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漢千年國寶見日之光背後玄機近期揭秘,其實清代科學家早就看透

銅鏡在過去是一種很常見的青銅器, 古人以極高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術, 將最初的只能隱約照出人影的銅鏡變得光影可鑒, 變成民間愛美之人案頭常見的生活器具。 但是今天我們說的這種罕見的西漢銅鏡, 卻因其獨特和稀少被奉為國寶。

西漢“見日之光”銅鏡

這就是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古墓出土的“見日之光”銅鏡。 它直徑7.4釐米, 淨重約50克。 這件銅鏡外表與普通銅鏡無異。 但若以陽光照射, 或者平行光照射後, 反射投影到牆壁, 牆壁上的光斑中就會奇跡般地顯現出銅鏡背面的圖案、銘文, 好像光線透過了銅鏡, 把背面圖案、銘文映在牆壁上。 所以又被稱為透光鏡。 又因在銅鏡背面有銘文:“見日之光, 天下大明”, 所以該鏡被命名為“見日之光”透光鏡。

古人將這種具有幻術般效應的“透光鏡”視為神物。 然而遺憾的是, 透光鏡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就失傳了。

這枚出土的銅鏡現在作為國寶存放在上海博物館。 不過現在因為其背後原理被揭露, 因此誕生了不少做舊的仿品。

“見日之光”透光鏡從此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被外國人稱為“魔鏡”。 一千多年來, 這種神奇的現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學者試圖揭開古鏡之謎, 但是沒有人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自己的猜測, 或者更確切地說, 沒有人真正複製出與西漢透光銅鏡完全相同的鏡子來。

直到最近20年來, 我國科技工作者終於解開了謎團。 原來, 這個銅鏡經過特殊處理, 在有銘文和圖案處經非常厚, 無銘文處比較薄。

因為厚薄不均勻, 造成銅鏡產生鑄造應力, 並且在磨鏡時發生彈性變形, 所以厚處曲率小, 薄處曲率大。 厚薄差異十分小, 僅幾微米, 肉眼根本無法察覺。 曲率的差異與紋飾相對應, 當光線照射到鏡面時, 曲率較大的地方反射光比較分散, 投影就較暗;曲率較小的地方反射光比較集中, 投影就比較亮。 所以, 我們能從反射圖像中看到有較亮的字跡花紋顯現出來。 而從表面看來, 銅鏡好像真的能“透光”。

其實清代著名科學家鄭複光早在200年前就看透了這個銅鏡的背後玄機, 在他的書著《鏡鏡詅癡》(一部有關光學原理的經典著作)中就有對西漢見日之光銅鏡的原理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而且與現代科研工作者的結論不謀而合。

看來古人的智慧真的是非常的強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