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峰對話」科學:事實與虛構的博弈(下)

版權聲明: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 “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組委會”未獲授權禁止轉載

▷從左至右依次為:諾貝爾獎得主國際科學交流協會秘書長吳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查·羅伯茨、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莫頓、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

9月14日-16日, 2017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在貴陽盛大召開。 本次峰會以“科學:事實與虛構的博弈(Science - Fact and Fiction)”為主題, 邀請到來自醫學、物理、化學、經濟等不同領域的5位諾獎得主一起探討科學在醫療衛生、社會經濟等領域的深刻含義。

本期, 我們將繼續分享5位諾貝爾獎得主關於“科學:事實與虛構的博弈(Science - Fact and Fiction)”這一主題的看法。

主持人:我們今天所討論的“虛構”不僅僅存在於生物醫藥領域, 在能源等其他領域也都存在。 接下來, 我們有請朱棣文教授來談一談關於二氧化碳的問題, 看看他是怎麼看待“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能對地球沒什麼影響”這種說法的。

朱棣文:

首先, 我不支持這種說法。 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話, 就會把紅外線困在地球表面,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的後果就是,

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氣候變暖, 這是已經被證實的理論。 全球變暖影響的不光是氣候, 也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還感受不出這樣的變化, 很可能你對這個問題還沒有關注, 但是它卻是正在發生的。

我的專題演講會給大家羅列一些證據, 就是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原因並不是來自地球表面, 而是歷經了一萬年、乃至兩萬年的地球運動累積形成的。 而地球能不能自我修復呢?答案是可以的。 地球自身是有自我調節機制的, 科學家證實大氣中有53% 的二氧化碳在十年以內都被地球上的森林和海洋吸收了。 正因為海洋吸收了二氧化碳, 它的深度也增加了30%, 也就是說海平面也在慢慢升高。

主持人:謝謝。 我們知道, “虛構”在科技界的傳播中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環節, 如媒體、商業機構等等, 那我想問一個問題, 在這種虛假的傳播過程中有沒有利益?

羅伯特·莫頓:

事實上是有的。 我前面提到了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對於資訊反應很快, 但是這種資訊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當人們發現資訊是虛假的, 就會很快反轉, 但是它對金融市場已經產生了影響。 長此以往, 人們就不再相信資訊來源了, 這樣對於社會來講, 就失去了得到正確資訊的機會, 尤其是在關鍵的時候, 公眾得不到公正的資訊。 比如剛才提到的氣候變化的問題, 也許在業界中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證明信息是虛假的。 但在證明這個問題真假的過程中,

我們外行人是很難辨別的, 就只能暫時相信“虛構”的資訊是“真實”的。 這種鑒別的代價很大。 再回到金融市場的例子上來, 金融市場瞬息萬變, 競爭激烈, 各種資訊迅速傳播, 我們沒有辦法檢測資訊的真實性。 設想一下, 我們在金融市場上也建立類似科學界實驗的機制, 對資訊進行甄別。 但是金融市場不同於科學實驗, 我們太容易被市場上虛構的資訊所蒙蔽, 被各類噪音所干擾。 所以我們要關注市場上人的行為, 而且要看事件真實的影響。

主持人:謝謝,由於時間的限制,我保留了最後一個問題,科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通常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驗證,才能證明其是否為真理。驗證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重複的資料。這種重複性,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

朱棣文:

在醫學上,資料的可重複性對於研究結果影響重大,所以我們在研究當中選擇的資料就要更加謹慎,在氣候領域的也是如此。同一資料,對其的解釋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比如說同一組氣候資料,我的看法和另外一個氣候物理方面的專家的觀點就是不同的,所以研究資料的可重複性,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理查·羅伯茨:

25 年前我選擇了生物學,3 年前我改變了研究方向,進入了材料學,我發現在納米合成中資料的可重複性和生物學的資料可重複性都比較差。與這些領域相比,物理學(比如原子)就沒有可重複性的問題。簡單解釋一下,雖然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家使用的試劑來自不同的公司,但在實驗的過程中,如果兩次結果相同,就基本可以認定資料結果真實。而在原子能領域,雖然兩次實驗結果相同,但也不足以證明資料真實可靠。

主持人:感謝幾位元教授對我們今天的主題“事實與虛構”的解讀。從幾位教授的分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虛構與事實之間的妙不可言的關係,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博弈。正因為我們心中有了“虛構”,才促使我們努力尋找“事實”。希望我們這些科學家乃至大眾都能擁有探索科學的好奇心。

(摘自2017 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高峰對話”環節)

主持人:謝謝,由於時間的限制,我保留了最後一個問題,科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通常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驗證,才能證明其是否為真理。驗證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重複的資料。這種重複性,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

朱棣文:

在醫學上,資料的可重複性對於研究結果影響重大,所以我們在研究當中選擇的資料就要更加謹慎,在氣候領域的也是如此。同一資料,對其的解釋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比如說同一組氣候資料,我的看法和另外一個氣候物理方面的專家的觀點就是不同的,所以研究資料的可重複性,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理查·羅伯茨:

25 年前我選擇了生物學,3 年前我改變了研究方向,進入了材料學,我發現在納米合成中資料的可重複性和生物學的資料可重複性都比較差。與這些領域相比,物理學(比如原子)就沒有可重複性的問題。簡單解釋一下,雖然生物學領域的科學家使用的試劑來自不同的公司,但在實驗的過程中,如果兩次結果相同,就基本可以認定資料結果真實。而在原子能領域,雖然兩次實驗結果相同,但也不足以證明資料真實可靠。

主持人:感謝幾位元教授對我們今天的主題“事實與虛構”的解讀。從幾位教授的分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虛構與事實之間的妙不可言的關係,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博弈。正因為我們心中有了“虛構”,才促使我們努力尋找“事實”。希望我們這些科學家乃至大眾都能擁有探索科學的好奇心。

(摘自2017 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高峰對話”環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