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喜迎省“兩會”丨救困濟難,兜住民生底線

合肥市瑤海區板橋社區居民老許身患殘疾, 家中下有年幼的女兒、上有年邁的母親, 生活一度十分困難。 不過, 最近老許的狀況有了明顯改觀。 社區社會事務協理員沈茜瞭解到老許的困難後, 主動聯繫為其辦理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 又幫助申報低保。 老許一家一個月可領一千多元救助金, 生活負擔減輕了不少。

在去年初的省“兩會”上,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完善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員供養為重點的社會救助制度”。 一年來, 報告中的這句話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

我省加快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從低保到特困人員供養, 從醫療救助到臨時救助, 各項救助制度持續完善, 救助水準不斷提升, 民生保障網的網底更加堅實。 老許一家生活的改善, 正是生動注腳。

因病支出型貧困居民, 全部被納入低保範圍。 去年, 我省專門出臺指導意見, 建立起嚴格、規範、透明的因病支出型貧困居民獲得和退出低保的標準、程式、核查辦法。 政策執行以來, 全省新增因病支出型貧困低保對象22.94萬餘人。 省民政廳等5部門還出臺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有效銜接實施方案, 就各地資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 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

落實大病保險傾斜性支付政策, 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等問題, 作出明細規定。 去年1月至11月, 我省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528元和357元, 比上年同期增長7.4%、15%;補助水準分別為419元和253元, 比上年同期增長13.6%、28%;支出低保金64.6億元, 158.8萬城鄉低保物件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五保物件等特困人員的生活, 是社會救助的重要內容。 我省有特困人員43.5萬人, 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1813所。 去年以來, 結合全國養老院服務品質建設專項行動, 我省出臺多項特困人員供養機構管理運行規定, 從日常護理、特殊護理、心理和健康教育等多個方面作出細緻安排, 供養機構服務水準不高的短板加快補齊。 去年1月至11月, 全省集中和分散特困供養標準分別達到632元/月和494元/月,

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8%、13%。

以“救急難”為目標的臨時救助制度更加高效。 去年以來, 我省建立困難群眾主動發現綜合施策托底救助機制,健全綜合救助制度, 暢通救助管道, 落實資金保障, 進一步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簡化救助審核, 全面落實“先行救助”“分級審批”“轉介服務”等規定, 確保應救盡救, 臨時救助可及性和時效性增強。 去年1月至11月, 全省支出臨時救助資金1.5億元, 救助9萬餘人次, 同比分別增長5%和4%, 遭遇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的群眾得到及時救助, 獲得感明顯增強。 “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安全網越織越密, 會有更多好政策出臺, 讓老許這樣的困難群眾生活得更好。

”長期從事救助工作的合肥市瑤海區板橋社區社會事務協理員沈茜說。

記者手記

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困難群眾生活得怎樣, 始終是黨和政府最記掛的事。 隨著民生投入持續增加, 社會救助愈發“給力”, 低保對象、五保戶、殘疾人等困難群體生活有了明顯改善, 在共用改革發展成果中有了更多獲得感。

經濟在增長, 社會在進步, 社會救助的水準也應持續提升。 一方面要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 另一方面, 要進一步完善救助機制。 要健全“救急難”主動發現機制, 變“坐等申請”為“主動救助”, 對群眾遭遇的臨時性、突發性困難迅速作出反應, 解決困難群眾燃眉之急。 社會救助的內容包括教育、醫療、住房等多方面, 涉及多個部門,

要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 讓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更好更快地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 (汪國梁)

往期精彩回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