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歷史和文化狀態闡述:儒家和道家對於靜的解釋和概念的區別

靜, 是中國文化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儒家和道家都非常強調靜的修練, 在國外, 瑜伽也強調靜, 奧修寫過一本書《靜心、狂喜的藝術》書名記不確切, 在中國古代, 靜可以算是一個哲學概念, 儒家和道家都講靜, 但是含義不太相同。


儒者靜

儒家講“靜”, 強調心的安靜, 是入世的, 用來治學: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靜”是產生“得”的一個段位。 一個手段, 有點兒功利心。 靜的目的是得。

儒家的靜, 相對來說, 是一個自然態的靜, 其含義大致相當於安靜的靜。 比如一人獨處, 讀書讀進去了, 儒家認為這就是靜, 儒家的靜, 是指能夠有意識的去投入某事而心不被其他事羈絆, 這就是得到了靜。

這種靜, 有意識形態參與, 有目的, 有專注事項。

道者靜

道家講靜, 是出世的, 是把靜作為修習的一個手段, 作為消滅意識的一個工具, 作為可達到的一種境界, 用來修身, 老子說的“致虛極, 守靜篤”, 就是通過靜來修行, 消滅意識, 到極靜源頭, “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是說到了靜的根本和極端境界, 那麼萬事萬物的規律自然呈現, 自然證道成仙。

道家的靜沒什麼可關注的事項, 更關注於靜的本身, 它們努力修煉的靜,

可能是一種天地初開之前的狀態, 即世間無物、無我的狀態, 物我兩忘的狀態。

道家的靜, 也是意識, 但是是作為一種消滅意識的意識而存在, 道家可能認為當靜作為一種意識消滅了所有意識之後, 靜的意識也就消滅了, 從而能夠達到人體潛能的大爆發, 或者得到宇宙的奧秘, 但它們在修煉中並不以這種得到為目的, 而是把靜作為目的。

個人認為, 可能老子和釋迦牟尼達到過這種極靜的源頭, 然後發現了不可描述的源頭。

哲學判斷

儒家講“靜”, 是為了增加積極性的外界知識;儒家的靜是為了增加所關注的知識。 在哲學上是做加法。

道家講“靜”, 是為了減少外界知識對靈的影響。 道家的靜是做減法。

道家儒家的靜也有相通的地方, 假如說儒家的靜是一葉扁舟, 那麼道家的靜是汪洋大海。 道家境可產生儒家靜, 人能享受安靜, 本身就能放鬆, 達到修身的目的, 這也是為啥兩宋時期, 儒道相通, 詩風禪意。 靜, 是用來修身的東西, 東方禪道、瑜伽都講究, 即便西方, 也有梭羅的瓦爾登湖那麼美的東西出現,

靜, 確實能提高自己, 假如你會的話。

於儒家而言, 靜能修身養性, 久而久之, 你會從一個刺客變成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變成一個好脾氣, 然後機會就來了, 也許, 這是令狐沖碰見風清揚的機會。

於道家而言, 靜是見到老子婆娑, 見到大道無名的唯一途徑, 但道家靜太難了, 千載之下, 估計也就老子、釋迦牟尼或能得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