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2017英倫之旅之五——城市之光

2017英倫之旅之五:城市之光

2017.04.27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旅行接近尾聲,我們就要離開倫敦了. 在周圍的小城轉悠了幾天,我們把目光收回來,再次聚焦倫敦.

Piccadilly Circus, 號稱是倫敦的時代廣場. 當然我們來這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兒子這個小哈迷.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 有一組哈利、赫敏、羅恩三人飛快穿越倫敦西區的鏡頭, 兒子行前在網上看到,那一幕拍攝於Piccadilly Circus, 於是非要親身來此.

從Piccadilly Circus坐幾站地鐵就到了我們此行必去的目的地之一: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ume)和法國盧浮宮, 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對民眾開放的博物館.

博物館共有十個分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 如果要每一個館都看一遍,一個禮拜都不夠.行程匆匆的我們原來打算先看埃及和中國兩個館,但不巧的是,中國館閉館整理,於是我們直奔埃及館.

埃及館是最大的陳列館,珍藏7萬多件古埃及文物,是大英博物館最富盛名的收藏,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到埃及館,自然必須看木乃伊. 木乃伊是在人工防腐情況下或自然條件下可以長久保存的屍體.

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可以復活,而復活的靈魂需要原先的身體,因此必須保存屍體以供死者來生所需。

製作木乃伊需要先將屍體挖去內臟,在腹腔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縫合後以乾燥泡鹼覆蓋屍體,經35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塗上樹脂,就做成了木乃伊。

乾癟的木乃伊讓人看著很不舒服,但是木乃伊的棺木卻很有藝術性.

這些棺木把棺主描繪的栩栩如生,因為都是豎著放的,恍惚間,會覺得這些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慢慢復活了似的.

古埃及壁畫.

很早就知道大英博物館有三大鎮館之寶: 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 古希臘派特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和中國的女史箴圖. 中國館既然不開放,女史箴圖是肯定看不到了,另外兩大寶在哪兒呢,我們漫無目的地走著,突然LG一舉手,你看,這不是第一寶嗎?我一抬頭,可不是,我們正站在羅塞塔碑前面.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西元前196年.

1799年,法國上尉皮耶-佛罕索瓦·劄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ccedil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Rosetta)發現這塊石碑. 18和19世紀之交,英國跟法國為了埃及主權交戰數年,當1801年法國戰敗投降,學者準備將羅塞塔石碑偷偷運回法國時,卻在一艘開往法國的船上被英國外交官發現, 然後英國人就大言不慚地收歸己有,我們也就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了本來該在埃及陳列的這塊石碑.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

總計羅塞塔石碑中共有1419個象形文字,希臘文是486個。 隨著學者對這塊石碑的研究,埃及象形文字之謎逐漸被揭開。相隔了1千多年,人們終於透過羅賽塔石碑,再次可以辨認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女獅身人面雕塑

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像, 來自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廟拉美西姆(Ramesseum),右側身上的洞據推測可能是拿破崙當年拆卸雕像時弄的。1818年由英國駐埃及總領事捐贈,屬大英博物館重量級文物。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25歲登基,統治期長達65年,其執政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最後的強盛年代。

西亞館展廳門口,威嚴地蹲坐著2頭神獸.它們的名字叫拉馬斯(Lamassu), 據說是亞述人的保護神,它們通常具有人類的頭顱,老鷹的翅膀,獅子(左邊的那具)或者公牛(右邊的那具)的身體,分別表示智慧,速度和力量.

亞述(Assyria)是興起于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一帶)的國家。西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西元前900年前後,亞述國家突然空前強大,成為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又於西元前605年滅亡. 但亞述王國遺留的雕塑,卻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藝術瑰寶.

拉馬斯的奇妙之處還在於從正面看,它是靜止的,而從側面看,它卻是好像在踏步向前..

希臘館的陶罐.

很幸運,雖然時間比較匆忙,但是憑著某種直覺,就這麼信馬由韁的逛過去,我們終於看到了大英博物館的第二件鎮館之寶:埃爾金大理石雕塑.

埃爾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是古希臘派特農神廟(Parthenon)的部分雕刻和建築殘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

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買下派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築裝飾和雕刻,並切割後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花3.5萬英鎊買下,放在大英博物館,從那以後的200多年來,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成為該館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1982 年,時任希臘文化部長的梅利娜·邁爾庫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會議上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大英博物館將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歸還給希臘,這一要求得到大多數與會國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結果對英國沒有約束作用。從那時起,希臘一直要求英國將這些大理石雕塑完璧歸趙,但遭到英國的拒絕。

埃爾金大理石中著名的人首馬身雕塑(Centuars). 很不幸的是, 1961年,兩個男孩子在博物館內打鬧,把Centuars的一條腿打斷.

派特農神廟的模型.

Lion of Knidos,這頭來自土耳其的大理石雄獅,安身立命般地臥踞在石臺上,面向著入口迎來的世界各地參觀者。那雙失去玻璃珠的眼洞,仿佛穿過人們的注視,遙望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似追憶,有緬懷,淡淡的哀思似在不言中。

走出大英博物館,時間已到黃昏. 暮色中的倫敦街道,相對于白天,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份寧靜和優雅.

早春的倫敦,夜幕下我們從牛津街(Oxford Street)一直走到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 至今回想起來,依稀還能感受到寒意之下內心的那份溫暖.

最後一天,我們把行程安排在倫敦的國家畫廊.

英國國家畫廊(The National Gallery)成立於1834年, 它是擁有西歐繪畫最多、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畫廊之一,在歐洲公共美術館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

目前畫廊已有2300多幅館藏作品。收藏了13世紀到20世紀為數眾多的歐洲各畫派作品,許多是一代藝術大師們的稀世珍品,梵古的《向日葵》、莫内的《睡蓮》,修拉、高更、魯本斯、米開朗基羅等作品都在其中, 雖然不如大英博物館雄偉浩大,收藏量也無法與羅浮宮相比,但那些以獨具的慧眼精選收藏的畫作,就如顆顆璀燦的珍珠,在西方美術史上極具代表性,散發著璀璨的光輝。

國家畫廊秉承 “畫作的存在並不是收藏的最終目的,而只是為了大眾的審美樂趣,提升國人對於藝術知識的涵養” 的創始宗旨,從建立之日起就承擔起藝術教育的責任,除以免費參觀的方式向大眾開放外,還允許學生前來學習繪畫,臨摹館藏,為他們複製藝術作品。

我們進館以後立即租了語音導覽,然後一個個畫室看過去.

<聖母,孩子與天使>(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Other Saints), 據說是義大利畫家Francesco Francia的1490年的作品.

義大利畫家Paolo Veronese在16世紀的畫作《亞歷山大大帝面前的大流士家庭》(The Family of Darius before Alexander). 這幅畫描繪的是伊蘇斯戰役後,波斯皇帝大流士的全家在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朋友赫菲斯定面前祈求寬恕的場景.這是畫廊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維納斯與丘比特的寓言》(An Allegory with Venus and Cupid )(布隆津諾 Agnolo Bronzino 1540 - 1550).

這是有關世俗愛情的寓意畫,畫面中央是維納斯,她被邱比特擁抱親吻著,右邊那位小孩透露著情愛的喜悅. 右邊那位女人有人頭像但卻擁有動物身,代表情愛常與欺騙相伴. 而左邊很懊惱的人頭代表嫉妒,上頭的真理女神和時間之父正在掀起帷幕,表達真理與時間即將來臨.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肖像》 Portrait of Pope Julius II, 作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Raphael), 也是兒子最喜歡的畫家.這幅畫存在於許多版本,經過許多討論後業界公認,現存於倫敦國家畫廊的這幅畫是正版. 據說此畫畫好以後,當時每一位熟識教宗的人看到這幅畫時都被嚇壞了,“它是如此逼真,好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

和擁擠, 略顯雜亂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顯得特別的富麗堂皇,優雅莊重. 也許給我造成這種反差的一個原因是,前者大多數展示的是文物,它們具備的更多的是歷史和文化價值,而畫廊展示的是藝術,好的藝術品是能夠讓人的浮躁的心境很快平靜下來的.

這幅《whistlejacket》是以擅長畫馬著稱的George Stubbs在1762年的一幅經典之作,英國《獨立報》將這幅作品譽為”阿拉伯純種馬完美無瑕的巔峰之作“。其皮毛,骨骼,體態刻劃之精細,讓人歎為觀止.

Thomas Gainsborough的. 這幅畫作於18世紀, 基本還只能算是一個半成品,所以要仔細看,才能看得出來貓在什麼地方,兒子看得津津有味.

這是LG最喜歡的一幅畫: 《使節》(The Ambassadors), 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s) 作於1533年, 這幅畫也屬國家畫廊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衣著整齊、穿粉色衣服的那個紳士看起來年輕、健康而自信,但從左下或者右下方看,便能看到一個對角扭曲模糊的骷髏。儘管當時以死亡為提示的主題很常見,但為什麼要用在這兩個來倫敦的法國使節身上, 至今都是一個謎。

後世對這幅畫的含義有很多詮釋.而我更相信這個扭曲的骷髏代表著隨著時間推移,離人們越來越近的死神.所以即使世人如畫中人物那樣錦衣玉食,生活優裕. 但這一切在死神面前, 總是那樣的虛無和短暫,一切的美好都可能轉瞬即逝.所以還是應該好好珍惜現在,把握眼前..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88年八月畫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術史上最受歡迎的一幅靜物畫。據說凡高畫了很多版本的向日葵,這幅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也是我們看到的第三件畫廊鎮館之寶了. 讀書的時候曾經看過凡高的弟弟提奧寫的回憶錄,對於凡高的身平還算有所瞭解,但是這是我第一次有幸目睹他的真跡.

<凡高的椅子>(Van Gogh's Chair)是梵古創作於1888年的一幅油畫。據說這把椅子是凡高為了他的好朋友高更來訪,為兩人各做了一把椅子. 這是凡高給自己做的那把.

椅子擺在斜線的地板上,上面放著凡高一刻不離的煙斗和煙絲,可是椅子上和周圍都沒有人,畫家大概意識到高更將要離去,而自己又要陷於沒有歡樂也沒有爭論的孤獨境地。這幅畫所傳達出來的悲涼情緒是如此之濃,以致令人從中體會出凡高孤寂落寞的眼神。因而,這把椅子也可以說是梵古自畫像的一種。”

“空椅——有許多空椅,將來還要有更多的空椅……早晚總要除了空椅之外,什麼也沒有。”(梵古)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的<槍決馬克西米連皇帝>(The Execution of Emperor Maximilian), 雖然畫作已經因為歷史的變遷被分隔成了幾塊,但是其寫實風格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行刑現場的血腥.

雖然他和克勞德 莫内(Claude Monet)都被稱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好像我相對來說更能接受馬奈的作品,大概是因為相對於莫内的作品,馬奈的更具寫實性吧.

畫廊舉目四顧,皆是藝術珍品. 這幅是提香作的.

提香(Tiziano Vecell)是威尼斯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師。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幾乎取得了與米開朗基羅平分秋色的盛名。雖然他並無文藝復興三傑那樣的博學多才,但他在色彩方面的造詣和絕技,是無人可以與之匹敵的。

畫廊裡面雖然人頭攢動,但是大家卻都寂靜無聲.有人在注目凝視,也有人在托腮沉思. 那一刻我們都暫時忘記了窗外各自操心,煩心的種種瑣碎雜事..

我們好像才匆忙的走了一圈,就已經到了閉館的時間了. 如果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繪畫和建築則是空間的藝術. 我們欣賞前者的時候會不知不覺跟從著旋律的前行,在時間上,你是沒法停下來的.但是對於建築和繪畫這種凝固了的藝術,我們卻能很從容地停下來慢慢欣賞, 在那一刻任隨思緒徜徉..

離開國家畫廊, 我們漫步在倫敦街頭,度過我們的最後一個夜晚.

迎著夕陽,我們走進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HYDE PARK)是倫敦最知名的公園, 它是英國最大的皇家公園, 占地360多英畝,原屬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產業。十八世紀前這裡是英王的狩鹿場。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將之用作王室的公園。1851年,維多利亞女王首次在這裡舉辦倫敦國際博覽會。現在也是人們舉行各種政治集會和其他群眾活動的場所,有著名的“演講者之角”(Speakers’ Corner)。也許我們去的不是時候,那天沒有看見任何演講者的身影.

和我們以前去的聖詹姆斯公園相比,海德公園沒有什麼特別的靜止,但是寬闊的草坪,成排的數目,無礙的視野,倒是特別適合我們在臨別倫敦之際的心情醞釀.

坐在海德公園,遠遠望過去,馬路上車輛來來往往,每一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軌跡一如既往地生活,作為旅者,我們只是在很短的8天裡面,進入到這個時空,和另一種氛圍交叉,和另一類人群相逢. 明天之後,我們回到自己的熟悉空間,而倫敦,太陽照常升起,細雨照舊來臨,雙層巴士照樣在固定的路線,固定的時間來回穿梭,而我們,卻在平淡的生活中期待著下一次的旅行.

坐在九曲湖(Serpentine Lake)畔看遠處的落日餘暉,灑滿湖水.看眼前天鵝慢慢遊蕩...

月亮映襯著威靈頓拱門(Wellington Arch)上的和平天使,在倫敦的最後一夜,如此美麗...

再見倫敦,再見英國.

We will be back!

圖文:陸曉倩 (Lynda)

Everything is a story!

埃及館是最大的陳列館,珍藏7萬多件古埃及文物,是大英博物館最富盛名的收藏,代表著古埃及的高度文明.

到埃及館,自然必須看木乃伊. 木乃伊是在人工防腐情況下或自然條件下可以長久保存的屍體.

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可以復活,而復活的靈魂需要原先的身體,因此必須保存屍體以供死者來生所需。

製作木乃伊需要先將屍體挖去內臟,在腹腔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縫合後以乾燥泡鹼覆蓋屍體,經35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塗上樹脂,就做成了木乃伊。

乾癟的木乃伊讓人看著很不舒服,但是木乃伊的棺木卻很有藝術性.

這些棺木把棺主描繪的栩栩如生,因為都是豎著放的,恍惚間,會覺得這些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慢慢復活了似的.

古埃及壁畫.

很早就知道大英博物館有三大鎮館之寶: 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 古希臘派特農神廟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和中國的女史箴圖. 中國館既然不開放,女史箴圖是肯定看不到了,另外兩大寶在哪兒呢,我們漫無目的地走著,突然LG一舉手,你看,這不是第一寶嗎?我一抬頭,可不是,我們正站在羅塞塔碑前面.

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高1.14米,寬0.73米,製作於西元前196年.

1799年,法國上尉皮耶-佛罕索瓦·劄維耶·布夏賀(Pierre-Franccedilois Xavier Bouchard)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Rosetta)發現這塊石碑. 18和19世紀之交,英國跟法國為了埃及主權交戰數年,當1801年法國戰敗投降,學者準備將羅塞塔石碑偷偷運回法國時,卻在一艘開往法國的船上被英國外交官發現, 然後英國人就大言不慚地收歸己有,我們也就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了本來該在埃及陳列的這塊石碑.

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共刻有同一段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代表統治者的語言,這是因為當時的埃及已臣服於希臘的亞歷山大帝國之下,來自希臘的統治者要求統治領地內所有的此類文書都需要添加希臘文的譯版).

總計羅塞塔石碑中共有1419個象形文字,希臘文是486個。 隨著學者對這塊石碑的研究,埃及象形文字之謎逐漸被揭開。相隔了1千多年,人們終於透過羅賽塔石碑,再次可以辨認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女獅身人面雕塑

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像, 來自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廟拉美西姆(Ramesseum),右側身上的洞據推測可能是拿破崙當年拆卸雕像時弄的。1818年由英國駐埃及總領事捐贈,屬大英博物館重量級文物。

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25歲登基,統治期長達65年,其執政時期是埃及新王國最後的強盛年代。

西亞館展廳門口,威嚴地蹲坐著2頭神獸.它們的名字叫拉馬斯(Lamassu), 據說是亞述人的保護神,它們通常具有人類的頭顱,老鷹的翅膀,獅子(左邊的那具)或者公牛(右邊的那具)的身體,分別表示智慧,速度和力量.

亞述(Assyria)是興起于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一帶)的國家。西元前8世紀末,亞述逐步強大,先後征服了小亞細亞東部、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倫尼亞和埃及等地。西元前900年前後,亞述國家突然空前強大,成為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又於西元前605年滅亡. 但亞述王國遺留的雕塑,卻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藝術瑰寶.

拉馬斯的奇妙之處還在於從正面看,它是靜止的,而從側面看,它卻是好像在踏步向前..

希臘館的陶罐.

很幸運,雖然時間比較匆忙,但是憑著某種直覺,就這麼信馬由韁的逛過去,我們終於看到了大英博物館的第二件鎮館之寶:埃爾金大理石雕塑.

埃爾金大理石雕塑(Elgin Marbles),是古希臘派特農神廟(Parthenon)的部分雕刻和建築殘件,迄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

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買下派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築裝飾和雕刻,並切割後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花3.5萬英鎊買下,放在大英博物館,從那以後的200多年來,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成為該館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

1982 年,時任希臘文化部長的梅利娜·邁爾庫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會議上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大英博物館將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歸還給希臘,這一要求得到大多數與會國代表的支持,但投票結果對英國沒有約束作用。從那時起,希臘一直要求英國將這些大理石雕塑完璧歸趙,但遭到英國的拒絕。

埃爾金大理石中著名的人首馬身雕塑(Centuars). 很不幸的是, 1961年,兩個男孩子在博物館內打鬧,把Centuars的一條腿打斷.

派特農神廟的模型.

Lion of Knidos,這頭來自土耳其的大理石雄獅,安身立命般地臥踞在石臺上,面向著入口迎來的世界各地參觀者。那雙失去玻璃珠的眼洞,仿佛穿過人們的注視,遙望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臘…似追憶,有緬懷,淡淡的哀思似在不言中。

走出大英博物館,時間已到黃昏. 暮色中的倫敦街道,相對于白天,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份寧靜和優雅.

早春的倫敦,夜幕下我們從牛津街(Oxford Street)一直走到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 至今回想起來,依稀還能感受到寒意之下內心的那份溫暖.

最後一天,我們把行程安排在倫敦的國家畫廊.

英國國家畫廊(The National Gallery)成立於1834年, 它是擁有西歐繪畫最多、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畫廊之一,在歐洲公共美術館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

目前畫廊已有2300多幅館藏作品。收藏了13世紀到20世紀為數眾多的歐洲各畫派作品,許多是一代藝術大師們的稀世珍品,梵古的《向日葵》、莫内的《睡蓮》,修拉、高更、魯本斯、米開朗基羅等作品都在其中, 雖然不如大英博物館雄偉浩大,收藏量也無法與羅浮宮相比,但那些以獨具的慧眼精選收藏的畫作,就如顆顆璀燦的珍珠,在西方美術史上極具代表性,散發著璀璨的光輝。

國家畫廊秉承 “畫作的存在並不是收藏的最終目的,而只是為了大眾的審美樂趣,提升國人對於藝術知識的涵養” 的創始宗旨,從建立之日起就承擔起藝術教育的責任,除以免費參觀的方式向大眾開放外,還允許學生前來學習繪畫,臨摹館藏,為他們複製藝術作品。

我們進館以後立即租了語音導覽,然後一個個畫室看過去.

<聖母,孩子與天使>(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Other Saints), 據說是義大利畫家Francesco Francia的1490年的作品.

義大利畫家Paolo Veronese在16世紀的畫作《亞歷山大大帝面前的大流士家庭》(The Family of Darius before Alexander). 這幅畫描繪的是伊蘇斯戰役後,波斯皇帝大流士的全家在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朋友赫菲斯定面前祈求寬恕的場景.這是畫廊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維納斯與丘比特的寓言》(An Allegory with Venus and Cupid )(布隆津諾 Agnolo Bronzino 1540 - 1550).

這是有關世俗愛情的寓意畫,畫面中央是維納斯,她被邱比特擁抱親吻著,右邊那位小孩透露著情愛的喜悅. 右邊那位女人有人頭像但卻擁有動物身,代表情愛常與欺騙相伴. 而左邊很懊惱的人頭代表嫉妒,上頭的真理女神和時間之父正在掀起帷幕,表達真理與時間即將來臨.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肖像》 Portrait of Pope Julius II, 作者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拉斐爾(Raphael), 也是兒子最喜歡的畫家.這幅畫存在於許多版本,經過許多討論後業界公認,現存於倫敦國家畫廊的這幅畫是正版. 據說此畫畫好以後,當時每一位熟識教宗的人看到這幅畫時都被嚇壞了,“它是如此逼真,好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

和擁擠, 略顯雜亂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顯得特別的富麗堂皇,優雅莊重. 也許給我造成這種反差的一個原因是,前者大多數展示的是文物,它們具備的更多的是歷史和文化價值,而畫廊展示的是藝術,好的藝術品是能夠讓人的浮躁的心境很快平靜下來的.

這幅《whistlejacket》是以擅長畫馬著稱的George Stubbs在1762年的一幅經典之作,英國《獨立報》將這幅作品譽為”阿拉伯純種馬完美無瑕的巔峰之作“。其皮毛,骨骼,體態刻劃之精細,讓人歎為觀止.

Thomas Gainsborough的. 這幅畫作於18世紀, 基本還只能算是一個半成品,所以要仔細看,才能看得出來貓在什麼地方,兒子看得津津有味.

這是LG最喜歡的一幅畫: 《使節》(The Ambassadors), 小漢斯·霍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s) 作於1533年, 這幅畫也屬國家畫廊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衣著整齊、穿粉色衣服的那個紳士看起來年輕、健康而自信,但從左下或者右下方看,便能看到一個對角扭曲模糊的骷髏。儘管當時以死亡為提示的主題很常見,但為什麼要用在這兩個來倫敦的法國使節身上, 至今都是一個謎。

後世對這幅畫的含義有很多詮釋.而我更相信這個扭曲的骷髏代表著隨著時間推移,離人們越來越近的死神.所以即使世人如畫中人物那樣錦衣玉食,生活優裕. 但這一切在死神面前, 總是那樣的虛無和短暫,一切的美好都可能轉瞬即逝.所以還是應該好好珍惜現在,把握眼前..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88年八月畫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術史上最受歡迎的一幅靜物畫。據說凡高畫了很多版本的向日葵,這幅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也是我們看到的第三件畫廊鎮館之寶了. 讀書的時候曾經看過凡高的弟弟提奧寫的回憶錄,對於凡高的身平還算有所瞭解,但是這是我第一次有幸目睹他的真跡.

<凡高的椅子>(Van Gogh's Chair)是梵古創作於1888年的一幅油畫。據說這把椅子是凡高為了他的好朋友高更來訪,為兩人各做了一把椅子. 這是凡高給自己做的那把.

椅子擺在斜線的地板上,上面放著凡高一刻不離的煙斗和煙絲,可是椅子上和周圍都沒有人,畫家大概意識到高更將要離去,而自己又要陷於沒有歡樂也沒有爭論的孤獨境地。這幅畫所傳達出來的悲涼情緒是如此之濃,以致令人從中體會出凡高孤寂落寞的眼神。因而,這把椅子也可以說是梵古自畫像的一種。”

“空椅——有許多空椅,將來還要有更多的空椅……早晚總要除了空椅之外,什麼也沒有。”(梵古)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的<槍決馬克西米連皇帝>(The Execution of Emperor Maximilian), 雖然畫作已經因為歷史的變遷被分隔成了幾塊,但是其寫實風格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行刑現場的血腥.

雖然他和克勞德 莫内(Claude Monet)都被稱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好像我相對來說更能接受馬奈的作品,大概是因為相對於莫内的作品,馬奈的更具寫實性吧.

畫廊舉目四顧,皆是藝術珍品. 這幅是提香作的.

提香(Tiziano Vecell)是威尼斯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師。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幾乎取得了與米開朗基羅平分秋色的盛名。雖然他並無文藝復興三傑那樣的博學多才,但他在色彩方面的造詣和絕技,是無人可以與之匹敵的。

畫廊裡面雖然人頭攢動,但是大家卻都寂靜無聲.有人在注目凝視,也有人在托腮沉思. 那一刻我們都暫時忘記了窗外各自操心,煩心的種種瑣碎雜事..

我們好像才匆忙的走了一圈,就已經到了閉館的時間了. 如果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繪畫和建築則是空間的藝術. 我們欣賞前者的時候會不知不覺跟從著旋律的前行,在時間上,你是沒法停下來的.但是對於建築和繪畫這種凝固了的藝術,我們卻能很從容地停下來慢慢欣賞, 在那一刻任隨思緒徜徉..

離開國家畫廊, 我們漫步在倫敦街頭,度過我們的最後一個夜晚.

迎著夕陽,我們走進海德公園.

海德公園(HYDE PARK)是倫敦最知名的公園, 它是英國最大的皇家公園, 占地360多英畝,原屬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產業。十八世紀前這裡是英王的狩鹿場。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將之用作王室的公園。1851年,維多利亞女王首次在這裡舉辦倫敦國際博覽會。現在也是人們舉行各種政治集會和其他群眾活動的場所,有著名的“演講者之角”(Speakers’ Corner)。也許我們去的不是時候,那天沒有看見任何演講者的身影.

和我們以前去的聖詹姆斯公園相比,海德公園沒有什麼特別的靜止,但是寬闊的草坪,成排的數目,無礙的視野,倒是特別適合我們在臨別倫敦之際的心情醞釀.

坐在海德公園,遠遠望過去,馬路上車輛來來往往,每一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軌跡一如既往地生活,作為旅者,我們只是在很短的8天裡面,進入到這個時空,和另一種氛圍交叉,和另一類人群相逢. 明天之後,我們回到自己的熟悉空間,而倫敦,太陽照常升起,細雨照舊來臨,雙層巴士照樣在固定的路線,固定的時間來回穿梭,而我們,卻在平淡的生活中期待著下一次的旅行.

坐在九曲湖(Serpentine Lake)畔看遠處的落日餘暉,灑滿湖水.看眼前天鵝慢慢遊蕩...

月亮映襯著威靈頓拱門(Wellington Arch)上的和平天使,在倫敦的最後一夜,如此美麗...

再見倫敦,再見英國.

We will be back!

圖文:陸曉倩 (Lynda)

Everything is a stor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