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眾籌咖啡館發起人的苦惱:這不是眾人拾柴而是惹火燒身

國內首家互聯網金融眾籌咖啡館, 國內首家女性白領主題的眾籌咖啡館, 國內首家90後發起的眾籌咖啡館, 國內首家......

在過去幾年裡, 隨著眾籌的興起, 不少眾籌咖啡館跟風而起, 並在誕生之初就不停立下flag。 一時間, 許多“國內首家”主題咖啡令人眼花繚亂。

然而, 這些偏愛立flag的咖啡館, 大部分都沒能熬過一年就垮了。 於是, 互聯網上眾說紛紜, 有人覺得眾籌咖啡館的倒閉, 是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出問題所致, 更有人直指所謂“互聯網思維”才是眾籌咖啡館泡沫興起的始作俑者。

“眾籌咖啡館的大量倒閉, 原因有很多, 但卻都有一些共性。 ”曾發起經營三家“魅咖”眾籌咖啡館的邱志達告訴懂懂筆記, 這個曾經一度令他引以為豪, 並當成終生事業的眾籌專案, 如今已成為生活上的負擔。

通過瞭解他經營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我們或許可以勾勒出大量失利的眾籌咖啡館專案,

“惹火燒身”的共性問題來。

沒錢賺的眾籌項目, 沒咖啡喝的咖啡館

“最長四年最短一年半(關門), 能開這麼久, 我這三家咖啡廳在業內算長命的了。 ”

從2017年初開始, 由於種種糾紛, 志達所經營的三家眾籌咖啡廳, 陸續陷入經營停滯狀態,

而他個人也因單方面宣佈咖啡廳解散, 連續“吃”了好幾場官司。 在連續召開數十次調停會之後, 發起人與股東之間的矛盾依舊無法解決。

“現在散夥也不是, 不散夥也不是, 都在那兒死耗著。 ”他告訴懂懂筆記, 作為發起人, 這三家眾籌咖啡廳都是以股權認購的形式籌集社會資金, 每家咖啡廳的眾籌股權為100份, 每份為2萬元(享有1%分紅權)。

“咖啡隨便喝問題不大, 但專案沒錢賺我也沒法分紅不是?”他表示, 項目日常的經營狀況並不是很好, 雖然咖啡廳每天看起來座無虛席, 但大都是股東帶著親友, 前來享用“免費咖啡”。

只有消耗, 沒有客源。 眼看著咖啡廳陷入虧損狀態, 股東們所投入的資金即將“燒”完。 此時心急如焚的志達, 只能將第一家店的眾籌方式再次複製,

又“籌”了第二家、第三家咖啡廳。 並用後續籌得的資金, 用於貼補整個項目的經營。

“因此, 後面兩家店的裝修投入, 都十分的粗糙, 就是為了能夠省出錢來, 繼續燒在股東權利上。 ”參與了整個項目運營的志達知道, 如果長期沒有生意, 再多的資金都填不滿這個無底洞。

於是, 他開始動用有限的資金在網上進行推廣宣傳, 希望三店聯動, 吸引更多的用戶, “但吸引來的不是顧客, 而是更多想加入項目的眾籌投資者。 ”

一心想賣咖啡的志達, 卻無奈只能繼續賣股權。 雖不能說是飲鴆止渴, 但情況也差不太多。

第一家咖啡廳開業後已陸續募集了超過100名股東, 所籌得資金已達200多萬。 看似風光無限, 但整個項目隨著眾籌的“雪球”越滾越大,

開始變得愈發危險。

“入不敷出, 到了去年年初, 我連即溶咖啡都進不起了。 ”經歷了團隊精簡、設備變賣、食材降級之後, 志達依舊無法減緩三家咖啡廳的虧損速度。 他甚至開始倒貼自己多年的積蓄, 以維持專案的正常運作, 更無可奈何的是:一些朋友催著他籌畫第四家眾籌咖啡廳, 他也順勢希望再度施展“拆東補西”的故技。

然而, 第四家店尚未開始募集資金時, 前面三個店就“燒”光了所有積蓄。 一籌莫展的他, 只能向所有股東發出通知:咖啡廳因資金問題, 暫停營業。

此舉未出意料, 瞬間引起了眾多股東的不滿, “他們已經不滿沒有分紅的事了, 如果連咖啡都沒得喝, 那就更不情願了。 ”

此時的三家門店, 因無法持續盈利導致專案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是大量會員權益兌現所產生的成本支出,成為項目最大的負擔,甚至在經營後期成為壓垮項目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麼,為何擁有眾多股東資源、人氣、人脈的眾籌咖啡,呈現出超高的關門風潮?

本該眾籌的是資源,卻只湊到了預付款

“其實眾籌咖啡廳並不神奇,本質也和互聯網不沾邊。”

在停業通知發出去之後,志達開始反思整個專案的始末,並在查閱了大量眾籌咖啡廳的失敗案例之後,把經營失敗的首要原因,歸咎于傳統和固化的經營模式上。

他告訴懂懂筆記,國內眾籌咖啡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許單單發起了國內第一家名為3W的眾籌咖啡館。

當時因為許多成功企業家、投資人、行業大咖等都成為了這家3W咖啡館的眾籌股東,所以才使得名不見經傳的咖啡館,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名聲大噪。當然,很多人當時並不知道,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雨後春筍般湧起的那些咖啡館,並不是靠賣咖啡賺錢。

就在五年前,經歷了兩次創業失敗之後,心灰意冷的志達在父母的支持下,打算在自家社區底商開一間小咖啡店。無意中聽說了3W的“眾籌模式”以及其成功案例後,深受啟發。他覺得,與其租個“蚊鋪”開個小店,不如集合更多的人財力,開個像3W那樣高大上的咖啡館。

而此時,眾籌咖啡廳已然在廣東流行開來,甚至衍生出了眾多的“眾籌書店”、“眾籌酒吧”等形式。志達感覺,眾籌開店的模式正處於爆發期,因此必須抓住紅利,或許還能圓自己的事業夢。

“照著別人的模式,我依樣畫葫蘆,做了商業計畫書。”他開始向身邊的親戚好友“安利”自己十分前衛的創業項目。讓他沒想到的是,憑藉著這20頁粗糙的PPT,項目居然就獲得了8位親友的支援,並通過他們的介紹,順利募集到30名眾籌股東,“包括3W在內大量眾籌咖啡館的成功案例,讓投資的人相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項目。”

就在首批眾籌資金到位的40天后,志達所發起的眾籌咖啡館,在羅湖密集的商圈一角正式開業了。但開業之後,除了股東捧場之外,自然客流非常少,這讓他很是鬱悶。

“要說沒人愛喝咖啡,那一街之隔的星巴克,卻天天都是人滿為患。”經過再三觀察和諮詢,志達在傳統咖啡館的模式裡,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他告訴懂懂筆記,由於咖啡飲品價格較高,所以在國內有此消費習慣的,大多都是白領、小資階層。這類客源數量有限,縱使有再多的宣傳,也都比不上星巴克、Costa等連鎖咖啡企業先入為主的品牌效應。想憑藉眾籌咖啡的理念改變用戶習慣並不容易,“眾籌咖啡館的經營模式,與傳統咖啡館並沒兩樣,不同的只是資金的籌措方式比較新穎而已。”

既然絕大部分的眾籌咖啡館遭遇的困境,都與傳統咖啡館類似。那麼,3W為何卻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多?或是其經營理念頗具互聯網思維?

“他們的業務,不僅是經營咖啡飲品和便捷餐食,更多的是投融資服務與行業沙龍。”本質上是互聯網創業智庫的3W咖啡館,其所提供的培訓服務、行業分析、投融資服務等增值業務,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湊錢開店”的商業模式卻因為3W的成功而流行開了,並且讓很多創業者陷入“眾籌”就是互聯網風口的誤區,“他們(指眾籌股東)除了有錢以外,還有大量的人脈關係,我一直以為這些人脈和資源會把咖啡廳帶火。”

單純的“湊錢”並不能為咖啡館經營帶來實質幫助,想要運作一個成功的商業專案,社會資源、管理經驗必不可少。志達逐漸發現,眾籌的意義,更多的是籌集人脈資源和圈子資源,並且要將這些資源提升並產生商業價值。但這一點卻一直被他和周圍不少眾籌咖啡館經營者、發起人忽略,用傳統經營思維,在運作著看似不傳統的眾籌咖啡館。

政出多頭、缺少文化,最終成了致命傷

不過,當時遭遇挫折的志達卻認為,即便咖啡館在品牌影響力上比不過知名連鎖企業,但或許可以在單品口味和價格上取勝。

於是,他花重金聘請了專業的咖啡調製團隊,期望為顧客提供口味更醇,口感更好的咖啡,店內佈置和陳列也開始增加小資氛圍。

但這一切,卻沒有給咖啡館增加什麼客流,反而成本開始高居不下。他發現純粹的咖啡業務,並不能支撐起咖啡館產生效益,於是,志達也開始琢磨像3W那樣做一些增值服務,希望讓咖啡館產生更多收益。他最先想到的,便是將場地出租去做路演和沙龍。

“周圍許多初創企業辦公地方小,開會、培訓甚至路演,都缺少場地。我可以有償出租。”於是,他開始在周邊辦公樓及物管群宣傳這一項新業務,希望能夠借場地出租,緩解整個咖啡館的經營困境。然而,場地還沒租出去,就引起了部分股東的不滿,“他們覺得出租場地,會讓咖啡館的調性變low,還有一部分股東認為,在開拓新業務時沒有事先告知他們,是不尊重股東的行為。”

不得已之下,他只能暫緩推動咖啡館的出租業務。本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卻沒想到,有些股東以這件事情為由,將咖啡館不盈利的問題,歸咎於運營團隊的無能。並鼓動其餘股東,要求召開股東會議介入咖啡館的經營管理。

“之前開股東會,無人問津無人參與,現在卻怪我經營不善,導致咖啡館陷入困境。”志達雖委屈,卻只能根據要求召開商討會議,“既然開會,就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但是,情況恰恰相反。每位股東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盤”,有的提議咖啡廳增加西餐服務,有的提議和周邊辦公樓合作推廣,更有的提議改成夜場酒吧。眾人為各自提出的“解決方案”爭執不休,連續幾場會議下來,絲毫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每一次會議,提出的“想法”最終都懸在半空,無法落地。

此時的志達開始意識到,當初內心所考量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現如今已經是“引火焚身”。

他坦言,在咖啡廳的運營管理上,股東之間的分歧一直存在。而且前期為了募集大量資金用於開店裝修,專案整體的股權拆分過細,且過於分散。因此導致了許多小股東“抱團”,介入咖啡館的日常管理和決策中,甚至仗著股權“欺負”發起團隊和運營團隊,最終導致了許多業務無法正常拓展。

“每位股東的股權都一樣,但加起來卻超過了發起人。”他表示,股東動不動就以退股相要脅,加上幾位發起人沒辦法返還其資金。因此,迫於壓力,在許多決策上不得不妥協,許多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得不讓步。

實際上,如此被動的經營管理,已經與企業基本的管理常識背道而馳。再加上這些股東所處的行業不盡相同,因此導致了身份、愛好、秉性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也導致咖啡館長期以來沒有培養出良好的圈子文化,形成完整的主題氛圍,至於專案整體的發展前景更是無從說起。

“請神容易送神難,最開始為了錢讓他們加入,現在什麼事都被動,我寧可幹乾脆脆倒閉,反倒不折磨人。”政出多頭,管理混亂,或許是導致大量眾籌咖啡館項目夭折的主要原因。本以為能夠獨善其身的志達,最終也逃不過與其他類似專案一樣,陷入無盡的糾紛當中。

跟風,從根本上導致了眾籌咖啡館的氾濫,也讓整個行業在短短的幾年裡,迎來了大面積的倒閉潮。從商業模式上看,眾籌咖啡館天生就帶有經營上的“缺陷”,也註定管理者不能像傳統咖啡館那樣去運營它。

從包括志達在內的諸多失敗案例看來,“咖啡”是眾籌項目的一個形式,並不是主要的賣點,更多的是通過咖啡、紅酒、書籍、茶道等載體,形成特定的圈子氛圍,並以此拓展更多的增值業務,如投融路演、專案發佈、種子孵化、知識交流等等。

賣咖啡絕不是眾籌咖啡館的根本目標,這看似極為簡單的道理,卻難倒了很多眾籌發起人。只有彙聚良好的圈層文化,才能產生足以支撐經營的盈利業務,並使得眾籌的專案持之以恆的發展下去。

時至2018年,如今的社會氛圍,是否能夠支撐眾籌這朵“稚弱”的小草生長發育了呢?

因無法持續盈利導致專案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是大量會員權益兌現所產生的成本支出,成為項目最大的負擔,甚至在經營後期成為壓垮項目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麼,為何擁有眾多股東資源、人氣、人脈的眾籌咖啡,呈現出超高的關門風潮?

本該眾籌的是資源,卻只湊到了預付款

“其實眾籌咖啡廳並不神奇,本質也和互聯網不沾邊。”

在停業通知發出去之後,志達開始反思整個專案的始末,並在查閱了大量眾籌咖啡廳的失敗案例之後,把經營失敗的首要原因,歸咎于傳統和固化的經營模式上。

他告訴懂懂筆記,國內眾籌咖啡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許單單發起了國內第一家名為3W的眾籌咖啡館。

當時因為許多成功企業家、投資人、行業大咖等都成為了這家3W咖啡館的眾籌股東,所以才使得名不見經傳的咖啡館,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名聲大噪。當然,很多人當時並不知道,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雨後春筍般湧起的那些咖啡館,並不是靠賣咖啡賺錢。

就在五年前,經歷了兩次創業失敗之後,心灰意冷的志達在父母的支持下,打算在自家社區底商開一間小咖啡店。無意中聽說了3W的“眾籌模式”以及其成功案例後,深受啟發。他覺得,與其租個“蚊鋪”開個小店,不如集合更多的人財力,開個像3W那樣高大上的咖啡館。

而此時,眾籌咖啡廳已然在廣東流行開來,甚至衍生出了眾多的“眾籌書店”、“眾籌酒吧”等形式。志達感覺,眾籌開店的模式正處於爆發期,因此必須抓住紅利,或許還能圓自己的事業夢。

“照著別人的模式,我依樣畫葫蘆,做了商業計畫書。”他開始向身邊的親戚好友“安利”自己十分前衛的創業項目。讓他沒想到的是,憑藉著這20頁粗糙的PPT,項目居然就獲得了8位親友的支援,並通過他們的介紹,順利募集到30名眾籌股東,“包括3W在內大量眾籌咖啡館的成功案例,讓投資的人相信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項目。”

就在首批眾籌資金到位的40天后,志達所發起的眾籌咖啡館,在羅湖密集的商圈一角正式開業了。但開業之後,除了股東捧場之外,自然客流非常少,這讓他很是鬱悶。

“要說沒人愛喝咖啡,那一街之隔的星巴克,卻天天都是人滿為患。”經過再三觀察和諮詢,志達在傳統咖啡館的模式裡,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他告訴懂懂筆記,由於咖啡飲品價格較高,所以在國內有此消費習慣的,大多都是白領、小資階層。這類客源數量有限,縱使有再多的宣傳,也都比不上星巴克、Costa等連鎖咖啡企業先入為主的品牌效應。想憑藉眾籌咖啡的理念改變用戶習慣並不容易,“眾籌咖啡館的經營模式,與傳統咖啡館並沒兩樣,不同的只是資金的籌措方式比較新穎而已。”

既然絕大部分的眾籌咖啡館遭遇的困境,都與傳統咖啡館類似。那麼,3W為何卻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多?或是其經營理念頗具互聯網思維?

“他們的業務,不僅是經營咖啡飲品和便捷餐食,更多的是投融資服務與行業沙龍。”本質上是互聯網創業智庫的3W咖啡館,其所提供的培訓服務、行業分析、投融資服務等增值業務,並不為人所熟知。但“湊錢開店”的商業模式卻因為3W的成功而流行開了,並且讓很多創業者陷入“眾籌”就是互聯網風口的誤區,“他們(指眾籌股東)除了有錢以外,還有大量的人脈關係,我一直以為這些人脈和資源會把咖啡廳帶火。”

單純的“湊錢”並不能為咖啡館經營帶來實質幫助,想要運作一個成功的商業專案,社會資源、管理經驗必不可少。志達逐漸發現,眾籌的意義,更多的是籌集人脈資源和圈子資源,並且要將這些資源提升並產生商業價值。但這一點卻一直被他和周圍不少眾籌咖啡館經營者、發起人忽略,用傳統經營思維,在運作著看似不傳統的眾籌咖啡館。

政出多頭、缺少文化,最終成了致命傷

不過,當時遭遇挫折的志達卻認為,即便咖啡館在品牌影響力上比不過知名連鎖企業,但或許可以在單品口味和價格上取勝。

於是,他花重金聘請了專業的咖啡調製團隊,期望為顧客提供口味更醇,口感更好的咖啡,店內佈置和陳列也開始增加小資氛圍。

但這一切,卻沒有給咖啡館增加什麼客流,反而成本開始高居不下。他發現純粹的咖啡業務,並不能支撐起咖啡館產生效益,於是,志達也開始琢磨像3W那樣做一些增值服務,希望讓咖啡館產生更多收益。他最先想到的,便是將場地出租去做路演和沙龍。

“周圍許多初創企業辦公地方小,開會、培訓甚至路演,都缺少場地。我可以有償出租。”於是,他開始在周邊辦公樓及物管群宣傳這一項新業務,希望能夠借場地出租,緩解整個咖啡館的經營困境。然而,場地還沒租出去,就引起了部分股東的不滿,“他們覺得出租場地,會讓咖啡館的調性變low,還有一部分股東認為,在開拓新業務時沒有事先告知他們,是不尊重股東的行為。”

不得已之下,他只能暫緩推動咖啡館的出租業務。本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卻沒想到,有些股東以這件事情為由,將咖啡館不盈利的問題,歸咎於運營團隊的無能。並鼓動其餘股東,要求召開股東會議介入咖啡館的經營管理。

“之前開股東會,無人問津無人參與,現在卻怪我經營不善,導致咖啡館陷入困境。”志達雖委屈,卻只能根據要求召開商討會議,“既然開會,就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但是,情況恰恰相反。每位股東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盤”,有的提議咖啡廳增加西餐服務,有的提議和周邊辦公樓合作推廣,更有的提議改成夜場酒吧。眾人為各自提出的“解決方案”爭執不休,連續幾場會議下來,絲毫沒有達成任何共識。

每一次會議,提出的“想法”最終都懸在半空,無法落地。

此時的志達開始意識到,當初內心所考量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現如今已經是“引火焚身”。

他坦言,在咖啡廳的運營管理上,股東之間的分歧一直存在。而且前期為了募集大量資金用於開店裝修,專案整體的股權拆分過細,且過於分散。因此導致了許多小股東“抱團”,介入咖啡館的日常管理和決策中,甚至仗著股權“欺負”發起團隊和運營團隊,最終導致了許多業務無法正常拓展。

“每位股東的股權都一樣,但加起來卻超過了發起人。”他表示,股東動不動就以退股相要脅,加上幾位發起人沒辦法返還其資金。因此,迫於壓力,在許多決策上不得不妥協,許多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得不讓步。

實際上,如此被動的經營管理,已經與企業基本的管理常識背道而馳。再加上這些股東所處的行業不盡相同,因此導致了身份、愛好、秉性間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也導致咖啡館長期以來沒有培養出良好的圈子文化,形成完整的主題氛圍,至於專案整體的發展前景更是無從說起。

“請神容易送神難,最開始為了錢讓他們加入,現在什麼事都被動,我寧可幹乾脆脆倒閉,反倒不折磨人。”政出多頭,管理混亂,或許是導致大量眾籌咖啡館項目夭折的主要原因。本以為能夠獨善其身的志達,最終也逃不過與其他類似專案一樣,陷入無盡的糾紛當中。

跟風,從根本上導致了眾籌咖啡館的氾濫,也讓整個行業在短短的幾年裡,迎來了大面積的倒閉潮。從商業模式上看,眾籌咖啡館天生就帶有經營上的“缺陷”,也註定管理者不能像傳統咖啡館那樣去運營它。

從包括志達在內的諸多失敗案例看來,“咖啡”是眾籌項目的一個形式,並不是主要的賣點,更多的是通過咖啡、紅酒、書籍、茶道等載體,形成特定的圈子氛圍,並以此拓展更多的增值業務,如投融路演、專案發佈、種子孵化、知識交流等等。

賣咖啡絕不是眾籌咖啡館的根本目標,這看似極為簡單的道理,卻難倒了很多眾籌發起人。只有彙聚良好的圈層文化,才能產生足以支撐經營的盈利業務,並使得眾籌的專案持之以恆的發展下去。

時至2018年,如今的社會氛圍,是否能夠支撐眾籌這朵“稚弱”的小草生長發育了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