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清新科學|科技如此先進,海船何以相撞

2017年8月, 在新加坡海域, 美國海軍一艘驅逐艦與另一艘大型油輪相撞。 軍艦被撞出一個大洞, 險些沉沒, 還造成10名海軍士兵失蹤(部分人員遺體已找到)。 無獨有偶, 僅僅在此之前兩個月, 日本海域也有一艘美國軍艦與另一艘巨大的集裝箱貨輪相撞, 造成7名海軍士兵死亡。

毫無疑問, 美國軍艦裝配著各種高科技產品, 除先進武器外, 還有雷達、導航系統, GPS定位跟蹤系統, 自動識別系統和無線電通信系統。 在如此“嚴密武裝”下, 怎麼仍接二連三地發生碰撞事故, 而且還是在空曠遼闊的海洋上?

陰謀論的可能性

其實, 在2017年這一年, 單單美國海軍就發生了四起意外事故, 另兩起分別是2月發生在日本海域以及5月發生在韓國海域的事故。 強大的美國海軍頻頻遭遇撞船, 這讓人首先想起了某種“陰謀論”的可能。 有人聲稱, 這是某些躲在暗處的勢力有意針對美國東亞霸權的挑戰。

陰謀論並非空穴來風。 在歐亞大陸交叉處, 黑海是一處重要的戰略要地。 最近西方有一份權威的報告稱, 在黑海航行的船隻, 會不時受到無線電干擾, 尤其是GPS定位信號經常不准, 這緣於黑海沿岸有些國家在攻擊船隻, 企圖把它們趕離黑海。

那麼, 在東亞太平洋上的船難, 也是由某種蓄意破壞行為造成導航定位系統紊亂, 從而增加船舶相撞的可能, 進而發生了船難嗎?

這很難回答, 但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 表明美國連續幾起船難是由陰謀造成的。 或許這都是非常不幸的巧合吧。

過度依賴科技惹的禍

陰謀論或許只是一種猜測, 但是另一種原因就是肯定的, 而且也是人為因素。

由於相撞船隻涉及到軍艦,

在軍事保密的前提下, 我們恐怕無法得知撞船的具體細節了。 但從相關資訊中, 可以推論出這與自動駕駛有關。

就在2017年8月撞船事故的前三天, 美軍涉事軍艦上的海軍士兵在網上發照片, 誇耀他們在軍艦甲板上的釣魚成果, 這讓人明顯感覺海軍士兵們很放鬆, 像外出度假旅遊一樣;另一方面, 撞船時正值午夜, 而且馬上就要駛入新加坡了。 據此推測, 當時值班的士兵很可能懈怠了, 把船完全交給自動駕駛, 沒想卻碰到了一艘體積是自己三倍的大型油輪, 來不及躲避而釀成悲劇。 因為即使雷達發生故障, 水手用肉眼往外看, 也能提早發現這艘龐然大物, 避免相撞。

高科技裝備到船舶上, 可以減輕船務人員的工作量,

本是好事, 但是過度依賴它, 反倒不妙。 比如自動駕駛, 茫茫大海上可以任意馳騁, 但仍不能離開人。

如果有意外發生, 自動駕駛也會提前發出警報。 但海上航行若開啟了自動駕駛, 駕駛室往往空無一人, 畢竟大海上到處都是“路”, 不需時時監控。 所以一旦警報響起, 不當值的人一般不關注, 而當值的人能否第一時間聽到?即使聽到, 能否第一時間趕回駕駛室?來不來得及處理?

即使最先進的智慧型機器, 在處理突發事件、意外情況時, 仍無法與人類相比。 因此, 過度依賴科技對突發的、即將碰撞的、緊急的海上意外, 沒有益處。

船員素質亟待提高

按理說, 與海洋的廣闊無垠相比, 兩艘船相撞的概率應該幾乎為零。 可實際上, 碰撞的概率還挺大, 因為船舶數量增多, 尤其在某些狹窄的航道、海灣、港口附近, 船舶特別集中, 單位面積裡船隻數量上升, 提高了相撞的概率。 據調查, 截止2016年底, 世界上的貿易輪船共有約58000艘。 這些輪船的噸位, 是2004年全球商船噸位的2倍。 全球商船數量持續增長, 海上航線越來越擁擠。

另一方面,由於輪船及航運業的特性,大型船舶上一般都包括不同文化、語言、國籍、技能特長的人。他們共同組成船務人員,應對環球航行可能遇到的任何情況。這些不同背景的船員一旦需要共同應對緊急狀況,就容易產生不協調。調查還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使航運企業利潤下降,至今影響猶在。利潤下降使企業對船務人員投資不足,難以留住有經驗的合適船員。如果沒有足夠時間使船員與船隻磨合,就無法充分瞭解船隻特性,容易在緊急情況時出現誤操作,畢竟輪船可謂是一件複雜而又高度集成的大型科技硬體。

分道通航制

根據國際法規則,若兩船相撞,雙方都要承擔事故責任,沒有免責一說。換言之,即使一艘船有權在某條航道上航行(類似于汽車的路權),船長也有義務避免與其他船隻相撞。

然而這還不夠。各國海事組織目前公認,切實的辦法就是推廣“分道通航制”,並且在更大範圍上推廣。顧名思義,它就是在一定航道、海域、繁忙海峽裡,要求船隻沿確切的航道向同一方向航行,精確調度船流通過,與陸地上車輛以不同車道分流行駛的情形類似。

世界上第一個分道通航,於1967年在歐洲多佛海峽(英吉利海峽東部最窄處)實行。至今全球共有約100處海上交通要道實行了這一制度。但是這遠遠不夠,還需要在更大海域、更大範圍實行分道通航,就如同汽車必須按車道行駛一樣。若能在全球海域嚴格實行,相信必能大幅度降低船隻相撞的概率。

未來,船隻會越來越多,技術也會越來越先進,但是如何使技術為人類造福,是永遠值得探討的話題。

海上航線越來越擁擠。

另一方面,由於輪船及航運業的特性,大型船舶上一般都包括不同文化、語言、國籍、技能特長的人。他們共同組成船務人員,應對環球航行可能遇到的任何情況。這些不同背景的船員一旦需要共同應對緊急狀況,就容易產生不協調。調查還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使航運企業利潤下降,至今影響猶在。利潤下降使企業對船務人員投資不足,難以留住有經驗的合適船員。如果沒有足夠時間使船員與船隻磨合,就無法充分瞭解船隻特性,容易在緊急情況時出現誤操作,畢竟輪船可謂是一件複雜而又高度集成的大型科技硬體。

分道通航制

根據國際法規則,若兩船相撞,雙方都要承擔事故責任,沒有免責一說。換言之,即使一艘船有權在某條航道上航行(類似于汽車的路權),船長也有義務避免與其他船隻相撞。

然而這還不夠。各國海事組織目前公認,切實的辦法就是推廣“分道通航制”,並且在更大範圍上推廣。顧名思義,它就是在一定航道、海域、繁忙海峽裡,要求船隻沿確切的航道向同一方向航行,精確調度船流通過,與陸地上車輛以不同車道分流行駛的情形類似。

世界上第一個分道通航,於1967年在歐洲多佛海峽(英吉利海峽東部最窄處)實行。至今全球共有約100處海上交通要道實行了這一制度。但是這遠遠不夠,還需要在更大海域、更大範圍實行分道通航,就如同汽車必須按車道行駛一樣。若能在全球海域嚴格實行,相信必能大幅度降低船隻相撞的概率。

未來,船隻會越來越多,技術也會越來越先進,但是如何使技術為人類造福,是永遠值得探討的話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