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都說鄉村教育“苦哈哈”?這對夫妻教師把生活過成了詩……|人物

在儀隴縣光華鄉小學, 有一對為人稱道的夫妻教師——張光才和劉素銀, 他們為堅守鄉村教育走到一起, 搭班教學, 配合默契, 不僅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山裡娃, 自己的孩子也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

“哪怕再苦再累, 只要站上講臺, 就覺得快樂。 ”這是夫妻倆20多年來一貫堅持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只有幸福的老師, 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

儀隴縣光華小學教師張光才(左)和劉素銀

歌聲飄蕩的四合院

光華鄉原屬南部縣, 位於南部、儀隴、蓬安三縣交界地帶。 1991年, 張光才從原南部師範畢業後, 便來到這個當時看來非常偏遠的地方教書。

“那時的光華小學就是一個‘乾打壘’的四合院, 牆是石頭加黃泥砌的, 青瓦得年年翻, 不然漏雨。 ”張光才回憶, 修理學校要老師自己動手。 一到週末, 大家便輪著分成兩撥, 一撥去河裡摸石頭、背河沙, 一撥乘船渡過嘉陵江,

去場鎮上採購一星期的生活用品。

雖然條件艱苦, 但光華小學的教學品質在整個南充市都非常有名。 劉素銀回憶, 當時學校校長張代信, 提出了“艱苦奮鬥、不甘落後”的辦學理念, “天天有評課、議課活動, 年輕的老師們經常因為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 雖然是個農村學校, 學術氛圍相當濃厚。 ”

張光才剛到光華鄉的時候, 還在學校下轄的西陽壩村小工作。 他記得, 每個週五, 自己都要背著滿滿一背簍的教案和學生作業到中心校參加評課。

1996年, 張光才來到中心校工作, 一到學校便感受到巨大壓力, 教務處把小學和初中段的數學教學任務都安排給他, 新手上路, 難免犯怵。 這時, 校長張代信找到他:“邊教邊學嘛, 我們這麼多老師來帶你,

怕啥!”在”學校壓擔子、老師傳幫帶“的氛圍中, 像張光才一樣的青年教師成長飛快。

除了教學工作豐富多彩, 光華學校老師們的日常生活也充滿快樂。 劉素銀回憶, 每天午飯後, 老師們都會聚在一起, 有的彈手風琴, 有的和著琴聲唱歌;傍晚還會有籃球賽, 光華學校教師籃球隊非常厲害, 曾代表南部縣參加過南充市的比賽;到了週末, 老師們便蹬上“咣當”響的“二八大杠”, 到儀隴、閬中騎遊……“物質條件雖然艱苦, 精神卻無比充實和快樂。 ”

張光才走下講臺, 來到學生中間講解和互動。 學校條件大為改善後, 信息技術讓他在課堂上與學生充分互動。

學生是夫妻倆最多的話題

隨著時光的流逝, 青年教師們的婚戀成了大問題。 “學校20多個老師只有兩個女教師, 很多人的婚戀是‘高不成低不就’。 ”張光才說, 不少青年老師的教學水準剛得到提升, 卻因為生活問題不得不離開學校, 另謀出路。

為了堅守三尺講臺的共同理想, 延續作為教師的快樂和幸福, 張光才和劉素銀走到了一起。

他倆一個教數學, 一個教語文, 從2004年開始搭班教學。

直到現在, 劉素銀和張光才還互相聽課、評課, 為了保證互評品質, 夫妻倆有個約定, 評課一律只說缺點, 不說優點。 所以, 在他倆的教研課上, 夫妻倆互相“揭短”的情景總讓其他老師忍俊不禁又深懷敬意。

劉素銀說, “夫妻檔”教師最大的好處就是有更多的時間瞭解學生, 從而制定適合的教學方案。 “即便是晚上睡在床上, 聊的話題仍然是學生。 ”

劉素銀在課上關心學生的自學情況

在學生眼中,張光才和劉素銀就像是“慈父嚴母”。劉素銀要求嚴格,說一不二,她把學生的作業記錄一一登記造冊,每天上課第一件事就是檢查作業,沒有完成的,就守著學生輔導直到完成,成績差的學生都怕過她的“關”。有時候,劉素銀還把自己的語文課拖到張光才的數學課上,急得張光才在門外打轉。

張光才看著學生“可憐巴巴”,總會來“打圓場”:“放鬆一點嘛,讓他們週末回去再補!”劉素銀便皺緊眉頭:“他們父母都打工去了,我不管他們哪個管?”

也有劉素銀“服軟”的時候,針對基礎差的學生,劉素銀聽從張光才的建議,在作業的難度上放寬要求、豐富種類,“但是說什麼時候完成,必須什麼時候完成,原則性問題一律不讓!”在夫妻倆的辛勤耕耘下,他們班的成績總是在全校名列前茅。

夫妻倆和學生在一起時總是很開心

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

更要關照他們的內心

1996年,張光才和劉素銀的兒子在光華學校的小四合院裡出生,他們希望兒子能夠自強自立,於是取名叫“張立”。小傢伙的到來讓夫妻倆更加忙碌,也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課的時候,我們就換著帶孩子;我們倆都有課時,就請其他老師幫忙帶。”劉素銀回憶,那時學校經常停電,到了晚上,一家三口就坐在院子裡看星星、唱歌。

也許是從小受到知識薰陶,張立幼年特別“早慧”,喜歡讀書、思考。到了上學的年齡,夫妻倆就把兒子留在自己班上。劉素銀說,再優秀的教師,一般不會教自己的子女,一是不忍心嚴厲管教自己的孩子,二是擔心班級裡有失公允,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此,夫妻倆又定下規矩:“不管是學生還是自己的孩子,學習生活中一視同仁,嚴格要求先從自己孩子抓起。”“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當別人的孩子。”

夫妻倆也從教育自己孩子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育的內涵。張立讀初中時,一次悄悄告訴劉素銀,“媽媽,班上有個女孩子喜歡我。”還沒等劉素銀開始“思想教育”,張立便拿起書一個人靜靜地看起來。慢慢地,劉素銀髮現,孩子只要有心事,便會拿起書看很長時間,尤其愛看《水滸》。

班上一名女生受了委屈,找劉素銀訴苦,劉素銀邊傾聽邊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進行安慰

“老師要從孩子的行為中,捕捉他們的心理狀態。”後來,劉素銀便把這一方法用在學生的教育上。劉素銀髮現班上有很多留守兒童,內心極其細膩,對語文的領悟也很深刻,所以她特別保護這部分內心細膩的學生。“教學要搞得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關照他們的內心。”

如今,光華學校的硬體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乾打壘”四合院變成了功能齊備的教學樓、實驗樓、少年宮,校訓也凝練為新的“艱苦奮鬥,爭當一流”。

夫妻倆也鼓足幹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張光才正集中精力研究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劉素銀在少年宮開設了閱讀、書法、演講等多門興趣課。“希望我們能把教書的幸福傳遞給越來越多的學生,讓他們能在學習中收穫快樂。”

圖文 | 魯磊 何文鑫

實習編輯 | 王琴

劉素銀在課上關心學生的自學情況

在學生眼中,張光才和劉素銀就像是“慈父嚴母”。劉素銀要求嚴格,說一不二,她把學生的作業記錄一一登記造冊,每天上課第一件事就是檢查作業,沒有完成的,就守著學生輔導直到完成,成績差的學生都怕過她的“關”。有時候,劉素銀還把自己的語文課拖到張光才的數學課上,急得張光才在門外打轉。

張光才看著學生“可憐巴巴”,總會來“打圓場”:“放鬆一點嘛,讓他們週末回去再補!”劉素銀便皺緊眉頭:“他們父母都打工去了,我不管他們哪個管?”

也有劉素銀“服軟”的時候,針對基礎差的學生,劉素銀聽從張光才的建議,在作業的難度上放寬要求、豐富種類,“但是說什麼時候完成,必須什麼時候完成,原則性問題一律不讓!”在夫妻倆的辛勤耕耘下,他們班的成績總是在全校名列前茅。

夫妻倆和學生在一起時總是很開心

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

更要關照他們的內心

1996年,張光才和劉素銀的兒子在光華學校的小四合院裡出生,他們希望兒子能夠自強自立,於是取名叫“張立”。小傢伙的到來讓夫妻倆更加忙碌,也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課的時候,我們就換著帶孩子;我們倆都有課時,就請其他老師幫忙帶。”劉素銀回憶,那時學校經常停電,到了晚上,一家三口就坐在院子裡看星星、唱歌。

也許是從小受到知識薰陶,張立幼年特別“早慧”,喜歡讀書、思考。到了上學的年齡,夫妻倆就把兒子留在自己班上。劉素銀說,再優秀的教師,一般不會教自己的子女,一是不忍心嚴厲管教自己的孩子,二是擔心班級裡有失公允,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此,夫妻倆又定下規矩:“不管是學生還是自己的孩子,學習生活中一視同仁,嚴格要求先從自己孩子抓起。”“把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當別人的孩子。”

夫妻倆也從教育自己孩子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育的內涵。張立讀初中時,一次悄悄告訴劉素銀,“媽媽,班上有個女孩子喜歡我。”還沒等劉素銀開始“思想教育”,張立便拿起書一個人靜靜地看起來。慢慢地,劉素銀髮現,孩子只要有心事,便會拿起書看很長時間,尤其愛看《水滸》。

班上一名女生受了委屈,找劉素銀訴苦,劉素銀邊傾聽邊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進行安慰

“老師要從孩子的行為中,捕捉他們的心理狀態。”後來,劉素銀便把這一方法用在學生的教育上。劉素銀髮現班上有很多留守兒童,內心極其細膩,對語文的領悟也很深刻,所以她特別保護這部分內心細膩的學生。“教學要搞得好,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關照他們的內心。”

如今,光華學校的硬體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乾打壘”四合院變成了功能齊備的教學樓、實驗樓、少年宮,校訓也凝練為新的“艱苦奮鬥,爭當一流”。

夫妻倆也鼓足幹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手段。張光才正集中精力研究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劉素銀在少年宮開設了閱讀、書法、演講等多門興趣課。“希望我們能把教書的幸福傳遞給越來越多的學生,讓他們能在學習中收穫快樂。”

圖文 | 魯磊 何文鑫

實習編輯 | 王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