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鐵匠老牛的寂寞與熱鬧

年過七旬的牛祺聖, 做了一輩子鐵匠。

在他看來, 這輩子有三件令他驕傲的事。 第一件事, 他用打制農具的方式, 做出了精緻的鐵質工藝品;第二件事,

他上了央視, 作為非遺傳承人之一, 向全國人民展現了“章丘鐵匠的風采”。

章丘是“鐵匠之鄉”, 過去“一人生火, 全家打鐵。 祖輩相傳, 子孫續接。 ”家家戶戶、世世代代以打鐵為生。 有一首歌謠形容章丘打鐵的盛況:“莊莊淨是叮噹響, 錘點壓過寺廟鐘,

家家不用打鳴雞, 錘聲連連報五更。 ”

鐵匠苦, 從前人說“好女不嫁打鐵郎”。 牛祺聖家裡幾輩都以打鐵為生, 雖然辛苦, 卻也是風生水起, 在解放前就以工藝精湛名揚十裡八鄉。

家裡保存著老爺爺當年打的鐵器 ▼

傳到牛祺聖, 他不僅繼承家傳打制農具的手藝, 還喜歡自己琢磨著改進設計, 讓農具用起來省勁兒, 幹活不累。

他做的鐮刀, 鐵刀頭加上木把手總共不到四兩重,

磨一次刀頭能割二畝麥子。 八十年代的時候, 饒是牛家的農具比別家貴一倍, 仍是搶手貨。 收麥之前周邊村裡的人都來買鐮刀, 院裡院外到處擠滿了人。

說起這些, 老牛無限懷念。 那是鐵匠的光輝歲月, 也是不管時代怎樣變遷, 最令他驕傲的記憶。

然而, 農業機械化發展,手工作業越來越少,鐵制農具需求越來越小,鐵匠似乎註定成為一個面臨沒落的行業。老牛說,有一段時間鐵匠們沒活幹,於是紛紛轉行,進煆造廠當工人。老牛覺得那樣會荒廢了鐵匠的手藝,他寧願固守著手藝人的驕傲。

2009年,章丘鐵匠習俗成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清華美院的一位老師找到老牛,想要打制一批鐵制工藝品。這讓愛琢磨的老牛看到了新的生機,也引起了兒子牛大偉的興趣。作為鐵匠,不止能打制過了時的農具,而是能夠創造出更美更自然的日用品和藝術品,這似乎讓祖輩傳下來的打鐵手藝,煥發了新的魅力。

於是,老牛和小牛又開始忙了起來。

他們將生活中感覺美的、有趣的記憶做成工藝品。老牛想念小時候和母親一起推碾子碾糧食、打水、做飯、洗衣的日子,於是做出了一盤鐵碾子和一口水井。農村壁虎長得凶,趴在牆壁上、窗戶上,吃蚊子、吃蒼蠅,於是父子倆又打制出兩隻可愛的鐵壁虎。

老牛和小牛將打農具的技藝用來製作這些新玩意兒,居然也能精緻新巧,並無粗糙之感,很是讓人讚歎。他們做的一盆牡丹花,雖是鐵制,卻也花葉輕靈,絲毫不顯滯重。

現在,找他們定制的人又多起來了。除了與藝術家的合作,他們也嘗試著打造鐵劍、鐵鼎、鐵香爐。老牛也漸漸意識到,精緻的日用品也許比工藝品更加有市場。

其實,手工藝能否復興和產品的被接受程度有很大關係,精美合用的商品無論什麼時候都有市場,而且會備受追捧。

老牛說他現在小有名氣是憑藉他那股不服輸的牛脾氣和非得做成的韌勁。現在他一邊帶著小牛一起錘煉打磨自家的獨門絕技,一邊不忘開闊眼界,瞭解外面的世界。要想做出現在人們的需求物件,還要先做研究製作出合適的工具。這過程中的艱辛和快樂,令冰冷的鐵器有了爐火和汗水的溫度。

不管別人如何選擇,老牛父子的打鐵之路正越走越寬。在新老鐵匠日復一日耐心的地錘煉下,也許用不了多久他們就可以鍛造出當代國人生活需要的精美鐵器。

在有些媒體報導中,有人稱老牛父子為“最後的鐵匠”,也有人說他們父子倆的故事是鐵匠的“非典型的轉型”。對於美譽或者惋惜,老牛的態度倒是很簡單:“我們老牛家會堅持做下去”。

無論是面對無人關注的寂寞

還是被人追捧的熱鬧

對於手藝人來說需要固守的

也許正是老牛那一份

對於手藝的執著與驕傲

手藝人的堅守和創新

一輩輩延續著

牛大偉 提供素材

匠人志 編輯出品

合作請聯繫:ccy-324

投稿郵箱:16663179@qq.com

如需轉載,請先聯繫我們獲得授權。

匠人志造

“東匠”藏山隨身香盒

長按圖中二維碼購買

▼ 點擊閱讀原文,流覽往期故事

農業機械化發展,手工作業越來越少,鐵制農具需求越來越小,鐵匠似乎註定成為一個面臨沒落的行業。老牛說,有一段時間鐵匠們沒活幹,於是紛紛轉行,進煆造廠當工人。老牛覺得那樣會荒廢了鐵匠的手藝,他寧願固守著手藝人的驕傲。

2009年,章丘鐵匠習俗成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清華美院的一位老師找到老牛,想要打制一批鐵制工藝品。這讓愛琢磨的老牛看到了新的生機,也引起了兒子牛大偉的興趣。作為鐵匠,不止能打制過了時的農具,而是能夠創造出更美更自然的日用品和藝術品,這似乎讓祖輩傳下來的打鐵手藝,煥發了新的魅力。

於是,老牛和小牛又開始忙了起來。

他們將生活中感覺美的、有趣的記憶做成工藝品。老牛想念小時候和母親一起推碾子碾糧食、打水、做飯、洗衣的日子,於是做出了一盤鐵碾子和一口水井。農村壁虎長得凶,趴在牆壁上、窗戶上,吃蚊子、吃蒼蠅,於是父子倆又打制出兩隻可愛的鐵壁虎。

老牛和小牛將打農具的技藝用來製作這些新玩意兒,居然也能精緻新巧,並無粗糙之感,很是讓人讚歎。他們做的一盆牡丹花,雖是鐵制,卻也花葉輕靈,絲毫不顯滯重。

現在,找他們定制的人又多起來了。除了與藝術家的合作,他們也嘗試著打造鐵劍、鐵鼎、鐵香爐。老牛也漸漸意識到,精緻的日用品也許比工藝品更加有市場。

其實,手工藝能否復興和產品的被接受程度有很大關係,精美合用的商品無論什麼時候都有市場,而且會備受追捧。

老牛說他現在小有名氣是憑藉他那股不服輸的牛脾氣和非得做成的韌勁。現在他一邊帶著小牛一起錘煉打磨自家的獨門絕技,一邊不忘開闊眼界,瞭解外面的世界。要想做出現在人們的需求物件,還要先做研究製作出合適的工具。這過程中的艱辛和快樂,令冰冷的鐵器有了爐火和汗水的溫度。

不管別人如何選擇,老牛父子的打鐵之路正越走越寬。在新老鐵匠日復一日耐心的地錘煉下,也許用不了多久他們就可以鍛造出當代國人生活需要的精美鐵器。

在有些媒體報導中,有人稱老牛父子為“最後的鐵匠”,也有人說他們父子倆的故事是鐵匠的“非典型的轉型”。對於美譽或者惋惜,老牛的態度倒是很簡單:“我們老牛家會堅持做下去”。

無論是面對無人關注的寂寞

還是被人追捧的熱鬧

對於手藝人來說需要固守的

也許正是老牛那一份

對於手藝的執著與驕傲

手藝人的堅守和創新

一輩輩延續著

牛大偉 提供素材

匠人志 編輯出品

合作請聯繫:ccy-324

投稿郵箱:16663179@qq.com

如需轉載,請先聯繫我們獲得授權。

匠人志造

“東匠”藏山隨身香盒

長按圖中二維碼購買

▼ 點擊閱讀原文,流覽往期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