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老話說“一汗解百毒”很有道理!原來出汗這麼重要

正常的出汗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很多偏離健康的人慢慢“不會”出汗了。 老話講“一汗解百毒”, 是有一定道理的。 早在《傷寒論》中便有這樣的論述:“若一服汗出病瘥,

停後服, 不必盡劑;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 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劑。 ”除此之外, 中醫對“汗”還有許多經典的論述, 如“陽加于陰謂之汗”“人之所以有汗者, 皆生於穀。 ”

“遍身漐漐, 微似有汗, 益佳”“陽氣內蒸而不驟泄”“測汗者, 測之以審津液之存亡, 氣機之通塞也”。 如此, 汗便與健康相關的陰陽、氣機、脾胃都產生了密切的聯繫, 而正常出汗涉及的時間、範圍、量、勢等方面也都得到了恰當的表述。 由此可見, 人的健康多以出汗為根本。

有些銀屑病的病人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看病時, 大夫總問是否出汗?難道出汗真的就能把病治好嗎?”醫生之所以讓患者把注意力從病症上轉移到出汗上,

也是有一定根據的。

傳統醫學中醫治病是因勢利導, 給邪氣找出路。 “給邪出路, 以汗為憑”的廣汗法, 目的就是調動一切手段, 讓人恢復並且保持其正常出汗的本能。 傳統醫學治病裡面的八法:清、溫、消、補、和、吐、汗、下, 無不遵循這個道理。 “凡治病, 總宜使邪有出路”, 祛邪或從汗出, 或從大便出, 或從小便出, 或從口腔吐出, 或從鼻流出噴出……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正如銀屑病的症狀是患者無法左右的, 越關注症狀, 心情越緊張, 病情越加重, 而出汗是患者可以關注並且左右的, 把握出汗的狀況可以幫助患者找回健康的主動權, 身體健康了, 病自然就沒有了, 這就是治療原理的通俗解讀。

正常的出汗是健康的標誌之一,

如能達到正常出汗, 便更接近健康或者已經達到了健康。 要達成正常的出汗, 需要四條件——陰充、陽足、脾胃和、氣機通達。

“以汗為憑”, 即正常的出汗只是治療過程的標誌之一, 汗只是標誌, 不是方法, 更不是目的。 當然, 出汗正常並不等於健康, 汗更多體現的是邪的出路通暢。 如果邪的出路暢通, 但不能控制邪的聚集, 也就是邪入的過程, 同樣不會達到健康的目標。 故治療是有步驟的, 給邪出路是第一步。

若想保證身體的健康, 就必須保證正常出汗!人體的出汗方式分主動與被動兩種, 被動出汗是由於氣候炎熱而出的汗, 會使人產生許多不良的情緒:煩躁, 易怒, 對人體不利。 而主動出汗則是人體進行的一種主動調節, 可保持體內的熱量平衡與水分平衡,

加速新陳代謝。

需要注意的是, 出汗雖好但不宜貪多, 尤忌大汗淋漓。 因為汗液中不但含有堿、酸、鹽等元素, 其中還有鈣, 每天正常出汗僅會損失15毫克左右的鈣, 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但要是出汗過多的話, 損失的鈣質超出總鈣量的30%, 便很容易導致低鈣血症, 出現手足抽筋、肌肉抽搐等症狀, 長期缺鈣則會導致成人軟骨症, 易骨折, 不但沒益身, 反而傷身。

為了避免這一後果, 除了注意運動量的問題外, 還應多吃含鈣的食品, 如牛奶、海產品、乳製品及綠葉蔬菜等, 並在出汗後及時補充水分與無機鹽, 保持水鹽平衡。 另外, 如果運動量較大的話, 還應注意加強營養, 一日三餐不偏食, 均衡地攝入蛋白質、維生素及碳水化合物。

作者:達 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