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30年前,銅山人是這樣過冬天的!

現在的人兒是真幸福, 冬天再冷都不怕, 家裡暖氣足足的。 以前沒有暖氣的時候, 銅山人是怎麼過冬的呢?

30年前, 銅山人是這樣過冬的

儲大白菜

生爐子

那時候, 銅山的冬天還生爐子, 煙囪下方也總有一坨凍得黃黃的冰。 家家戶戶就會開始組裝爐灶, 為的是冬天的取暖, 還要到附近的煤店裡買煤, 這種燒的是煙煤, 好處是暖的快。 壞處是要一直往爐膛裡添煤, 不能封爐子。

烤饅頭片

最愛烤饅頭片了, 那個脆脆的感覺和現在烤的饅頭是天壤之別。 最好的就是烤出黃顏色, 最愛。

打雪仗、堆雪人

打雪仗、堆雪人是冬天的娛樂活動之一。 雪一停, 家長基本上就攔不住了, 約上三五好友到雪地亂打一通, 冷不丁自己的脖領還會被小夥伴塞進一個雪團,

弄得濕漉漉的, 打累了就開始堆雪人。

窗戶上的冰花

銅山寒冷的冬天, 有一道獨特的風景, 就是每天出現在陽臺玻璃窗上的冰花, 很好看……小孩子最喜歡趴在窗戶邊, 哈著氣用手在玻璃上“作畫”。 清晨, 絢麗的冰花在陽光的照射下猶如萬花筒一般,

美麗無比。

熱水袋

還記得冬天的被窩裡塞進一個熱水袋的幸福感嗎?熱水袋, 這是許多銅山人的記憶了, 灌滿熱水, 蓋子擰緊, 然後扔到被子裡, 等睡覺的時候就會覺得被窩裡暖暖的好舒服。 不過, 最好在它涼了之前拿出來, 不然, 你早上醒來,

腳底下會被它冰到。

雪花膏

這是銅山名媛淑女的最愛, 一股香氣彌漫了整個童年記憶。 現在喊得出名字的有“百雀羚”、“萬紫千紅”等等, 那股濃到刺鼻的熟悉香味, 然而你卻不得不佩服這些品牌強大的生命力。

媽媽牌毛衣

冬天穿著媽媽親手織的毛衣心裡倍兒美!感覺是世界上最暖的衣服了。以前媽媽都很心靈手巧,她們總是會積攢很多毛線,一到冬天就會給孩子織毛衣,那些媽媽親手織的毛衣又厚又暖和,上面還有很多花紋。

軍大衣

沒有暖氣的時代,就只能靠多穿點了嘍。當年軍大衣,那也是標配啊。冬天穿軍大衣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種英武之氣,時過境遷,這些幾乎所有家庭必備的行頭,已成為農民工的工作服,偶爾會有前衛者,冬天穿著軍大衣出場,讓人驚歎時光的變幻。

大棉襖

媽媽或奶奶做的大棉襖陪我們度過了最冷的冬天。小時候的冬天,都是穿著媽媽或者奶奶親手做的大棉襖過冬,甭提有多暖了,每到冬天都裹成一個大熊一般,試新棉襖的時候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老軍用棉帽

戴上它,就再也不怕凍耳朵啦。這又叫雷鋒帽,是部隊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把帽幫子向下一拉,就把耳朵、脖子都護住了,外面的冷風吹不進,裡面的熱量散掉,渾身都感到熱烘烘的。

大棉手套

一雙棉手套 ,卻能遮擋住咬手的風 !這種大棉手套不戴的時候繩子跨在脖子上,超方便攜帶。每逢嚴冬來臨,不由得讓我想起那雙用粗布做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手套 。

條絨棉鞋

那時候,擁有一雙帶氣眼的條絨棉鞋簡直是潮人的標誌。記得小時候,冬天下雪,很多人都穿著一雙暗黑色條絨棉鞋,底子和麵兒都很厚,裡面融呼呼的,又舒服又實在。給人們留下了溫暖而又苦澀的記憶。

烤紅薯

每次聞到烤紅薯的味道都讓人欲罷不能。一隻鐵皮桶,一爐炭火,一筐紅薯,甜香和熱氣溫暖了寒冬。

爆米花

“嘭”一聲巨響”一聲,香噴噴的爆米花就出爐啦!這是寒冷的冬天裡很受歡迎的零食,看著師傅把白花花的米倒進罐子,然後捂著耳朵,一聲巨響後一股熱浪從鍋裡沖出,胖乎乎香噴噴的爆米花就直沖進那個長長的布袋裡。

冰糖葫蘆

每次聽到“冰糖葫蘆”那熟悉的叫賣聲,就能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小時候,只要聽到冰糖葫蘆的叫賣聲,就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上前去,央求大人給買一隻,山楂外面已經凝固的冰糖,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欲滴,讓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糊窗戶

小時候沒有塑鋼窗、沒有保溫陽臺,冬天,就在窗戶上貼上紙,或是把窗戶縫給封上,能抗不少風。

自家彈的棉被

那時沒有羽絨被,自己家彈的棉被,特別實在,壓在身上很有分量,蓋上一點兒風都不透。

糖炒栗子

冬天的糖炒栗子是絕對不能錯過的。舊時的糖炒栗子沒有機器烘炒,一隻煤爐、一口鐵鍋、一個大鍋鏟,半鍋鐵砂。販賣板栗的師傅即炒即賣,熱騰騰的香甜味兒撲鼻而來。

曬太陽

這種取暖方式盛行於老年人之間,天氣好的時候,端個板凳,尋村口陽光充足之地,喊幾個老夥計,下下象棋。取暖效果嘛~就是蹲時間長了腿會麻。

擠加油

說起這一項取暖方式,現在的城市娃可能不明白,但農村娃們肯定會覺得熟悉的。小孩子下課後,找一堵牆,或者牆角,一個擠一個,擠得猛了,有同學被擠出來,嬉笑著再跑到後面排上,繼續擠。十分鐘,保證渾身上下都熱起來。

那一幕幕模糊的畫面,很簡單,卻也充滿樂趣,充滿生氣!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卻也很暖如今,這些你可曾都記得?

媽媽牌毛衣

冬天穿著媽媽親手織的毛衣心裡倍兒美!感覺是世界上最暖的衣服了。以前媽媽都很心靈手巧,她們總是會積攢很多毛線,一到冬天就會給孩子織毛衣,那些媽媽親手織的毛衣又厚又暖和,上面還有很多花紋。

軍大衣

沒有暖氣的時代,就只能靠多穿點了嘍。當年軍大衣,那也是標配啊。冬天穿軍大衣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種英武之氣,時過境遷,這些幾乎所有家庭必備的行頭,已成為農民工的工作服,偶爾會有前衛者,冬天穿著軍大衣出場,讓人驚歎時光的變幻。

大棉襖

媽媽或奶奶做的大棉襖陪我們度過了最冷的冬天。小時候的冬天,都是穿著媽媽或者奶奶親手做的大棉襖過冬,甭提有多暖了,每到冬天都裹成一個大熊一般,試新棉襖的時候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老軍用棉帽

戴上它,就再也不怕凍耳朵啦。這又叫雷鋒帽,是部隊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把帽幫子向下一拉,就把耳朵、脖子都護住了,外面的冷風吹不進,裡面的熱量散掉,渾身都感到熱烘烘的。

大棉手套

一雙棉手套 ,卻能遮擋住咬手的風 !這種大棉手套不戴的時候繩子跨在脖子上,超方便攜帶。每逢嚴冬來臨,不由得讓我想起那雙用粗布做成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棉手套 。

條絨棉鞋

那時候,擁有一雙帶氣眼的條絨棉鞋簡直是潮人的標誌。記得小時候,冬天下雪,很多人都穿著一雙暗黑色條絨棉鞋,底子和麵兒都很厚,裡面融呼呼的,又舒服又實在。給人們留下了溫暖而又苦澀的記憶。

烤紅薯

每次聞到烤紅薯的味道都讓人欲罷不能。一隻鐵皮桶,一爐炭火,一筐紅薯,甜香和熱氣溫暖了寒冬。

爆米花

“嘭”一聲巨響”一聲,香噴噴的爆米花就出爐啦!這是寒冷的冬天裡很受歡迎的零食,看著師傅把白花花的米倒進罐子,然後捂著耳朵,一聲巨響後一股熱浪從鍋裡沖出,胖乎乎香噴噴的爆米花就直沖進那個長長的布袋裡。

冰糖葫蘆

每次聽到“冰糖葫蘆”那熟悉的叫賣聲,就能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小時候,只要聽到冰糖葫蘆的叫賣聲,就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上前去,央求大人給買一隻,山楂外面已經凝固的冰糖,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欲滴,讓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糊窗戶

小時候沒有塑鋼窗、沒有保溫陽臺,冬天,就在窗戶上貼上紙,或是把窗戶縫給封上,能抗不少風。

自家彈的棉被

那時沒有羽絨被,自己家彈的棉被,特別實在,壓在身上很有分量,蓋上一點兒風都不透。

糖炒栗子

冬天的糖炒栗子是絕對不能錯過的。舊時的糖炒栗子沒有機器烘炒,一隻煤爐、一口鐵鍋、一個大鍋鏟,半鍋鐵砂。販賣板栗的師傅即炒即賣,熱騰騰的香甜味兒撲鼻而來。

曬太陽

這種取暖方式盛行於老年人之間,天氣好的時候,端個板凳,尋村口陽光充足之地,喊幾個老夥計,下下象棋。取暖效果嘛~就是蹲時間長了腿會麻。

擠加油

說起這一項取暖方式,現在的城市娃可能不明白,但農村娃們肯定會覺得熟悉的。小孩子下課後,找一堵牆,或者牆角,一個擠一個,擠得猛了,有同學被擠出來,嬉笑著再跑到後面排上,繼續擠。十分鐘,保證渾身上下都熱起來。

那一幕幕模糊的畫面,很簡單,卻也充滿樂趣,充滿生氣!那一年的冬天,很冷卻也很暖如今,這些你可曾都記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