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岳飛的傳奇人生: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的傳奇人生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文| 烈酒封侯

圖| 來自網路

1

滿江紅·怒髮衝冠

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

留名青史的人, 必定有其必然的緣由,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曾寫過這麼一句詩: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在人世間, 萬事萬物萬人都在不斷的更替變化, 來來往往, 千秋萬代, 滄海桑田, 時日成古今。 那些遠去的歷史, 遠去的人兒, 活著時的精彩與蹉跎, 早已都已成歷史煙雲, 但是他們的故事, 卻依舊在後人口中傳唱。

本期的烈酒封侯人物篇, 便要聊一聊中華歷史上的一位大人物, 岳飛。

岳飛在揮師北伐, 壯志未酬的情境下, 曾以非常悲憤的心情寫過一首千古絕唱《滿江紅》, 滿江紅是我國文壇最著名的詞牌名之一。 被傳唱最廣的, 便是嶽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 憑欄處, 瀟瀟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 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 猶未雪;臣子恨, 何時滅?

駕長車, 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

這首詞, 在後世的千百年來, 一直激勵著中華無數兒女們不畏艱難困苦, 自強不息, 踐行著精忠報國情懷。 一句“撼山易, 撼岳家軍難”, 也許是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

2

嶽飛一生三次投軍, 戎馬一生

嶽飛其人, 被稱為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 當然, 最主要的是民族英雄, 抗金名將。 他不但打仗厲害, 而且還很善於詩詞與書法, 嶽飛更是因為他那種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被歷代人民所傳誦。 有許許多多的成語, 都可以用來描述這位大帥, 什麼廉潔奉公、行若明鏡, 什麼事母至孝、嚴以律子, 什麼厚以待人、令出如山, 什麼賞罰分明、身先士卒, 無不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個人, 當下的一個大人物, 假若能有一兩個這樣的成語來概括, 想必也是死而無憾了吧。

1103年的時候, 岳飛在河南出生了,

雖然他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戶家庭, 但是據說嶽飛出生的那一天, 他家破屋上有大禽若鵠, 飛鳴室上, 所以他的爸爸媽媽便為其取名飛, 名叫嶽飛, 字鵬舉。 聽著是不是有點霸氣呢?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小時候的嶽飛, 便非常喜歡讀一些關於兵法的書籍, 比如《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 嶽飛看這些書常常是手不釋卷, 看著看著就是忘記了吃飯。 讀書之餘, 學騎射, 學刀槍, 練就了一生的本領, 苦練功夫的嶽飛, 在河南湯陰有著“一縣無敵”的稱號, 他能挽弓三百宋斤, 腰弩八石, “時人奇之”。 一宋斤約合1.2市斤, 而嶽飛能夠拉開三百宋斤的弓, 這樣算來嶽飛能夠拉開折合現在的公斤是180。 當時的一宋斤相當於現在0.6公斤。

1122年, 20歲的嶽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 當時朝廷想要禦遼便開始在全國招兵買馬, 招募士兵, 岳飛看到招兵廣告之後, 想到自己的一身肌肉與鐵膽不能白白浪費了, 便欣然前去應募, 嶽飛經過了層層選拔, 最終被任命為“敢戰士”中的一名分隊長。 不過嶽飛並不是一直身在軍隊的, 後來父親病故, 他便離開了熱愛的軍戎生活, 選擇回家守孝, 那時候的嶽飛, 生活艱難, 度日為艱, 人生可能就是這樣, 屋漏偏逢連夜雨, 後來他的家鄉遭遇了一場水災, 迫于生計, 嶽飛再次投戎。 我們都知道, 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 一個孝字, 被看的非常的重, 嶽飛第一次離開軍隊, 便是因為這個字, 可見他也是一個非常孝敬父母的一個男子漢!

1125年,金滅遼之後,便大舉南侵攻宋。宋軍大敗被迫議和,供奉了大批金銀,許割太原等三鎮與金。第二年欽宗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欽宗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此時嶽飛正是第二次在軍營中,他所在的部隊,因為不敵金軍的強大攻勢,也打了敗仗,最後,他所在的平定軍突圍了出來,嶽飛也再次回到了家鄉。

回到家鄉的嶽飛,親眼目睹了金人入侵後對百姓的殺戮、奴役,他心中非常的憤慨,想要再次投軍一展身手,但此時的岳飛母親已年邁,妻兒力弱,在兵荒馬亂中,她們性命難保。擺在嶽飛面前的,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在家保護自己心愛的家人?還是披上戰甲,保衛自己的國家?

他的媽媽,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婦女,在岳飛進退兩難的時候,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個字,堅決不拖累自己兒子報國的忠心,從古自今,忠孝一直是難兩全的,就這樣,在母親的堅持下,嶽飛忍痛離別,再次投身抗金前線。就這樣,我們的嶽飛,第三次投身軍營,可能是命中註定,嶽飛的傳奇人生,註定了會與軍營生活有著割不斷的聯繫。

3

靖康之恥,嶽飛艱難的戎馬軍旅經歷

回到軍隊的嶽飛,奉上司劉浩的命令,曾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前往魏縣李固渡進行偵察。不料,忽然與金兵遭遇。嶽飛一馬當先,衝殺過去,輕取敵將首級,宋騎隨後掩殺,金兵逃竄。初次小戰,這時候的嶽飛,勇敢和武藝便得到顯露。在實戰中的嶽飛,他揮動著雙鐧,總是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在當時的軍營中,也算是初露崢嶸。

岳飛雖然英勇,但是宋軍的實力,當時確實不如金兵,經過來回的對抗,宋軍最終還是敗給了實力強于自己的金兵。

靖康二年四月, 金軍攻破東京,也就是當時的首都開封,金兵俘虜了 宋徽宗、 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 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 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知道這是什麼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當時的皇帝,都被人家給擄走了,皇親國戚都成為了金兵的階下之囚!北宋至此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南宋大將 岳飛在《 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僅僅經歷了短短的100年時間。而亡國的原因很久以來,都由王安石一個人背負著。直到近代,歷史學家經過多角度的分析,才對王安石的評價才有了轉變。

為何會讓王安石背這個黑鍋呢?

因為:由於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北宋的朝政內訌不斷,小人和君子爭鬥實在太激烈,把朝政混亂到了極點,產生了極大的內耗,將原有的良好行政風氣滌蕩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貫等人沆瀣一氣的決策層。正是這個近乎於弱智的決策層做出了滅遼這個完全弱智的決策,導致了靖康之難。

北宋滅亡了,南宋也就要出現了,當時的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也就是當今的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趙構雖起用了抗戰派名臣李綱為左相,但仍舊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趙構採取黃潛善等避戰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時年25歲的岳飛得知這個消息,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宋高宗趙構“上書數千言”,其略雲:

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複。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雖然皇帝革除了岳飛的軍職,但是這一切並不能撼動一個愛國的軍人,他對自己的祖國,依舊充滿了熱愛,嶽飛選擇了北上,投入了當時“聲滿河朔”,正在收攬各方英才抗金的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營中。張所在知道了嶽飛的遭遇之後,內心非常的不痛快,對皇帝,對抗金的現狀等使他對嶽飛有著十分同情的心情,便留他在“帳前使喚”。

岳飛憑藉自己的非凡見識、高超武藝,先是“以白身借補修武郎”,繼而又升為統領,後又升為統制,分隸于名將王彥部下。

皇帝操蛋起來,讓下面的人,會很難做!高宗與一些投降派,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壓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繼而張所也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遭貶謫發配嶺南,最終也死在了貶途。被張所派去收復衛州等地嶽飛,也因河北西路招撫司的撤銷而成為孤軍。岳飛率部轉戰太行山區,其間曾多次襲擊金軍,生擒金將拓拔烏耶,刺死敵酋黑風大王,迫使金人暫時退卻。

在這之後南宋與金兵的對抗中,南宋朝野中的投降求和派,似乎一直處於上風,朝廷中的抗戰派宗澤也在古稀之年含恨離世,臨終前仍然高呼:“渡河!渡河!渡河!”

金軍多次南侵,在嶽飛率軍的戰鬥中,嶽飛因為多次戰功,先後轉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南侵的金軍,一路攻下徐州、淮陽、泗州,進襲揚州,宋高宗移駕建康,當時的岳飛向自己的上司苦諫:“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複取之,非捐數十萬眾不可得也。”但是他的領導就是不聽啊。嶽飛也是很無奈,只得率軍隨之南下。不久之後,開封陷落。

4

嶽飛,終於準備登上歷史大舞臺了

皇帝在建康緩了一下之後,立馬又給金兵送去了一份《致元帥書》,這簡直就是屈辱信,但是金人根本不會理會南宋朝廷的乞求憐憫,只圖一舉滅亡南宋,佔領整個宋朝領土。

當時負責長江防務的杜充,軍事能力不行,放棄了建康,逃往真州,不久便降了金。建康失陷。當時的叛逃者不少,嶽飛看到這個現實,非常的心痛,對自己的部下慷慨陳詞道:

“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為虜,潰而為盜,偷生苟活,身死名滅,豈計之得哉!建康,江左形勝之地,使胡虜盜據,何以立國?今日之事,有死無二,輒出此門者斬!”

那些準備逃跑的士卒,最後都被感動了,表示願意追隨嶽飛作戰,戰死疆場!

金兵大帥兀術佔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宋高宗。高宗從明州乘船經海上逃到溫州避難。1130年五月初,嶽飛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紮營,組織了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兀術準備放棄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殺掠和破壞,然後從建康西北的靖安鎮(亦稱龍灣)向北岸的宣化鎮渡江。

嶽飛率領騎兵三百、步兵二千沖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新城。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建康得以收復。建康戰役歷時半月,岳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無慮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

這是岳家軍的首次輝煌勝利。

1130年六月十五日,嶽飛回到宜興,在張大年家題詞: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

就這樣,在軍營經過八九年摸爬滾打的嶽飛,即將正式登上南宋抗金的歷史中心舞臺!

5

六郡歸宋 名揚洞庭

由於岳飛在軍功上獲得了較多的功勞,先後平定了游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所以升任神武后軍統制,也就是這時候,宋高宗賜禦書了“精忠嶽飛”的錦旗給嶽飛,後又將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撥歸岳家軍,岳家軍兵力得到擴充。

1134年春,嶽飛提出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的主張,並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奏議得到朝廷許可,但高宗又特別規定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只以收復六郡為限。由此可見,皇帝的內心深處,是不敢,不想北伐收復失地!

1134年四月十九日,岳家軍又重返民族戰場,由江州向鄂州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嶽飛說到做到,出師大捷,戰鬥力著實震動了偽齊政權,收復郢州,東攻隨州,直趨襄陽,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

每一場戰爭,岳家軍猛烈攻城。將士不顧矢石,蟻附而上。岳家軍攻拔鄧州,活捉了高仲。隨之又收復了唐州州城,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荊湖北路安撫使司統制崔邦弼等軍也攻下信陽軍。襄漢之戰是南宋頭一次收復了大片失地的戰役,又攻取了原先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這是南宋進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勝利。

嶽飛,也因收復六郡之功,快速升職為清遠軍節度使,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者。

南宋紹興五年二月至五月,在鐘相、楊麼起義作戰中,南宋高宗趙構遣嶽飛率軍入洞庭湖,平定楊麼義軍的水上作戰。因為岳飛的巧智神算,楊麼之亂被嶽飛平定,嶽飛從此名揚洞庭,“徒有王躞數年之勞,未聞嶽飛八日之捷。”

楊麼的覆滅,增強了南宋抗金的力量,延續了宋廷的壽命,同時也為嶽飛提供了新的戰鬥力,為岳家軍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謹按國史,紹興間,楊麼寇洞庭,連跨縣郡,大將王躞不能制,時偽齊挾虜使李成寇襄漢,麼與交通,朝廷患之,始命嶽飛,措置上流。已而逐李成,擒楊麼,而荊湖平。……徒有王躞數年之勞,未聞嶽飛八日之捷。」

————《文山先生全集》

岳飛在平定楊麼割據集團之後,就立即率軍北上,“進軍屯荊襄,以圖中原”,把岳家軍的兵鋒指向偽齊漢奸和金國侵略者。

6

嶽飛北伐 君臣生隙

1136年初,南宋宰相張浚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那一年,嶽飛三十三歲,就在嶽飛積極做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的時候,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

嶽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

我們之前說過,嶽飛是很孝敬的一個男兒,面對母親的辭世,他接連上表,想要守三年終喪之制,可是現實真的挺殘酷,朝廷因為戰事的需要,並沒有同意嶽飛的請求,還是那句話,忠孝難以兩全。處理完母親的喪事之後,嶽飛就趕回了軍中,在母親去世後的第四個月,嶽飛正式誓師北伐。

岳家軍的北伐,其實就是重返故地,在岳飛的指揮下,士兵們精神抖擻,一路攻城掠地,首次北伐便大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遂複商於之地,盡收虢洛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

八月,北伐收復商州、虢州。十一月,偽齊進犯江漢,嶽飛破偽齊加兵宛、葉之間。

雖然此時的岳飛在前方披荊斬棘,但是後方的高宗卻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並令其與金接通關係。韓世忠、嶽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

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高宗不聽。大概也就是這時候,秦檜從此對岳飛懷恨在心。

1138年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於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 、樞密院編修胡銓,或被罷官,或被貶謫。

1139年臘月二十七日,那一年北國大雪紛飛,茫茫的白雪望不到盡頭,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宋金第一次和議達成。

宋廷宣佈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嶽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

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其後嶽飛又自請隨宋使至西京洛陽謁掃先帝陵墓,以趁機窺探金國虛實,但未被允許。再後,飛又上二劄子,要求解除自己的軍職,字裡行間對和議之事不無諷剌之意,高宗、秦檜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

1140年,金國完顏兀術發動政變掌權,隨即廢除對宋和議,金人背盟南侵,嶽飛再次出師北伐,挺進中原,複潁昌府、河南府等十餘州郡。先後取得郾城、潁昌、朱仙鎮等大捷。但因班師回朝,所得州郡又陷於金國。那一年,嶽飛三十八歲。嶽飛為何會班師回朝呢?因為是朝廷說讓他回來的,沒辦法,宋廷傳來了班師詔。

其實當時嶽飛鑒於完勝的戰局,曾上書爭辯說:“金虜屢經敗衄,銳氣沮喪。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隔了兩三日,大軍先鋒已進抵朱仙鎮,完顏兀術已逃出開封之時,嶽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嶽飛本人去臨安朝見。

嶽飛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然而在朝廷高壓鉗制之下,嶽飛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

嶽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大軍撤至蔡州時,當地人民要求與部隊一起行動。

最後,嶽飛決定留軍五日,以掩護當地百姓遷移襄漢。大軍班師鄂州,嶽飛則往臨安朝見。兀術回到開封,又整軍攻取了被宋軍收復的河南地區。岳飛在班師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歎:“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真是讓人氣憤!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奸臣!眼看著嶽飛一路攻城掠地,一路的高歌猛進,就要戰勝了敵人,卻被一道又一道的一共十二個金字牌召回。

班師回朝的嶽飛,內心是極其痛苦的,他的痛苦,皇帝理解不了,奸臣理解不了,旁人也沒有人能理解,嶽飛不再像以往那樣慷慨陳詞,只是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歸田而居。這時候皇帝高宗卻說,戰事可能還會有,於是很平靜的拒絕了嶽飛的請求。

去你姥姥的,打不讓我打,休息也不讓,什麼潑皮玩意。(嶽飛內心肯定這樣想過!)

7

千古奇冤 嶽飛賜死大理寺

1141年正月,完顏兀術再度領軍南下。皇帝再次想到了嶽飛,讓嶽飛領兵第三次馳援淮西,這也是嶽飛最後一次參與抗金戰鬥。

其實此時的金國,已經無力完全攻滅南宋了,準備重新與宋議和。

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二人。金國的完顏兀術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

隨後,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

嶽飛此時已無兵無權,秦檜等人但對他的迫害卻仍在步步緊逼。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嶽飛。

張俊私設公堂,向張憲嚴刑逼供,毫無結果之下,竟捏造張憲口供“為收嶽飛處文字謀反”。岳飛在江州居留,為時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臨安府。十月十三日,嶽飛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獄中,此前其長子岳雲也已下獄。

嶽飛義正詞嚴地面對審訊,並袒露出背上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主審官何鑄見此,亦為之動容。鑄調查發現嶽案證據不足,實為冤案,如實稟告秦檜。秦檜卻說:“此上(高宗)意也!”改命萬俟卨主審此案。

卨用盡手段,也無法使嶽飛三人屈招一字。飛寧死不自誣,乃至以絕食抗爭,經其子岳雷照顧,才勉強支撐下來。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並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

和議雖已達成,但嶽飛始終未能被釋放。萬俟卨等逼供不成,為了坐實冤獄,又為嶽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欲將嶽飛一舉定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彥猷以飛為無罪,與萬俟卨竭力爭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劉允升上書為飛申冤,被下大理寺處死。已賦閑的韓世忠因嶽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檜回答“其事體莫須有”。

世忠忿然:“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達命令:

“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嶽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岳雲和張憲被斬首。

嶽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飛被害後,有一個獄卒,隗順,冒險將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直到1162年宋孝宗即位,嶽飛冤獄終於平反。隗順子告以前情,乃將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

1178年,諡嶽飛為“武穆”,宋甯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

這是嶽飛的悲劇,也是宋朝的悲劇,更是一代軍民的悲劇!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岳飛曾說: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

奈何,奈何,奈何!

8

朱熹曾與學生論岳飛:

門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張、韓?”

朱熹:“張、韓所不及,都是他識道理了。”

門生:“岳侯以上者,當時有誰?”

朱熹:“次第無人。”

《宋史》言: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于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複,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至於筆法,若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干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本文首發烈酒封侯

史料出自

《宋史 嶽飛傳》

— END —

1125年,金滅遼之後,便大舉南侵攻宋。宋軍大敗被迫議和,供奉了大批金銀,許割太原等三鎮與金。第二年欽宗反悔割地,兩路金軍於攻破太原後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欽宗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徵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此時嶽飛正是第二次在軍營中,他所在的部隊,因為不敵金軍的強大攻勢,也打了敗仗,最後,他所在的平定軍突圍了出來,嶽飛也再次回到了家鄉。

回到家鄉的嶽飛,親眼目睹了金人入侵後對百姓的殺戮、奴役,他心中非常的憤慨,想要再次投軍一展身手,但此時的岳飛母親已年邁,妻兒力弱,在兵荒馬亂中,她們性命難保。擺在嶽飛面前的,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在家保護自己心愛的家人?還是披上戰甲,保衛自己的國家?

他的媽媽,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婦女,在岳飛進退兩難的時候,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個字,堅決不拖累自己兒子報國的忠心,從古自今,忠孝一直是難兩全的,就這樣,在母親的堅持下,嶽飛忍痛離別,再次投身抗金前線。就這樣,我們的嶽飛,第三次投身軍營,可能是命中註定,嶽飛的傳奇人生,註定了會與軍營生活有著割不斷的聯繫。

3

靖康之恥,嶽飛艱難的戎馬軍旅經歷

回到軍隊的嶽飛,奉上司劉浩的命令,曾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前往魏縣李固渡進行偵察。不料,忽然與金兵遭遇。嶽飛一馬當先,衝殺過去,輕取敵將首級,宋騎隨後掩殺,金兵逃竄。初次小戰,這時候的嶽飛,勇敢和武藝便得到顯露。在實戰中的嶽飛,他揮動著雙鐧,總是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在當時的軍營中,也算是初露崢嶸。

岳飛雖然英勇,但是宋軍的實力,當時確實不如金兵,經過來回的對抗,宋軍最終還是敗給了實力強于自己的金兵。

靖康二年四月, 金軍攻破東京,也就是當時的首都開封,金兵俘虜了 宋徽宗、 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 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 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知道這是什麼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當時的皇帝,都被人家給擄走了,皇親國戚都成為了金兵的階下之囚!北宋至此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南宋大將 岳飛在《 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僅僅經歷了短短的100年時間。而亡國的原因很久以來,都由王安石一個人背負著。直到近代,歷史學家經過多角度的分析,才對王安石的評價才有了轉變。

為何會讓王安石背這個黑鍋呢?

因為:由於王安石的變法,使得北宋的朝政內訌不斷,小人和君子爭鬥實在太激烈,把朝政混亂到了極點,產生了極大的內耗,將原有的良好行政風氣滌蕩一空,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貫等人沆瀣一氣的決策層。正是這個近乎於弱智的決策層做出了滅遼這個完全弱智的決策,導致了靖康之難。

北宋滅亡了,南宋也就要出現了,當時的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也就是當今的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趙構雖起用了抗戰派名臣李綱為左相,但仍舊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趙構採取黃潛善等避戰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時年25歲的岳飛得知這個消息,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宋高宗趙構“上書數千言”,其略雲:

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聖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願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複。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雖然皇帝革除了岳飛的軍職,但是這一切並不能撼動一個愛國的軍人,他對自己的祖國,依舊充滿了熱愛,嶽飛選擇了北上,投入了當時“聲滿河朔”,正在收攬各方英才抗金的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營中。張所在知道了嶽飛的遭遇之後,內心非常的不痛快,對皇帝,對抗金的現狀等使他對嶽飛有著十分同情的心情,便留他在“帳前使喚”。

岳飛憑藉自己的非凡見識、高超武藝,先是“以白身借補修武郎”,繼而又升為統領,後又升為統制,分隸于名將王彥部下。

皇帝操蛋起來,讓下面的人,會很難做!高宗與一些投降派,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壓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繼而張所也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遭貶謫發配嶺南,最終也死在了貶途。被張所派去收復衛州等地嶽飛,也因河北西路招撫司的撤銷而成為孤軍。岳飛率部轉戰太行山區,其間曾多次襲擊金軍,生擒金將拓拔烏耶,刺死敵酋黑風大王,迫使金人暫時退卻。

在這之後南宋與金兵的對抗中,南宋朝野中的投降求和派,似乎一直處於上風,朝廷中的抗戰派宗澤也在古稀之年含恨離世,臨終前仍然高呼:“渡河!渡河!渡河!”

金軍多次南侵,在嶽飛率軍的戰鬥中,嶽飛因為多次戰功,先後轉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南侵的金軍,一路攻下徐州、淮陽、泗州,進襲揚州,宋高宗移駕建康,當時的岳飛向自己的上司苦諫:“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複取之,非捐數十萬眾不可得也。”但是他的領導就是不聽啊。嶽飛也是很無奈,只得率軍隨之南下。不久之後,開封陷落。

4

嶽飛,終於準備登上歷史大舞臺了

皇帝在建康緩了一下之後,立馬又給金兵送去了一份《致元帥書》,這簡直就是屈辱信,但是金人根本不會理會南宋朝廷的乞求憐憫,只圖一舉滅亡南宋,佔領整個宋朝領土。

當時負責長江防務的杜充,軍事能力不行,放棄了建康,逃往真州,不久便降了金。建康失陷。當時的叛逃者不少,嶽飛看到這個現實,非常的心痛,對自己的部下慷慨陳詞道:

“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為虜,潰而為盜,偷生苟活,身死名滅,豈計之得哉!建康,江左形勝之地,使胡虜盜據,何以立國?今日之事,有死無二,輒出此門者斬!”

那些準備逃跑的士卒,最後都被感動了,表示願意追隨嶽飛作戰,戰死疆場!

金兵大帥兀術佔領建康府後,親率主力追趕宋高宗。高宗從明州乘船經海上逃到溫州避難。1130年五月初,嶽飛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紮營,組織了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兀術準備放棄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殺掠和破壞,然後從建康西北的靖安鎮(亦稱龍灣)向北岸的宣化鎮渡江。

嶽飛率領騎兵三百、步兵二千沖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新城。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建康得以收復。建康戰役歷時半月,岳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無慮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

這是岳家軍的首次輝煌勝利。

1130年六月十五日,嶽飛回到宜興,在張大年家題詞: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

就這樣,在軍營經過八九年摸爬滾打的嶽飛,即將正式登上南宋抗金的歷史中心舞臺!

5

六郡歸宋 名揚洞庭

由於岳飛在軍功上獲得了較多的功勞,先後平定了游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所以升任神武后軍統制,也就是這時候,宋高宗賜禦書了“精忠嶽飛”的錦旗給嶽飛,後又將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撥歸岳家軍,岳家軍兵力得到擴充。

1134年春,嶽飛提出收復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的主張,並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奏議得到朝廷許可,但高宗又特別規定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只以收復六郡為限。由此可見,皇帝的內心深處,是不敢,不想北伐收復失地!

1134年四月十九日,岳家軍又重返民族戰場,由江州向鄂州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嶽飛說到做到,出師大捷,戰鬥力著實震動了偽齊政權,收復郢州,東攻隨州,直趨襄陽,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

每一場戰爭,岳家軍猛烈攻城。將士不顧矢石,蟻附而上。岳家軍攻拔鄧州,活捉了高仲。隨之又收復了唐州州城,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荊湖北路安撫使司統制崔邦弼等軍也攻下信陽軍。襄漢之戰是南宋頭一次收復了大片失地的戰役,又攻取了原先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這是南宋進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勝利。

嶽飛,也因收復六郡之功,快速升職為清遠軍節度使,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者。

南宋紹興五年二月至五月,在鐘相、楊麼起義作戰中,南宋高宗趙構遣嶽飛率軍入洞庭湖,平定楊麼義軍的水上作戰。因為岳飛的巧智神算,楊麼之亂被嶽飛平定,嶽飛從此名揚洞庭,“徒有王躞數年之勞,未聞嶽飛八日之捷。”

楊麼的覆滅,增強了南宋抗金的力量,延續了宋廷的壽命,同時也為嶽飛提供了新的戰鬥力,為岳家軍的完善奠定了基礎。

「謹按國史,紹興間,楊麼寇洞庭,連跨縣郡,大將王躞不能制,時偽齊挾虜使李成寇襄漢,麼與交通,朝廷患之,始命嶽飛,措置上流。已而逐李成,擒楊麼,而荊湖平。……徒有王躞數年之勞,未聞嶽飛八日之捷。」

————《文山先生全集》

岳飛在平定楊麼割據集團之後,就立即率軍北上,“進軍屯荊襄,以圖中原”,把岳家軍的兵鋒指向偽齊漢奸和金國侵略者。

6

嶽飛北伐 君臣生隙

1136年初,南宋宰相張浚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那一年,嶽飛三十三歲,就在嶽飛積極做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的時候,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

嶽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

我們之前說過,嶽飛是很孝敬的一個男兒,面對母親的辭世,他接連上表,想要守三年終喪之制,可是現實真的挺殘酷,朝廷因為戰事的需要,並沒有同意嶽飛的請求,還是那句話,忠孝難以兩全。處理完母親的喪事之後,嶽飛就趕回了軍中,在母親去世後的第四個月,嶽飛正式誓師北伐。

岳家軍的北伐,其實就是重返故地,在岳飛的指揮下,士兵們精神抖擻,一路攻城掠地,首次北伐便大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遂複商於之地,盡收虢洛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

八月,北伐收復商州、虢州。十一月,偽齊進犯江漢,嶽飛破偽齊加兵宛、葉之間。

雖然此時的岳飛在前方披荊斬棘,但是後方的高宗卻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並令其與金接通關係。韓世忠、嶽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

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高宗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高宗不聽。大概也就是這時候,秦檜從此對岳飛懷恨在心。

1138年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於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 、樞密院編修胡銓,或被罷官,或被貶謫。

1139年臘月二十七日,那一年北國大雪紛飛,茫茫的白雪望不到盡頭,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並每年納貢,宋金第一次和議達成。

宋廷宣佈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嶽飛接到赦書之後,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雲,復仇報國”。

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其後嶽飛又自請隨宋使至西京洛陽謁掃先帝陵墓,以趁機窺探金國虛實,但未被允許。再後,飛又上二劄子,要求解除自己的軍職,字裡行間對和議之事不無諷剌之意,高宗、秦檜先未予理睬,後批示不允所請。

1140年,金國完顏兀術發動政變掌權,隨即廢除對宋和議,金人背盟南侵,嶽飛再次出師北伐,挺進中原,複潁昌府、河南府等十餘州郡。先後取得郾城、潁昌、朱仙鎮等大捷。但因班師回朝,所得州郡又陷於金國。那一年,嶽飛三十八歲。嶽飛為何會班師回朝呢?因為是朝廷說讓他回來的,沒辦法,宋廷傳來了班師詔。

其實當時嶽飛鑒於完勝的戰局,曾上書爭辯說:“金虜屢經敗衄,銳氣沮喪。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隔了兩三日,大軍先鋒已進抵朱仙鎮,完顏兀術已逃出開封之時,嶽飛卻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嶽飛本人去臨安朝見。

嶽飛收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然而在朝廷高壓鉗制之下,嶽飛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

嶽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大軍撤至蔡州時,當地人民要求與部隊一起行動。

最後,嶽飛決定留軍五日,以掩護當地百姓遷移襄漢。大軍班師鄂州,嶽飛則往臨安朝見。兀術回到開封,又整軍攻取了被宋軍收復的河南地區。岳飛在班師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歎:“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真是讓人氣憤!這樣的皇帝,這樣的奸臣!眼看著嶽飛一路攻城掠地,一路的高歌猛進,就要戰勝了敵人,卻被一道又一道的一共十二個金字牌召回。

班師回朝的嶽飛,內心是極其痛苦的,他的痛苦,皇帝理解不了,奸臣理解不了,旁人也沒有人能理解,嶽飛不再像以往那樣慷慨陳詞,只是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歸田而居。這時候皇帝高宗卻說,戰事可能還會有,於是很平靜的拒絕了嶽飛的請求。

去你姥姥的,打不讓我打,休息也不讓,什麼潑皮玩意。(嶽飛內心肯定這樣想過!)

7

千古奇冤 嶽飛賜死大理寺

1141年正月,完顏兀術再度領軍南下。皇帝再次想到了嶽飛,讓嶽飛領兵第三次馳援淮西,這也是嶽飛最後一次參與抗金戰鬥。

其實此時的金國,已經無力完全攻滅南宋了,準備重新與宋議和。

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二人。金國的完顏兀術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

隨後,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

嶽飛此時已無兵無權,秦檜等人但對他的迫害卻仍在步步緊逼。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制王貴、副統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嶽飛。

張俊私設公堂,向張憲嚴刑逼供,毫無結果之下,竟捏造張憲口供“為收嶽飛處文字謀反”。岳飛在江州居留,為時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臨安府。十月十三日,嶽飛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獄中,此前其長子岳雲也已下獄。

嶽飛義正詞嚴地面對審訊,並袒露出背上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主審官何鑄見此,亦為之動容。鑄調查發現嶽案證據不足,實為冤案,如實稟告秦檜。秦檜卻說:“此上(高宗)意也!”改命萬俟卨主審此案。

卨用盡手段,也無法使嶽飛三人屈招一字。飛寧死不自誣,乃至以絕食抗爭,經其子岳雷照顧,才勉強支撐下來。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並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

和議雖已達成,但嶽飛始終未能被釋放。萬俟卨等逼供不成,為了坐實冤獄,又為嶽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欲將嶽飛一舉定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彥猷以飛為無罪,與萬俟卨竭力爭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劉允升上書為飛申冤,被下大理寺處死。已賦閑的韓世忠因嶽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檜回答“其事體莫須有”。

世忠忿然:“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達命令:

“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嶽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岳雲和張憲被斬首。

嶽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飛被害後,有一個獄卒,隗順,冒險將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直到1162年宋孝宗即位,嶽飛冤獄終於平反。隗順子告以前情,乃將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

1178年,諡嶽飛為“武穆”,宋甯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

這是嶽飛的悲劇,也是宋朝的悲劇,更是一代軍民的悲劇!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歎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岳飛曾說:誓將七尺酬明聖,怒指天涯淚不收。

奈何,奈何,奈何!

8

朱熹曾與學生論岳飛:

門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張、韓?”

朱熹:“張、韓所不及,都是他識道理了。”

門生:“岳侯以上者,當時有誰?”

朱熹:“次第無人。”

《宋史》言: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雲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于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複,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後,如見其生。至於筆法,若雲鶴遊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干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本文首發烈酒封侯

史料出自

《宋史 嶽飛傳》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