。而自其之後,聯盟跟風者無數,三分球與跑轟終於融入了NBA的戰術板,成為每個教練都必須鑽研的功課。

這其中最明顯的改變來自馬刺和熱火,2005年之後,每一年馬刺隊都要面臨“鄧肯老了以後怎麼辦”這個話題,而波波維奇在2007年之後針對馬刺的一系列改革則正是從解放外線三分開始——馬刺尤其重視底角三分,自從1997年有記錄以來,波波維奇的馬刺底角三分總數(9282)比第二名多出超過1000個,他們也是在這段時間裡唯一能保持命中率在40%以上的球隊。

而萊利打造的熱火則在這一條路上走的更遠,2012年斯波爾斯特拉用巴蒂爾先發的小個陣容翻盤步行者,2013年總決賽他又依靠米勒先發的錯位優勢涉險擊敗了馬刺,當波波維奇還將馬刺的總三分出手比例維持在聯盟平均水準以下時,熱火已經成為聯盟三分出手比例最高的幾支球隊之一。

當然,作為最頑固的“前”反三分主義者,萊利和波波維奇依然在口頭保持了對三分球的蔑視狀態,萊利的態度是:“現在聯盟太重視三分了,我真的沒法欣賞。”而波波維奇則說:“我和拉裡-布朗一樣討厭三分,對我來說投這麼多三分的比賽根本就不能算是籃球。”

嗯,嘴上說不要討厭,但戰術表現還是很誠實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