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名人軼事

蔡元培, 字鶴卿, 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乳名阿培, 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 漢族, 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 原籍浙江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十年找到戀愛感覺

說起蔡元培, 有兩件事令人不能忘懷, 一是他在北大, 二是他與“五四”運動。 蔡元培是浙江紹興山陰縣人, 他的一生經歷了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代, 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教育者, 非為已往, 非為現在, 而專為將來”、“囊括大典, 網羅眾家;思想自由, 相容並包”等名言警句影響了許多教育仁人, 被認為是中國教育革新的第一人。

蔡元培一生清廉簡樸, 沒有置業, 常常搬遷。 在上海, 他最早住在鳳陽路, 後來搬到萬航渡路、愚園路、華山路。 1937年, 舉家遷往香港。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兩年後, 他的妻子周峻帶著兒女回到了現在的住所。

“以前, 父親的物品是由母親看護的。

母親在1975年去世, 就由我看護了”。 蔡盎指著58平米的客廳, 四面牆上掛滿了蔡元培的像。 “這是劉半農拍的;這是北大師生歡迎父親從歐洲考察回來的集體照;1921年, 父親擔任北大校長時, 生病住院, 著名美術教育家劉海粟去看他, 現場畫了這張素描。 ”客廳中, 還擺放著蔡盎母親為蔡元培畫的像。 “父親還在上面題了詞:'唯卿第一能知我'。 父親是個很浪漫的人, 和母親訂婚時, 曾題詞:'謹以最純潔最誠懇之愛情與周峻君訂婚'。 ”

蔡元培一生結過三次婚, 有兩個女兒和五個兒子, 長子6歲夭折。 蔡盎和蔡懷新、蔡英多是第三位夫人周峻所生。 目前, 也只有這三位子女還健在。

蔡元培的第一段婚姻是舊式婚姻, 由兄長做主。 也許因此, 很多專題片省略了這段往事,

很少提及。 蔡盎對此不太滿意, “第一位母親王昭雖然是舊式女子, 但是見識很廣。 父親跟她結婚的時候還是個秀才, 不久就中了舉人。 ”

1889年, 22歲的蔡元培考中舉人後, 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 王昭有潔癖, 什麼都要弄得乾乾淨淨, 凡坐席、食器、衣巾等都禁止別人觸摸。 每次睡覺前必須要求先脫去外衣, 然後脫去衣裙之類, 再用毛巾擦拭頭髮等等, 而且花錢極節省。 但蔡元培卻生性豪放、不拘小節, 他更有大男子主義, 兩人婚後經常發生口角。 在最初的幾年裡, 蔡元培似乎難以接受自己的妻子, 這樣一晃過了7年, 直到王昭為他陸續生下了兩個兒子, 他們才慢慢找到了夫妻生活的感覺。 王昭是舊社會的婦女,

在蔡元培面前, 總要謙虛地稱他為“老爺”。 為此, 參與百日維新的蔡元培還嗔怪她:“你以後可不要再叫什麼'老爺', 也不要再稱什麼'奴家'了, 聽了多彆扭呀?”而王昭總是溫順地說:“唉, 奴家都叫慣了, 總是改不過來呢。 (lsjt.com)”

1900年, 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開始重新思考女權的定義, 他寫出了《夫妻公約》, 重新調整與妻子王昭的關係, 這對結婚十多年的夫妻在這時找到了戀愛的感覺。 可惜好景不長, 就在這一年, 王昭因病去世。

蔡盎說:“父親在祭文裡寫過, 王昭從來不跟官場太太往來, 很淡泊。 後來父親因為反對清朝, 辭去翰林院官職回到家鄉教書, 很多人都說他傻, 但她帶著兩個兒子從北京回到家鄉, 支持他。 ”蔡盎聽說, 當時很多人都勸父親複職,

唯獨王昭沒有勸過他。 “我父親信奉男女平等, 勸她放腳、不要迷信鬼神, 她也聽, 準備逐步去實行。 同時也尊重他。 這段感情勝過新婚。 ”

以開演說會代替鬧洞房

王昭去世時, 蔡元培33歲。 這時的他在江浙一帶的知識界已頗有名氣, 很多文人志士紛紛上門來給他說媒。 為防媒人擾其清淨,蔡元培貼出了“徵婚啟事”:第一,不纏足。第二,識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後,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這份“徵婚啟事”在當時可算驚世駭俗,上門的人頓時退避三舍。

1901年的一天,蔡元培在朋友家看到了一幅工筆劃,線條秀麗、題字極有功底,出自書香門第黃仲玉之手。黃仲玉是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當地有名的才女。她沒有纏足,識字,還精通書畫,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擇偶標準。蔡盎說:“父親愛美術,先看到黃仲玉的畫,還沒見到人,就托人去提了親”。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他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掛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1920年底,蔡元培在歐洲考察,黃仲玉病逝。他當即揮淚寫下著名的祭文《祭亡妻黃仲玉》:嗚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與我結婚以來,才二十年,累汝以兒女,累汝以家計,累汝以國內、國外之奔走,累汝以貧困,累汝以憂患,使汝善書、善畫、善為美術之天才,竟不能無限之發展,而且積勞成疾,以不能盡汝之天年。嗚呼,我之負汝何如耶!……

在蔡元培55歲時,時任北大校長的他決定續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條件:一、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這時,一位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進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來在上海成立的愛國女校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對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敬佩與熱愛的情感,她一直到33歲還沒有結婚,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難以想像的。蔡元培和周峻兩人年齡相差22歲。在摯友的介紹撮合下,1923年7月10日(距今95年),蔡元培與周峻女士在蘇州留園舉行了結婚典禮。

這次婚禮完全是現代文明式的。當時,蔡元培到周峻下榻的賓館迎接周峻,之後兩人一起到蘇州留園,拍攝了結婚照片。蔡元培西裝革履,周峻身披白色婚紗。在婚禮的宴席上,蔡元培還向大家講述了他們的戀愛經過。“忘年新結閨中契,勸學將為海外遊。鰈泳鶼飛常互且,相期各自有千秋。”蔡元培就是用這樣的文字,記下了他的第三次新婚。

婚後十天,蔡元培攜周峻及子女離滬,奔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夫人和女兒都進了國立美術學院,而他則開始潛心編寫《哲學綱要》。每臨黃昏,布魯塞爾的林間小道上,總能見到一對老夫少妻相偕而遊,吟詩賞月。

後代命運各不同

蔡盎打開夾在圓桌上的檯燈,拿出蔡元培全集第七卷,朗讀起父親為大姐威廉去世寫的《哀長女蔡威廉文》。她把書捧得很近,堅持讀完全文。蔡盎說,父親最愛大姐。大姐生得很美,在大學裡有很多追求者。“後來大姐愛上了美術理論家林文錚,結婚前夜,她為父親畫肖像,希望畫可以陪伴父親,可惜這幅畫沒有畫完。後來大姐不幸去世,這個消息,母親不敢告訴父親,她和大姐夫商量好,每次寫信仍落款'威廉附筆請安'。母親也沒有告訴我們,只是讓我脫掉紅色的鞋。”

1940年3月5日,就在周峻50歲生日的前兩天,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蔡盎回想父親最後的歲月,“本來父親是計畫從香港出發,轉道越南,從陸路去昆明,和大姐會合。後來,父親看到一張昆明的報紙,上面寫著'女畫家蔡威廉追悼會、遺作展'。父親很傷心,寫了這篇文章。一年後,就在香港去世,臨終還惦記大姐。”

蔡盎從出生起,就一直陪伴在父親左右。蔡元培和孩子們無話不談,為孩子們做玩具,讀《西行漫記》。“有人覺得我父親當過官(教育總長),當官的人都會讓自己的兒子去學法律、學政治,以後也好當官,但父親對我們的教育非常開明,他曾寫了七個字給母親'且從諸兄學實科',告誡我們要學習實在、有用的科目。”

蔡盎的大哥蔡無忌留學法國13年,是畜牧獸醫專家;大姐蔡威廉留學比利時和法國,學習油畫卓有成就,但英年早逝;二哥蔡柏齡是法國國家級物理學博士,曾與法、美科學家共同發現反鐵磁性現象,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獎章。她說:“大哥很聰明,十幾歲就把法國大百科叢書看下來了。他到臨終前還在工作,他說中國農業史還沒寫完,中國畜牧獸醫史也沒寫完。第二天,他就不能講話了……”

蔡盎一生未嫁,離休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研究員,每天步行上下班,來回五公里。60年代起,她先後擔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離休。

蔡盎現在每天早晨六七點起床,晚上十一點休息,每週平均要參加3個會,日子過得忙碌充實,生活的主旋律都和父親有關。“上周去電視臺錄製了《蔡元培和他的妻兒們》;還要參加上海圖書館舉辦的老照片展……我要延續母親的遺志,懷念父親,守護父親,直到生命停止。”

為防媒人擾其清淨,蔡元培貼出了“徵婚啟事”:第一,不纏足。第二,識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後,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這份“徵婚啟事”在當時可算驚世駭俗,上門的人頓時退避三舍。

1901年的一天,蔡元培在朋友家看到了一幅工筆劃,線條秀麗、題字極有功底,出自書香門第黃仲玉之手。黃仲玉是江西名士黃爾軒的女兒,當地有名的才女。她沒有纏足,識字,還精通書畫,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擇偶標準。蔡盎說:“父親愛美術,先看到黃仲玉的畫,還沒見到人,就托人去提了親”。

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舉辦了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禮。這次婚禮中西合璧,他用紅幛綴成“孔子”二字,代替懸掛三星畫軸的傳統,以開演說會的形式代替鬧洞房。

1920年底,蔡元培在歐洲考察,黃仲玉病逝。他當即揮淚寫下著名的祭文《祭亡妻黃仲玉》:嗚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與我結婚以來,才二十年,累汝以兒女,累汝以家計,累汝以國內、國外之奔走,累汝以貧困,累汝以憂患,使汝善書、善畫、善為美術之天才,竟不能無限之發展,而且積勞成疾,以不能盡汝之天年。嗚呼,我之負汝何如耶!……

在蔡元培55歲時,時任北大校長的他決定續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條件:一、具備相當的文化素質;二、年齡略大;三、熟諳英文,能成為研究助手。這時,一位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進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來在上海成立的愛國女校的一位學生,這位學生對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敬佩與熱愛的情感,她一直到33歲還沒有結婚,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難以想像的。蔡元培和周峻兩人年齡相差22歲。在摯友的介紹撮合下,1923年7月10日(距今95年),蔡元培與周峻女士在蘇州留園舉行了結婚典禮。

這次婚禮完全是現代文明式的。當時,蔡元培到周峻下榻的賓館迎接周峻,之後兩人一起到蘇州留園,拍攝了結婚照片。蔡元培西裝革履,周峻身披白色婚紗。在婚禮的宴席上,蔡元培還向大家講述了他們的戀愛經過。“忘年新結閨中契,勸學將為海外遊。鰈泳鶼飛常互且,相期各自有千秋。”蔡元培就是用這樣的文字,記下了他的第三次新婚。

婚後十天,蔡元培攜周峻及子女離滬,奔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夫人和女兒都進了國立美術學院,而他則開始潛心編寫《哲學綱要》。每臨黃昏,布魯塞爾的林間小道上,總能見到一對老夫少妻相偕而遊,吟詩賞月。

後代命運各不同

蔡盎打開夾在圓桌上的檯燈,拿出蔡元培全集第七卷,朗讀起父親為大姐威廉去世寫的《哀長女蔡威廉文》。她把書捧得很近,堅持讀完全文。蔡盎說,父親最愛大姐。大姐生得很美,在大學裡有很多追求者。“後來大姐愛上了美術理論家林文錚,結婚前夜,她為父親畫肖像,希望畫可以陪伴父親,可惜這幅畫沒有畫完。後來大姐不幸去世,這個消息,母親不敢告訴父親,她和大姐夫商量好,每次寫信仍落款'威廉附筆請安'。母親也沒有告訴我們,只是讓我脫掉紅色的鞋。”

1940年3月5日,就在周峻50歲生日的前兩天,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蔡盎回想父親最後的歲月,“本來父親是計畫從香港出發,轉道越南,從陸路去昆明,和大姐會合。後來,父親看到一張昆明的報紙,上面寫著'女畫家蔡威廉追悼會、遺作展'。父親很傷心,寫了這篇文章。一年後,就在香港去世,臨終還惦記大姐。”

蔡盎從出生起,就一直陪伴在父親左右。蔡元培和孩子們無話不談,為孩子們做玩具,讀《西行漫記》。“有人覺得我父親當過官(教育總長),當官的人都會讓自己的兒子去學法律、學政治,以後也好當官,但父親對我們的教育非常開明,他曾寫了七個字給母親'且從諸兄學實科',告誡我們要學習實在、有用的科目。”

蔡盎的大哥蔡無忌留學法國13年,是畜牧獸醫專家;大姐蔡威廉留學比利時和法國,學習油畫卓有成就,但英年早逝;二哥蔡柏齡是法國國家級物理學博士,曾與法、美科學家共同發現反鐵磁性現象,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獎章。她說:“大哥很聰明,十幾歲就把法國大百科叢書看下來了。他到臨終前還在工作,他說中國農業史還沒寫完,中國畜牧獸醫史也沒寫完。第二天,他就不能講話了……”

蔡盎一生未嫁,離休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研究員,每天步行上下班,來回五公里。60年代起,她先後擔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8年離休。

蔡盎現在每天早晨六七點起床,晚上十一點休息,每週平均要參加3個會,日子過得忙碌充實,生活的主旋律都和父親有關。“上周去電視臺錄製了《蔡元培和他的妻兒們》;還要參加上海圖書館舉辦的老照片展……我要延續母親的遺志,懷念父親,守護父親,直到生命停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