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宗薩仁波切:累積福德,任何時候都很有用

“在這個時代, 人們不願談論福德——他們談論運氣。 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 福德和運氣是截然不同的。 運氣只是偶然——你根本難以讓它發生。

也沒有書籍能教導我們怎樣去創造運氣。 好運愛怎麼來, 就怎麼來。

而福德完全是另一碼事。

佛法中, 福德究竟意味著什麼?佛教對於福德的闡釋, 總是以距離真相的遠近相關而論。 帶領我們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 即是福德。 導致我們離開真相的任何事情, 即稱為缺少福德。 我們今天依然擁有佛陀的教誨, 全賴我們共同的福德所致。 ”

一些累積福德的方法如下:

做大禮拜以粉碎驕慢。

做供養以對抗吝嗇。

修學慈悲以瓦解自我。

隨喜他人成功以擊倒疑忌。

請求師父教導而轉動法輪。

祈願或請求師父長壽住世。

回向功德。

西藏德格有一個小王國, 這個皇室的血脈在大約一個世代以前中斷了, 所以現在已經沒有德格皇室的後裔。 大家都相信, 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國王曾是偉大的西藏師父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預言說, 當他們兩人舉辦法會時, 蔣揚欽哲旺波應該要在法會當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頓。 時至今日, 德格人甚至還會說, 由於德格人沒有福報, 所以那一天,

德格王的表現好到蔣揚欽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 因為根據那個預言, 如果蔣揚欽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 德格王室就能持續的傳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訴你們這個故事, 是因為這是瞭解“福德”的另一種方式。 “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廣大的。 在佛教的某些派別裡, 比如聲聞乘, 他們沒有大乘佛教徒所討論的有關“佛性”的概念, 他們只談“福德”。

我發現有關“福德”的詮釋混合了許多文化上的差異。 有人問過我:“累積福德不是很自私嗎?”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 作為佛陀的追隨者, 我們難道不是應該除去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嗎?我們怎麼會有積聚、儲存“定期存款”的這種心態呢?我們怎麼能夠投資福德?

在討論這些問題以前,

我們先談談“福德”的重要性, 它的功能, 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亞”只是個名稱、標籤。 剛才我提到, 許多人認為“運氣”只是必然會發生的偶然事件, 但“福德”不是如此。 “福德”的道理其實是“業力”原則最高且最細微的面向之一。

如同我常講的, “業力”要比“空性”難教。 你可以概括的說, “業”就是因、緣、果。 舉例來說, 如果你種花, 一旦把種子、肥料、土壤、水分、時間和空間等所有這些因素湊在一塊兒, 假使又沒有任何障礙, 花一定會綻放;在這種層次上瞭解因果還算容易。 不過, 一旦它涉及了某種隱含的因素, 譬如你用同樣的種子種了十朵花——不只是一粒種子, 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種類的種子——當其中一粒種子表現得不太一樣時, 我們就必須更深入的探究。

你對這些種子的照顧完全相同, 可是這粒種子的表現就是不一樣, 因此你進一步探究:也許這粒種子的前二代種子, 因某個特殊事件而影響了它的基因。 當我們開始探索更多隱藏的因素, 有些人就從這裡開始變成宿命論者, 有些人變成虛無主義者、科學家、有神論者、無神論者等等。

福德可以被創造

根據佛教的理論,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創造、捏造、積聚的東西。

假設你有兩個小孩,一個很懶惰,幾乎沒受什麼教育,書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個則是恰恰相反。可是他們長大後,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個懶孩子,卻比較成功。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如果你問佛教徒,他們會說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們可能會先說,這是業力的緣故。

這麼說有點危險,因為許多人接著會想:“所以這就是我的命嗎?我不能改變它嗎?”很多時候當人們聽到佛教徒對“業”的解釋,他們的想法常是這樣。

假設某人有六個鼻子,你不能說:“他無法擺脫他有六個鼻子的業。”這不是佛教徒對“業”的詮釋。業力不是要這個人不斷的想:“我擺脫不了這六個鼻子,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這一點很重要。“業”是你可以自己創造的;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要再多一個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術,尤其如果“七”還是個幸運數字!瞭解“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現在要講得再複雜一點。有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共業”,或者“共同的福德”。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有何種福德或沒有何種福德,所以某一位總統參選人會當選。我們都不知道。

身為世界的公民與另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很關心這件事。因為我還是認為,美國總統在這世界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連非美國人,也需有足夠的福德才能讓美國選出一個好總統。

福與非福

當我們講到福德,我們討論的物件不單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這完全是相對的。

譬如說你開車到某個地方並且順利抵達,可是你卻沒有福氣把車停好,你到處找都找不到車位。如果本來把車停好後,你的約會將帶給你一些美好的時光,結果只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一切都毀了——這就是“缺乏福德”。

不過,假設說,正當你一直找不到停車位,開車到處轉的時候,你本來要進去的那棟大樓突然崩塌了——是因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車位。

福德的相對性

福德確實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的人際關係、經濟、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說話的語調。從許多方面來看,它也是非常相對的。

從中古世紀到現在,我們也許可以說因為我們擁有好的福德,所以我們有iPhone這樣的手機;我們不必走老遠的路去跟某人講話,打個電話就行了。

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像密勒日巴那樣的人應該會同意,正因為我們缺乏福德,所以生在這樣物質主義的時代。

福德帶你接近實相

佛法的參照點永遠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實相真理,因此,任何帶你更接近實相的,就是福德的行為;任何帶你遠離實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範圍可以從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現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來說,身為佛教徒,我們會說,因為我們共同的福報,所以我們投生在一個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時代和地點,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謂缺乏福德可能小至當一個老師正要傳授深奧的教法時,你打盹了半秒鐘,或者有人咳嗽,以致於你沒聽到。

基本上,任何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鋪展出來。因為我們需要更接近實相,任何帶我們越接近實相的事,我們要試著去作;任何帶我們遠離實相的事情,我們儘量避免。

福德可以被創造

根據佛教的理論,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創造、捏造、積聚的東西。

假設你有兩個小孩,一個很懶惰,幾乎沒受什麼教育,書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個則是恰恰相反。可是他們長大後,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個懶孩子,卻比較成功。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如果你問佛教徒,他們會說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們可能會先說,這是業力的緣故。

這麼說有點危險,因為許多人接著會想:“所以這就是我的命嗎?我不能改變它嗎?”很多時候當人們聽到佛教徒對“業”的解釋,他們的想法常是這樣。

假設某人有六個鼻子,你不能說:“他無法擺脫他有六個鼻子的業。”這不是佛教徒對“業”的詮釋。業力不是要這個人不斷的想:“我擺脫不了這六個鼻子,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這一點很重要。“業”是你可以自己創造的;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要再多一個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術,尤其如果“七”還是個幸運數字!瞭解“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現在要講得再複雜一點。有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共業”,或者“共同的福德”。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有何種福德或沒有何種福德,所以某一位總統參選人會當選。我們都不知道。

身為世界的公民與另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很關心這件事。因為我還是認為,美國總統在這世界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連非美國人,也需有足夠的福德才能讓美國選出一個好總統。

福與非福

當我們講到福德,我們討論的物件不單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這完全是相對的。

譬如說你開車到某個地方並且順利抵達,可是你卻沒有福氣把車停好,你到處找都找不到車位。如果本來把車停好後,你的約會將帶給你一些美好的時光,結果只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一切都毀了——這就是“缺乏福德”。

不過,假設說,正當你一直找不到停車位,開車到處轉的時候,你本來要進去的那棟大樓突然崩塌了——是因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車位。

福德的相對性

福德確實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的人際關係、經濟、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說話的語調。從許多方面來看,它也是非常相對的。

從中古世紀到現在,我們也許可以說因為我們擁有好的福德,所以我們有iPhone這樣的手機;我們不必走老遠的路去跟某人講話,打個電話就行了。

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像密勒日巴那樣的人應該會同意,正因為我們缺乏福德,所以生在這樣物質主義的時代。

福德帶你接近實相

佛法的參照點永遠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實相真理,因此,任何帶你更接近實相的,就是福德的行為;任何帶你遠離實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範圍可以從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現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來說,身為佛教徒,我們會說,因為我們共同的福報,所以我們投生在一個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時代和地點,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謂缺乏福德可能小至當一個老師正要傳授深奧的教法時,你打盹了半秒鐘,或者有人咳嗽,以致於你沒聽到。

基本上,任何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鋪展出來。因為我們需要更接近實相,任何帶我們越接近實相的事,我們要試著去作;任何帶我們遠離實相的事情,我們儘量避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