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瓷器的鑒定方法

觀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 是一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

由於是最貼切、最真實的人文濃縮, 因而, 我們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瞭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 如果我們對某一類的器物, 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瞭解, 如瓷壺類, 那麼我們從器型, 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 然後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核實論證, 就完全有可能準確的斷其年代。 假如說年代確立不了, 那就容易張冠李戴, 形成老虎吃天, 無法下爪。 由此可說, 鑒定瓷器, 觀型斷代是堅定的第一要素。

看紋

這裡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 老一輩的專家曾說, 明白了形與紋就等於明白了器物的80%。 這一論點在無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

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 風土人情, 君王嗜好, 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 紋飾的範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家官類, 二是民俗民風。 由於紋飾表現風格、特徵極其鮮明, 為我們識別與斷代提供了很多便利。 例如我們將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種門類的工藝器, 做一番比對, 我們從他們的變化演繹過程, 便可讀懂相關的文化與歷史, 並且能相應的瞭解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而這些全然的瞭解與掌握, 反過來等於為我們認識它們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 比如:沒有人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沒有人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 這就是紋飾魅力與特徵所在。

看釉

通常人們將釉比做瓷器之衣, 十分形象。 在一般人的眼中, 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樣的, 其實不然。 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 就在陶器上掛釉。 早期至唐多為石灰釉, 而後為石灰堿釉。 唐時釉中入玉粉, 後來在加玉粉的基礎上, 又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 於是自從上釉以來到民國, 如果能將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 便會感到他們的手感是不一樣的。 其中有的堅如鋼, 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種);有的非常潤, 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質感強;有的猶如石蠟;有的從釉至胎都一種感覺, 有的釉硬胎綿是另一種感覺。 這都源於配料和燒制工藝。 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 就能斷個八九不離十。 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內入玉粉多還是瑪瑙多,高人皆能明白。

看釉的另一方面, 是觀傳世痕跡。 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只要是出土的, 一定有土沁。 當然也與材質和年代以及存放環境皆有關。 觀釉的第三步是, 看是否是出土器, 因為只要入過土的, 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跡, 而這裡所說的入土痕, 不涉及釉下, 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堿包裹之痕。 這種痕跡, 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 細如粉劑的塵沫狀, 為灰白, 有澀手之感。 這都是從觀釉可以獲得的資訊。 這些資訊為鑒真論假, 可提供著一定的論證依據。

識胎質

胎作為瓷之骨, 是瓷器之根本。 而這裡所講的胎, 不是講修飾, 而只講其原料成因。 我們知道, 從兩漢三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

粗略的劃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細緻的劃分則具體到某一個年代的官器民器, 以至各個時期在原地取材。 我們說胎泥理論與五泥的運用是貫穿于千百餘年的制瓷工藝中的。 而我們除了對胎質本身的區別外, 一切官器禦品都根據皇家的要求, 溶入了玉、瑪瑙、寶石等元素, 形成官器禦品中的特殊材質, 可以這樣說, 一切官器禦品之所以胎骨細如膏泥, 纏綿如美玉, 堅硬如剛, 滿足大與特大型工藝的燒造要求, 根本的原因是材料決定一切的。 而他們為了燒制出一代佳器, 原則上在遵循這一個原則:“無寶不燒器”。 於是一切官器禦品中, 除了展示著各自的風格特徵外, 統一的原則是:亭亭玉立, 堅者如鋼, 綿者如玉。而如果我們細細的將各個年代的瓷器做一個對比,那麼它們個性的凸顯是相當清楚地。相信,不會有人把唐之胎會誤認為是清之胎。這說明胎與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從大的差別去著手、從小的方面去著眼,熟記於心,對鑒定真偽十分有用。當然,從胎而言年代越是距離近的,越不好區別,這涉及一個功底功力的問題,但如果說我們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風格的年代器,那還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鬆、元至正時期的堅實、永樂的綿中有硬、宣德的綿松、成化的膏泥狀、康熙的緻密等等,這都是極具風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麼也可為鑒賞古瓷提供便利。從胎泥的進化演變來看,它的演繹過程是:河泥膠質狀到窖泥漿包狀,再到合保泥的玉質感,及瑩潤無雜的漂白泥,這種進化過程的瞭解都予鑒瓷十分有利。

看釉光

器物年代越久遠,釉光越深遂,而這種深遂的釉光,是年代久遠包漿厚實的最真實的體現。在釉光中觀瓷,可分出土與傳世兩大類,其中又有釉厚釉薄的區別,還有釉中元素多與少不同的差異,而年代越久遠,釉光層就越厚,而只要釉內添入了多種元素,那麼釉面迎光內含五色也是必然的。而這種含五光的器皿原則上不存在徦者。收藏功底深厚者,可以從釉光中辨識器物之真假,並能劃分出精美還是一般。出土器物與傳世器物的釉光顯象不可同日而語。出土器物由於地下水、土壤中的酸與堿,在漫長的歲月中,堿分子或酸的成分會侵入釉中,而依據胎的疏散和緻密的差異,沁的程度也不一。但只要被沁,則表面光亮溫潤的釉光便不會真實的展示出來,這樣會影響斷真論假。這需要半年或三年之間的擦拭、揮發還原的過程。讓其自然的釉光重新展示出來。比如說:一件官器禦品,在不被侵蝕,完完全全在自然的傳世之中,那將精美絕倫,而且其美感要遠遠超越一件同原料、同工藝的同類新器物。這是因為,古老的器物在漫長的歲月中,神奇的大自然在無數次冷熱變化中,使得器物從內到外、多元素的不斷地在變化,從而使古瓷表面形成一種似有非有的霧光之圈。如同一道霧光罩在古瓷上,顯像出神秘之極的朦朧之光,而這種光是只有在大自然依據歲月的造化下才能形成的。如能看懂這種釉之光,也為鑒賞瓷器提供了又一便利的條件。

綿者如玉。而如果我們細細的將各個年代的瓷器做一個對比,那麼它們個性的凸顯是相當清楚地。相信,不會有人把唐之胎會誤認為是清之胎。這說明胎與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從大的差別去著手、從小的方面去著眼,熟記於心,對鑒定真偽十分有用。當然,從胎而言年代越是距離近的,越不好區別,這涉及一個功底功力的問題,但如果說我們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風格的年代器,那還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鬆、元至正時期的堅實、永樂的綿中有硬、宣德的綿松、成化的膏泥狀、康熙的緻密等等,這都是極具風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麼也可為鑒賞古瓷提供便利。從胎泥的進化演變來看,它的演繹過程是:河泥膠質狀到窖泥漿包狀,再到合保泥的玉質感,及瑩潤無雜的漂白泥,這種進化過程的瞭解都予鑒瓷十分有利。

看釉光

器物年代越久遠,釉光越深遂,而這種深遂的釉光,是年代久遠包漿厚實的最真實的體現。在釉光中觀瓷,可分出土與傳世兩大類,其中又有釉厚釉薄的區別,還有釉中元素多與少不同的差異,而年代越久遠,釉光層就越厚,而只要釉內添入了多種元素,那麼釉面迎光內含五色也是必然的。而這種含五光的器皿原則上不存在徦者。收藏功底深厚者,可以從釉光中辨識器物之真假,並能劃分出精美還是一般。出土器物與傳世器物的釉光顯象不可同日而語。出土器物由於地下水、土壤中的酸與堿,在漫長的歲月中,堿分子或酸的成分會侵入釉中,而依據胎的疏散和緻密的差異,沁的程度也不一。但只要被沁,則表面光亮溫潤的釉光便不會真實的展示出來,這樣會影響斷真論假。這需要半年或三年之間的擦拭、揮發還原的過程。讓其自然的釉光重新展示出來。比如說:一件官器禦品,在不被侵蝕,完完全全在自然的傳世之中,那將精美絕倫,而且其美感要遠遠超越一件同原料、同工藝的同類新器物。這是因為,古老的器物在漫長的歲月中,神奇的大自然在無數次冷熱變化中,使得器物從內到外、多元素的不斷地在變化,從而使古瓷表面形成一種似有非有的霧光之圈。如同一道霧光罩在古瓷上,顯像出神秘之極的朦朧之光,而這種光是只有在大自然依據歲月的造化下才能形成的。如能看懂這種釉之光,也為鑒賞瓷器提供了又一便利的條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