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西湖荔浦風清可以逛了 公園主體工程完工目前已開放

荔浦風清公園亭廊樓榭、門球場、親水準台等設施一應俱全。 本版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朱金贊 攝

晴光軒。

荔晴碼頭。

紀鄧山莊。

“又一個好去處, 惠州荔浦風清重建完成啦。 ”日前, 惠州西湖荔浦風清公園週邊欄杆拆除, 市民嘗鮮進入參觀的人數日漸多起來,

有網友還在網上發佈公園美圖, 引發關注。 東時記者昨日從市園林管理局瞭解到, 目前荔浦風清公園主體工程已經完工, “荔晴園”和“紀鄧山莊”歷史文化景點重現西湖之畔, 市民終於可以逛逛這個重新歸來的西湖名園。

仲元亭原貌原址重建

豐湖北岸的荔浦風清寄託了不少老惠州人的回憶和感情, 是惠州西湖古八景之一, 揚名數百年。

2011年前後, 為了配合莞惠城際軌道的施工, 荔浦風清公園被拆除。 2012年5月, 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公示 《莞惠城際軌道西湖站城市綜合體建築設計方案》, 環城西路以南部分全部拆除, 恢復為西湖古八景之一的荔浦風清景點。 6年多的時間過去了, 荔浦風清終於揭開神秘面紗。

昨日, 東時記者走訪荔浦風清看到,

公園的地面工程已經基本實施完畢, 亭廊樓榭、門球場、親水準台等設施, 一應俱全。 公園的綠化也十分漂亮, 讓人賞心悅目。 此前, 荔浦風清有7棵樹齡達90年以上的古榕樹。 為了保護古樹, 在荔浦風清施工建設時, 古榕樹移植到環城西路東側路邊, 市園林管理局和施工方請來了省裡的園林專家指導移植, 移植後有專人看管。 如今, 7棵古樹也移植回原址, 鬱鬱蔥蔥。

值得注意的是, 公園施工過程中, 仲元亭被拆除, 一磚一瓦被拆下保存在惠州博物館地下倉庫。 如今, 仲元亭按原貌原址重新修建。

新建地下停車庫

東時記者從市園林管理局瞭解到, 荔浦風清規劃用地總面積23386平方米, 其中綠地面積15416平方米, 占總面積65.92%,

建築單體面積1246平方米, 占總面積5.33%, 鋪裝園路面積6724平方米, 占總面積28.75%。

根據規劃, 公園劃分為兩個主題, 北半部分以“荔浦風清”歷史古跡概念為主題, 建有嶺南風格的荔風軒、晴光軒、小坐亭、荔香亭、照月亭、月榭、菱台等, 而南半部分以“紀念鄧仲元先生”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 以尊重歷史、尊重環境、原址原貌恢復仲元亭, 建有紀鄧山莊、將軍廊等園林小品。

荔浦風清所在地舊時被稱“荔枝浦”, 民國時期, 惠州名人張友仁在荔浦風清修建 “荔晴園”, 種植了大量荔枝、梅樹。 此次荔浦風清重建, 為再現荔浦風清丹荔飄香, 梅花暗香浮動的妙景, 同樣種植了荔枝、梅樹。

莞惠城軌西湖東站就在荔浦風清的北入口處, 旁邊還有公共汽車站, 交通十分便利,方便逛園的市民抵達。同時,荔晴碼頭和地下停車庫是新建的服務設施,停車場將增加停車位約100個,使得西湖景區停車壓力得到一定的緩解。

市園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剩下地下車庫驗收、荔晴園布展等收尾工程,但目前公園已開放,不影響市民前往逛園。”

荔浦風清公園看點

北半部分以“荔浦風清”歷史古跡概念為主題,建有嶺南風格的荔風軒、晴光軒、小坐亭、荔香亭、照月亭、月榭、菱台等

南半部分以“紀念鄧仲元先生”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原址原貌恢復仲元亭,建有紀鄧山莊、將軍廊等園林小品

鉤沉

“荔浦風清”的前世今生

北宋時期,在蘇東坡南貶惠州之前,惠州出現過一位賢能太守——— 陳翶,他首次提出了“惠陽八景”(今稱西湖古八景),“荔浦風清”首次成一景入選,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然而,陳翶沒有注明荔浦風清是在水北 (今江北)還是在豐湖之畔,這使得後世出現過爭議。

北宋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謫居惠州,次年3月寫就《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中第4首寫道:“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於是,後世據此認為荔浦風清在水北。

至於豐湖何時出現荔枝浦,如今已很難考究。豐湖邊上種有荔枝,早在北宋時期已有文字記載,如北宋嘉佑四年進士楊傑的 《豐湖》寫道:“天高日暖荔枝香,風撼一川紅瑪瑙。”

時光荏苒百年,荔浦依舊,卻人面不同。到了明朝中晚期,豐湖荔浦已成為惠州著名三尚書之一葉夢熊的私家園林——— 葉氏泌園的一部分。“歸築樓臺半在湖”的泌園在崇禎末年進入鼎盛時期,不僅過去惠州學院豐湖校區盡在其中,豐湖周邊的山頭水域也是它的一部分。據張友仁編著的《惠州西湖志》,泌園中“香隱”一景就在荔浦。

到了清代,來自安徽的吳騫在《惠陽山水紀勝·西湖紀勝》中給西湖山水嚴格定義了十二景,其一就是“荔浦晴光”。他說,豐湖荔浦“荔枝熟時,日光照浦,蔥?綠陰,楚楚斕斑,紅實累累,燦然錦屏繡障也”。吳騫的“西湖十二景”被編入官方的西湖志後,“荔浦晴光”更是名聲大噪,歌詠荔浦的詩文也隨之增多。

時間進入民國,1932年,惠州小西門的舊城牆被平整為公路(即現在的環城西二路),靠豐湖的荔浦被張友仁辟為園林。他在園中補種荔枝,間種梅樹,還建有晴光閣、荔軒、菜香館、梅徑、菱台、月榭渚等“以引名人卜宅之趣”。園子建成後,張友仁美名其曰“荔晴園”,接上了荔浦風清的半生緣。每逢中秋月明時,張友仁便邀請文化人士到此作“荔園雅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奇峰也曾應邀率弟子到此游湖作畫,與地方上的文化人書畫交流,詩酒唱和。惠州文化名人葉史材有詩“名園重辟古城隈,近市山林客易來”,讚歎荔晴園又成鵝城興盛一時的文化陣地。

同樣修建在荔浦之上的紀鄧山莊建於1930年,仲元亭則於1937年建造,這都是為了紀念當時 “粵軍靈魂”鄧仲元而建設。自此,仲元亭與荔浦風清相連,成為荔浦閃亮的人文景觀。

分析惠州歷史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荔浦風清最後“固定”在惠州西湖,特別是經過民國 “荔晴園”、“紀鄧山莊”的點綴,豐湖之畔有荔浦風清之勝景,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記者:侯縣軍

交通十分便利,方便逛園的市民抵達。同時,荔晴碼頭和地下停車庫是新建的服務設施,停車場將增加停車位約100個,使得西湖景區停車壓力得到一定的緩解。

市園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剩下地下車庫驗收、荔晴園布展等收尾工程,但目前公園已開放,不影響市民前往逛園。”

荔浦風清公園看點

北半部分以“荔浦風清”歷史古跡概念為主題,建有嶺南風格的荔風軒、晴光軒、小坐亭、荔香亭、照月亭、月榭、菱台等

南半部分以“紀念鄧仲元先生”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原址原貌恢復仲元亭,建有紀鄧山莊、將軍廊等園林小品

鉤沉

“荔浦風清”的前世今生

北宋時期,在蘇東坡南貶惠州之前,惠州出現過一位賢能太守——— 陳翶,他首次提出了“惠陽八景”(今稱西湖古八景),“荔浦風清”首次成一景入選,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然而,陳翶沒有注明荔浦風清是在水北 (今江北)還是在豐湖之畔,這使得後世出現過爭議。

北宋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謫居惠州,次年3月寫就《和陶歸園田居六首》,其中第4首寫道:“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於是,後世據此認為荔浦風清在水北。

至於豐湖何時出現荔枝浦,如今已很難考究。豐湖邊上種有荔枝,早在北宋時期已有文字記載,如北宋嘉佑四年進士楊傑的 《豐湖》寫道:“天高日暖荔枝香,風撼一川紅瑪瑙。”

時光荏苒百年,荔浦依舊,卻人面不同。到了明朝中晚期,豐湖荔浦已成為惠州著名三尚書之一葉夢熊的私家園林——— 葉氏泌園的一部分。“歸築樓臺半在湖”的泌園在崇禎末年進入鼎盛時期,不僅過去惠州學院豐湖校區盡在其中,豐湖周邊的山頭水域也是它的一部分。據張友仁編著的《惠州西湖志》,泌園中“香隱”一景就在荔浦。

到了清代,來自安徽的吳騫在《惠陽山水紀勝·西湖紀勝》中給西湖山水嚴格定義了十二景,其一就是“荔浦晴光”。他說,豐湖荔浦“荔枝熟時,日光照浦,蔥?綠陰,楚楚斕斑,紅實累累,燦然錦屏繡障也”。吳騫的“西湖十二景”被編入官方的西湖志後,“荔浦晴光”更是名聲大噪,歌詠荔浦的詩文也隨之增多。

時間進入民國,1932年,惠州小西門的舊城牆被平整為公路(即現在的環城西二路),靠豐湖的荔浦被張友仁辟為園林。他在園中補種荔枝,間種梅樹,還建有晴光閣、荔軒、菜香館、梅徑、菱台、月榭渚等“以引名人卜宅之趣”。園子建成後,張友仁美名其曰“荔晴園”,接上了荔浦風清的半生緣。每逢中秋月明時,張友仁便邀請文化人士到此作“荔園雅集”,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奇峰也曾應邀率弟子到此游湖作畫,與地方上的文化人書畫交流,詩酒唱和。惠州文化名人葉史材有詩“名園重辟古城隈,近市山林客易來”,讚歎荔晴園又成鵝城興盛一時的文化陣地。

同樣修建在荔浦之上的紀鄧山莊建於1930年,仲元亭則於1937年建造,這都是為了紀念當時 “粵軍靈魂”鄧仲元而建設。自此,仲元亭與荔浦風清相連,成為荔浦閃亮的人文景觀。

分析惠州歷史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荔浦風清最後“固定”在惠州西湖,特別是經過民國 “荔晴園”、“紀鄧山莊”的點綴,豐湖之畔有荔浦風清之勝景,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記者:侯縣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