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福建省居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的通知

閩政辦〔2017〕152 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 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省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各大企業, 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居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 現印發給你們, 請認真貫徹執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12月29日

(此件主動公開)

福建省居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

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 事關居民素質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和健康福建建設。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和《“健康福建2030”行動規劃》, 科學系統地實施居民營養健康工作, 提高居民營養健康水準,

制定本計畫。

一、福建省居民營養基本狀況

近年來, 我省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營養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十二五”期間, 我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3%, 肉類、蛋類、奶類、水產品和蔬菜水果等產量快速增長。 隨著食物供給能力的增強, 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7.04歲, 高於全國平均水準0.7歲;人群營養不良率和缺鐵性貧血率等均有明顯下降。 儘管我省在食物綜合生產能力和居民食物消費品質上有明顯提高, 但在食物與營養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我省居民營養健康工作還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一是居民營養不夠均衡。 據近年居民營養健康監測資料顯示,

我省人均每日穀類、蔬菜、水果、肉類、水產品類、奶類、蛋類和豆類攝入量分別為294.9克、276.8克、49.3克、97.5克、63.4克、38.3克、24.7克和16.0克。 人均每日攝入能量1817千卡、蛋白質65.7克、脂肪63.7克和碳水化合物249克。 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量相比, 穀類、水產品、蔬菜、蛋類接近或達到推薦量, 肉類攝入略超上限, 但豆類、水果和奶類攝入明顯不足。 二是與營養相關的疾病多發。 膳食營養已經逐漸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長期膳食攝入失衡不僅會導致缺鐵性貧血、佝僂症、維生素缺乏等營養不良性疾病, 也會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肥胖等慢性疾病風險。 三是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 我省居民健康素養水準為11.66%, 尚有很大提升空間;飲食不規律、睡眠和體育鍛煉不足、過量飲酒、吸煙等不良習慣仍然較普遍。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 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按照福建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和全省衛生與健康大會要求, 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把提升我省居民營養健康水準作為推進健康福建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以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優化營養健康服務、完善營養健康制度、建設營養健康環境、發展營養健康產業為重點, 立足現狀, 著眼長遠, 關注群眾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的營養健康,

將營養融入各類健康政策, 提高全民健康水準, 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 注重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完善制度、健全體系, 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營養資源和提供服務中的作用, 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國民營養健康工作的政策環境。

堅持科學發展。 探索把握營養健康發展規律, 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加強適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提高國民營養健康素養, 提升營養工作科學化水準。

堅持創新融合。 以改革創新驅動營養型農業、食品加工業和餐飲業轉型升級, 豐富營養健康產品供給, 促進營養健康與產業發展融合。

堅持共建共用。

充分發揮營養相關專業學術團體、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 以及企業、個人在實施國民營養計畫中的重要作用, 推動社會各方良性互動、有序參與、各盡其責, 使人人享有健康福祉。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 營養工作制度基本健全, 省、市、縣營養工作體系逐步完善, 基層營養工作得到加強;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快速發展, 傳統食養服務日益豐富;營養健康資訊化水準逐步提升;重點人群營養不良狀況明顯改善, 吃動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進一步普及, 居民營養健康素養得到明顯提高。

到2030年, 營養法規標準體系健全, 營養工作體系更加完善, 食物營養健康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傳統食養服務加強豐富, “互聯網+營養健康”的智慧化應用普遍推廣, 居民營養健康素養進一步提高,營養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福建省居民營養計畫主要指標

主要指標

2020年目標

2030年目標

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

6%以下

5%以下

孕婦貧血率

11%以下

9%以下

老年人群貧血率

5%以下

4%以下

孕婦葉酸缺乏率

0.6%以下

0.5%以下

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

80%以上

85%以上

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

0.8%以下

0.7%以下

每日食鹽攝入量

逐漸降低

6.5g

城鄉學生身高差別

縮小差別

進一步縮小差別

學生肥胖率

上升趨勢減緩

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

現有基礎上提高10%

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0%

三、實施策略

(一)建立營養法規政策標準體系

建立營養法規體系,研究制定臨床營養管理、營養監測管理等規章制度,制定完善營養健康相關政策。研究建立省、市、縣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加強營養健康法規、政策、標準等的技術諮詢和指導。完善地方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和措施保障,提高標準制定修訂水準。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體育局、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政府法制辦,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二)加強營養能力建設

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支持疾控、醫療衛生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構建協同研究網路和多種形式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省級營養專項重點實驗室的申報建設。引導科研機構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加大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加強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優先研究鐵、碘等重要營養素需要量,研究完善食物、人群營養監測與評估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制定營養相關疾病的防控技術及策略。開展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社會發展的經濟學研究。

加強營養人才隊伍建設。依託“海納百川”等人才平臺,加強營養領域人才的培養和柔性引才引智力度。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支持高校設立食品營養等相關專業,加強有針對性的繼續教育,著力培養營養專業複合型、實用型高層次人才。發揮我省地緣優勢,密切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聯動發展,完善區域合作機制,鼓勵省內醫院、高等院校、企業等舉辦國際性和全國性營養學術研討會,加強高層次學術交流。加強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的營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省疾控中心加強食品營養科室建設,市級疾控中心有2人以上專職負責營養工作。到2025年,二級以上醫院全面配備營養師,實施臨床營養干預;縣級以上婦幼保健院全面開展營養門診諮詢;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至少有1名專(兼)職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進對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臨床醫生、集中供餐單位配餐人員等的營養培訓。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稚園、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學校醫務人員負責本校學生的營養諮詢和健康指導工作,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專職營養師。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財政廳、科技廳、教育廳、人社廳、民政廳,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三)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

開展全省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監測和食物消費量調查。各級政府應重視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工作,在完成國家營養健康監測、食物消費量監測的基礎上,針對區域特點,根據需要逐步擴大監測地區和監測人群,使收集的人群食物消費量、營養素攝入量、體格測量、實驗室檢測等資訊具有代表性。到2025年,營養監測覆蓋所有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搶救歷史資料,系統整理、收集各類監測資料,建立資料庫,開展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評價、食物營養價值評價。開展膳食營養素攝入、污染物等有害物質暴露的風險——受益評估,為制定科學膳食指導提供依據。加大營養強化食品的推廣力度,鼓勵企業生產營養強化食品。針對嬰幼兒、青少年等重點人群和慢性病等重點疾病加強營養干預,提高居民營養均衡水準。

加強食物成分監測工作。在完成國家食物成分監測任務的基礎上,根據我省食物資源和特色食品,拓展監測內容,定期收集營養成分、功能成分、與特殊疾病相關成分、有害成分等資料,持續更新、完善本省食物成分資料庫。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提高食物營養成分檢測能力,參加國家實驗室參比體系,強化品質控制。

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建設。建設多層次、跨領域、全過程、多功能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路,建立覆蓋省、市、縣並延伸到鄉鎮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進行系統化、可持續的營養與食品安全監測採樣。

強化碘營養監測與碘缺乏病防治。持續開展人群尿碘、水碘、鹽碘監測以及重點食物中的碘調查,逐步擴大覆蓋地區和人群,建立福建居民碘營養狀況資料庫。制定差異化碘干預措施,實施精准補碘。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教育廳、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四)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

加大力度推進具有福建特色的營養型優質食用農產品和營養健康食品的生產,加強產業指導,規範市場秩序,科學引導消費,促進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協調發展。創立營養型農產品推廣體系,研究建設持續滾動的全省農產品營養品質資料庫及食物營養供需平衡決策支援系統,推動我省安全營養農產品向外推廣。開發利用我省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著力發展保健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品等營養健康食品。編制食用農產品營養品質提升指導意見,提升優質農產品的營養水準,將“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在同類農產品中總體占比提高至80%以上。

創建省、市級食物營養教育示範基地,建設示範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開展營養均衡配餐研究,推廣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結合人群營養需求與區域食物資源特點,系統收集當地特色菜系菜譜,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式菜肴產業化發展。加強對傳統烹飪方式的營養化改造,研發健康烹飪模式。

強化營養主食、雙蛋白工程等重大專案實施力度。以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閒及功能型產品為重點,開展營養主食的示範引導。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加大力度創新基礎研究與加工技術工藝,開展雙蛋白工程重點產品的轉化推廣。

加快食品加工營養化轉型。完善食品加工工藝,降低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損耗及有毒有害物質產生。優先開展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用量及其與健康的相關性研究,適時出臺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的控制措施。研究不同貯運條件對食物營養物質等的影響,控制食物貯運過程中的營養損失。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海洋漁業廳、人社廳、經信委、科技廳、商務廳、食品藥品監管局、衛計委、教育廳,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五)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

加強傳統食養指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實施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積極宣傳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提高城鄉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發展藥膳食療。進一步制定完善適合居民健康需求的食養制度體系和居民食養指南,引導養成符合我省不同地區飲食特點的食養習慣。推動傳統食養與現代營養學、體育健身等有效融合。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傳統食養知識傳播,開展針對老年人、兒童、孕產婦及慢性病人群的食養指導,提升居民食養素養。

開展傳統養生食材監測評價,構建養生食材資料庫和資訊化共用平臺。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深入調研,篩選一批具有一定使用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和配伍,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

推進傳統食養產品的研發以及產業升級換代。將現代食品加工工業與傳統食養產品、配方等相結合,推動產品、配方標準化,推進產業規模化,形成一批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較大的食養產品。配合國家相關部委建立覆蓋全省養生食材主要產區的資源監測網路,掌握資源動態變化,為研發、生產、消費提供及時的資訊服務。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農業廳、海洋漁業廳、經信委、食品藥品監管局、體育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六)加強營養科技創新和健康基礎資料共用利用

針對營養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加強對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轉化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示範和帶動生產向高效化、標準化、安全化方向發展。加強大資料體系建設,實現基於個體的膳食營養指導“雲服務”。重點支持食品生產、加工、營養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才團隊建設,強化檢驗檢測體系技術支撐,不斷提升我省營養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食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大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建立以市場開發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

大力推動資訊資料互通共用,加強營養與健康資訊化建設,完善食物成分分析、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食物消費量監測和人群健康監測資訊系統。構建資訊共用與交換機制,協同共用環境、農業、食品藥品、醫療、教育、體育等資訊資料資源,建設跨行業集成、跨地域共用、跨業務應用的基礎資料平臺,實現資訊互聯互通與資料共用。推動多領域資料綜合分析與挖掘,開展資料分析應用場景研究,構建關聯分析、趨勢預測、科學預警、決策支援模型,推動整合型大資料驅動的服務體系,支援業務集成、跨部門協同、社會服務和科學決策,實現政府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務。

大力開展資訊惠民服務。發展彙聚營養、運動和健康資訊的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APP),推動“互聯網+”、大資料前沿技術與營養健康融合發展,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營養健康電子化產品,如營養計算器、膳食營養和運動健康指導移動應用等,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資訊技術產品和服務。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發改委、環保廳、教育廳、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食品藥品監管局、體育局、數字辦

(七)普及全民營養健康教育

健全完善健康教育體系,加強營養、食品安全科普隊伍建設,定期深入基層開展常態化的營養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活動。圍繞居民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需求,結合地方食物資源、飲食習慣和傳統食養理念,編寫適合我省不同人群的居民膳食指南等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傳資料,由專業機構通過各類媒體向社會發佈。創新科普資訊的表達形式,拓展傳播管道,建立免費共用的省級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平臺,採用多種傳播方式和管道,定向、精准地將科普資訊傳播到目標人群。開展輿情監測,回應社會關注,合理引導輿論,為公眾解疑釋惑。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堅決反對偽科學,依法打擊和處置各種形式的謠言,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營養宣傳,避免營養資訊誤導。

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以全民營養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5?20”全國學生營養日、“5?15”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全國科普日”等為契機,大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帶動宣教活動常態化。在重點公共場所、有條件的食品企業建立營養、食品安全科普示範工作場所,如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小屋等,對公眾免費開放。定期開展科普宣傳的效果評價,及時指導調整宣傳內容和方式,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食品藥品監管局、體育局、科協,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四、重大行動

(一)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夯實從胎兒到嬰幼兒階段的營養基礎

開展孕前和孕產期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推進縣級以上婦幼保健機構對孕婦進行營養指導,將營養評價和膳食指導納入我省孕前和孕期檢查。提高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諮詢水準,開展孕產婦的營養篩查和干預,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和巨大兒出生率。

實施婦幼人群營養干預計畫。繼續推進農村婦女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專案,積極引導圍孕期婦女加強含葉酸、鐵在內的多種微量營養素補充,降低孕婦貧血率,預防兒童營養缺乏。

提高母乳餵養率,培養科學餵養行為。進一步完善母乳餵養保障制度,改善母乳餵養環境,在公共場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母嬰室。研究制定嬰幼兒科學餵養策略,宣傳引導合理輔食餵養。加強對嬰幼兒腹瀉、營養不良病例的監測預警,研究制定並實施嬰幼兒食源性疾病(腹瀉等)的防控策略。

提高嬰幼兒食品品質與安全水準,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營養成分和重點污染物監測,及時修訂完善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標準。提高研發能力,持續提升嬰幼兒配方食品和輔助食品品質。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民政廳、經信委、科技廳、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二)學生營養改善行動——保障生長發育重要階段的營養均衡

指導學生營養就餐。鼓勵各地根據學生餐營養指南,因地制宜制定滿足不同年齡段在校學生營養需求的食譜指南,引導學生科學營養就餐。制定並實施集體供餐單位營養操作規範。對農村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學校的寄宿生及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制學校中低保和建檔立卡家庭寄午餐學生提供每生每年一定的營養補助。進一步完善加強學校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制度,不斷強化學校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

學生超重、肥胖干預。開展針對學生的“運動+營養”的體重管理和干預策略,對學生開展均衡膳食和營養宣教,增強學生體育鍛煉。加強對學生超重、肥胖情況的監測與評價,分析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影響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到2020年,農村中小學生的生長遲緩率控制在5%以下。

開展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推動中小學加強營養健康教育,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營養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對教師、家長的營養教育和對學生食堂及學生營養配餐單位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衛計委、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三)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針對社會老齡化提升老年階段的營養水準

開展老年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和評價。依託老年醫學研究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試點開展老年人群的營養狀況監測、篩查與評價工作,先形成1~2個區域示範點。到2030年,逐步覆蓋全省80%以上老年人群,基本掌握我省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

建立滿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營養改善措施,促進“健康老齡化”。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養老人群提供膳食指導和諮詢,對低體重高齡老人進行專項營養干預,逐步提高老年人群的整體健康水準。指導醫院、社區食堂、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機構營養配餐。鼓勵食品加工企業開發適合老年人群營養健康需求的食品產品。

建立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管理與照護制度。推進多部門協作機制,實現營養工作與醫養結合服務內容的有效銜接。逐步將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實現無縫對接與有效管理。依託現有工作基礎,在家庭保健服務中納入營養工作內容。

責任單位:省民政廳、衛計委、經信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四)臨床營養行動——通過臨床營養支持改善疾病治療效果

加強臨床營養科室建設,逐步增加營養師配備,組建營養支持團隊,到2030年臨床營養師和床位比例達到1∶150。建立完善臨床營養工作制度,逐步開展住院患者營養篩查工作,逐步建立以營養篩查-評價-診斷-治療為基礎的規範化臨床營養支持。積極探索開展多學科診療服務,為臨床醫生提供臨床營養支援方案;逐步推動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及癌症等慢性病的臨床營養干預,建立從醫院、社區到家庭的營養相關慢性病患者長期營養管理模式。

推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療膳食的規範化應用。進一步研究完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準,細化產品分類,促進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建立統一的臨床治療膳食營養標準,逐步完善治療膳食的配方。加強醫護人員相關知識培訓。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人社廳、經信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五)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以營養產業和營養干預助力扶貧工作

將營養干預納入健康扶貧工作,因地制宜開展營養和膳食指導。試點開展各類人群營養健康狀況、食物消費模式、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和污染物監測。結合地方特點制定膳食營養指導方案,開展區域性的精准分類指導和宣傳教育。針對改善居民營養狀況和減少特定污染物攝入風險,研究農業種植養殖和居民膳食結構調整的可行性,提出解決辦法和具體措施,並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先行。

大力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種養與品牌化經營。積極推廣農業生態種養、立體種養等模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水準。

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採取營養干預措施,實現貧困人口營養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針對貧困地區人群營養需要,制定完善營養健康政策、標準。對營養干預產品開展監測,定期評估改善效果。繼續推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鼓勵貧困地區學校結合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合理配餐,並改善學生在校就餐條件。開展貧困地區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

加強貧困地區食源性疾病監測與防控。加強貧困地區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和報告系統建設,瞭解貧困地區主要食源性疾病病種、流行趨勢、對當地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的影響,重點加強溯源調查,掌握發病原因、傳播途徑。針對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關鍵點,制定防控策略。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農業廳、海洋漁業廳、教育廳、扶貧辦,有關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六)吃動平衡行動——提高運動、飲食、醫療對健康的綜合影響

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廣泛開展以“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重點的專項行動,開發推廣健康適宜技術和支持工具,增強群眾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推廣應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導日常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逐步量化用鹽用油,同時減少隱性鹽攝入。宣導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堅持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的膳食模式,推動國民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和鞏固。宣傳科學運動理念,培養運動健身習慣,加強個人體重管理,對成人超重、肥胖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推進運動人群精准營養指導,降低運動損傷風險。提升運動營養食品技術研發能力,推動產業發展。繼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的原則,實施以食鹽加碘為主的綜合防控策略。加強碘缺乏病防治,人群碘營養總體保持適宜水準。

推進體醫融合發展。調查糖尿病、肥胖、骨骼疾病等營養相關慢性病人群的營養狀況和運動行為,通過營養干預、適量運動等改善 居民慢性病狀況,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營養運動健康管理模式。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合理佈局國民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網站,鼓勵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網站建設,提升全民健身指導服務水準。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運動干預在營養相關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體育局、經信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五、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省衛計委牽頭會同省有關部門根據工作任務分工,落實責任,督促工作進展,保障工作品質。要對照計畫目標,建立工作臺賬,確定需要解決的主要營養問題,明確工作重點、工作路線和時限,制定針對性工作措施,定期研究解決營養健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教育廳、科技廳、經信委、民政廳、人社廳、財政廳、農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商務廳、環保廳、質監局、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扶貧辦、科協

(二)保障經費投入。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居民營養發展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依託各方資金管道,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多元化投入,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重點支持營養監測和營養干預工作需要,並加強資金監管。

責任單位:省財政廳、衛計委

(三)廣泛宣傳動員。組織專業機構、行業學會、協會以及新聞媒體等開展多管道、多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增強全社會對國民營養計畫的普遍認知,爭取各方支持,促進全民參與。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教育廳、食品藥品監管局、科協

(四)做好督導評估。省衛計委會同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海洋漁業廳、省商務廳、省環保廳、省質監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扶貧辦、省科協等有關單位,各負其責,及時掌握工作進展,定期交流資訊,聯合開展督查和效果評價。由省衛計委牽頭會同省有關單位分別於2020年和2025年對計畫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2030年組織本計畫實施情況終期評估。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協調,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將居民營養計畫實施成效納入政府績效考評範圍,確保取得實效。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教育廳、科技廳、經信委、民政廳、人社廳、財政廳、農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商務廳、環保廳、質監局、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扶貧辦、科協,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中國福建

福建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福建”

居民營養健康素養進一步提高,營養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福建省居民營養計畫主要指標

主要指標

2020年目標

2030年目標

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

6%以下

5%以下

孕婦貧血率

11%以下

9%以下

老年人群貧血率

5%以下

4%以下

孕婦葉酸缺乏率

0.6%以下

0.5%以下

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

80%以上

85%以上

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

0.8%以下

0.7%以下

每日食鹽攝入量

逐漸降低

6.5g

城鄉學生身高差別

縮小差別

進一步縮小差別

學生肥胖率

上升趨勢減緩

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

現有基礎上提高10%

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0%

三、實施策略

(一)建立營養法規政策標準體系

建立營養法規體系,研究制定臨床營養管理、營養監測管理等規章制度,制定完善營養健康相關政策。研究建立省、市、縣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加強營養健康法規、政策、標準等的技術諮詢和指導。完善地方標準體系,加強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和措施保障,提高標準制定修訂水準。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體育局、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政府法制辦,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二)加強營養能力建設

加強營養科研能力建設。支持疾控、醫療衛生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構建協同研究網路和多種形式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省級營養專項重點實驗室的申報建設。引導科研機構和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加大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加強食物與營養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研究,優先研究鐵、碘等重要營養素需要量,研究完善食物、人群營養監測與評估的技術與方法。研究制定營養相關疾病的防控技術及策略。開展營養與健康、營養與社會發展的經濟學研究。

加強營養人才隊伍建設。依託“海納百川”等人才平臺,加強營養領域人才的培養和柔性引才引智力度。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支持高校設立食品營養等相關專業,加強有針對性的繼續教育,著力培養營養專業複合型、實用型高層次人才。發揮我省地緣優勢,密切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聯動發展,完善區域合作機制,鼓勵省內醫院、高等院校、企業等舉辦國際性和全國性營養學術研討會,加強高層次學術交流。加強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的營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省疾控中心加強食品營養科室建設,市級疾控中心有2人以上專職負責營養工作。到2025年,二級以上醫院全面配備營養師,實施臨床營養干預;縣級以上婦幼保健院全面開展營養門診諮詢;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至少有1名專(兼)職營養師。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營養師、營養配餐員等人才培養工作。推進對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臨床醫生、集中供餐單位配餐人員等的營養培訓。推動有條件的學校、幼稚園、養老機構等場所配備或聘請營養師。學校醫務人員負責本校學生的營養諮詢和健康指導工作,有條件的學校配備專職營養師。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財政廳、科技廳、教育廳、人社廳、民政廳,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三)強化營養和食品安全監測與評估

開展全省居民營養健康狀況監測和食物消費量調查。各級政府應重視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工作,在完成國家營養健康監測、食物消費量監測的基礎上,針對區域特點,根據需要逐步擴大監測地區和監測人群,使收集的人群食物消費量、營養素攝入量、體格測量、實驗室檢測等資訊具有代表性。到2025年,營養監測覆蓋所有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搶救歷史資料,系統整理、收集各類監測資料,建立資料庫,開展人群營養健康狀況評價、食物營養價值評價。開展膳食營養素攝入、污染物等有害物質暴露的風險——受益評估,為制定科學膳食指導提供依據。加大營養強化食品的推廣力度,鼓勵企業生產營養強化食品。針對嬰幼兒、青少年等重點人群和慢性病等重點疾病加強營養干預,提高居民營養均衡水準。

加強食物成分監測工作。在完成國家食物成分監測任務的基礎上,根據我省食物資源和特色食品,拓展監測內容,定期收集營養成分、功能成分、與特殊疾病相關成分、有害成分等資料,持續更新、完善本省食物成分資料庫。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提高食物營養成分檢測能力,參加國家實驗室參比體系,強化品質控制。

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建設。建設多層次、跨領域、全過程、多功能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路,建立覆蓋省、市、縣並延伸到鄉鎮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進行系統化、可持續的營養與食品安全監測採樣。

強化碘營養監測與碘缺乏病防治。持續開展人群尿碘、水碘、鹽碘監測以及重點食物中的碘調查,逐步擴大覆蓋地區和人群,建立福建居民碘營養狀況資料庫。制定差異化碘干預措施,實施精准補碘。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教育廳、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四)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

加大力度推進具有福建特色的營養型優質食用農產品和營養健康食品的生產,加強產業指導,規範市場秩序,科學引導消費,促進食物營養健康產業協調發展。創立營養型農產品推廣體系,研究建設持續滾動的全省農產品營養品質資料庫及食物營養供需平衡決策支援系統,推動我省安全營養農產品向外推廣。開發利用我省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針對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著力發展保健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品等營養健康食品。編制食用農產品營養品質提升指導意見,提升優質農產品的營養水準,將“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在同類農產品中總體占比提高至80%以上。

創建省、市級食物營養教育示範基地,建設示範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廳,開展營養均衡配餐研究,推廣健康烹飪模式與營養均衡配餐。結合人群營養需求與區域食物資源特點,系統收集當地特色菜系菜譜,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式菜肴產業化發展。加強對傳統烹飪方式的營養化改造,研發健康烹飪模式。

強化營養主食、雙蛋白工程等重大專案實施力度。以傳統大眾型、地域特色型、休閒及功能型產品為重點,開展營養主食的示範引導。以優質動物、植物蛋白為主要營養基料,加大力度創新基礎研究與加工技術工藝,開展雙蛋白工程重點產品的轉化推廣。

加快食品加工營養化轉型。完善食品加工工藝,降低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損耗及有毒有害物質產生。優先開展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用量及其與健康的相關性研究,適時出臺加工食品中油、鹽、糖的控制措施。研究不同貯運條件對食物營養物質等的影響,控制食物貯運過程中的營養損失。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海洋漁業廳、人社廳、經信委、科技廳、商務廳、食品藥品監管局、衛計委、教育廳,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五)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

加強傳統食養指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實施中醫藥治未病健康工程,積極宣傳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提高城鄉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發展藥膳食療。進一步制定完善適合居民健康需求的食養制度體系和居民食養指南,引導養成符合我省不同地區飲食特點的食養習慣。推動傳統食養與現代營養學、體育健身等有效融合。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傳統食養知識傳播,開展針對老年人、兒童、孕產婦及慢性病人群的食養指導,提升居民食養素養。

開展傳統養生食材監測評價,構建養生食材資料庫和資訊化共用平臺。開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監測及安全性評價。深入調研,篩選一批具有一定使用歷史和實證依據的傳統食材和配伍,對其養生作用進行實證研究。

推進傳統食養產品的研發以及產業升級換代。將現代食品加工工業與傳統食養產品、配方等相結合,推動產品、配方標準化,推進產業規模化,形成一批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較大的食養產品。配合國家相關部委建立覆蓋全省養生食材主要產區的資源監測網路,掌握資源動態變化,為研發、生產、消費提供及時的資訊服務。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農業廳、海洋漁業廳、經信委、食品藥品監管局、體育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六)加強營養科技創新和健康基礎資料共用利用

針對營養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加強對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轉化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示範和帶動生產向高效化、標準化、安全化方向發展。加強大資料體系建設,實現基於個體的膳食營養指導“雲服務”。重點支持食品生產、加工、營養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和人才團隊建設,強化檢驗檢測體系技術支撐,不斷提升我省營養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食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加大食物與營養科技投入,建立以市場開發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

大力推動資訊資料互通共用,加強營養與健康資訊化建設,完善食物成分分析、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食物消費量監測和人群健康監測資訊系統。構建資訊共用與交換機制,協同共用環境、農業、食品藥品、醫療、教育、體育等資訊資料資源,建設跨行業集成、跨地域共用、跨業務應用的基礎資料平臺,實現資訊互聯互通與資料共用。推動多領域資料綜合分析與挖掘,開展資料分析應用場景研究,構建關聯分析、趨勢預測、科學預警、決策支援模型,推動整合型大資料驅動的服務體系,支援業務集成、跨部門協同、社會服務和科學決策,實現政府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務。

大力開展資訊惠民服務。發展彙聚營養、運動和健康資訊的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APP),推動“互聯網+”、大資料前沿技術與營養健康融合發展,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營養健康電子化產品,如營養計算器、膳食營養和運動健康指導移動應用等,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資訊技術產品和服務。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發改委、環保廳、教育廳、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食品藥品監管局、體育局、數字辦

(七)普及全民營養健康教育

健全完善健康教育體系,加強營養、食品安全科普隊伍建設,定期深入基層開展常態化的營養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活動。圍繞居民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需求,結合地方食物資源、飲食習慣和傳統食養理念,編寫適合我省不同人群的居民膳食指南等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宣傳資料,由專業機構通過各類媒體向社會發佈。創新科普資訊的表達形式,拓展傳播管道,建立免費共用的省級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平臺,採用多種傳播方式和管道,定向、精准地將科普資訊傳播到目標人群。開展輿情監測,回應社會關注,合理引導輿論,為公眾解疑釋惑。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堅決反對偽科學,依法打擊和處置各種形式的謠言,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營養宣傳,避免營養資訊誤導。

推動營養健康科普宣教活動常態化。以全民營養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5?20”全國學生營養日、“5?15”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全國科普日”等為契機,大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帶動宣教活動常態化。在重點公共場所、有條件的食品企業建立營養、食品安全科普示範工作場所,如營養、食品安全科普小屋等,對公眾免費開放。定期開展科普宣傳的效果評價,及時指導調整宣傳內容和方式,增強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農業廳、海洋漁業廳、食品藥品監管局、體育局、科協,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四、重大行動

(一)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健康行動——夯實從胎兒到嬰幼兒階段的營養基礎

開展孕前和孕產期營養評價與膳食指導。推進縣級以上婦幼保健機構對孕婦進行營養指導,將營養評價和膳食指導納入我省孕前和孕期檢查。提高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諮詢水準,開展孕產婦的營養篩查和干預,降低低出生體重兒和巨大兒出生率。

實施婦幼人群營養干預計畫。繼續推進農村婦女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專案,積極引導圍孕期婦女加強含葉酸、鐵在內的多種微量營養素補充,降低孕婦貧血率,預防兒童營養缺乏。

提高母乳餵養率,培養科學餵養行為。進一步完善母乳餵養保障制度,改善母乳餵養環境,在公共場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母嬰室。研究制定嬰幼兒科學餵養策略,宣傳引導合理輔食餵養。加強對嬰幼兒腹瀉、營養不良病例的監測預警,研究制定並實施嬰幼兒食源性疾病(腹瀉等)的防控策略。

提高嬰幼兒食品品質與安全水準,推動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營養成分和重點污染物監測,及時修訂完善嬰幼兒配方食品及輔助食品標準。提高研發能力,持續提升嬰幼兒配方食品和輔助食品品質。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民政廳、經信委、科技廳、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二)學生營養改善行動——保障生長發育重要階段的營養均衡

指導學生營養就餐。鼓勵各地根據學生餐營養指南,因地制宜制定滿足不同年齡段在校學生營養需求的食譜指南,引導學生科學營養就餐。制定並實施集體供餐單位營養操作規範。對農村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學校的寄宿生及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制學校中低保和建檔立卡家庭寄午餐學生提供每生每年一定的營養補助。進一步完善加強學校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制度,不斷強化學校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

學生超重、肥胖干預。開展針對學生的“運動+營養”的體重管理和干預策略,對學生開展均衡膳食和營養宣教,增強學生體育鍛煉。加強對學生超重、肥胖情況的監測與評價,分析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影響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綜合干預措施。到2020年,農村中小學生的生長遲緩率控制在5%以下。

開展學生營養健康教育。推動中小學加強營養健康教育,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營養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對教師、家長的營養教育和對學生食堂及學生營養配餐單位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衛計委、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三)老年人群營養改善行動——針對社會老齡化提升老年階段的營養水準

開展老年人群營養狀況監測和評價。依託老年醫學研究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試點開展老年人群的營養狀況監測、篩查與評價工作,先形成1~2個區域示範點。到2030年,逐步覆蓋全省80%以上老年人群,基本掌握我省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

建立滿足不同老年人群需求的營養改善措施,促進“健康老齡化”。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養老人群提供膳食指導和諮詢,對低體重高齡老人進行專項營養干預,逐步提高老年人群的整體健康水準。指導醫院、社區食堂、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機構營養配餐。鼓勵食品加工企業開發適合老年人群營養健康需求的食品產品。

建立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管理與照護制度。推進多部門協作機制,實現營養工作與醫養結合服務內容的有效銜接。逐步將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狀況納入居民健康檔案,實現無縫對接與有效管理。依託現有工作基礎,在家庭保健服務中納入營養工作內容。

責任單位:省民政廳、衛計委、經信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四)臨床營養行動——通過臨床營養支持改善疾病治療效果

加強臨床營養科室建設,逐步增加營養師配備,組建營養支持團隊,到2030年臨床營養師和床位比例達到1∶150。建立完善臨床營養工作制度,逐步開展住院患者營養篩查工作,逐步建立以營養篩查-評價-診斷-治療為基礎的規範化臨床營養支持。積極探索開展多學科診療服務,為臨床醫生提供臨床營養支援方案;逐步推動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及癌症等慢性病的臨床營養干預,建立從醫院、社區到家庭的營養相關慢性病患者長期營養管理模式。

推動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療膳食的規範化應用。進一步研究完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標準,細化產品分類,促進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建立統一的臨床治療膳食營養標準,逐步完善治療膳食的配方。加強醫護人員相關知識培訓。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人社廳、經信委、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五)貧困地區營養干預行動——以營養產業和營養干預助力扶貧工作

將營養干預納入健康扶貧工作,因地制宜開展營養和膳食指導。試點開展各類人群營養健康狀況、食物消費模式、食物中主要營養成分和污染物監測。結合地方特點制定膳食營養指導方案,開展區域性的精准分類指導和宣傳教育。針對改善居民營養狀況和減少特定污染物攝入風險,研究農業種植養殖和居民膳食結構調整的可行性,提出解決辦法和具體措施,並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先行。

大力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種養與品牌化經營。積極推廣農業生態種養、立體種養等模式,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貧困地區居民收入水準。

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採取營養干預措施,實現貧困人口營養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針對貧困地區人群營養需要,制定完善營養健康政策、標準。對營養干預產品開展監測,定期評估改善效果。繼續推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鼓勵貧困地區學校結合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合理配餐,並改善學生在校就餐條件。開展貧困地區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

加強貧困地區食源性疾病監測與防控。加強貧困地區食源性疾病監測網路和報告系統建設,瞭解貧困地區主要食源性疾病病種、流行趨勢、對當地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的影響,重點加強溯源調查,掌握發病原因、傳播途徑。針對食源性疾病發生的關鍵點,制定防控策略。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農業廳、海洋漁業廳、教育廳、扶貧辦,有關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六)吃動平衡行動——提高運動、飲食、醫療對健康的綜合影響

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廣泛開展以“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為重點的專項行動,開發推廣健康適宜技術和支持工具,增強群眾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推廣應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指導日常飲食,控制食鹽攝入量,逐步量化用鹽用油,同時減少隱性鹽攝入。宣導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則,堅持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的膳食模式,推動國民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和鞏固。宣傳科學運動理念,培養運動健身習慣,加強個人體重管理,對成人超重、肥胖者進行飲食和運動干預。推進運動人群精准營養指導,降低運動損傷風險。提升運動營養食品技術研發能力,推動產業發展。繼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的原則,實施以食鹽加碘為主的綜合防控策略。加強碘缺乏病防治,人群碘營養總體保持適宜水準。

推進體醫融合發展。調查糖尿病、肥胖、骨骼疾病等營養相關慢性病人群的營養狀況和運動行為,通過營養干預、適量運動等改善 居民慢性病狀況,構建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營養運動健康管理模式。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合理佈局國民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網站,鼓勵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網站建設,提升全民健身指導服務水準。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運動干預在營養相關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體育局、經信委、食品藥品監管局,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五、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省衛計委牽頭會同省有關部門根據工作任務分工,落實責任,督促工作進展,保障工作品質。要對照計畫目標,建立工作臺賬,確定需要解決的主要營養問題,明確工作重點、工作路線和時限,制定針對性工作措施,定期研究解決營養健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教育廳、科技廳、經信委、民政廳、人社廳、財政廳、農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商務廳、環保廳、質監局、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扶貧辦、科協

(二)保障經費投入。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居民營養發展工作的投入力度,充分依託各方資金管道,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多元化投入,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重點支持營養監測和營養干預工作需要,並加強資金監管。

責任單位:省財政廳、衛計委

(三)廣泛宣傳動員。組織專業機構、行業學會、協會以及新聞媒體等開展多管道、多形式的主題宣傳活動,增強全社會對國民營養計畫的普遍認知,爭取各方支持,促進全民參與。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教育廳、食品藥品監管局、科協

(四)做好督導評估。省衛計委會同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海洋漁業廳、省商務廳、省環保廳、省質監局、省體育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扶貧辦、省科協等有關單位,各負其責,及時掌握工作進展,定期交流資訊,聯合開展督查和效果評價。由省衛計委牽頭會同省有關單位分別於2020年和2025年對計畫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2030年組織本計畫實施情況終期評估。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協調,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將居民營養計畫實施成效納入政府績效考評範圍,確保取得實效。

責任單位:省衛計委,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教育廳、科技廳、經信委、民政廳、人社廳、財政廳、農業廳、海洋與漁業廳、商務廳、環保廳、質監局、體育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扶貧辦、科協,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中國福建

福建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福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