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我在現場:深海大洋,是我想念的地方

歡迎點擊「中國科學報」↑關注我們!

人與海, 有著不解之緣。 海洋孕育了生命, 調節著地球的氣候, 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千百年來, 人類從未停止探索海洋的腳步, 而這其中, 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始終在前。

與“非常之人”的邂逅

講述人:本報記者 丁佳

“爸爸, 我好想你。 ”家屬在碼頭迎接歸來的“探索一號”科考隊員

三月底的海南氣溫已經很高, 但卻不及碼頭上等待的人群的熱情。 與他們闊別了兩個多月的中國科學院深淵科考隊員, 正乘著“探索一號”科考船, 緩緩向岸邊靠近。

歷時68天, 航行7929海裡後, 科考隊員們順利完成了第二次馬里亞納海溝海域科考任務, 成功“做實”了萬米深潛, 取得了許多世界水準甚至世界領先的成果, 帶回了大量寶貴的科研樣品。 更重要的是, “探索一號”的遠航, 讓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裝備得到了實戰的驗證。

跟隨著專程從北京來接船的中科院領導,

我再次登上了這艘巨輪。 踏上綠色的甲板, 在迷宮一般的走廊裡穿梭, 爬上狹窄的金屬樓梯, 在船長室裡停留片刻, 大口呼吸著咸濕的海風, 端詳著從萬米深淵舀上來的那瓶海水……我試圖設身處地地去感受科考隊員的船上生活, 試圖去理解, 在他們曬得黝黑的臉孔背後, 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種堅守?

這兩年, 我多次報導了“探索一號”的科考活動, 在我看來, 這是一艘有“魔力”的船。 我驚歎於他們所取得的成果, 更被他們身上流露出來的情懷所感染, 不管是領導, 是大科學家, 還是剛剛畢業的“毛頭小子”, 只要上了船, 就都是兄弟, 都是戰友。

記得當時接船的那位領導, 讚歎他們是“非常之人, 做了非常之事,

立了非常之功”。 我深以為然。 這, 應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詮釋。

我在海島守護你

講述人:本報記者 王佳雯

本報記者王佳雯在科考船上採訪

今年10月, 我在一次採訪中登上了南海區域的一個小島。 當時, 北京已經進入秋季, 而這裡卻仍然烈日炎炎。

對於一個北方人而言, 那陽光有著令人難以忍受的力道, 仿佛我的頭頂頂著一個巨大的火盆一般。 但最難受的並不是這個, 而是那份黏黏膩膩的感覺。

同行的科學家告訴我, 這裡年平均濕度在79%, 再加上空氣中飄浮著高濃度的氯離子, 難怪皮膚總是不爽利。

那次採訪所住的旅館, 看上去十分整潔, 但是水龍頭和洗澡的花灑卻鏽跡斑斑。 扳動水龍頭還會發出鐵銹摩擦產生的吱吱啦啦的聲音, 讓人心裡十分不痛快。 後來一問科學家才知道, 按照大氣腐蝕的嚴酷程度分, 這裡為C5+, 屬於腐蝕等級最高的級別。 一個矗立在海邊的鍍鋅鋼防腐蝕鐵塔, 在我們國家的北方地區用40年都沒問題, 甚至都不用塗防腐蝕塗料, 但在這種環境下,

壽命卻會大打折扣。

有一組資料顯示, 2014年我國的腐蝕總成本超過了2.1萬億元, 也就是說當年將近有3.34%的GDP被嚴酷的大氣環境給腐蝕掉了。 而這就是科學家登上這個邊陲小島的原因。

身居水泥森林的人可能會十分羡慕海島生活, 但真正到了這裡才能體會生活的不易。 那裡的確在一次次漲潮後會有滿地跑的螃蟹, 也有漁民出海打撈回的鮮美海鮮可以享用。 但是蔬菜缺乏、淡水奇缺, 科學家一度要接天上的雨水過濾飲用, 也有很多當地居民的臟器因此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 更別說, 科研隊伍的人來自五湖四海, 許多人對海洋環境幾乎要重新適應。

採訪臨近結束時, 記者對這個海島的新鮮感也消失殆盡, 正期盼著回家吃一頓地道的內陸美食。 結果,預計有12級大風將登陸,航班被迫取消。

扛沙包、備吃食、把行李安放到高處、用毛巾倚住窗戶縫……這是多少年我未曾見過的場景。颱風登陸時,外面的椰子樹搖搖擺擺,許多椰子、胳膊粗的樹枝從樹上墜落,在風中淩亂起舞。

沒經歷過颱風的記者,會忍不住想沖到風雨中和颱風來次親密接觸,但和風雨為伍的科學家思考的,卻是如何守護住嚴酷自然環境中的人類文明……

從空間到海洋

講述人: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立平

王立平在海島試驗站觀察材料樣品

為了組建中國科學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2015年8月3日,我和家人從乾燥少雨的西北重鎮蘭州出發,驅車前往溫潤潮濕的濱海城市寧波。

2400公里路程,3天時間,那一路,我的心裡真是五味雜陳,有對未來工作的期待,也有對工作生活了13年的蘭州的不舍。

5日到達寧波時,材料所薛群基院士和老伴金老師已經買了很多菜、雞蛋和牛奶在宿舍等我。自此,我對家的記憶在牛肉拉麵的滿足中,又增加了海鮮的鮮香。

過去十多年來,我一直從事空間抗磨與潤滑薄膜材料及其航太航空應用的研究,彼時卻要肩負起海洋新材料與應用研究的重擔,挑戰之大可想而知。在2016年跑遍幾乎所有海洋材料或海洋裝備研究院所的基礎上,2017年,我和團隊的研究足跡開始沿著黃海、東海、南海、海南文昌、西沙永興等沿海試驗站和試驗基地不斷延伸。

我還記得,在四面環海的西沙小島上,我們的研究設備曾遭遇過無數次暴風雨的洗禮。7月份的中午,西沙小島的溫度高達50多度,設備鋼結構表面溫度更是高達80多度,我們的團隊就是頂著這樣的烈日,安裝維護著各類試驗設備與裝備。黝黑的皮膚和滿手的水皰就是團隊科學奉獻精神和探索求真的最大的價值體現。

團隊兩年多的努力也在這一年獲得了回饋。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裝備如何在海洋環境下延壽的技術難題,成功開發了一個又一個功能防護塗層體系,成果也不斷得到同行和市場的認可。

我們經常開玩笑地說自己“不差錢”,因為我們的科研經費多是來自科技成果轉化以及中科院各類項目的支持。

這一年,為了彌補實驗室在自然環境試驗場方面的嚴重不足,實驗室通過與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國家電網以及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等合作建立了文昌海洋大氣試驗站、相關海洋(南海)大氣環境和土壤環境試驗站。有了試驗場所的支援,團隊就更加有幹勁兒,希望能夠進一步為我國海洋工程建設、海洋資源開發、海疆安全保衛以及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年終手記

挺進深藍

對很多人來說,大海是浪漫的。不管是壯麗的《泰坦尼克號》,還是淒美的《海上鋼琴師》,無不在訴說著深海大洋迷人的魅力。

可對於中國來說,大海又有著另一番滋味。西方列強曾用堅船利炮叩開中國的大門,讓近代中國蒙受了喪權辱國的屈辱。走向海洋,不僅是一種詩意的召喚,更是一種國家和平崛起的必需。隨著藍色逐漸滲透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底色、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發展海洋科技,成為當務之急。

在一定程度上講,海洋及臨海區域的科學考察能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體現,只有這種能力得到突破,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不斷朝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

建設海洋科技強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我國處於由大變強、民族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正在由陸權國家向海權和陸權並重的國家轉變。挺進深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建設海洋強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迫切需求。

目前,雖然中國等國家已經到達了萬米深海,但實際上人類對水深2000米以下的深海幾乎一無所知,在海洋觀測和氣候研究方面,我們還任重道遠。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更需要堅定方向,建設和發展強有力的海洋科技力量,帶動海洋科技產業的發展,為人類認知海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平利用海洋資源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科學報》 (2017-12-27 第1版 要聞)

相關閱讀:2017我在現場:科普展館,從邂逅到流連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結果,預計有12級大風將登陸,航班被迫取消。

扛沙包、備吃食、把行李安放到高處、用毛巾倚住窗戶縫……這是多少年我未曾見過的場景。颱風登陸時,外面的椰子樹搖搖擺擺,許多椰子、胳膊粗的樹枝從樹上墜落,在風中淩亂起舞。

沒經歷過颱風的記者,會忍不住想沖到風雨中和颱風來次親密接觸,但和風雨為伍的科學家思考的,卻是如何守護住嚴酷自然環境中的人類文明……

從空間到海洋

講述人: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立平

王立平在海島試驗站觀察材料樣品

為了組建中國科學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2015年8月3日,我和家人從乾燥少雨的西北重鎮蘭州出發,驅車前往溫潤潮濕的濱海城市寧波。

2400公里路程,3天時間,那一路,我的心裡真是五味雜陳,有對未來工作的期待,也有對工作生活了13年的蘭州的不舍。

5日到達寧波時,材料所薛群基院士和老伴金老師已經買了很多菜、雞蛋和牛奶在宿舍等我。自此,我對家的記憶在牛肉拉麵的滿足中,又增加了海鮮的鮮香。

過去十多年來,我一直從事空間抗磨與潤滑薄膜材料及其航太航空應用的研究,彼時卻要肩負起海洋新材料與應用研究的重擔,挑戰之大可想而知。在2016年跑遍幾乎所有海洋材料或海洋裝備研究院所的基礎上,2017年,我和團隊的研究足跡開始沿著黃海、東海、南海、海南文昌、西沙永興等沿海試驗站和試驗基地不斷延伸。

我還記得,在四面環海的西沙小島上,我們的研究設備曾遭遇過無數次暴風雨的洗禮。7月份的中午,西沙小島的溫度高達50多度,設備鋼結構表面溫度更是高達80多度,我們的團隊就是頂著這樣的烈日,安裝維護著各類試驗設備與裝備。黝黑的皮膚和滿手的水皰就是團隊科學奉獻精神和探索求真的最大的價值體現。

團隊兩年多的努力也在這一年獲得了回饋。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裝備如何在海洋環境下延壽的技術難題,成功開發了一個又一個功能防護塗層體系,成果也不斷得到同行和市場的認可。

我們經常開玩笑地說自己“不差錢”,因為我們的科研經費多是來自科技成果轉化以及中科院各類項目的支持。

這一年,為了彌補實驗室在自然環境試驗場方面的嚴重不足,實驗室通過與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臺、國家電網以及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等合作建立了文昌海洋大氣試驗站、相關海洋(南海)大氣環境和土壤環境試驗站。有了試驗場所的支援,團隊就更加有幹勁兒,希望能夠進一步為我國海洋工程建設、海洋資源開發、海疆安全保衛以及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年終手記

挺進深藍

對很多人來說,大海是浪漫的。不管是壯麗的《泰坦尼克號》,還是淒美的《海上鋼琴師》,無不在訴說著深海大洋迷人的魅力。

可對於中國來說,大海又有著另一番滋味。西方列強曾用堅船利炮叩開中國的大門,讓近代中國蒙受了喪權辱國的屈辱。走向海洋,不僅是一種詩意的召喚,更是一種國家和平崛起的必需。隨著藍色逐漸滲透到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底色、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發展海洋科技,成為當務之急。

在一定程度上講,海洋及臨海區域的科學考察能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種體現,只有這種能力得到突破,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不斷朝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

建設海洋科技強國,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我國處於由大變強、民族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正在由陸權國家向海權和陸權並重的國家轉變。挺進深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建設海洋強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迫切需求。

目前,雖然中國等國家已經到達了萬米深海,但實際上人類對水深2000米以下的深海幾乎一無所知,在海洋觀測和氣候研究方面,我們還任重道遠。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更需要堅定方向,建設和發展強有力的海洋科技力量,帶動海洋科技產業的發展,為人類認知海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平利用海洋資源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科學報》 (2017-12-27 第1版 要聞)

相關閱讀:2017我在現場:科普展館,從邂逅到流連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