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立足三尺講臺執著水文化研究 年輕博士默默奉獻青春無悔

程得中在區縣調研 4年前, 剛滿30歲的年輕博士, 放棄高薪職業, 走上三尺講臺, 把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水文化科研教育。 教書育人、潛心科研,

從最初的懵懵懂懂, 到如今沉穩篤定, 在水文化科研這條道路上, 他的腳步一刻也不曾停下過。 不斷創新、挑戰、超越, 他就是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程得中。

創意課堂開講 學生和老師的“變形記”

2013年9月, 程得中從四川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這一年, 他剛好30歲。 面對多家用人單位的邀請, 他本有機會進入高薪企業, 但懷著對理想的憧憬和對教育事業的熱切嚮往, 他主動放棄了高薪, 選擇了教師這一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 成為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員, 走上了三尺講臺。

從此以後, 程得中與水文化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從教時, 《水文化導論》只是選修課, 為了提高學生親水、愛水、節水的意識和獻身水利行業的品質,

我認為這門課程必須要面向更多的學生。 ”程得中的這一想法, 與系部領導不謀而合, 在院系領導的支持和推動下, 《水文化導論》最終被設為公共必修課,全院所有學生大一第一學期都要接受水文化教育。

程得中告訴記者, 水電學院學生大多數為工科生, 人文素養較欠缺, 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取得理想效果, 他決定改變傳統教學思路, 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014年, 程得中的創意課堂開始了。 走入他的課堂, 便可以感受到寬鬆自由的氛圍。 “這裡, 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程得中說, 既有各種觀點、思維相互碰撞, 激烈交鋒, 也有話劇、小品的情境展示。 很多同學都表示, 程老師的每一節課都讓人期待、難忘。

學生當老師, 老師當學生, 翻轉課堂上精彩紛呈, 有人會問:“學生在課堂上講錯了怎麼辦?”程得中告訴記者, 每次課前就把主題公佈出來, 每個小組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教師要做的就是把握課堂節奏, 其他的交給學生就好了。

從教以來, 程得中沒有睡過一個懶覺。 每天早上5點, 他要準時起床帶領學生進行中華文化經典誦讀, 這不屬於他的教學任務, 學生也是自發前來的。 “子曰, 學而時習之……”。 在寒冷的晨風中, 學生們整齊的朗誦著, 程得中望著這群可愛的學生, 發出會心的微笑。

別具匠心的教學方式結出了碩果。 程得中指導的學生在重慶市第二屆普通話比賽和應用文寫作比賽中都有突出表現。 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高票當選為學院“最受學生愛戴的教師”。 昔日門庭冷落的課程, 如今已成為學院的一張名片。 程得中說, 這只是他教學生涯的開始。

課堂上的程得中 市水利局供圖 華龍網發

身兼數職 潛心水文化研究

如果說創新課堂是程得中職業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科研, 就是他勇攀高峰的階梯。 他除了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外, 還身兼數職, 擔任學院人文教研室主任、重慶市水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科研, 也是他工作的重點。

近年來, 國家大力宣導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生態文明重要組成的水生態和水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 水文化研究呈現繁榮局面。 程得中瞄準學術前沿, 積極進行水文化科研課題的申報研究、學術論著的撰寫、學術會議的交流。

在水文化研究過程中, 程得中如癡如醉, 用廢寢忘食來形容也不為過。 每當夜深人靜, 學生們都已進入夢鄉的時候, 程得中辦公室裡照射出來的燈光, 顯得格外孤單。 “辦公樓是22點關門, 我每天晚上幾乎都是快到淩晨才離開, 這已經成為了常態。 ”程得中很歉疚的說,“這幾年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績,都應該歸功於我的妻子,是她默默承擔了照顧孩子、操持家務的重擔。”

放棄休息,放棄和家人團聚,程得中的努力體現在一個個科研專案裡,體現在一篇篇學術論文裡。至今,程得中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cssci源刊3篇,北大核心2篇,《水利發展研究》2篇,出版專著2部。除此之外,程得中還主持開展“西南地區水利社會”等水文化科研專案9項,其中“傳統社會巴渝地區堰塘建設及管理模式”等6項已結題,獲得評審專家一致好評。

程得中在水文化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2017年8月,程得中與學院原院長吳松合著的《巴渝水文化概論》順利出版,全書42萬字,該書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和讚譽,中國水文化研究會領導親為本書作序,有關專家評價此書為 “巴渝水文化的開山之作”。

程得中和同事在調研 (左一)市水利局供圖 華龍網發

走遍巴渝各區縣 深入基層調研宣講

“我在當好老師的同時,時刻不忘自己也是一名水利人。”程得中說,利用自己所學,積極服務行業和社會,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諮詢,是他對自己最大的期望。

4年多來,程得中作為主研人員先後參加重慶水利基層服務體系建設、三峽庫區水文化遺產、重慶市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等課題調研,走遍巴渝各區縣,深入基層水利服務一線,獲得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程得中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們團隊利用節假日和週末,走訪各區縣中小型水庫開展水生態與水文化宣講、深入農村中小學校進行水文化特色教育訪問交流,獲得廣泛的認同和讚譽。

程得中說,深入基層收穫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資料,還有群眾的認可。程得中回憶道,有一次去中梁山調研一個抗戰時期的渠堰,下了長途車後一個人也沒見到,團隊只能徒步尋找。“中途遇到一個老鄉,陪著我們找到了渠堰,並且現場做起導遊,詳細的介紹了該渠堰的歷史,包括發生在這裡的抗戰故事。”程得中說,調研完已經到下午了,我們邀請他一起吃飯,他婉言拒絕,他說我們做研究是為老百姓辦事。老鄉質樸的語言,讓程得中十分感動,那一刻,他的內心充滿力量。

“事實證明,當初我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感謝市局和學院一直以來的關懷和培養,沒有他們搭建的水文化研究平臺,單靠自己是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的。”程得中滿懷感慨地說,“今後我要培養更多懂水、愛水、樂水的水利建設者,為行業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援。同時,致力水文化的傳承創新,從中汲取經驗智慧助力當下水利改革發展大計。”

”程得中很歉疚的說,“這幾年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績,都應該歸功於我的妻子,是她默默承擔了照顧孩子、操持家務的重擔。”

放棄休息,放棄和家人團聚,程得中的努力體現在一個個科研專案裡,體現在一篇篇學術論文裡。至今,程得中已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cssci源刊3篇,北大核心2篇,《水利發展研究》2篇,出版專著2部。除此之外,程得中還主持開展“西南地區水利社會”等水文化科研專案9項,其中“傳統社會巴渝地區堰塘建設及管理模式”等6項已結題,獲得評審專家一致好評。

程得中在水文化研究領域碩果累累,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2017年8月,程得中與學院原院長吳松合著的《巴渝水文化概論》順利出版,全書42萬字,該書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和讚譽,中國水文化研究會領導親為本書作序,有關專家評價此書為 “巴渝水文化的開山之作”。

程得中和同事在調研 (左一)市水利局供圖 華龍網發

走遍巴渝各區縣 深入基層調研宣講

“我在當好老師的同時,時刻不忘自己也是一名水利人。”程得中說,利用自己所學,積極服務行業和社會,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諮詢,是他對自己最大的期望。

4年多來,程得中作為主研人員先後參加重慶水利基層服務體系建設、三峽庫區水文化遺產、重慶市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等課題調研,走遍巴渝各區縣,深入基層水利服務一線,獲得大量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程得中告訴記者,這幾年他們團隊利用節假日和週末,走訪各區縣中小型水庫開展水生態與水文化宣講、深入農村中小學校進行水文化特色教育訪問交流,獲得廣泛的認同和讚譽。

程得中說,深入基層收穫的不僅僅是寶貴的資料,還有群眾的認可。程得中回憶道,有一次去中梁山調研一個抗戰時期的渠堰,下了長途車後一個人也沒見到,團隊只能徒步尋找。“中途遇到一個老鄉,陪著我們找到了渠堰,並且現場做起導遊,詳細的介紹了該渠堰的歷史,包括發生在這裡的抗戰故事。”程得中說,調研完已經到下午了,我們邀請他一起吃飯,他婉言拒絕,他說我們做研究是為老百姓辦事。老鄉質樸的語言,讓程得中十分感動,那一刻,他的內心充滿力量。

“事實證明,當初我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感謝市局和學院一直以來的關懷和培養,沒有他們搭建的水文化研究平臺,單靠自己是不可能取得這些成績的。”程得中滿懷感慨地說,“今後我要培養更多懂水、愛水、樂水的水利建設者,為行業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援。同時,致力水文化的傳承創新,從中汲取經驗智慧助力當下水利改革發展大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