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姜義華:學術的大眾化與大眾的學術化

編者

作者簡介

姜義華教授, 1939年生, 揚州人,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史學理論及近代中外關係史、中國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

為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門史博士點首席導師, 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導師, 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一孫中山思想發微》、《百年蹣跚一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章炳麟評傳》等。 歷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上海歷史學會會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當代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

本文原載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學術的大眾化與大眾的學術化

姜義華

在許多學術著作出版為難的近幾年中,

南懷瑾先生的著作卻不脛而走, 包括一批相當艱深的著作, 也甚為暢銷。 其原因, 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南懷瑾先生為學術大眾化和大眾學術化盡心竭力。 他的著作對人類思想精髄深切的體認和極具睿智的發揮, 對人們所關切的現實問題所作的貼近人心與人情的解說, 使讀者不僅視為嚴師, 而且視為知己。

南懷瑾先生的著述之所以如此切近大眾, 是因為他深知學術在轉移世道人心中具有重大作用。 他在《楞嚴大義今釋後記》中說過:

“從前受蜀中一前輩學者囑咐雲:‘人心世道, 都由學術思想而轉移。 文字是表達學術思想的利器, 可以利人, 亦可以害人。 聰明的思想, 配合動人的文辭, 足可鼓舞視聽,

成名一時。 但現在世界上邪說橫行, 思想紊亂, 推原禍始, 都是學術思想製造出來的。 如果沒有真知灼見, 切勿只圖一時快意, 舞文弄墨。 ’從此我對文字就非常戒懼, 二十年來, 無論處在何種境遇, 總是只求潛修默行。 中間一度, 幾乎完全摒棄文字而不用, 至於胸無點墨之境。 現在前人雖已作古, 但言猶在耳, 還是拳拳服膺, 不敢孟浪。 ”

南懷瑾先生的著述, 顯然正是為以學術思想轉移人心世道而發。 他之所以特別重視學術的大眾化和大眾的學術化, 原因當不難從這裡窺知。

對深奧繁雜的問題, 能夠明白曉暢地闡述清楚, 動人以情, 曉人以理, 不僅需要以學術思想轉移人心世道的志向, 而且需要博大精深的學術功底。 南懷瑾先生對儒、釋、道三家之學都有很高的造詣。

他對孔、孟之道, 宋、明理學, 有獨到的見解。 對老子, 對歷代兵家與謀略學, 別有會心。 對唯識學, 對禪學, 對密宗, 有獨步千古的參透。 他以儒家之學入世救人, 以道家之學撥亂反正, 以釋家之學出世離塵, 並使三家之學融合為一, 這是南懷瑾先生能夠得心應手地以學術的大眾化推進大眾的學術化的基礎。 南懷瑾先生在中華醫學、中國詩詞、中國建築、堪輿星相等等方面的修養, 使他這項事業更加絢麗多姿, 更富於創造性。

在中國從傳統的小農文明走向現代文明的今天, 世道與人心都在經歷一場幾千年來所未有的轉變。 世道的轉移, 人心的變易, 呼喚著學術與文化的繁榮, 而這種繁榮,

又只有通過它們自身不斷的再創造以及與大眾的密切結合方才能夠實現。 無論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本身, 還是今天發展中的世界, 都要求人們在精神生活上、在自身素質上有一個大的飛躍, 大的提升。 這是一項時代的使命。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 我認為, 不僅應當充分重視南懷瑾先生在學術的大眾化與大眾的學術化方面已經取得的成就, 而且更應當重視這一學術與文化發展的事業所展示的方向。

本文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蹟與學術研究

長期徵文及史料 郵箱:ws@nanss.org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並附上本資訊

南懷瑾學術研究會

南懷瑾先生的生平、事蹟與學術研究

長期徵文及史料 郵箱:ws@nanss.org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並附上本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