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龍問禪:探尋江西修水黃龍山隱修住山的僧人

黃龍山位於幕阜山脈中部、江西省修水縣西部, 為湘、鄂、贛三省的天然屏障。 距三省省會城市均不足300公里, 屬山嶽型自然及人文風景區。 山下的黃龍寺是五家七宗之一黃龍宗的祖庭!

黃龍山, 自然風景秀麗, 系幕阜山脈的主峰, 以山雄、景奇、木豐、水美的自然景觀而著稱, 被譽為“江西的香格里拉”, 同時其歷史底蘊厚重, 影響深遠。

聽說黃龍山黃龍寺後山有隱士住山修行, 一直沒有時間去拜訪!今天得空後,

跟著常智居士一同拜訪。

修水佛教活動的記載, 最早見於東晉葛洪《幕阜山記》。 葛洪是古代修道煉丹大士, 曾在黃龍山修行煉丹。

葛洪, 字稚川, 自號抱樸子, 丹陽句容(今屬鎮江人), 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 著有《肘後方》, 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 丹書《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

行走在林木遍地的空間裡, 細嗅空氣中的泥土芬芳。

黃龍山裡出來的泉水呼吸著山澗的清風,

行人喝起來會感覺一絲絲清甜。

這裡有呂洞賓與黃龍山黃龍寺超慧禪師鬥法的足跡。

這裡也有張果老、曹國舅曾在黃龍山修行的傳說。

穿過斷壁殘垣,看到一個慈眉善目的出家師父迎面而來。

這位出家師父名為昌戒法師,曾經在江西省雲居山真如寺禪堂修行多年。在2017年二月初二參加黃龍寺21天的禪七活動後,發現此地非常符合心意,就此安住修行!

每天一個人日復一日的在此重複做著佛門功課。

隱修僧也是佛門裡一部分出家人,他們想認真的修行,他們會找一個別人不會去打攪的地方,清淨的地方專心致志的去修行、參禪打坐。這一部分群體叫做隱修僧或者隱修者。

昌戒法師說:隱居的僧人住茅屋,自己種菜也時常吃野菜,有時山下黃龍寺的居士送點菜送點米,幫助他們維持生活。

屋內簡易的灶台

屋外長滿草的石柱

水池

昌戒法師帶著我們觀看保存下來的石碑,原來門前這座倒塌的房子是座寺廟!始建于宋代,由歷史名人範文正(范仲淹)主導完成。

在黃龍宗史上記載為黃龍寺四十八分院之一的百壽寺。

隨行的廣東常智居士,清理門前的亂木雜草

大多隱士的生活是極其清苦的,他們還要忍受孤獨寂寞、饑餓嚴寒的困擾,放棄了人世間的物質享受,也斷絕了與外界的大部分聯繫。

隱居的僧人對於生活、對人生的很多智慧,是生活在塵世裡的許多人正尋找的。

他們的言語簡單樸實,卻道出了修行的真諦。

這裡也有張果老、曹國舅曾在黃龍山修行的傳說。

穿過斷壁殘垣,看到一個慈眉善目的出家師父迎面而來。

這位出家師父名為昌戒法師,曾經在江西省雲居山真如寺禪堂修行多年。在2017年二月初二參加黃龍寺21天的禪七活動後,發現此地非常符合心意,就此安住修行!

每天一個人日復一日的在此重複做著佛門功課。

隱修僧也是佛門裡一部分出家人,他們想認真的修行,他們會找一個別人不會去打攪的地方,清淨的地方專心致志的去修行、參禪打坐。這一部分群體叫做隱修僧或者隱修者。

昌戒法師說:隱居的僧人住茅屋,自己種菜也時常吃野菜,有時山下黃龍寺的居士送點菜送點米,幫助他們維持生活。

屋內簡易的灶台

屋外長滿草的石柱

水池

昌戒法師帶著我們觀看保存下來的石碑,原來門前這座倒塌的房子是座寺廟!始建于宋代,由歷史名人範文正(范仲淹)主導完成。

在黃龍宗史上記載為黃龍寺四十八分院之一的百壽寺。

隨行的廣東常智居士,清理門前的亂木雜草

大多隱士的生活是極其清苦的,他們還要忍受孤獨寂寞、饑餓嚴寒的困擾,放棄了人世間的物質享受,也斷絕了與外界的大部分聯繫。

隱居的僧人對於生活、對人生的很多智慧,是生活在塵世裡的許多人正尋找的。

他們的言語簡單樸實,卻道出了修行的真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