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第一牛人王陽明牛得太朦朧,看看為明朝強行續命的這位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火了一把, 將明朝二三百年間的歷史如數家珍地向人們娓娓道來之時, 也讓王陽明這人也跟著大熱了一番。

為什麼那麼多歷史人物裡, 唯獨王陽明大熱了呢?原因就在於, 作者將他列為整個大明朝第一牛人!這一頭銜, 不可謂不小, 那麼王陽明“牛”嗎?

總得來說, 我覺得牛!立德、立言、立功, 他都做到了, 而他最大的成就則在於陽明心學的創立, 而這也是他被列為明朝第一牛人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想, 絕大多數人對於陽明心學的理解, 也僅限於“知行合一”、“致良知”這可數的幾個字上面, 這一學說的偉大之處對於我們來說總是不免有些“曲高和寡”, 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 因而, 我們對他的偉大之處的認識也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此篇, 我想說說在書中評價甚高的另外一位英雄人物, 他就是孫承宗。

說他偉大, 就在於他靠著自己卓越的才能扶明帝國這大廈於將傾, 為明朝強行進行續命。

孫承宗, 字稚繩, 高陽人, 乃萬曆年間的進士。

當時“梃擊”案發生後, 大學士吳道南負責調查此事, 深感棘手, 於是就此事諮詢孫承宗。 而孫承宗在審慎考慮之後, 提出“事關東宮, 不可不問;事連貴妃, 不可深問。 ”

寥寥數語, 卻已顯示出了其非凡的政治才幹以及對大事的準確把握。

及明熹宗即位, 孫承宗以帝師的身份為其講學, 小皇帝聽著他的課歡喜異常, 以至於當瀋陽、遼寧相繼失守後, 卻捨不得讓自己的老師離開自己, 奔赴前線。

由此可見, 孫承宗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二人之間的感情也可見一斑。

可是, 多事之秋, 樹欲靜而風不停, 孫承宗可能並沒有那麼強的功利之心, 寧願把這明熹宗培育成一代明君, 這樣本來是最好的結局。 但是, 來自滿洲的強大壓力, 讓他不得不赴前線負責防衛一事。

當此之時, 大清兵逼廣甯城, 王化貞棄城而走, 明熹宗急忙拜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孫承宗上任後, 針砭時弊, 提出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 廣開言路, 加強邊防。

此時的皇帝依然深深信任孫承宗, 所以他的這些建議都被採納並予以褒獎。

待邊境漸漸安定之後,兵部尚書王在晉便想著奇襲廣寧收復失地,但是總督王象乾卻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一心想著平安無事地拖延到自己退休,哪裡還有什麼復興大計。

於是,王在晉又想著在山海關之外八裡築一道關口,也就是短短八裡地的距離上有兩道關口。爭執不下,上報至中央。於是皇帝只好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命令其前往山海關確定具體事宜。

孫承宗到任後,首先便著手於討論這關外築關之事。耗資幾百萬兩白銀,在區區八裡地上築兩道關,到時候又得撥幾萬人去守,到底有何益處?那樣要內關又有何用?

總之一句話就是:王在晉你到底是傻?還是傻?

築重關之策被否定後,孫承宗採納了袁崇煥的意見,在寧遠進行防衛。

這一防線的建立,讓野心勃勃的滿洲帝國開始對明帝國的東北方有些無能為力,久攻不下,直至那個陳圓圓、直至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老頭,才讓滿族終於入關,滅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國。

收尾有點倉促,篇幅所限,如果細細道來又顯得過於冗長,所以,請見諒。

待邊境漸漸安定之後,兵部尚書王在晉便想著奇襲廣寧收復失地,但是總督王象乾卻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一心想著平安無事地拖延到自己退休,哪裡還有什麼復興大計。

於是,王在晉又想著在山海關之外八裡築一道關口,也就是短短八裡地的距離上有兩道關口。爭執不下,上報至中央。於是皇帝只好加封孫承宗為太子太保,命令其前往山海關確定具體事宜。

孫承宗到任後,首先便著手於討論這關外築關之事。耗資幾百萬兩白銀,在區區八裡地上築兩道關,到時候又得撥幾萬人去守,到底有何益處?那樣要內關又有何用?

總之一句話就是:王在晉你到底是傻?還是傻?

築重關之策被否定後,孫承宗採納了袁崇煥的意見,在寧遠進行防衛。

這一防線的建立,讓野心勃勃的滿洲帝國開始對明帝國的東北方有些無能為力,久攻不下,直至那個陳圓圓、直至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老頭,才讓滿族終於入關,滅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國。

收尾有點倉促,篇幅所限,如果細細道來又顯得過於冗長,所以,請見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