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明年,我還會炒股嗎?

極端的“行情二八現象”(或者說“港股化”, 或者說叫結構性行情), 是2017年股市的一個非常突出的顯現。 大部分股票已“被佛系”(近1600股年內跌超20%,

而更尷尬的是, 跌了之後還沒人買……)

2018年行情又會怎樣表現?股民最喜聞樂見的局面當然是藍籌、創小能齊漲(簡單來說就是大牛市), 但顯然, 這種可能性在明年發生的幾率非常之小——

君不見,即便是極盡討客戶歡心之能事的最樂觀機構對2018年展望也只敢說“慢牛”?!(而且這個慢牛的內涵還重在慢, 不在牛!時間點也基本上都指向明年下半年才可能發生)?

我認為, 在十九大、12.8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一致重申金融強監管延續、貨幣政策穩健中性還加上了宏觀審慎框架(現在可見的就是要收縮地方債務), 還有外部美聯儲加息縮表的倒逼之下——也就是明年股市流動性供給局面比今年會更緊張。 而對股市擴大直接融資、強化服務實體能力要求提高到政治層面,

這意味著對股市抽血規模大概率在今年的新高基礎上再創新高。

此消彼長之下, 一種大概率會發生的情況是, 2018年股市在流動性局面更加趨緊的格局下, 有相似之處的是, 會有比2017年更加嚴峻的“二八分化”或者就是“一九格局”, 甚至監管層在擴容節奏和控制流動性輸入的“緊平衡”上, 稍有不慎, 就會發生比今年更加淒慘的讓多數股民感到真熊的局面。

此外, 正如我們在昨日內參的展望中所指出的, 2018年A股必然的更進一步機構化, 也將客觀上讓散戶投資者更加弱勢, 賺錢更難。 兩者不同的選股傾向, 也會加劇二八分化。

我注意到, 對於2018年大概率延續二八分化多數機構也是有共識的。

但下一個問題是, 2018年的“二八分化”會是怎樣的特徵?

是會延續2017年的這種白馬藍籌漲, 中小創淒慘的局面?

還是反過來——已經具備估值優勢的中小創重新獲得表現機會, 而已經漲了不少, 且供給側改革的催化推動作用已在弱化的藍籌則不如今年?

我們注意到, 至少機構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分歧是比較嚴重的。

申萬宏源和安信證券的觀點均認為, 2018年要戰略性重視創業板指, 創業板指將引領2018年A股, 成為核心熱點。

申萬的邏輯是:風格轉換判斷的基礎是相對業績趨勢, 2012年~2015年二季度, 創業板相對滬深300業績增速不斷向上, 構成三年創業板牛市的基礎。 2015年第三季度至2017年第三季度是滬深300業績相對占優, 則強化了價值股結構性牛市。

展望2018年, 儘管中小創外生業績的正貢獻將逐漸消失, 總體業績增速回歸內生增速, 同時商譽減值的壓力仍可能邊際提升, 中小創業績增速下滑仍是大概率;但與非金融石油石化相比, 創業板(剔除溫氏樂視)業績增速的下滑幅度將可能更小, 相對業績趨勢將重新占優, 成長股終歸來。

申萬認為成長歸來的時間視窗, 可能將在2018二三季度。 這是因為在滬深300相對業績趨勢連續6個季度占優之後, 創業板相對業績重新占優將是一個逐漸確認的過程, 需要連續兩個季度的信號驗證。

安信陳果的邏輯則比較簡單, 一是從歷史上的風格轉換來看, 風水輪流轉是規律:2013年是經濟下行看轉型看新興, 趨勢在下盤股,

大盤股沒機會;2014年是改革牛, 大盤股很有機會;2015年看似牛市, 可熊市也開始了;2016年看似熊市, 但慢牛也開始了;2017年經濟下行看固化看龍頭, 趨勢在大盤股, 輪到小盤股沒機會了。

二是, 2018年全球產業趨勢邁向“科技G2”(中國與美國), 中國傳統經濟領域供給側效果顯著, 而新興科技領域將加速追趕美國, 未來核心投資機會在於新興成長產業, 創業板指是核心抓手。

而包括中信和部分私募機構的觀點則認為, 明年仍會是藍籌和價值投資佔據主導, 但不同於今年的是, 今年漲幅相對較低的二線藍籌, 在明年會比一線藍籌更具機會。

其邏輯是, 明年A股的機構化和價值投資傾向會更加明顯, 而流動性更緊下, 大資金依然只會在具有業績支撐的、具有相對安全性的藍籌白馬股上以防禦為主。 但是考慮到今年一線藍籌已經漲了不少,那麼2018年在二線藍籌上尋找業績同樣表現不錯,但漲幅較小,則是更加安全的做法。

我的看法是,以上兩種完全相反的邏輯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值得投資者重視!——這種說法絕非“和稀泥”!而是在我們看來,經過2017年極端二八分化後,2018年股市雖然面臨類似的流動性環境,但仍會要尋找新的希望,這就必然求變,不會簡單重演2017。

況且,過去一年的股市結構變化,已經導致2018年的行情基礎發生改變了——供給側改革等藍籌的既有推漲邏輯都完結和弱化,而新的推動邏輯尚待考驗;而中小創的估值安全邊際出現,很容易預期就逆轉。

一年很漫長、政策的穩定也僅僅就三個月,很多長遠的超預期事件,是我們現在無法預料到的,股市的實際走向市場遠比我們基於當前資訊條件下所推導的邏輯更複雜。

實際上,分析今年的熱點在明年的表現,市場都會有如下困惑:

比如,第一,明年白酒、家電等白馬是否還能逞強?——

一方面,這是今年最受認可的板塊,而且明年大概率會延續業績比較好的局面(看茅臺明年破1000的依舊大有人在),符合價值投資傾向,市場的認可度的歷史慣性會存在。

但另一方面,畢竟,“消費升級”的內涵也是在不斷升級的,喝高端酒,用貴電器就是消費升級嗎?顯然不是這麼膚淺。高層對消費升級的界定,顯然更多是指向新興行業技術應用及服務等大範圍,取代現有的這些傳統的能源、房地產的消耗。茅臺並不符合中長期消費升級趨勢。

何況,股市是喜新厭舊的,同一個邏輯不會一直成功的炒下去,而且2017年的漲幅已經令這些白馬股的估值安全邊際相對降低了。那麼,投資者到底會側重哪種預期?

第二,週期會否繼續走牛?——一方面,在連續兩年超預期完成去產能任務後,19大後,高層對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已經不再提“三去一降一補”,而是強調三大攻堅戰(防風險、環保、精准扶貧、房地產長效機制)。意外出現的氣荒,下半年的紙張漲價,也讓其取代了前七月煤鋼有色的漲價地位。我們看到,四季度,儘管煤鋼還在漲價,但僅僅就是因為漲幅放緩了,就未能再延續5-7月份的那種如虹的漲勢。

但另一方面,首先,環保限產替代了去產能成為供給端的主導因素。或許對於鋼鐵、煤炭這類黑色系,隨著去產能任務的完成,供需格局進一步穩定,環保限產或許2018年也只能帶來中短期性套利性機會。但對於玻璃、水泥、有色等品種,由於其去產能才剛剛開始或還在推進,加上環保限產影響,目前尚有一定的上漲空間。2018年仍有機會。

其次,2018年政策更強調需求端的壓制——地產週期結束、高位運行的基建難有增量、M2增速保持個位數已成常態下,依靠投資、放水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作用將進一步邊際遞減,相應地週期品需求端壓制將會進一步凸顯。

第三,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大轉向是,已經從2017年側重於“減少無效供給”的週期品(煤鋼有色),轉向更側重“增加有效供應”帶來的投資機會,譬如天然氣(其是帶有節能環保屬性的),但有效供應顯然更多是指向中小創所涵蓋的高科技應用、高技術服務等。

2017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了“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此後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這點。而現在當“減少無效供給”已取得一定成效,到達一定階段後,以高端製造業、新型資訊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有效供給” 的重要性則進一步凸顯,而這也意味著2018年整個傳統週期品的投資機會,要比2017年小,無論是持續的時間還是所分佈的行業。當然,依然有新的特點(天然氣領漲的概率增加)。相反,供給側改革對中小創等高科技成長題材的正面影響力在2018年可能會凸顯。這是中小創相比2017年會更有利的一面。

第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國企改革的更加聚焦:從往年提到的“七個”國改行業,本次縮減到“三個”(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儘管後面都有一個“等字”,但站在股市角度,這就是資金更加聚焦、目標更明瞭、切實落實可能性更高了,從資金預期上,或許醞釀著明年一大投資機會。那麼在此情況下,市場會有哪些新的特徵,還需具體分析,現在難以斷言。

此外,我們看到,在2017年10月上任的新發審委的嚴格標準,成為證監會既要融資數量,又要發審品質的寫照。這對於2018年A股的投資風格也會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強調業績要好、治理要佳的邏輯,並不等於一定是有利於藍籌而不利於中小創。

一個實際情況是,過去一年,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屬於中小創的,而新發審委的更高品質審核要求,是有助於改變市場過去兩年對中小創過於注重炒題材,而業績增長不佳的印象的。

最後,2108年是金融真正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落實的一年,A股市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大規模放開外資機構在中國證券市場、銀行和保險的股權限制,都會影響2018年A股的配置傾向。未來幾年,外資機構的資金和投資理念,對中國A股市場的影響權重會越來越大。但海外投行是否就一定是“價值投資”?其價值投資是否一定等於投向買藍籌?恐怕至少從華爾街多年來的風格看,並非如此!

總之,我認為,明年2018的二八分化繼續是大概率,但哪些是主漲,哪些主跌?恐怕與今年會有較多不同!

但是考慮到今年一線藍籌已經漲了不少,那麼2018年在二線藍籌上尋找業績同樣表現不錯,但漲幅較小,則是更加安全的做法。

我的看法是,以上兩種完全相反的邏輯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值得投資者重視!——這種說法絕非“和稀泥”!而是在我們看來,經過2017年極端二八分化後,2018年股市雖然面臨類似的流動性環境,但仍會要尋找新的希望,這就必然求變,不會簡單重演2017。

況且,過去一年的股市結構變化,已經導致2018年的行情基礎發生改變了——供給側改革等藍籌的既有推漲邏輯都完結和弱化,而新的推動邏輯尚待考驗;而中小創的估值安全邊際出現,很容易預期就逆轉。

一年很漫長、政策的穩定也僅僅就三個月,很多長遠的超預期事件,是我們現在無法預料到的,股市的實際走向市場遠比我們基於當前資訊條件下所推導的邏輯更複雜。

實際上,分析今年的熱點在明年的表現,市場都會有如下困惑:

比如,第一,明年白酒、家電等白馬是否還能逞強?——

一方面,這是今年最受認可的板塊,而且明年大概率會延續業績比較好的局面(看茅臺明年破1000的依舊大有人在),符合價值投資傾向,市場的認可度的歷史慣性會存在。

但另一方面,畢竟,“消費升級”的內涵也是在不斷升級的,喝高端酒,用貴電器就是消費升級嗎?顯然不是這麼膚淺。高層對消費升級的界定,顯然更多是指向新興行業技術應用及服務等大範圍,取代現有的這些傳統的能源、房地產的消耗。茅臺並不符合中長期消費升級趨勢。

何況,股市是喜新厭舊的,同一個邏輯不會一直成功的炒下去,而且2017年的漲幅已經令這些白馬股的估值安全邊際相對降低了。那麼,投資者到底會側重哪種預期?

第二,週期會否繼續走牛?——一方面,在連續兩年超預期完成去產能任務後,19大後,高層對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已經不再提“三去一降一補”,而是強調三大攻堅戰(防風險、環保、精准扶貧、房地產長效機制)。意外出現的氣荒,下半年的紙張漲價,也讓其取代了前七月煤鋼有色的漲價地位。我們看到,四季度,儘管煤鋼還在漲價,但僅僅就是因為漲幅放緩了,就未能再延續5-7月份的那種如虹的漲勢。

但另一方面,首先,環保限產替代了去產能成為供給端的主導因素。或許對於鋼鐵、煤炭這類黑色系,隨著去產能任務的完成,供需格局進一步穩定,環保限產或許2018年也只能帶來中短期性套利性機會。但對於玻璃、水泥、有色等品種,由於其去產能才剛剛開始或還在推進,加上環保限產影響,目前尚有一定的上漲空間。2018年仍有機會。

其次,2018年政策更強調需求端的壓制——地產週期結束、高位運行的基建難有增量、M2增速保持個位數已成常態下,依靠投資、放水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作用將進一步邊際遞減,相應地週期品需求端壓制將會進一步凸顯。

第三,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大轉向是,已經從2017年側重於“減少無效供給”的週期品(煤鋼有色),轉向更側重“增加有效供應”帶來的投資機會,譬如天然氣(其是帶有節能環保屬性的),但有效供應顯然更多是指向中小創所涵蓋的高科技應用、高技術服務等。

2017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了“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此後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這點。而現在當“減少無效供給”已取得一定成效,到達一定階段後,以高端製造業、新型資訊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有效供給” 的重要性則進一步凸顯,而這也意味著2018年整個傳統週期品的投資機會,要比2017年小,無論是持續的時間還是所分佈的行業。當然,依然有新的特點(天然氣領漲的概率增加)。相反,供給側改革對中小創等高科技成長題材的正面影響力在2018年可能會凸顯。這是中小創相比2017年會更有利的一面。

第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國企改革的更加聚焦:從往年提到的“七個”國改行業,本次縮減到“三個”(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儘管後面都有一個“等字”,但站在股市角度,這就是資金更加聚焦、目標更明瞭、切實落實可能性更高了,從資金預期上,或許醞釀著明年一大投資機會。那麼在此情況下,市場會有哪些新的特徵,還需具體分析,現在難以斷言。

此外,我們看到,在2017年10月上任的新發審委的嚴格標準,成為證監會既要融資數量,又要發審品質的寫照。這對於2018年A股的投資風格也會有一定影響。但這種強調業績要好、治理要佳的邏輯,並不等於一定是有利於藍籌而不利於中小創。

一個實際情況是,過去一年,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屬於中小創的,而新發審委的更高品質審核要求,是有助於改變市場過去兩年對中小創過於注重炒題材,而業績增長不佳的印象的。

最後,2108年是金融真正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落實的一年,A股市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大規模放開外資機構在中國證券市場、銀行和保險的股權限制,都會影響2018年A股的配置傾向。未來幾年,外資機構的資金和投資理念,對中國A股市場的影響權重會越來越大。但海外投行是否就一定是“價值投資”?其價值投資是否一定等於投向買藍籌?恐怕至少從華爾街多年來的風格看,並非如此!

總之,我認為,明年2018的二八分化繼續是大概率,但哪些是主漲,哪些主跌?恐怕與今年會有較多不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