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孩子“愛無能”!該怎樣給他最好的安全感?

前幾天, 鄰居王姐帶著八歲的兒子睿寶在社區裡玩輪滑, 結果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她和另一個媽媽剛聊了幾句天, 就聽到撲通一聲, 接著有孩子大哭起來。

她跑過去的時候, 看到一個小女孩摔倒在地上, 胳膊有擦傷, 嘴也破了皮, 有血流出來, 小女孩疼得哇哇大哭。

小女孩的媽媽正揪著睿寶, 大聲指責:“你這孩子怎麼回事, 玩輪滑不知道看著點人, 把我家寶貝撞倒了, 我家孩子要是有個好歹, 我和你沒完!”

王姐說, 她當時看到那個小女孩受傷, 想到接下來去醫院檢查治療等一系列麻煩事, 特別生睿寶的氣,

很想狠狠教訓孩子一通。

睿寶看到媽媽來了, 撲到媽媽懷裡, 委屈地說:“媽媽, 不是我撞的”。 看著兒子臉上的淚水和那驚慌失措的委屈的眼神, 看到那個媽媽那麼凶地指責兒子, 王姐改變了主意, 她決定無論怎樣, 都和孩子站在一起。

她過去扶起了小女孩,

對那個媽媽說:“現在最要緊的是送孩子去醫院。 我兒子說不是他撞的, 我相信我兒子的話。 具體是怎麼回事, 咱們有時間了回來看監控。 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會承擔的。 ”

王姐帶著睿寶, 陪那位媽媽把小女孩送到了醫院。 路上王姐緊緊地抱著睿寶, 對他說:“別害怕, 有媽媽呢。 ”

從醫院回來後, 王姐堅持和那位媽媽一起去物業調取了監控錄影, 證實了當時睿寶只是從小女孩身邊經過, 並沒有撞她, 是小女孩自己鞋帶鬆開了絆倒的。

王姐堅決地要求那位媽媽給睿寶道了歉。 她說, 當她看到睿寶看她時, 那亮晶晶的眼睛時, 她知道自己做對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 父母就是他們的依靠, 他們避風的港灣, 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

當孩子被誤解, 受了委屈時, 都期待父母的保護。 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責駡孩子, 會讓孩子有被背叛感, 會覺得避風港不再安全, 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遇到事情時, 父母和孩子肩並肩, 是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1

在馮小剛導演, 嚴歌苓編劇的電影《芳華》中,

女主角何小萍的悲劇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童年安全感的缺失。

何小萍想穿室友的軍裝去拍張軍裝照, 她沒有大大方方地借, 卻是偷偷拿了去拍照, 拍完了再偷偷放回去。

她會把吃飯時領到的饅頭藏起來, 掰成一小塊一小塊藏在報紙包裡, 沒人的時候偷偷拿出來當零食吃。

她這些怪異的表現, 根源在於她那沒有安全感的童年。

原著中, 何小萍父親早逝, 母親改嫁, 在母親和繼父的新家裡, 她就是一個負擔, 累贅, 被人稱為“拖油瓶”。

吃餃子她只能吃破了的餃子, 如果她能分到一個雞腿, 她會馬上埋到飯下邊, 等所有人離開飯桌再偷偷扒出來吃。

當保姆和弟弟妹妹欺負她時, 年幼的小萍唯一可以依賴的親人,

她的母親從來沒有站在她這邊, 為她說過話, 保護過她。

母親也覺得她應該吃被煮壞了的雞肉, 穿修改過的舊衣服, 甚至因為一件舊毛衣母親還打了她。

假如母親能在她苦難的童年裡, 和她站在一起, 給她些關懷和疼愛, 她的童年也就不會那麼黑暗無光了。

童年安全感的缺失, 讓何小萍在長大後, 依然難以收穫幸福的人生。

她不敢和室友借軍裝,她愛劉峰卻不敢說出來,她夢想著當英雄,當有一天成為英雄了卻精神分裂了。

本來就有著寄人籬下的敏感和自卑,被欺負被排擠的時候,母親沒有選擇和她站在一起,她童年的安全感徹底坍塌了,造成了她成年後的悲劇人生。

2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和認知的需要、自我實現。安全需要即安全感,它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心理學家指出,從生命體形成到孩子個體發育成熟,這期間最需要的是安全感。這種生命最初的安全感被稱為原始安全感。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品質指標,也是衡量一個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父母孩子莫不如此。

兒童時期對安全感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獲得良好的安全感,那麼他有可能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不安全的心理陰影。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性格陰鬱,容易攻擊別人,長大後還會出現“愛無能”和“被愛無能”,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很多育兒專家都在強調三歲前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很多家長也都知道這一點。

卻不知道的是,過了三歲的兒童,也可以由於父母的不當教育破壞已經建立起來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壞卻只是一句話的事。

下面這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事情,你有沒有做過呢?

媽媽不要你了

有一次在公園玩,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要求媽媽給他買泡泡槍,媽媽說家裡有上次剛剛買的,用完了再買。

孩子又哭又鬧不肯走,媽媽生氣了,就說:“你再鬧,我就走了,我就不要你了。”

然後媽媽快速地走了,孩子抹眼淚的功夫,就找不到媽媽了。

我永遠記得那個孩子那絕望的眼神,撕心裂肺的哭喊,慌亂地四處跑找媽媽的小小身影,而他的媽媽卻躲在一棵樹後觀察他。

這種動不動就說“媽媽不要你了”的家長,破壞起孩子的安全感來真是沒商量。

你一句“不要你了”,幼小的孩子真的會產生被拋棄的不安和恐懼,這種不安和恐懼一旦產生,很難消除,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你的東西送給弟弟/妹妹怎麼了?

9歲的小宇放學回家後,發現親戚帶著一個小男孩來家裡玩,大人們在客廳聊天,小男孩正在他的房間裡大鬧天宮。

小宇的書被扔得亂七八糟,玩具被倒了一地,小男孩正抓著他最喜歡的機器狗往自己書包裡塞。

小宇大聲喝問:“你幹什麼?”小男孩哇地一聲哭了。

媽媽和親戚過來看,親戚說:“你這麼大了也不玩機器狗了,送給弟弟玩吧。”

媽媽也說:“讓著點弟弟,一個機器狗,送給弟弟怎麼了,多大點事!”

小宇媽媽不知道的是,她以為她是在教育小宇學會“分享”,實際上她卻破壞了小宇對自己私人物品所有權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被破壞的孩子,長大以後,在人際交往上也很難有界限感。

“背叛”孩子

王姐在鄰居指責睿寶時,沒有在原因未查明的情況下就去批評責備孩子,而是告訴孩子:別怕,媽媽和你在一起,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承擔,不是我們的責任媽媽會給你一個公道。

王姐說,她有過受了委屈卻不被父母保護的經歷。她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桌發生了爭執,剛好被老師看到,老師大聲指責她不守紀律,欺負同學,罰她在牆角站了一節課。

本來很委屈的她在看到爸爸後,希望爸爸能幫她去和老師說一下,是同桌拿了她的文具盒不讓她寫作業,不是她欺負同桌,哪知道爸爸不由分說給了她兩巴掌,還說:“和同學打架就是你不對!”

她說,那兩巴掌,讓她覺得爸爸“背叛”了她,把她對爸爸的依賴和信任全打沒了,也把她的安全感打沒了。從那以後,她再遇到任何解決不了的事情,都沒再和爸爸說過。

家長有時候是無心的,卻造成了對孩子的“背叛”和傷害,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做過調查,那些被校園霸淩的孩子,在最初都曾經向父母求助,是父母冷漠地把他們推出去,導致他們再也不相信父母能保護他們。

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他才能有信任和被信任的勇氣,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堅定不害怕,用淡定從容的態度去接納每一種改變和每一次挑戰,並且越挫越勇。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陽光、溫暖、獨立,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對父母而言,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保護孩子的安全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她不敢和室友借軍裝,她愛劉峰卻不敢說出來,她夢想著當英雄,當有一天成為英雄了卻精神分裂了。

本來就有著寄人籬下的敏感和自卑,被欺負被排擠的時候,母親沒有選擇和她站在一起,她童年的安全感徹底坍塌了,造成了她成年後的悲劇人生。

2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和認知的需要、自我實現。安全需要即安全感,它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

心理學家指出,從生命體形成到孩子個體發育成熟,這期間最需要的是安全感。這種生命最初的安全感被稱為原始安全感。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品質指標,也是衡量一個人幸福程度的最大要素,父母孩子莫不如此。

兒童時期對安全感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獲得良好的安全感,那麼他有可能一輩子都擺脫不了不安全的心理陰影。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性格陰鬱,容易攻擊別人,長大後還會出現“愛無能”和“被愛無能”,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很多育兒專家都在強調三歲前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很多家長也都知道這一點。

卻不知道的是,過了三歲的兒童,也可以由於父母的不當教育破壞已經建立起來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非常不易,但破壞卻只是一句話的事。

下面這些破壞孩子安全感的事情,你有沒有做過呢?

媽媽不要你了

有一次在公園玩,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要求媽媽給他買泡泡槍,媽媽說家裡有上次剛剛買的,用完了再買。

孩子又哭又鬧不肯走,媽媽生氣了,就說:“你再鬧,我就走了,我就不要你了。”

然後媽媽快速地走了,孩子抹眼淚的功夫,就找不到媽媽了。

我永遠記得那個孩子那絕望的眼神,撕心裂肺的哭喊,慌亂地四處跑找媽媽的小小身影,而他的媽媽卻躲在一棵樹後觀察他。

這種動不動就說“媽媽不要你了”的家長,破壞起孩子的安全感來真是沒商量。

你一句“不要你了”,幼小的孩子真的會產生被拋棄的不安和恐懼,這種不安和恐懼一旦產生,很難消除,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你的東西送給弟弟/妹妹怎麼了?

9歲的小宇放學回家後,發現親戚帶著一個小男孩來家裡玩,大人們在客廳聊天,小男孩正在他的房間裡大鬧天宮。

小宇的書被扔得亂七八糟,玩具被倒了一地,小男孩正抓著他最喜歡的機器狗往自己書包裡塞。

小宇大聲喝問:“你幹什麼?”小男孩哇地一聲哭了。

媽媽和親戚過來看,親戚說:“你這麼大了也不玩機器狗了,送給弟弟玩吧。”

媽媽也說:“讓著點弟弟,一個機器狗,送給弟弟怎麼了,多大點事!”

小宇媽媽不知道的是,她以為她是在教育小宇學會“分享”,實際上她卻破壞了小宇對自己私人物品所有權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被破壞的孩子,長大以後,在人際交往上也很難有界限感。

“背叛”孩子

王姐在鄰居指責睿寶時,沒有在原因未查明的情況下就去批評責備孩子,而是告訴孩子:別怕,媽媽和你在一起,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承擔,不是我們的責任媽媽會給你一個公道。

王姐說,她有過受了委屈卻不被父母保護的經歷。她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桌發生了爭執,剛好被老師看到,老師大聲指責她不守紀律,欺負同學,罰她在牆角站了一節課。

本來很委屈的她在看到爸爸後,希望爸爸能幫她去和老師說一下,是同桌拿了她的文具盒不讓她寫作業,不是她欺負同桌,哪知道爸爸不由分說給了她兩巴掌,還說:“和同學打架就是你不對!”

她說,那兩巴掌,讓她覺得爸爸“背叛”了她,把她對爸爸的依賴和信任全打沒了,也把她的安全感打沒了。從那以後,她再遇到任何解決不了的事情,都沒再和爸爸說過。

家長有時候是無心的,卻造成了對孩子的“背叛”和傷害,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做過調查,那些被校園霸淩的孩子,在最初都曾經向父母求助,是父母冷漠地把他們推出去,導致他們再也不相信父母能保護他們。

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他才能有信任和被信任的勇氣,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堅定不害怕,用淡定從容的態度去接納每一種改變和每一次挑戰,並且越挫越勇。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陽光、溫暖、獨立,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對父母而言,幫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保護孩子的安全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