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保健知識普及

青少年容易發生社交恐懼症。 許多青少年在社交活動中會感到不好意思和不自信, 尤其是在公眾面前演講, 甚至和陌生人見面時會出現心跳手抖。

這些焦慮反應是暫時的, 並不會影響你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一般情況下會隨著交往的增多而消除。 但如果這種焦慮反應非常嚴重且並不能隨交往增多而消除, 一到與人交往便出現恐懼反應, 這就有可能就是患上了社交恐懼症, 就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了。

社交恐懼症被稱作“被忽略的焦慮障礙”, 是一種常見的、損害社會功能的慢性心理疾病。 美國社交恐懼症協會指出, 社交恐懼症是全球繼重視抑鬱, 酒精依賴後排行第三位的精神健康問題。 全球約有70%的人患有此病, 平均每100人當中就有13人有發病的機會, 發病年齡大多數為青少年。

社交恐懼症的典型表現是不敢見主人, 遇生人便面紅耳赤,

心跳加快, 神經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 同樣伴有口幹、出汗、口吃結巴、輕微顫抖等軀體症狀, 而且往往會泛化, 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生交往, 把自己孤立起來, 對日常工作學習造成極大的影響。

社交恐懼症的特點是與人交往, 便產生強怕性的恐懼情緒。 例如, X大學有一男生性格內向, 自尊心特強, 出事謹小慎微, 非常害怕自己成為別人的注意中心。 他總以為別人在時刻注意著他、評論他, 因而十分擔心自己會出什麼差錯, 讓人瞧不起。 後來, 他暗戀上一位女生, 但是又不敢表露, 生怕別人知道這個秘密。 偏偏有一位同學對他看玩笑說:“我知道你愛上了她了, 別隱瞞啦!”他一聽心理就特別發慌, 擔心別人對他評頭論足。 此後,

他見人就躲閃, 有人與她講話, 他就面紅耳赤, 心慌意亂、語無倫次。 最後發展到見人就害怕。 這是一般社交恐懼症的典型表現。

社交恐懼症是後天形成的心理障礙, 有一個習得過程。 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直接經驗”造成。 有道是“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繩”。 青少年在交往過程中屢遭挫折、失敗, 就會產生種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 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恐懼感, 這種狀態從兩邊變成質變, 定型下來, 形成固定的心理結構, 於是以後遇到類似情境時, 便產生強怕性的恐懼感。 二是“間接經驗”, 即通過被人或聽別人在交往中遭受挫折或難堪時, 自己也感到痛苦、害怕;通過電影電視以及報紙、網路等媒體也可以獲得這方面的體驗。 一些人會不自覺地依據間接經驗來推測自己會在社交場合遭到類似的難堪對待,

於是緊張不安, 焦慮恐懼。 這種情緒的泛化便導致產生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後天習得性心理疾病, 只要積極治療, 是完全可以治癒的。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 除了求助專業人員外, 也可通過自我調適來緩和, 辦法如下:

請各位網友私信留言諮詢, 或者在知乎裡面留言諮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