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人體穴位大全——頭臨泣穴:頭痛、目眩、流淚、鼻塞、耳聾等

【頭臨泣穴位位置圖】

【圖解頭臨泣穴位的位置】

【頭臨泣穴的位置】位於人體頭部, 當瞳孔直上入前髮際0.5寸, 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按身體對稱軸對稱, 左右各一個)

【穴位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穴名解說】

【頭臨泣穴】經穴名。 《針灸甲乙經》名臨泣;《聖濟總錄》名目臨泣;《針灸資生經》名頭臨泣。 屬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足少陽、陽維之會。 別名:臨池。

【穴義】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頭臨泣。 頭, 指本穴在頭部, 有別於足臨泣之穴。 臨, 居高位而朝向低位元也, 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 泣, 淚水也。 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 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 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雲氣, 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 如淚滴從上落下, 故名。 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 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雲氣, 富含水液。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 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按摩頭臨泣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頭痛、目眩、流淚、鼻塞、耳聾等頭面五官病症;治療小兒驚癇、癲癇。

【作用功效】頭臨泣穴, 降濁升清、安神定志、聰耳明目。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近視, 眶上神經痛。

【穴位配伍】頭臨泣穴配水溝穴、大椎穴、十宣穴、腰奇穴治癲癇、中風昏迷;頭臨泣穴配間使穴、大椎穴、肝俞穴、膽俞穴治瘧疾;頭臨泣穴配印堂穴、百會穴、頭維穴,

治頭痛;頭臨泣穴配腕骨穴、陽谷穴、申脈穴治風眩。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 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刺方法】平刺頭臨泣穴0.5-0.8寸, 局部酸脹。

【艾灸方法】艾條灸頭臨泣穴5-10分鐘。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 由下往上揉按穴位, 有酸、脹、痛的感覺、重按時鼻腔有酸脹感。 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