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8年醫療建康哪些領域最被看好?我們和幾位知名投資人聊了聊

2017年中國健康產業新增企業8~10萬家, 預計明年數量繼續增長, 與此同時消失的企業有不在少數。 在接下來的2018年中, 哪些領域最被投資人看好?最可能誕生醫健獨角獸?國內有6位知名投資人和分析師對此給出了專業解答:

文丨張楠

紅杉資本董事總經理楊雲霞——紅杉投資領域覆蓋大眾衣食住行的每一個角落, 被投企業從阿裡、美團、點評到摩拜都是獨角獸。 醫療健康是紅杉的第二大板塊, 每年基金20%~30%的金額會投入在醫療領域。 典型的代表企業是今年上市的華大基因, 市值突破一千億人民幣, 而紅杉整個醫療團隊是由三個人構成的專業團隊。

整個2017年, 紅杉在醫藥領域投資較多。 主要邏輯是去年開始, 我們嗅到了一些行業變化, 變化有兩方面, 一是從新技術發展角度而言, 腫瘤免疫治療的確有療效, 預示了今後的發展趨勢, 而且中國比美國發展稍慢,

所以這個時點是最適宜做系統佈局的。

另外在政策層面, 能通過敏感的企業家及早感知政策紅利的來臨。 在2017年與腫瘤免疫相關的主要是藥企, 所以我們在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腫瘤免疫藥物方面做了非常系統的梳理和佈局, 這就是紅杉今年的工作重點。

在基因行業, 紅杉徹底將整個行業調查研究後, 迄今做了三筆投資, 基本都圍繞基因檢測服務。 在該領域的細分行業中, 最有代表的就是無創產前檢測, 紅杉美國和紅杉中國都進行了2B、2C的投資, 在NIPT板塊, 紅杉中國最終投資了華大基因。

元禾原點合夥人趙群——元禾原點是醫療早期投資基金, 關注天使輪和 A輪投資, 也會投資某些B輪項目。 目前大約管理40億資金, 共投資100個專案,

其中有一個項目在中國主機板上市。

元禾原點在2014年大規模佈局了新藥, 當年投資了信達、亞盛等企業。 信達現在已經是獨角獸了, 證明我們當時看得還是比較準確的。 當時投資還有一個理由, 中國病患數量多藥品需求量大, 有一個藥品上市前僅用一年多就完成了臨床試驗, 所以效率之高打破中國記錄, 此外該藥CRO成本偏低、藥物研發的器械成本也較低, 算是比較成功的案例。 元禾原點當時在新藥領域作了不少大手筆投資。 目前更關注人工智慧、大資料與醫療相結合的公司, 我認為產品最終能落地, 實現市場與服務的對接是很重要的。

今年中國對於新藥政策開放力度很大, 海外新藥進入中國的進程明顯提速,

外企對中國市場更為感興趣, 市場格局已有巨大變化, 總之宏觀環境對新藥領域很有利。 目前中國上市公司全部是仿製藥企業, 毛利率非常低, 二三期藥非常貴, 所以很多新藥公司, 只能靠投資人的錢往前發展, 也就是獨角獸公司會不斷湧現, 估值超過10億或者接近10億的企業有很多, 我個人對創新藥領域非常看好。

遠毅資本合夥人高毅——遠毅資本主要集中在A輪和B輪融資, 醫療領域共投17個專案, 對外公佈了12個。 我認為醫療行業, 一類是技術密集型, 即技術是推動力。 最典型的是經典醫療中出現革新性的觀念、診療手段的改變等。

我比較關注精准醫療, 微生物組、蛋白質組, 代謝組等, 認為其中大有機會, 因為醫療檢測手段的提高,

一定會促進整個醫療的發展。 第二個是醫療政策方面, 鼓勵創新藥、醫療器械發展實現進口替代, 尤其是海外臨床資料可以直接為我所用, 就能產生很強的時間優勢, 也容易產生新賽道;另外在醫療服務方面, 主要關注基層醫療, 原因很簡單, 患病群眾這麼多, 必須撬動基層醫療能力, 由於基層醫療提供的是基本化服務, 如何縮短與美國差距, 提高其服務能力也是一個方向;在護理領域, 我們非常看好該領域, 認為今後一定能走出獨角獸。

獨角獸背後的含義是成功或成為新賽道的龍頭。 有幾個要素比較重要, 首先創始人對行業有很深的理解, 對生態認識深刻, 這表明他能成為行業領先者, 參與利益鏈的重塑。 以基層醫療為例,首先要計算基層醫療是否是全科診所,第二基層醫療是網站服務好,品質不高,收益也低怎麼解決,第三是解決擴張和複製問題。這時就需要在模式上有創新和探索,獨角獸企業必須能思路清晰攻破難題。

也與明智的用錢能力有關。如果公司估值不高,多融資會稀釋股份,所以需要諮詢投資顧問,到底需要融資多少。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汪劍飛——君聯資本2011年成立,管理資金400億左右。10年前開始在醫療領域做佈局,早期投資的專案非常成功,有精益檢驗、一心堂等,目前醫療投資團隊有10餘人。2015年9月份,成立君聯醫療基金,累計10年間投資30家醫療公司。

重點談下醫療服務,其實從國家層面上,能看到並非鼓勵民營醫療的發展,在醫療服務政策中,國家在分級診療、基層醫療、醫保支付上面還是有明顯傾斜。2014年~2016年出現很多新模式,因為中國過去積累足夠多的民營資本存量,二級醫院中有七八千家民營機構,某種程度上業務不錯,但管理和資本運營上經驗不足,如何改進幫助其整合是一大機會,我認為2018年在這方面會加大投入。

早期君聯資本也投資偏消費醫療為主的專案,如醫美、口腔、婦產等,現在在大醫改背景下,投資了不少嚴肅醫療專案。其實從公立醫院的供給側優化來講,大的細分科室會不斷從公立醫院分離出來,雖然路程還很長,但是在個別方向上還是有機會,我們將在2018年從這方面入手重點尋求突破。

我還有一個邏輯和判斷,在政策推動下,大量醫生想真正脫離體系的話,也許還得等15年甚至20年。因為中國民營服務體系由現在12%占比上升到40%,將來還是服務高端人群為主,某些民營醫院的細分科室是超過公立醫院的,像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要成為心腦血管技術全國第一,可能還需要15年,所以經過一二十年後大量醫生脫離體制才有望變為現實。

倍數資本合夥人俞逢佳——我認為2017年依然是場投資盛宴,醫療行業無論投資案例數和投資總額都創下新高。精准醫療行業在二級市場上的典型如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其表現是市場火熱追捧的證明;在一級市場,精准醫療尤其是基因行業的上半場已經結束,該拿到錢的都成功融資了。

在測序行業上游,國產測序儀除了華大基因發佈了可商用的機型外,其他廠商如研發三代測序儀的瀚海基因,擁有二代測序儀的賽納生物,都沒進入商用階段。在測序行業中游,無論是腫瘤、無創產檢、遺傳病、微生物組等細分領域,競爭都非常激烈,尤其在臨床資源上的爭奪已經白熱化,市場的資源會向頭部集中,而且深耕區域市場的企業會有不錯的收穫;在臨床上,不仔細打磨服務產品的企業將逐漸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優勢(這裡的產品不一定指擁有最好的技術)。在測序行業的下游,全年度發展較緩,這和整個市場的成熟度有關,我認為還沒到爆發的那個臨界點,還需等待。(主要探討醫療市場,科技服務不在此討論當中)

俞逢佳認為未來的十年,無論在藥、器械、診斷、服務等領域都有很多投資機會,可以說是黃金十年。整體醫療的基本面在改革,當然也會經歷一些陣痛。CFDA和衛計委的思路也在逐漸轉變,尤其我們看到很多實際性的改革動作,所以無論在審批效率或是審批思路上都是重大利好。

總結2017年成績,今年重點佈局了細分領域的平臺性企業,比如精准醫療(腫瘤)、遺傳病、細胞治療、生殖等細分賽道。我們認為在整體醫療轉型階段,平臺性企業會帶來更多的價值,包括海外技術轉移、市場化、流程規範等多重價值。

方正證券分析師、

“水晶球獎”最佳分析師姜天驕——

我認為互聯網醫療的獨角獸已經出現了,但還沒有開始狂奔。2016年互聯網醫療面臨很大質疑,也陷入低迷狀態,但2018年應該縱蹄飛奔了。之前有無數創業者搶奪醫生和患者資源,將醫生、患者推廣成本堆砌太高,實際上很多投入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投資人目前最看不好互聯網醫療,這對小企業造成巨大壓力,但對互聯網醫療獨角獸而言恰是最好機會。

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最嚴峻問題是低頻。我認為有幾種方式突破低頻限制,第一種,尋找並非低頻的細分醫療方向;第二種製造需求,改變低頻屬性;第三種聚合低頻,在共同載體中轉變為高頻。第四種,是巧妙利用低頻屬性,不用強加改變。

第一種尋找高頻,比如消費級醫療中醫美微整形,可以通過促銷增加需求頻率,其次慢病管理,也是相對高頻的細分領域;第二種是製造高頻,健康管理就是驅動醫生觸發患者需求,還有通過電商銷售耗材和醫療用品,也是製造高頻的方式;第三種是聚合低頻變成高頻,比如按人群聚合,在社區、家庭而非個體中創造更多需求。

今年有一股新思潮湧現,互聯網醫療時代過去了,進入AI時代,醫療人工智慧能解決很多問題。但互聯網醫療時代,失敗專案是因為缺少AI產品和技術嗎?其實並不是。AI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資本的耐心。它對互聯網醫療更多是延展,短期內能否解決問題,值得思考。

之前我們被互聯網醫療洗腦,現在被人工智慧洗腦,其實不論用免費方式獲取使用者,還是付出其他代價獲得資料,其本質沒變。如果沒法變為商業化產品,最終還會停留在資產負債表。而且資料的品質更重要。個人認為成為互聯網醫療獨角獸有三個必要條件,首先是業務規模領先,其次是財務表現,最後品牌、信任與權威性也很重要

以基層醫療為例,首先要計算基層醫療是否是全科診所,第二基層醫療是網站服務好,品質不高,收益也低怎麼解決,第三是解決擴張和複製問題。這時就需要在模式上有創新和探索,獨角獸企業必須能思路清晰攻破難題。

也與明智的用錢能力有關。如果公司估值不高,多融資會稀釋股份,所以需要諮詢投資顧問,到底需要融資多少。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汪劍飛——君聯資本2011年成立,管理資金400億左右。10年前開始在醫療領域做佈局,早期投資的專案非常成功,有精益檢驗、一心堂等,目前醫療投資團隊有10餘人。2015年9月份,成立君聯醫療基金,累計10年間投資30家醫療公司。

重點談下醫療服務,其實從國家層面上,能看到並非鼓勵民營醫療的發展,在醫療服務政策中,國家在分級診療、基層醫療、醫保支付上面還是有明顯傾斜。2014年~2016年出現很多新模式,因為中國過去積累足夠多的民營資本存量,二級醫院中有七八千家民營機構,某種程度上業務不錯,但管理和資本運營上經驗不足,如何改進幫助其整合是一大機會,我認為2018年在這方面會加大投入。

早期君聯資本也投資偏消費醫療為主的專案,如醫美、口腔、婦產等,現在在大醫改背景下,投資了不少嚴肅醫療專案。其實從公立醫院的供給側優化來講,大的細分科室會不斷從公立醫院分離出來,雖然路程還很長,但是在個別方向上還是有機會,我們將在2018年從這方面入手重點尋求突破。

我還有一個邏輯和判斷,在政策推動下,大量醫生想真正脫離體系的話,也許還得等15年甚至20年。因為中國民營服務體系由現在12%占比上升到40%,將來還是服務高端人群為主,某些民營醫院的細分科室是超過公立醫院的,像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要成為心腦血管技術全國第一,可能還需要15年,所以經過一二十年後大量醫生脫離體制才有望變為現實。

倍數資本合夥人俞逢佳——我認為2017年依然是場投資盛宴,醫療行業無論投資案例數和投資總額都創下新高。精准醫療行業在二級市場上的典型如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其表現是市場火熱追捧的證明;在一級市場,精准醫療尤其是基因行業的上半場已經結束,該拿到錢的都成功融資了。

在測序行業上游,國產測序儀除了華大基因發佈了可商用的機型外,其他廠商如研發三代測序儀的瀚海基因,擁有二代測序儀的賽納生物,都沒進入商用階段。在測序行業中游,無論是腫瘤、無創產檢、遺傳病、微生物組等細分領域,競爭都非常激烈,尤其在臨床資源上的爭奪已經白熱化,市場的資源會向頭部集中,而且深耕區域市場的企業會有不錯的收穫;在臨床上,不仔細打磨服務產品的企業將逐漸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優勢(這裡的產品不一定指擁有最好的技術)。在測序行業的下游,全年度發展較緩,這和整個市場的成熟度有關,我認為還沒到爆發的那個臨界點,還需等待。(主要探討醫療市場,科技服務不在此討論當中)

俞逢佳認為未來的十年,無論在藥、器械、診斷、服務等領域都有很多投資機會,可以說是黃金十年。整體醫療的基本面在改革,當然也會經歷一些陣痛。CFDA和衛計委的思路也在逐漸轉變,尤其我們看到很多實際性的改革動作,所以無論在審批效率或是審批思路上都是重大利好。

總結2017年成績,今年重點佈局了細分領域的平臺性企業,比如精准醫療(腫瘤)、遺傳病、細胞治療、生殖等細分賽道。我們認為在整體醫療轉型階段,平臺性企業會帶來更多的價值,包括海外技術轉移、市場化、流程規範等多重價值。

方正證券分析師、

“水晶球獎”最佳分析師姜天驕——

我認為互聯網醫療的獨角獸已經出現了,但還沒有開始狂奔。2016年互聯網醫療面臨很大質疑,也陷入低迷狀態,但2018年應該縱蹄飛奔了。之前有無數創業者搶奪醫生和患者資源,將醫生、患者推廣成本堆砌太高,實際上很多投入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投資人目前最看不好互聯網醫療,這對小企業造成巨大壓力,但對互聯網醫療獨角獸而言恰是最好機會。

制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最嚴峻問題是低頻。我認為有幾種方式突破低頻限制,第一種,尋找並非低頻的細分醫療方向;第二種製造需求,改變低頻屬性;第三種聚合低頻,在共同載體中轉變為高頻。第四種,是巧妙利用低頻屬性,不用強加改變。

第一種尋找高頻,比如消費級醫療中醫美微整形,可以通過促銷增加需求頻率,其次慢病管理,也是相對高頻的細分領域;第二種是製造高頻,健康管理就是驅動醫生觸發患者需求,還有通過電商銷售耗材和醫療用品,也是製造高頻的方式;第三種是聚合低頻變成高頻,比如按人群聚合,在社區、家庭而非個體中創造更多需求。

今年有一股新思潮湧現,互聯網醫療時代過去了,進入AI時代,醫療人工智慧能解決很多問題。但互聯網醫療時代,失敗專案是因為缺少AI產品和技術嗎?其實並不是。AI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資本的耐心。它對互聯網醫療更多是延展,短期內能否解決問題,值得思考。

之前我們被互聯網醫療洗腦,現在被人工智慧洗腦,其實不論用免費方式獲取使用者,還是付出其他代價獲得資料,其本質沒變。如果沒法變為商業化產品,最終還會停留在資產負債表。而且資料的品質更重要。個人認為成為互聯網醫療獨角獸有三個必要條件,首先是業務規模領先,其次是財務表現,最後品牌、信任與權威性也很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