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改革開放40周年紀丨狼性華為與軍人任正非

1978年的改革開放很快到40個年頭, 改革開放總設計鄧小平曾說過“改革開放要堅持100年”, 在這40年來, 民營企業走上了舞臺的中心, 並且走向國際中心,

回溯尋源,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很多金句依然蕩漾在我們腦海, “不管是白貓還是黑貓, 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發展才是硬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這些金句鬥轉星移, 卻仍然影響著每一代的企業家, 華為任正非就是其中一個, 而這些金句也潛移默化成為華為管理和發展的航標。

1984年, 在大裁軍的背景下, 任正非復員轉業, 南下深圳。 他在辭職申請上寫到:“我一生最大的榮幸就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 是小平同志的思想引導中國走上了初步的市場經濟, 我也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有幸搭上了這條船, 於1987年自謀出路, 才創辦了華為公司, 隨著主流到今天。 ”

1987年, 任正非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公司,

1988年任華為公司總裁。 2016年8月, 全國工商聯發佈“2016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 華為以3950.09億元的年營業收入成為500強榜首。

什麼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 才能開拓新路

1995年, 華為在中國國內的市場已初具規模, 銷售額達到20億元人民幣, 成功推出的C&C08數位程式控制交換機,

其容量和功能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準。 因此, 任正非認為進入國際市場的時機成熟了。 華為開始從國內外招聘具有國際市場經驗的“空降部隊”, 組建國際市場團隊。

當時華為要開拓海外市場談何容易, 因為既沒有管道, 也沒有經驗, 甚至不知道從何處入手, 不知道到底能否成功。 華為當時唯一擁有的國外合作夥伴就是外國供應商, 然而, 這些供應商是華為的上游廠家, 是零部件供應商, 不是通信設備整機廠商, 但他們來自國際市場, 熟悉國際市場的運作規律, 因此華為與這些供應商聯絡, 想能夠通過他們找到國際市場上的銷售途徑和管道。 經過努力, 1996年3月, 香港和記電信項目是華為獲得的第一份來自海外市場的合同,

金額高達3600萬美元, 是華為有史以來最大的一份訂單。

掌握新技術, 要善於學習, 更要善於創新

1979年以前, 任正非沒有看到美國的書籍, 是學習毛澤東的戰略思想, 任正非當時的思維怎麼可能建立世界級公司?他的世界級公司的思維哪兒來的?為什麼他會變成徹頭徹尾改良的企業家?那是向西方、美國學來的。 華為早期的文獻叫《赴美考察散記》, 從這個文獻中可以看到, 任正非是怎樣在訪問美國時得到啟發的。

任正非繼續保持他的好習慣, 把他這次訪問美國的感想寫了一篇文章:《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 這次華為高層從美國回來以後, 在1998年幹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 頒佈了階段性檔《華為公司基本法》, 基本法的要點就是要華為走向一條職業化發展道路,

擺脫企業對企業家的過度依賴;第二, 引進了IBM顧問, 使華為走向了按照國際的規範來研發銷售產品的一條道路。

要創造一種環境, 使拔尖的人才脫穎而出

2017年8月, 任正非在諾亞方舟實驗室使能工程部成立會上的講話, 在此次的講話中談到,“對人才的開放性,成就了美國今天的強大,華為要向美國學習。要破格提拔優秀人才,要敢於吸收全世界的優秀人才。”這一句就已經闡明了華為的用人理念,雖然是以口語化的形式表達,卻也是傳達給人力部門的指示。可見華為從上到下對於人本位理念的宣導。此次任正非的講話依舊沒有偏離人才為本的主題!

而怎樣才能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任正非提出了具體的打算,“要向美國學習。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這些人工智慧專家集中的地方,我們還可以再擴大一些規模,把人才都吸引進來,培養一支我們的科學家隊伍。我們在理論基礎上構建應用,在使能工程部提供實戰實習、戰略性培訓。”這一句話似乎在向外界傳達“華為將進一步擴大規模,知人善用,唯才是舉。”雖然沒有明說,但也是向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伸出了橄欖枝,只要有才,華為就能給個平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據國際智慧財產權局統計,華為是中國目前申請專利最多的單位,年度申請量突破3000件,目前已擁有專利申請量1.4萬餘件,並在中國、美國、印度、瑞典和俄羅斯等地建立了研究所。

挖掘背後的原因,華為每年將不少於銷售額10%的資金投入研發,長期注重智慧財產權的積累和保護。通過自主研發,華為不斷推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這是其10多年來持續發展的源泉。

近10年來累計投入研發費用3130億元,就2016年而言,投入研發經費764億元,占銷售收入14.6%,在歐洲申請專利數量達2390件,相當於每3.6小時就產生1個專利,從事研發人員達8萬人,全球研發中心15個,每兩個華為人中就有1個從事研發。

另一方面,高學歷是推動型因素,華為現有員工平均年齡27歲,超過95%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70%擁有碩士以上學位,還有數千名博士、博士後,48%是高級研發人員。

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

2016年8月15日,任正非內部講話表示:華為三十年的“大限”就要到了。任正非稱,華為要想不死重獲新生,等待華為的就是一場大的改革,涉及組織、結構、人才等諸多方面。任正非在講話中提議成立戰略預備隊,“加強組織的血液迴圈”,通過結構改革來實現未來華為運作方式的轉變。

改革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

華為的成功源於堅定走自己的道路,在股權結構上,華為堅持不上市。而不上市,不等於沒有股份。華為98.6%的股份都分給了員工,造就了近6萬人的股東,任正非是華為的創始人,他自己只是佔有1.4%的股份。這些股東除了不能表決、出售、擁有股票之外,股東可以享受分紅與股票增值的利潤。並且,每年所賺取的淨利,幾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給股東。把股份留給最應該得到的人,把股份變成內部發展的最大激勵機制,把公司的純利潤變成激勵17萬人的創造力,做為技術進步的推動力,這是華為的秘密武器。

4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實事求是的理念已經滲透于企業成長發展的血液中,正引領著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將改革開放成為精神,在實踐中傳承。

在此次的講話中談到,“對人才的開放性,成就了美國今天的強大,華為要向美國學習。要破格提拔優秀人才,要敢於吸收全世界的優秀人才。”這一句就已經闡明了華為的用人理念,雖然是以口語化的形式表達,卻也是傳達給人力部門的指示。可見華為從上到下對於人本位理念的宣導。此次任正非的講話依舊沒有偏離人才為本的主題!

而怎樣才能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任正非提出了具體的打算,“要向美國學習。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這些人工智慧專家集中的地方,我們還可以再擴大一些規模,把人才都吸引進來,培養一支我們的科學家隊伍。我們在理論基礎上構建應用,在使能工程部提供實戰實習、戰略性培訓。”這一句話似乎在向外界傳達“華為將進一步擴大規模,知人善用,唯才是舉。”雖然沒有明說,但也是向全世界的優秀人才伸出了橄欖枝,只要有才,華為就能給個平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據國際智慧財產權局統計,華為是中國目前申請專利最多的單位,年度申請量突破3000件,目前已擁有專利申請量1.4萬餘件,並在中國、美國、印度、瑞典和俄羅斯等地建立了研究所。

挖掘背後的原因,華為每年將不少於銷售額10%的資金投入研發,長期注重智慧財產權的積累和保護。通過自主研發,華為不斷推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這是其10多年來持續發展的源泉。

近10年來累計投入研發費用3130億元,就2016年而言,投入研發經費764億元,占銷售收入14.6%,在歐洲申請專利數量達2390件,相當於每3.6小時就產生1個專利,從事研發人員達8萬人,全球研發中心15個,每兩個華為人中就有1個從事研發。

另一方面,高學歷是推動型因素,華為現有員工平均年齡27歲,超過95%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70%擁有碩士以上學位,還有數千名博士、博士後,48%是高級研發人員。

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

2016年8月15日,任正非內部講話表示:華為三十年的“大限”就要到了。任正非稱,華為要想不死重獲新生,等待華為的就是一場大的改革,涉及組織、結構、人才等諸多方面。任正非在講話中提議成立戰略預備隊,“加強組織的血液迴圈”,通過結構改革來實現未來華為運作方式的轉變。

改革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

華為的成功源於堅定走自己的道路,在股權結構上,華為堅持不上市。而不上市,不等於沒有股份。華為98.6%的股份都分給了員工,造就了近6萬人的股東,任正非是華為的創始人,他自己只是佔有1.4%的股份。這些股東除了不能表決、出售、擁有股票之外,股東可以享受分紅與股票增值的利潤。並且,每年所賺取的淨利,幾乎是百分之百分配給股東。把股份留給最應該得到的人,把股份變成內部發展的最大激勵機制,把公司的純利潤變成激勵17萬人的創造力,做為技術進步的推動力,這是華為的秘密武器。

4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實事求是的理念已經滲透于企業成長發展的血液中,正引領著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將改革開放成為精神,在實踐中傳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