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回望2017,哪些教育人的故事讓你熱淚盈眶|人物篇

盤點這365天裡經過的人事風景, 能看到熟悉的溫暖與感動——黃宗全、張志全、華爾措等許多老師堅守在偏遠山鄉或藏區高原, 用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點燃當地教育的光明火種, 他們是教育的基石;也發現新一代的教師群體中, 湧現出了很多個性人物, 白雪、林艾玉、蔡興林等, 有學識、有個性、有方法, 他們是教育的未來;而作為記錄者的我們, 也更加主動地策劃、呈現了特定群體的故事。

及時當勉勵, 歲月不待人。 充實的2017年過去了, 更好的2018年, 我們來了!

敬業奉獻

背篼老師 黃宗全

位於半山腰的屏山縣清平彝族鄉龍寶小學, 背靠青翠的大山, 下臨陡峭的山路。 泥石公路沒有打通之前, 20多裡的山路, 貨物進出基本靠背篼。 黃宗全在龍寶小學教了30年書, 60個學期, 每次開學學生所需要的教科書和作業本, 教學所需的粉筆、墨水等教學用具就靠黃宗全用背篼背上山。

在這條盤旋山路上, 他磨破了多少雙鞋, 流了多少汗, 淋了多少雨, 受了多少驚, 走了多遠路, 早已記不清。

釘子教師 張志全

拒絕了教育局機關、教研室崗位, 張志全在沐川縣茨竹學校一“釘”就是34年, 除了總共不到10天的病假, 他從來沒有離開過講臺, 張志全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愛跟學生在一起。

雙流援藏支教老師群體

暮春的遠山上仍有積雪, 有著“高原江南”之稱的巴塘卻灑滿熱情的陽光。 為巴塘增光添彩的, 不僅有明亮的教室, 先進的教學設備, 不斷提升的教育品質, 更重要的, 是有一群遠道而來的人——成都市雙流區的援藏支教老師。 為了將巴塘教育早日建成康南地區的教育高地, 支教教師王宏、張柱康、袁野、王家全等長期堅守在雪域高原, 勇挑重擔, 為巴塘教育帶來了亮麗的希望。

藥理學教授 曾南

從碩士畢業留校, 讀博士, 留學, 到回國後做科研、上課和帶學生, 曾南一直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做藥理學研究。 “實驗資料一定要準確, 毫釐不差, 我們的研究關乎人命啊, 寧願在實驗室多來幾次。 ”曾南總是這樣告誡學生, 說到“人命”時常常要加重音。

義務補課教師 席清禹

平昌縣響灘中學數學教師席清禹堅持義務輔導學生20年。 “小洞不補, 大洞一尺五。 ”是席清禹的一句口頭禪。 “青少年還有可塑性, 對這些一時迷失方向的孩子, 此時不盡力將他們往回拉一把, 以後很可能悔恨一生。 ”

“最美教師” 王曉梅

9月10日,青神縣青神中學教師王曉梅榮獲“2017年度最美教師”稱號。這是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大型公益活動“尋找最美教師”,全國僅10名教師獲此殊榮,我省僅此一名。這位把課堂和學生始終裝在心裡的老師,曾把54名學生從失學邊緣拉回課堂,2000多名學生被她帶出大山。

雪域燃燈者 華爾措

踏遍高原兩個鄉的千餘平方公里,只為多勸一個孩子上學,多年來免費為藏區孩子補課,無私地向年輕教師傳授經驗,也從不放鬆自己的學習。《五燈會元》序中說:“是之燈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對於麥爾瑪中心校的孩子們而言,是華爾措給了他們特別的庇護和指引,她就是在雪域高原為他們照亮前行道路的燃燈者。

個性鮮明

細娃校長 張燚

2013年1月,32歲的張燚被達州市通川區教育局任命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東嶽鄉中心校校長。因為年輕,“細娃校長”的綽號被安到了張燚頭上。他下定決心,要讓大家對東嶽鄉中心校刮目相看。進校以後,串門找老師拉家常,要求每位學校領導每星期至少聽一堂教師的課。學校推行的一切制度方案,張燚都要召集全體教師進行多次討論,共同制定。張燚的堅定態度與實際行動感染著學校所有老師,兩年間,學校風貌發生了大反轉。

寫信老師 林艾玉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3年,威遠縣河北街小學林艾玉給學生寫第一封信到現在,14年時間,林艾玉已經寫出600多封信。林艾玉並不認為這給她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帶來多大負擔,相反,她認為自己反而是最大的受益人:“工作22年,我到現在還沒有‘麻木’,就是我的學生帶來的價值。我和學生彼此照亮。”

未來教師 白雪

作為一名“不安分”的小學老師,成都實驗小學教師白雪總想著把學生“帶”出學校,不把教與學限制在學校圍牆之內,以天地為課堂,以世界為教室,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成長。她帶的“蝸牛班”總有層出不窮的有趣課程和活動,讓人好奇又羡慕。一年級起,孩子們每晚都有電臺故事伴著入睡;三年級時,師生幾十個人在一所小島上度過兩三天愜意的學習時光……以孩子的成長需求為目標,連接校內外廣泛的教育資源,這樣的嘗試有了未來教師的影子。

“重教書記”安榮海

在會東縣新街鎮,每一名教師都熟悉鎮黨委書記安榮海,許多老師也都能被安榮海叫出名字。

西南財經大學跨界體育老師

蔡興林,一位在讀博士,左手鍋鏟,右手球拍,用廚藝和球技征服學生。

王國亮,一位思想型的運動者,在體育課上為學生打開哲學的大門。

彭浩,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武者,成為點亮學生心靈的明燈。

他們有著跨學科的知識儲備,不斷進行自我提升,與學生平等相處,不僅教授專業技能,還能做學生的精神導師,深受學生的喜愛。

初心教師鄧茜媛

當越來越多的教師想跳出去看世界時,非科班出身的鄧茜媛在外兜兜轉轉7年後,憑著一腔孤勇,一頭紮進教師這個行業。

她曾看過世界,2014年春天,她辭掉了工作,獨自一人徒步去了內蒙古科爾沁草原,77天裡,她一共走了2770多公里。之後,她選擇順應初心——教育,今年9月,在大邑縣董場鎮學校,鄧茜媛正式踏上了教師的新征途,“我已到位,學校已到位,孩子們也已到位,未來正在來的路上,挺好,挺歡喜。”

特別策劃

三八特別策劃——《女性的力量》《他們眼中的她》

今年三八節,我們特意採訪了3所女教師居多的學校,分別是成都市實驗小學、高縣復興鎮中心校、北川羌族自治縣安昌幼稚園。在採訪中,我們的記者深受觸動,發現在這些女教師團體中,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瑣碎、柔弱、“宮心計”,她們卓越、專業,不懈地追求上進,追尋教育真諦。

我們還採訪了3位各具其美的女教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虹選擇了男性居多的軌道焊接研究領域,帶領團隊在青藏高原上用軌道畫出了漂亮的弧線,攻堅克難,是聰慧之美;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旗袍老師”陳英中,讓自己成為了學生心中美的典範,蕙質蘭心,是典雅之美;雅安市石棉縣草科鄉中心小學校校長梁洪衛,在深山藏鄉紮下根來,為鄉村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初心不改,是堅韌之美。

感謝這些女老師,教育生態不會因為女性的力量而變得陰柔,而是增添了幾許芬芳。

五四特別策劃——《奮鬥的青春》

在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的節點上,我們特意採訪了一組鋒芒初露的青年勞動者——棋藝專業學生、寵物美容師楊凡、器官捐獻協調員薛瑾,他們從事的是“非主流”職業,懷揣熱愛和熱血,闖出了一片天地,確立了人生價值所在,讓人感歎真是“後生可畏”。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系列報導

詩詞篇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個春天,我們特意請來4位重要人物——著名詩人、學者流沙河,四川大學教授、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周嘯天,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徐希平,成都市新都一中語文教師夏昆,講述詩詞給予他們的滋養,以及他們對詩詞的理解。

非遺篇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那些古老、神奇的技藝能夠代代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是人。因此本報特別推出兩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報導,一起走進古籍修復技藝人和蜀繡、羌繡傳承人寂寞卻神聖的世界。

名家——《教育導報》

創刊30周年特別報導

本報在即將迎來創刊30周年之際,開設《名家》欄目,尋訪為我省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大家”,介紹他們學術貢獻及成長過程,請他們講述親歷的時代風雲,分享人生感想,為我們尋一片“好乘涼”的樹陰。

我們拜訪了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曹順慶,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劉詩白,西華師範大學“熊貓教授”胡錦矗。傾聽了他們豐富的人生故事,感受到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受益匪淺。

實習編輯 | 夏彬

“最美教師” 王曉梅

9月10日,青神縣青神中學教師王曉梅榮獲“2017年度最美教師”稱號。這是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大型公益活動“尋找最美教師”,全國僅10名教師獲此殊榮,我省僅此一名。這位把課堂和學生始終裝在心裡的老師,曾把54名學生從失學邊緣拉回課堂,2000多名學生被她帶出大山。

雪域燃燈者 華爾措

踏遍高原兩個鄉的千餘平方公里,只為多勸一個孩子上學,多年來免費為藏區孩子補課,無私地向年輕教師傳授經驗,也從不放鬆自己的學習。《五燈會元》序中說:“是之燈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對於麥爾瑪中心校的孩子們而言,是華爾措給了他們特別的庇護和指引,她就是在雪域高原為他們照亮前行道路的燃燈者。

個性鮮明

細娃校長 張燚

2013年1月,32歲的張燚被達州市通川區教育局任命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東嶽鄉中心校校長。因為年輕,“細娃校長”的綽號被安到了張燚頭上。他下定決心,要讓大家對東嶽鄉中心校刮目相看。進校以後,串門找老師拉家常,要求每位學校領導每星期至少聽一堂教師的課。學校推行的一切制度方案,張燚都要召集全體教師進行多次討論,共同制定。張燚的堅定態度與實際行動感染著學校所有老師,兩年間,學校風貌發生了大反轉。

寫信老師 林艾玉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3年,威遠縣河北街小學林艾玉給學生寫第一封信到現在,14年時間,林艾玉已經寫出600多封信。林艾玉並不認為這給她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帶來多大負擔,相反,她認為自己反而是最大的受益人:“工作22年,我到現在還沒有‘麻木’,就是我的學生帶來的價值。我和學生彼此照亮。”

未來教師 白雪

作為一名“不安分”的小學老師,成都實驗小學教師白雪總想著把學生“帶”出學校,不把教與學限制在學校圍牆之內,以天地為課堂,以世界為教室,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成長。她帶的“蝸牛班”總有層出不窮的有趣課程和活動,讓人好奇又羡慕。一年級起,孩子們每晚都有電臺故事伴著入睡;三年級時,師生幾十個人在一所小島上度過兩三天愜意的學習時光……以孩子的成長需求為目標,連接校內外廣泛的教育資源,這樣的嘗試有了未來教師的影子。

“重教書記”安榮海

在會東縣新街鎮,每一名教師都熟悉鎮黨委書記安榮海,許多老師也都能被安榮海叫出名字。

西南財經大學跨界體育老師

蔡興林,一位在讀博士,左手鍋鏟,右手球拍,用廚藝和球技征服學生。

王國亮,一位思想型的運動者,在體育課上為學生打開哲學的大門。

彭浩,一位傳道授業解惑的武者,成為點亮學生心靈的明燈。

他們有著跨學科的知識儲備,不斷進行自我提升,與學生平等相處,不僅教授專業技能,還能做學生的精神導師,深受學生的喜愛。

初心教師鄧茜媛

當越來越多的教師想跳出去看世界時,非科班出身的鄧茜媛在外兜兜轉轉7年後,憑著一腔孤勇,一頭紮進教師這個行業。

她曾看過世界,2014年春天,她辭掉了工作,獨自一人徒步去了內蒙古科爾沁草原,77天裡,她一共走了2770多公里。之後,她選擇順應初心——教育,今年9月,在大邑縣董場鎮學校,鄧茜媛正式踏上了教師的新征途,“我已到位,學校已到位,孩子們也已到位,未來正在來的路上,挺好,挺歡喜。”

特別策劃

三八特別策劃——《女性的力量》《他們眼中的她》

今年三八節,我們特意採訪了3所女教師居多的學校,分別是成都市實驗小學、高縣復興鎮中心校、北川羌族自治縣安昌幼稚園。在採訪中,我們的記者深受觸動,發現在這些女教師團體中,並沒有人們想像中的瑣碎、柔弱、“宮心計”,她們卓越、專業,不懈地追求上進,追尋教育真諦。

我們還採訪了3位各具其美的女教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戴虹選擇了男性居多的軌道焊接研究領域,帶領團隊在青藏高原上用軌道畫出了漂亮的弧線,攻堅克難,是聰慧之美;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旗袍老師”陳英中,讓自己成為了學生心中美的典範,蕙質蘭心,是典雅之美;雅安市石棉縣草科鄉中心小學校校長梁洪衛,在深山藏鄉紮下根來,為鄉村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初心不改,是堅韌之美。

感謝這些女老師,教育生態不會因為女性的力量而變得陰柔,而是增添了幾許芬芳。

五四特別策劃——《奮鬥的青春》

在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的節點上,我們特意採訪了一組鋒芒初露的青年勞動者——棋藝專業學生、寵物美容師楊凡、器官捐獻協調員薛瑾,他們從事的是“非主流”職業,懷揣熱愛和熱血,闖出了一片天地,確立了人生價值所在,讓人感歎真是“後生可畏”。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系列報導

詩詞篇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個春天,我們特意請來4位重要人物——著名詩人、學者流沙河,四川大學教授、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得主周嘯天,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徐希平,成都市新都一中語文教師夏昆,講述詩詞給予他們的滋養,以及他們對詩詞的理解。

非遺篇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那些古老、神奇的技藝能夠代代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是人。因此本報特別推出兩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報導,一起走進古籍修復技藝人和蜀繡、羌繡傳承人寂寞卻神聖的世界。

名家——《教育導報》

創刊30周年特別報導

本報在即將迎來創刊30周年之際,開設《名家》欄目,尋訪為我省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大家”,介紹他們學術貢獻及成長過程,請他們講述親歷的時代風雲,分享人生感想,為我們尋一片“好乘涼”的樹陰。

我們拜訪了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教授曹順慶,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劉詩白,西華師範大學“熊貓教授”胡錦矗。傾聽了他們豐富的人生故事,感受到他們嚴謹的治學精神,受益匪淺。

實習編輯 | 夏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