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深度|特級教師管建剛:做一名有奮鬥感的老師

有沒有把“成為一個優秀教師”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生活動力。

特級教師管建剛從自己以及許多優秀教師的奮鬥經歷中, 總結出優秀教師成長的經驗, 是獻給青年教師最好的勵志語錄, 閱讀起來讓人平添成長的勇氣和追求卓越的力量!小編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願我們都做一名有奮鬥感的老師。

1.做自尊自信的教師

一個人, 不是有多少錢就有多少成就。 身邊有人中獎500萬元, 你會羡慕, 但內心裡不會產生敬重。 敬重和羡慕是兩回事。 我們敬重功成名就的企業家,

不僅是因為他擁有雄厚資產, 更在於他在打拼企業過程中表現出的卓越才能, 以及他的企業為社會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

人生的成就, 重在“有為”而非“有錢”, 儘管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作為一名教師, 完全可以成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為者”。 我們每教一個班級, 就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 做出實實在在的“為”, 我們教書育人一輩子, 就做了一輩子實實在在的“有為”事。 不管經濟大潮如何席捲而下, 面對人生, 請自尊自信:我, 能成為大寫的“有為”的人。

做一名有為的人, 要奮鬥, 要拼搏。 做一名有為的教師, 也要奮鬥, 要拼搏。 接觸過不少青年教師, 他們總認為自己底子不好, 成不了器。 這個想法很普遍, 是個普遍的錯誤。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 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績, 態度占85%, 知識和智力只占15%。 “細節管理專家”汪中求有一個著名的2.18分理論:人的智商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他認為從對人的一生的作用來看, 智力因素占40%的權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識和技能的對比中, 知識占40%的權重;知識又分為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 書本知識占40%的權重;書本知識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又占40%權重。 由此便能得出這樣一個分值:如果你在學校的總平均分為85, 在學校學習所打下的底子不過是1×40%×40%×40%×40%×85=2.18(分)。

那些自認為以往的學習沒打好底子的教師, 最終什麼也沒做成, 表面看來, 似乎印證了自己的預言, 其實正是這種先入為主的消極態度, 把他們潛在的“人”的能量給封殺了。

我認為, 一個教師要想做到傑出無比的程度, 或許需要點天分, 需要後天環境等各種因素, 但是要成為一名骨幹教師, 成為一定範圍、一定領域裡有成績和名望的人, 則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與奮鬥達到。

你知道柏格斯?這個身高只有1.60米的小個子嗎?你相信他曾是美國NBA最傑出、失誤最少的後衛之一嗎?小時候的柏格斯立志要做NBA籃球隊員,

那時, 有多少取笑他的人。

嘲笑面前, 柏格斯沒有後退, 他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練球, 並在練習中發現矮個的優勢:行動迅速、靈活, 像子彈一樣;運球重心低, 不會失誤;個子小不引人注意, 抄球時容易得手。 現在, 當年嘲笑他的人都這麼炫耀:小時候, 我經常和柏格斯一起打球呢。 你看, 即使像柏格斯這樣有“先天不足”的缺點的職業球員, 都能以後天的努力來揚長避短, 何況對於我們教師來說, 往往並沒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 聰明並不必然導致成功。 最聰明的人往往並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

也往往並不是最聰明的人。 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種堅強的精神品質, 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 “貧無可奈唯求儉, 拙亦何妨只要勤。 ”哪怕是笨鳥, 也能“笨鳥先飛”。

我甚至在相當多的場合裡偏執地講, 現在可以把“笨鳥先飛”改為“笨鳥肯飛”了。 我接觸了不少青年教師, 他們的致命弱點恰恰是不想飛、不肯飛, 他們躲在公辦體制這把大傘裡, 怕外面的風雨, 怕太陽的熾熱, 怕路途的坎坷, 怕寒風的凜冽, 怕秋雨的狂暴, 怕黑夜的漫長, 怕身心的疲憊, 怕失敗, 怕出醜, 怕這怕那, 怕到最後, 人生都淹沒在“怕”的海洋裡了。

達爾文在晚年這樣感慨:“我這樣一個才智平庸的人, 居然能夠在那麼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信仰, 實在出人意料。 我的小學老師和我的父親甚至認為我是一個平庸的孩子……”面對這份人生感慨, 年輕的你,有什麼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風帆呢?

2.做富有勇氣的教師

在交通和資訊日益發達的今天,學校派人外出聽講座、看觀摩課,或是外請專家學者來校教學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會場裡前幾排總空著,老師們大都選擇中間偏後的位置。我還看到,當一些教育專家想以對話的方式,使講座更接近一線老師、更能解決一線教師身上的實際問題時,台下往往一片沉默。正是這種不想出頭的平庸心理,使一個個很好的求教機會、和專家交朋友的機會失之交臂。

其實,所有的專家也都期盼著能和一線老師交流,和一線老師做朋友,他們絕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時,看到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寫過有關文章,多方聯繫,得到錢老的電話,素昧平生的錢老,給我寄來新書,提供研究參考書目給我,一年後,又寫信來詢問研究狀況。從中我打開視界,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有一位專家做講座,講座前他試圖與聽眾溝通情感,於是提了些簡單的問題,但是底下無人回應。他苦笑了一聲,講了小故事:“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大學裡經常有講座,每次都是請華爾街或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來講課。每次開講前,我都發現同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周圍的同學總是拿一張硬紙,中間對折了一下,讓它可以立著,然後用顏色很鮮豔的筆盡可能大地寫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桌前,於是,講演者需要聽者回答問題時,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

我不解,問旁邊的同學。他笑著告訴我,講課的一般都是一流人物,當你的回答令他滿意或吃驚時,很可能預示著他會給你提供很多機會,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嘛。”專家接著講:“事實也確實如此,我的確看到我周圍的幾個同學,因為出色的回答,最終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職。”

聽眾或許不久便忘記了講座的內容,但是這個開場白一定會給很多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年輕人時常埋怨機會不肯光臨,而機會從來不是貼著“機會”的標籤出現的,它總是變換著各種面孔,突兀地來到你的面前,當你還在猶豫的時候,它已飄然離去。你少的,就是一點勇氣,伸出手來抓一下的勇氣,拿出硬紙板亮出自己的勇氣。

一線教學經驗和行政管理經驗告訴我,不少青年教師工作多年,最怕公開課和寫作。遇上教研課、公開課推三阻四。課堂之于老師,猶如舞臺之于演員,一個教師,對課堂應該有著一種展示的衝動和欲望,有此情結,教學才會給人以美感和幸福感。

一個畏懼課堂的教師,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討課、公開課,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課,他也必定體驗不到那種教學激昂的樂趣和幸福。用什麼征服課堂?有人說多讀書,有人說多琢磨,有人說多觀摩,有人說多反思,有人說用智慧征服課堂,有人說用專業預設征服課堂……我說,要用你的勇氣。

有位青年教師對此不解。我問他主動向學校提出承擔公開課的任務了嗎?他說這怎麼可能?上糟了,不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我說,你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氣。一個人只有袒露自己醜陋的一面,袒露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袒露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別人才能真切地看到你需要雕琢、修正的地方,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進步。要知道,掩飾缺點,恰恰是在不經意中大量地繁殖缺點。

勇者無敵。成功說來就這麼簡單,面對一項實驗,能勇敢面對,請你上公開課,你勇敢地接受;請你大會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有徵文比賽,你勇敢地參與;交給你一個亂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許都是一次陣痛,但同時也是一次無可抵擋的成長。告訴你,成長的代價就是接受挑戰。此刻,你不妨捫心自問:我用勇氣接受了幾次工作的挑戰、生命的價值的挑戰呢?是否有勇氣接受挑戰,實際上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兩種人生態度。

一個人有著主動的人生態度,機會怎不會光顧?全國著名青年教師袁衛星談及往事,當年老校長對他說,你們想爬多高的山,我們就給你搭多高的梯。袁老師當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能爬多高的山。之後,袁老師主動請纓上公開課、彙報課,正是這種主動出擊,使袁老師迅速成長,眾多教育雜誌相繼報導他的事蹟。袁老師固然有才華,但我深信這個世界上有才華的人多的是,中國教師隊伍有才華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脫穎而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亮出自己的勇氣。

人,天生具有惰性。沒有人聽課,對課堂的準備、對教學細節的處理總是相對馬虎;有勇氣請他人來聽課,有勇氣承擔公開課,實際上就是對自己惰性的宣戰。我曾對青年教師說五年內成才的“三個一百”,即上100堂教研課,寫100篇教學文章,輔導100個特長學生。用100次勇氣征服課堂,夠了。

3.做踏地而行的教師

在我看來,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一定是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定是個願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師。教育本無所謂驚天動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為一名教師,你每天做的大抵是這樣一些小事:

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看學生是否到齊了,誰沒來,是什麼原因。

收上家庭作業,誰沒及及時交,為什麼。

批改作業,誰錯了,為什麼錯了。

晨讀開始,儘管有學生組織,但還是去看一下,學生很認真,笑著表揚一下。

晨會課,可能講個故事,可能回顧上周班級常規管理考核情況。

和學生們一起做操。

要上課了,準備一些教學用具。

下課了,利用課間和幾個學生交談幾句,課堂作業有問題的學生,此時也需要點撥一下。

到辦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寫。

有了點時間,想想明天的課怎樣上,或者備下一堂課,情況好的時候,辦公室的幾個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氣事。

中午可能會有學生吵架,需要你去調解。

批改課堂作業,一邊批改一邊記錄錯誤的和優秀的案例。

想收集一點試題,佈置家庭作業用。

提醒某幾個學生,回家別忘了寫作業,有不會的,可以打電話給老師,叮囑學生明天有冷空氣,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無非就是做這樣的小事。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教師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這樣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個把這樣的小事做好的教師,就是中國教育的脊樑,大家一起來把這樣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國教育的大事做得讓政府放心,讓老百姓滿意。

當你盡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時,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說純粹指向於分數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於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

老師們,你不妨回憶一下,印象中老師對你留下的永不磨滅的東西,就是那些不經意間的小事:一次簡短平和的談話、一個舉動、一個眼神、一個期望、一個微笑,其間飽含著教師濃濃的真情,傳遞出師生間短距離心靈交流的火花。經由這些小事,教育進入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這樣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處理好,就是教育藝術。經常有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怎樣把這小事處理好?是不是習慣性地提醒一下:“開小差的同學,請注意了。”

你細想沒有,這個學生不專心聽講,和那個學生不專心聽講的原因一樣嗎?是因為他以前的知識脫節了,無法聽懂而不聽?是因為他遇到了傷心事、煩惱事而無法靜下心來聽?是因為他早就預習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沒必要聽?是因為從來就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他不喜歡這個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是因為教學進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維的快樂?是因為教師的某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話語刺傷他的自尊,以此來反抗?是因為他身體不好而無法靜下心來聽?……

能這樣思考和實踐的老師,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師;能把這樣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師,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學研究。當前教育科研為什麼那麼浮誇,課題研究為什麼受到那麼多的指責和批評?因為課題研究往往省略了過程中的小事,那些掛在檔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計畫”“總結”之類的大事,過程中那些一小步一個小腳印的腳踏實地的事兒,沒人去做,到最後,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沒有生命的塑膠花。

年輕的老師們,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等著我們去做,世上等我們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一個真正做大事的人,當他做大事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像做一件小事,舉重若輕,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應有的風範。而這樣一種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積累而成。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體系的片段或細節,每天你微笑著對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腦袋,每天你都和孩子親密地接觸一下,每天你都準備好了去上課,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樣,每天你都記下教育的軌跡,每天你都做著這些小事,幾年後,你將肩負起學校的一些管理與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順理成章的了。

4.做沒有藉口的教師

20年前柏楊說中國人的醜陋之一,是喜歡滿世界找藉口。20年後的今天,藉口文化依然在不少年輕教師身上盛行。教育中,他們不願花一點力氣,不想盡可能地做善、做美;馬馬虎虎地做,只求“做”了,出現問題,只顧找藉口開脫。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人生價值的存在。對工作,一沒信心,二沒熱情,能躲則躲,能敷衍則敷衍,對得起工資卡上的工資是他們最大的工作動力。他們從來不想,是否對得起學生,是否對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對得起來之不易的人的一生,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關懷。

老師們,對於一個有見地的管理者來說,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種解釋,而是你的行動,具有實效性的行動。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幹好,就會發現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較哪一種方法更經濟更有效。同樣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這就是俗話說的“歪理十八條”,歪理,聽起來還像蠻有點理似的。

都說教師工作是碗良心飯。一個教師如果養成做事找藉口的習慣,實際上就是教育良知的削減、消亡的行為表現。當前教師經常使用的藉口有:

“學生基礎太差了……”在今天,教學成績無疑是學校生存的生命線。教學品質簡化、異化為分數的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一些年輕老師的教學品質不高,就抱怨學生的基礎差,抱怨家長這不管那不管。基礎差的學生永遠存在,教師的一個重要勞動,就是盡可能地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發展。

“我忙不過來啊……”對於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來說,教師工作的確很忙。但現實恰恰是,越是有責任心、教育責任感強的教師,越不會以一個“忙”字來推諉工作。倒是那些責任心不強,把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簡縮成三兩小時的人,大叫其“忙”。

“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務僅僅落在班主任身上,這是教育的悲哀。老師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學科的教學。中國教育要分數,這沒什麼好多說的。但不要忘了,在排名考試中,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考試高手是不現實的。每一個教師都是潛在的“班主任”,都應在學生的“人”的成長上負起必要的責任。

“這個事我做不了……”還沒有做,怎麼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這樣的鍛煉機會,以使自己“行”起來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勇氣,失去勇氣也就失去了一切。一個人不能只做自己經驗範圍以內的事情,要習慣去做帶有幾分挑戰性的事情。不然會永遠活在害怕裡,也永遠活在沒出息裡。

人為什麼要藉口,要麼是懶惰、貪圖安逸,要麼是給自己找臺階,這樣,人的潛能就不能在一種無路可退的情況得到開發。斷絕退路,拒絕藉口,因為藉口對人的成長,就像惡狼對羊群的威脅。

任何藉口都無法解決哪怕是一點點實質性問題,藉口只會使人習慣拖延,習慣推卸責任,習慣轉嫁過失,習慣損害他人利益,你說,這樣的人能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成為學校乃至教育的中堅力量嗎?一個人如果常常對領導找藉口,自圓其說,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時候,潛意識的第一反應是“不做”或“做不好”的藉口,時時處處寬容自己,寬容到最後,只剩下懶惰、自私和一事無成,這種危險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致你的人生於灰暗境地。

年輕的老師,你是否已經被“藉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麼請你趕快醫治。送你一個藥方:設立“無藉口月”。從這個月的這一天起,無論什麼事情,你都及時地想盡辦法把它完成,實在完成不了,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誠懇地對領導說:“我沒做好,我將努力”,而不是搜腸刮肚地找藉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麼出現問題時,也請你將責任放在自己身上,這樣做,你並不會損失什麼,相反,你將獲得很多,你將獲得責任感,你將獲得信任感,你將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又因為你主動承擔責任,所以你會主動去補救,從而你又將獲得成長的動力。年輕的老師們,對藉口說“不”吧,面對學校的各種事務,請你果斷地收起藉口,你說:

“好的,我馬上去做……”領導找你做事是對你的信任,你沒有理由拒絕,況且,領導叫你做這個事情,是相信你有這個能力。不要給自己任何思考藉口的機會,答應下來,再想具體的方法和辦法,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想藉口上。

“好,我會盡力而為。”當你向大家說出“盡力而為”的時候,一方面能獲得領導的好感,另一方面也會給自己一種壓力:如果我“盡力而為”了還不能把事情做好,那麼將給大家留怎樣的印象?年輕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節,做事要學會“盡力而為”。

“這個事情我來做”。“只做領導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領導分配的任務”的人很多,主動出來做事的人很少。這個世界上永遠缺少主動的人,主動的人永遠值得欣賞和尊敬,他們是成功一族的後備軍。“這個事情我來做”的人,走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哪怕是把辦公室的地板拖乾淨,哪怕是去搬純淨水,哪怕是將紙簍裡的垃圾倒掉。

“行,事在人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一些你看來頭疼的事情,在有經驗的老師眼裡可能是一件並不難辦的事;一個在你看來很費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經驗的教師的幫助下,可能一點就通了;一個令你傷神的課堂設計,在教學技術高超的教師那兒,一下子就化繁為簡了。只要善於學習和請教,教育的事准能辦好。

收起藉口,你同事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領導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學生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發現自己真的變了……

5.做遠離安逸的教師

在絕境和安逸面前我們會選擇什麼?是的,我們大都會選擇安逸,卻不知安逸了,也就退化了,駐足不前了。想想真是這樣,學校要參加某公開課活動,要派人上公開課,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後某人去了,大家覺得這人真是倒楣,我可以解脫了。要參加某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學校要有教師代表發言,你推她,她推他,推來推去,敲定了一個人,這人困苦了好一陣子。這麼苦累了三五載,當年那個黃毛小子或丫頭,居然從人群中冒出來了,成了名副其實的佼佼者。

我們這兒有句俗語,叫“小時苦不是苦,老了苦真是苦”,年輕的時候吃點苦不算苦,而是一種錘煉,一種成長,錯失這個生命最結實最富耐力的季節,人就長不大了,成不了業了;老了,再切己體驗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的涵義。生命到蠟燭的盡頭,想奮鬥也不成了,沒有耐力,沒有火熱、激情四射的軀體做物質保證了,這種晚年悔恨與淒苦輾轉心頭,其苦莫名。

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說:“艱難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難的開始。”教育工作彈性很大,一天的工作量,用三五個小時能做,用8個小時能做,用12小時也可以做,你選擇安逸的三五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嚴厲的懲罰;你選擇10小時甚至12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溫馨的獎勵。現在有的老師說我當不了一線教師,退做二線教師;做不了二線教師,我轉個職工崗吧,看圖書室,也很舒服。這種人生總讓人想起熊貓不吃肉吃草,不吃草吃竹子……

生物學家做過實驗,同種生物放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一種是非常舒適的環境,一種是要通過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環境,最後的結果永遠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卻過得非常快樂而且長壽。人也一樣,凡是那些在艱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都是比較堅強、有活力並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舒適安逸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通常都沒什麼出息。

在今天,特別是獨生子女一代的青年教師,結婚前,父母幾乎解決了一切問題,過著比較安逸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我一直有點杞人憂天,擔憂這種幸福生活是否會過分地使人滋生安逸的病毒?因此,我總想呼喚:年輕的你,請從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懶惰中走出來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將來;你怕吃苦,到頭來吃一輩子的苦。不怕吃苦的人,其實最多吃半輩子的苦。不! 晚年的時候,回過頭看自己那段奮鬥的歲月,你會發現,那段吃苦的日子,才是人生最有滋味的日子。

6.做耐得住寂寞的教師

青年教師的成長,大都離不開各級各類的教育評比。應該說,在競賽中錘煉青年教師,讓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是好事。辯證法告訴我們,好事也會帶來壞現象。論文請人捉刀、賽課請人設計、通過關係籠絡評委的事情,真實地存在于現實,並且,這種不公正、不公平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繼續下去。

我只想對年輕的你說,請你不要羡慕這種捷徑式的“成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走了這條虛浮之路的人付出的代價是浮誇和虛腫,患上這種病的人,註定行而不遠,註定不會成為腳踏實地的人的對手。

很多走了捷徑的教師,實際上是踩在了“榮譽”的高蹺上,看似高了、大了,其實再也跑不起來了。像游泳,只有靠自己遊出水面的人,才是真正會游泳的人,那些依靠救生圈在水面上“自由”嬉戲的人,身邊實際上潛藏著巨大的危險。靠自己的力量成長起來的人,才真正能走向成功的輝煌。錢可以給,資金可以借,教育是學問,是研究,學問和研究無法借,也無法給。借助外在力量成長的人,沒有屬於自己的真實高度的人,就像纏繞著樹爬高的藤,一旦樹倒,藤只能摔倒地面,趴在地上。

我知道,青年人總急著想開花、結果,想叫人欣賞其光彩動人,那麼請與我一起來感悟“農夫種樹”的故事吧。農夫在地裡種下兩粒種子,長出兩棵樹苗。第一棵樹決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它拼命從地下吸收養料,儲備起來,滋潤每一枝樹幹,盤算著怎樣向上生長。另一棵樹,也拼命地從地下吸取養料,打算早點開花結果,它做到了,農夫很欣賞它,經常澆灌它。

時光飛逝,那棵久不開花的大樹,身強體壯,養分充足,結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實,而那棵過早開花的樹,由於還未成熟便承擔起開花結果的任務,三兩年後,結出的果,又小又澀,老農用斧頭將它砍倒,當柴燒了。

年輕的老師們,成功是要講究儲備的。真正的成功路遙遠而艱辛,只有儲備充足,走的路才遠,勝算的把握才大。如果沒有儲備足夠的饅頭與衣物,或許走到半路,你就會餓死、凍死。人的成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是艱辛的,是一個人勤奮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能力幹出一番周圍人認可的成績,並獲得大家尊重的過程。誰都無法跳躍“艱辛”。

如果你想跳過這個“艱辛”,你得到的,最多是表面的尊重,背後卻是不屑和鄙夷。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艱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一個真正的教師,他會沉浸在別人以為的寂寞無聊中,樂此不疲,像周國平所說的“豐富的安靜”。在我看來,不管是太空年代,還是新新人類時代,教育都要拒絕浮躁,都要靜下心來,任何虛浮的行為,只能導致教育的失誤乃至失敗。

一個人的成長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學會享受寂寞,這樣才能把基礎打好,就像那座能鳥瞰全臺北的新光摩天大樓,在它落成之前,人們都覺得奇怪,怎麼一直在打地基呀。這個地基整整打了1年,才有了摩天大樓。

成長需要忍耐,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的榮耀,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與寂寞呢?

7.做永不放棄的教師

1948年,邱吉爾應邀在牛津大學舉辦的主題為“成功秘訣”的講座上發言。演講那天,會場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的記者都到了。邱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鳴般的掌聲,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說完他走下了講臺。會場上沉默一分鐘後,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邱吉爾的演講簡短但發人深省。人的追求,起初激情洋溢,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結果成功,錦上添花的支持者會有很多。最難的,是中間那段奮鬥,那段需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的堅忍歲月。

這段日子,確實會有很多迷惘,很多困難,很多意外,但很多時候,不是走向成功的路異常泥濘、艱辛,而是我們自以為走不過去了,以為前面那個困難大得難以想像——不錯,前進路上的很多困難,正是從我們心裡生出來的,這把心裡的鎖,把我們鎖得透不過氣來,把我們鎖得心力交瘁——從而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

其實,那個困難只是個氣球,看起來很大,只要你走過去,它就會被你呼嘯而來的風給吹跑了。你要堅信,所有困難加起來,都不如我們“人”能夠想出來的克服困難的辦法多。

年輕的老師們,請不要放棄,不要在5年內放棄。朝著奮鬥的目標,堅持做上5年,你一定會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你要知道,美國總統的一屆任期只有4年,我們國家總理的一個任期,也只有5年。說得直白點,一個老想管全世界的美國,總統想做出點讓公民認可的事業來,也只給4年的時間;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國,總理想要做得有起色,也只看5年。

我們教一門功課,帶一個班級,認真地堅持做上5年,研究上5年,一定能夠出成績。這5年裡,你也可以選擇某個內容,作為教育教學上的一個點進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隊活動,或是班集體建設,或是晨會課,或是和後進學生的談話,等等;如果你是一位語文老師,你可以研究閱讀教學,或是研究作文教學,或是研究課外閱讀,或是研究寫字教學,或是研究識字教學,或是研究提前讀寫,等等。

先把這一個點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再遷移或拓展。我想再次請你記住的是,這5年裡,不管發生怎樣的困難,你都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5年,並不是很長。我堅信,5年能給你帶來一個全新的教育人生。

8.做超越失敗的教師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個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的人,一個沒有經受失敗煎熬和挫折折磨的人,不可能具備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個沒有優良心理素質的人,不可能經得起漫長人生路上的各種壓力和考驗。而心理承受力是在失敗的不斷搓揉中誕生、增強的,就像麵粉要揉成具有韌性和柔性的麵團,放上水後捏,捏一遍兩遍不行,再捏,再揉,捏上百遍,揉上千遍,它就不散並且有韌勁了。

你看到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在大型課堂教學觀摩會上,沒有絲毫緊張與慌亂,談笑風生間,妙語連珠裡,課堂在眾人欽佩的眼神中餘音繞梁。但是如果你有機會走近他們,如果你能深入瞭解他們,我相信,每一位名師都歷經過失敗的痛苦的搓揉的。

小語界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屢次提起年輕時上的一堂公開課,那節課是學校隆重推出的,邀請了三省一市的專家和領導,但他上砸了,砸到自己都不知道怎樣走出教室。但是這失敗帶給他很多教益,暴露出的問題,讓他真實地、徹底地瞭解了自己,失敗讓他拿出了從零開始的勇氣,失敗讓他靜下心來沉浸到再研究中去。每次談及經歷,薛老師都會說起那次失敗。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成功者的腳下,都有失敗的基石墊著,他們之所以偉岸,是因為他們站在了那些我們不願意站的失敗的基石上。我們看到他們成功的風光,而他們腳下,曾經和你我一樣,泥濘不堪。

是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在失敗的熔爐裡冶煉了,因為他們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困境,因為他們懂得困境後的“5分鐘”就是光明和溫暖。

年輕的老師們,一個沒有歷經失敗的熔爐考驗和錘煉的人,即使獲得成功,那也難逃“偶然”之說,難逃最終的低落和失敗。此刻或許你正為一次賽課的失敗而痛苦,或為自己的一項教改實驗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而懊悔,或許你的教學論文評比又名落孫山,或許你帶的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那麼你要知道,這是上蒼對一個成功者必然的垂青,這是讓你在考驗中獲得優秀的心理承受能力啊,跨過這一道坎,你將處變不驚,你將從容優雅。

失敗與傷害是如此正常,因此,年輕的老師們,失敗面前,全世界都可以指責你,唯獨你不要指責自己;全世界都可以放棄你,唯獨你不可以放棄自己。用失敗懲罰自己,到最後會把所有自信摧毀,會對以後的教育人生的追求抱著無所謂乃至麻木的態度,這是最可怕的懲罰。這種懲罰將使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從優秀人生的大部隊中淘汰出來,陷入人生真正的可怕困境。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因為你已收穫失敗。成功帶給人的是榮譽——人是很容易在榮譽面前失去方向和繼續前進的勇氣的動物,唯有失敗,真正給人帶來進步的思索。不管此刻的你或未來的你將遭遇怎樣的失敗,請你記住,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得到升值,只是這些價值,目前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給你驚喜。

9.做挑戰自我的教師

有位年輕的老教師找我。他30出頭,卻已有十多年教齡。他感慨地說,像他這種年齡做教師沒戲唱了,35歲即在眼前,一過這線,轉人中年教師隊伍,什麼教育教學評比都將與之無緣,教育人生從此平淡而過。我理解其感慨。

很多地方把培養目標鎖定在剛出道三五年的青年教師裡,之後大都由教師自生自滅。那位年輕的“老教師”的感慨也是出於這種管理上的缺陷發出的。但我認為,重要的是主觀。有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35歲後才轉行教語文,但他取得的成績是99%以上的、一入行就教語文的老師無法比的。內因決定外因。

35歲左右的年輕的“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社會經驗,家庭生活也較穩定,不用談戀愛也不必給孩子換尿布,進入一個相對清閒的狀態。而“清閒”,正是消磨人奮鬥志向和勇氣的殺手。就像找我的那位年輕的“老教師”,他說“沒戲唱”,只是為自己進一步心安理得地“清閒”下去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35歲對眾多的人(當然包括教師)來說是一個年齡的隘口。這個時候能振奮起來的人,將使教育人生成為一種自我實現。

我對那位年輕的老教師說,如果你不滿足於生命現狀,那麼請不要用“年齡大了”來做無謂的托詞;如果不嘗試著去改變就永遠無法改變,而一個人下定決心改變,則什麼時候起步都不嫌晚;一個人下定決心要做成一些事,則什麼人都將為你閃道開行。被動等待,總會落空,只有主動追求才會成功。

我們無法改變整個教育的大環境,但是,正像一位知名人士說的,“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一項發現是,人可以經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那麼就讓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吧。

我願意坦陳我的教育經歷:教了10年書,我才在本地區獲了一個賽課獎,而這個獎很多青年老師出道三四年就獲得了,我就想,就當減去十年吧,那我不就是一出道就獲獎了。一個一出道就能獲此獎的教師,將來一定不會太平庸。26歲那年,我發表了第一篇“豆腐乾”,這同樣不值得炫耀,出色的年輕老師那個年齡已發表好多了,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16歲,16歲能發表教育文章,天賦不錯呀。32歲那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這個年齡出書也很普通,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22歲,22歲能出版專著,該是個有前途的青年吧。又想,一個22歲能出書的青年教師,努力到44歲,一定能做出點成績吧,而到那時,再加回那十年,也不過54歲,54歲能做出點事來,人生沒白活呀!要知道多少人從朝氣蓬勃到白髮蒼蒼,一無所獲。

因此我要說,如果你今天是30歲,不妨看作是20歲,如果是38歲,不妨看作是28歲。人定勝天,從某種意義上講,倦怠期只是一個定義,書上的定義,它只是一種善意的警告,警告我們要喚醒心靈深處的教育激情,把教育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充實些。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有沒有過倦怠期、是否處於倦怠期,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該有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它使我們的教育生命同青春一樣熱血沸騰、輕舞飛揚;一個善待教育的教師,才是一個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師——要知道,我們的生命,已經註定和教育血脈相連;要知道,一個人活著總要對人生對生命有一個交代,一群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這個學校就非常可怕;一個民族的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那麼可怕的將是整個國家。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年輕的你,有什麼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風帆呢?

2.做富有勇氣的教師

在交通和資訊日益發達的今天,學校派人外出聽講座、看觀摩課,或是外請專家學者來校教學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會場裡前幾排總空著,老師們大都選擇中間偏後的位置。我還看到,當一些教育專家想以對話的方式,使講座更接近一線老師、更能解決一線教師身上的實際問題時,台下往往一片沉默。正是這種不想出頭的平庸心理,使一個個很好的求教機會、和專家交朋友的機會失之交臂。

其實,所有的專家也都期盼著能和一線老師交流,和一線老師做朋友,他們絕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時,看到北大知名學者錢理群教授寫過有關文章,多方聯繫,得到錢老的電話,素昧平生的錢老,給我寄來新書,提供研究參考書目給我,一年後,又寫信來詢問研究狀況。從中我打開視界,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有一位專家做講座,講座前他試圖與聽眾溝通情感,於是提了些簡單的問題,但是底下無人回應。他苦笑了一聲,講了小故事:“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大學裡經常有講座,每次都是請華爾街或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來講課。每次開講前,我都發現同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周圍的同學總是拿一張硬紙,中間對折了一下,讓它可以立著,然後用顏色很鮮豔的筆盡可能大地寫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桌前,於是,講演者需要聽者回答問題時,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

我不解,問旁邊的同學。他笑著告訴我,講課的一般都是一流人物,當你的回答令他滿意或吃驚時,很可能預示著他會給你提供很多機會,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嘛。”專家接著講:“事實也確實如此,我的確看到我周圍的幾個同學,因為出色的回答,最終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職。”

聽眾或許不久便忘記了講座的內容,但是這個開場白一定會給很多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年輕人時常埋怨機會不肯光臨,而機會從來不是貼著“機會”的標籤出現的,它總是變換著各種面孔,突兀地來到你的面前,當你還在猶豫的時候,它已飄然離去。你少的,就是一點勇氣,伸出手來抓一下的勇氣,拿出硬紙板亮出自己的勇氣。

一線教學經驗和行政管理經驗告訴我,不少青年教師工作多年,最怕公開課和寫作。遇上教研課、公開課推三阻四。課堂之于老師,猶如舞臺之于演員,一個教師,對課堂應該有著一種展示的衝動和欲望,有此情結,教學才會給人以美感和幸福感。

一個畏懼課堂的教師,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討課、公開課,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課,他也必定體驗不到那種教學激昂的樂趣和幸福。用什麼征服課堂?有人說多讀書,有人說多琢磨,有人說多觀摩,有人說多反思,有人說用智慧征服課堂,有人說用專業預設征服課堂……我說,要用你的勇氣。

有位青年教師對此不解。我問他主動向學校提出承擔公開課的任務了嗎?他說這怎麼可能?上糟了,不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我說,你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氣。一個人只有袒露自己醜陋的一面,袒露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袒露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別人才能真切地看到你需要雕琢、修正的地方,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進步。要知道,掩飾缺點,恰恰是在不經意中大量地繁殖缺點。

勇者無敵。成功說來就這麼簡單,面對一項實驗,能勇敢面對,請你上公開課,你勇敢地接受;請你大會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有徵文比賽,你勇敢地參與;交給你一個亂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許都是一次陣痛,但同時也是一次無可抵擋的成長。告訴你,成長的代價就是接受挑戰。此刻,你不妨捫心自問:我用勇氣接受了幾次工作的挑戰、生命的價值的挑戰呢?是否有勇氣接受挑戰,實際上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兩種人生態度。

一個人有著主動的人生態度,機會怎不會光顧?全國著名青年教師袁衛星談及往事,當年老校長對他說,你們想爬多高的山,我們就給你搭多高的梯。袁老師當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能爬多高的山。之後,袁老師主動請纓上公開課、彙報課,正是這種主動出擊,使袁老師迅速成長,眾多教育雜誌相繼報導他的事蹟。袁老師固然有才華,但我深信這個世界上有才華的人多的是,中國教師隊伍有才華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脫穎而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亮出自己的勇氣。

人,天生具有惰性。沒有人聽課,對課堂的準備、對教學細節的處理總是相對馬虎;有勇氣請他人來聽課,有勇氣承擔公開課,實際上就是對自己惰性的宣戰。我曾對青年教師說五年內成才的“三個一百”,即上100堂教研課,寫100篇教學文章,輔導100個特長學生。用100次勇氣征服課堂,夠了。

3.做踏地而行的教師

在我看來,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一定是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個踏地而行的教師一定是個願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師。教育本無所謂驚天動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為一名教師,你每天做的大抵是這樣一些小事:

早上到學校,進班級,看看學生是否到齊了,誰沒來,是什麼原因。

收上家庭作業,誰沒及及時交,為什麼。

批改作業,誰錯了,為什麼錯了。

晨讀開始,儘管有學生組織,但還是去看一下,學生很認真,笑著表揚一下。

晨會課,可能講個故事,可能回顧上周班級常規管理考核情況。

和學生們一起做操。

要上課了,準備一些教學用具。

下課了,利用課間和幾個學生交談幾句,課堂作業有問題的學生,此時也需要點撥一下。

到辦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寫。

有了點時間,想想明天的課怎樣上,或者備下一堂課,情況好的時候,辦公室的幾個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氣事。

中午可能會有學生吵架,需要你去調解。

批改課堂作業,一邊批改一邊記錄錯誤的和優秀的案例。

想收集一點試題,佈置家庭作業用。

提醒某幾個學生,回家別忘了寫作業,有不會的,可以打電話給老師,叮囑學生明天有冷空氣,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無非就是做這樣的小事。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教師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這樣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個把這樣的小事做好的教師,就是中國教育的脊樑,大家一起來把這樣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國教育的大事做得讓政府放心,讓老百姓滿意。

當你盡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時,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說純粹指向於分數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於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

老師們,你不妨回憶一下,印象中老師對你留下的永不磨滅的東西,就是那些不經意間的小事:一次簡短平和的談話、一個舉動、一個眼神、一個期望、一個微笑,其間飽含著教師濃濃的真情,傳遞出師生間短距離心靈交流的火花。經由這些小事,教育進入人的心靈,持續影響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這樣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處理好,就是教育藝術。經常有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怎樣把這小事處理好?是不是習慣性地提醒一下:“開小差的同學,請注意了。”

你細想沒有,這個學生不專心聽講,和那個學生不專心聽講的原因一樣嗎?是因為他以前的知識脫節了,無法聽懂而不聽?是因為他遇到了傷心事、煩惱事而無法靜下心來聽?是因為他早就預習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沒必要聽?是因為從來就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他不喜歡這個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功課?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是因為教學進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維的快樂?是因為教師的某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話語刺傷他的自尊,以此來反抗?是因為他身體不好而無法靜下心來聽?……

能這樣思考和實踐的老師,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師;能把這樣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師,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學研究。當前教育科研為什麼那麼浮誇,課題研究為什麼受到那麼多的指責和批評?因為課題研究往往省略了過程中的小事,那些掛在檔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計畫”“總結”之類的大事,過程中那些一小步一個小腳印的腳踏實地的事兒,沒人去做,到最後,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沒有生命的塑膠花。

年輕的老師們,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等著我們去做,世上等我們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一個真正做大事的人,當他做大事的時候,一定會覺得像做一件小事,舉重若輕,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應有的風範。而這樣一種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積累而成。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體系的片段或細節,每天你微笑著對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腦袋,每天你都和孩子親密地接觸一下,每天你都準備好了去上課,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樣,每天你都記下教育的軌跡,每天你都做著這些小事,幾年後,你將肩負起學校的一些管理與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順理成章的了。

4.做沒有藉口的教師

20年前柏楊說中國人的醜陋之一,是喜歡滿世界找藉口。20年後的今天,藉口文化依然在不少年輕教師身上盛行。教育中,他們不願花一點力氣,不想盡可能地做善、做美;馬馬虎虎地做,只求“做”了,出現問題,只顧找藉口開脫。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人生價值的存在。對工作,一沒信心,二沒熱情,能躲則躲,能敷衍則敷衍,對得起工資卡上的工資是他們最大的工作動力。他們從來不想,是否對得起學生,是否對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對得起來之不易的人的一生,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關懷。

老師們,對於一個有見地的管理者來說,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種解釋,而是你的行動,具有實效性的行動。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幹好,就會發現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較哪一種方法更經濟更有效。同樣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這就是俗話說的“歪理十八條”,歪理,聽起來還像蠻有點理似的。

都說教師工作是碗良心飯。一個教師如果養成做事找藉口的習慣,實際上就是教育良知的削減、消亡的行為表現。當前教師經常使用的藉口有:

“學生基礎太差了……”在今天,教學成績無疑是學校生存的生命線。教學品質簡化、異化為分數的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一些年輕老師的教學品質不高,就抱怨學生的基礎差,抱怨家長這不管那不管。基礎差的學生永遠存在,教師的一個重要勞動,就是盡可能地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發展。

“我忙不過來啊……”對於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來說,教師工作的確很忙。但現實恰恰是,越是有責任心、教育責任感強的教師,越不會以一個“忙”字來推諉工作。倒是那些責任心不強,把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簡縮成三兩小時的人,大叫其“忙”。

“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務僅僅落在班主任身上,這是教育的悲哀。老師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學科的教學。中國教育要分數,這沒什麼好多說的。但不要忘了,在排名考試中,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考試高手是不現實的。每一個教師都是潛在的“班主任”,都應在學生的“人”的成長上負起必要的責任。

“這個事我做不了……”還沒有做,怎麼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這樣的鍛煉機會,以使自己“行”起來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勇氣,失去勇氣也就失去了一切。一個人不能只做自己經驗範圍以內的事情,要習慣去做帶有幾分挑戰性的事情。不然會永遠活在害怕裡,也永遠活在沒出息裡。

人為什麼要藉口,要麼是懶惰、貪圖安逸,要麼是給自己找臺階,這樣,人的潛能就不能在一種無路可退的情況得到開發。斷絕退路,拒絕藉口,因為藉口對人的成長,就像惡狼對羊群的威脅。

任何藉口都無法解決哪怕是一點點實質性問題,藉口只會使人習慣拖延,習慣推卸責任,習慣轉嫁過失,習慣損害他人利益,你說,這樣的人能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成為學校乃至教育的中堅力量嗎?一個人如果常常對領導找藉口,自圓其說,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時候,潛意識的第一反應是“不做”或“做不好”的藉口,時時處處寬容自己,寬容到最後,只剩下懶惰、自私和一事無成,這種危險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致你的人生於灰暗境地。

年輕的老師,你是否已經被“藉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麼請你趕快醫治。送你一個藥方:設立“無藉口月”。從這個月的這一天起,無論什麼事情,你都及時地想盡辦法把它完成,實在完成不了,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誠懇地對領導說:“我沒做好,我將努力”,而不是搜腸刮肚地找藉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麼出現問題時,也請你將責任放在自己身上,這樣做,你並不會損失什麼,相反,你將獲得很多,你將獲得責任感,你將獲得信任感,你將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又因為你主動承擔責任,所以你會主動去補救,從而你又將獲得成長的動力。年輕的老師們,對藉口說“不”吧,面對學校的各種事務,請你果斷地收起藉口,你說:

“好的,我馬上去做……”領導找你做事是對你的信任,你沒有理由拒絕,況且,領導叫你做這個事情,是相信你有這個能力。不要給自己任何思考藉口的機會,答應下來,再想具體的方法和辦法,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想藉口上。

“好,我會盡力而為。”當你向大家說出“盡力而為”的時候,一方面能獲得領導的好感,另一方面也會給自己一種壓力:如果我“盡力而為”了還不能把事情做好,那麼將給大家留怎樣的印象?年輕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節,做事要學會“盡力而為”。

“這個事情我來做”。“只做領導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領導分配的任務”的人很多,主動出來做事的人很少。這個世界上永遠缺少主動的人,主動的人永遠值得欣賞和尊敬,他們是成功一族的後備軍。“這個事情我來做”的人,走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哪怕是把辦公室的地板拖乾淨,哪怕是去搬純淨水,哪怕是將紙簍裡的垃圾倒掉。

“行,事在人為”。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一些你看來頭疼的事情,在有經驗的老師眼裡可能是一件並不難辦的事;一個在你看來很費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經驗的教師的幫助下,可能一點就通了;一個令你傷神的課堂設計,在教學技術高超的教師那兒,一下子就化繁為簡了。只要善於學習和請教,教育的事准能辦好。

收起藉口,你同事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領導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學生說你變了;收起藉口,你發現自己真的變了……

5.做遠離安逸的教師

在絕境和安逸面前我們會選擇什麼?是的,我們大都會選擇安逸,卻不知安逸了,也就退化了,駐足不前了。想想真是這樣,學校要參加某公開課活動,要派人上公開課,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後某人去了,大家覺得這人真是倒楣,我可以解脫了。要參加某教育教學研討活動,學校要有教師代表發言,你推她,她推他,推來推去,敲定了一個人,這人困苦了好一陣子。這麼苦累了三五載,當年那個黃毛小子或丫頭,居然從人群中冒出來了,成了名副其實的佼佼者。

我們這兒有句俗語,叫“小時苦不是苦,老了苦真是苦”,年輕的時候吃點苦不算苦,而是一種錘煉,一種成長,錯失這個生命最結實最富耐力的季節,人就長不大了,成不了業了;老了,再切己體驗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的涵義。生命到蠟燭的盡頭,想奮鬥也不成了,沒有耐力,沒有火熱、激情四射的軀體做物質保證了,這種晚年悔恨與淒苦輾轉心頭,其苦莫名。

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說:“艱難困苦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難的開始。”教育工作彈性很大,一天的工作量,用三五個小時能做,用8個小時能做,用12小時也可以做,你選擇安逸的三五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嚴厲的懲罰;你選擇10小時甚至12小時,時間會給你帶來最溫馨的獎勵。現在有的老師說我當不了一線教師,退做二線教師;做不了二線教師,我轉個職工崗吧,看圖書室,也很舒服。這種人生總讓人想起熊貓不吃肉吃草,不吃草吃竹子……

生物學家做過實驗,同種生物放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一種是非常舒適的環境,一種是要通過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環境,最後的結果永遠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卻過得非常快樂而且長壽。人也一樣,凡是那些在艱苦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都是比較堅強、有活力並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舒適安逸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通常都沒什麼出息。

在今天,特別是獨生子女一代的青年教師,結婚前,父母幾乎解決了一切問題,過著比較安逸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我一直有點杞人憂天,擔憂這種幸福生活是否會過分地使人滋生安逸的病毒?因此,我總想呼喚:年輕的你,請從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懶惰中走出來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將來;你怕吃苦,到頭來吃一輩子的苦。不怕吃苦的人,其實最多吃半輩子的苦。不! 晚年的時候,回過頭看自己那段奮鬥的歲月,你會發現,那段吃苦的日子,才是人生最有滋味的日子。

6.做耐得住寂寞的教師

青年教師的成長,大都離不開各級各類的教育評比。應該說,在競賽中錘煉青年教師,讓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是好事。辯證法告訴我們,好事也會帶來壞現象。論文請人捉刀、賽課請人設計、通過關係籠絡評委的事情,真實地存在于現實,並且,這種不公正、不公平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繼續下去。

我只想對年輕的你說,請你不要羡慕這種捷徑式的“成功”,“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走了這條虛浮之路的人付出的代價是浮誇和虛腫,患上這種病的人,註定行而不遠,註定不會成為腳踏實地的人的對手。

很多走了捷徑的教師,實際上是踩在了“榮譽”的高蹺上,看似高了、大了,其實再也跑不起來了。像游泳,只有靠自己遊出水面的人,才是真正會游泳的人,那些依靠救生圈在水面上“自由”嬉戲的人,身邊實際上潛藏著巨大的危險。靠自己的力量成長起來的人,才真正能走向成功的輝煌。錢可以給,資金可以借,教育是學問,是研究,學問和研究無法借,也無法給。借助外在力量成長的人,沒有屬於自己的真實高度的人,就像纏繞著樹爬高的藤,一旦樹倒,藤只能摔倒地面,趴在地上。

我知道,青年人總急著想開花、結果,想叫人欣賞其光彩動人,那麼請與我一起來感悟“農夫種樹”的故事吧。農夫在地裡種下兩粒種子,長出兩棵樹苗。第一棵樹決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它拼命從地下吸收養料,儲備起來,滋潤每一枝樹幹,盤算著怎樣向上生長。另一棵樹,也拼命地從地下吸取養料,打算早點開花結果,它做到了,農夫很欣賞它,經常澆灌它。

時光飛逝,那棵久不開花的大樹,身強體壯,養分充足,結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實,而那棵過早開花的樹,由於還未成熟便承擔起開花結果的任務,三兩年後,結出的果,又小又澀,老農用斧頭將它砍倒,當柴燒了。

年輕的老師們,成功是要講究儲備的。真正的成功路遙遠而艱辛,只有儲備充足,走的路才遠,勝算的把握才大。如果沒有儲備足夠的饅頭與衣物,或許走到半路,你就會餓死、凍死。人的成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是艱辛的,是一個人勤奮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能力幹出一番周圍人認可的成績,並獲得大家尊重的過程。誰都無法跳躍“艱辛”。

如果你想跳過這個“艱辛”,你得到的,最多是表面的尊重,背後卻是不屑和鄙夷。用自己的力量成長,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艱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一個真正的教師,他會沉浸在別人以為的寂寞無聊中,樂此不疲,像周國平所說的“豐富的安靜”。在我看來,不管是太空年代,還是新新人類時代,教育都要拒絕浮躁,都要靜下心來,任何虛浮的行為,只能導致教育的失誤乃至失敗。

一個人的成長必須要耐得住寂寞,學會享受寂寞,這樣才能把基礎打好,就像那座能鳥瞰全臺北的新光摩天大樓,在它落成之前,人們都覺得奇怪,怎麼一直在打地基呀。這個地基整整打了1年,才有了摩天大樓。

成長需要忍耐,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到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的榮耀,但是,又有多少人看到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與寂寞呢?

7.做永不放棄的教師

1948年,邱吉爾應邀在牛津大學舉辦的主題為“成功秘訣”的講座上發言。演講那天,會場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的記者都到了。邱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鳴般的掌聲,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說完他走下了講臺。會場上沉默一分鐘後,爆發出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邱吉爾的演講簡短但發人深省。人的追求,起初激情洋溢,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結果成功,錦上添花的支持者會有很多。最難的,是中間那段奮鬥,那段需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的堅忍歲月。

這段日子,確實會有很多迷惘,很多困難,很多意外,但很多時候,不是走向成功的路異常泥濘、艱辛,而是我們自以為走不過去了,以為前面那個困難大得難以想像——不錯,前進路上的很多困難,正是從我們心裡生出來的,這把心裡的鎖,把我們鎖得透不過氣來,把我們鎖得心力交瘁——從而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

其實,那個困難只是個氣球,看起來很大,只要你走過去,它就會被你呼嘯而來的風給吹跑了。你要堅信,所有困難加起來,都不如我們“人”能夠想出來的克服困難的辦法多。

年輕的老師們,請不要放棄,不要在5年內放棄。朝著奮鬥的目標,堅持做上5年,你一定會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你要知道,美國總統的一屆任期只有4年,我們國家總理的一個任期,也只有5年。說得直白點,一個老想管全世界的美國,總統想做出點讓公民認可的事業來,也只給4年的時間;一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國,總理想要做得有起色,也只看5年。

我們教一門功課,帶一個班級,認真地堅持做上5年,研究上5年,一定能夠出成績。這5年裡,你也可以選擇某個內容,作為教育教學上的一個點進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隊活動,或是班集體建設,或是晨會課,或是和後進學生的談話,等等;如果你是一位語文老師,你可以研究閱讀教學,或是研究作文教學,或是研究課外閱讀,或是研究寫字教學,或是研究識字教學,或是研究提前讀寫,等等。

先把這一個點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來,再遷移或拓展。我想再次請你記住的是,這5年裡,不管發生怎樣的困難,你都要“決不、決不、決不放棄”。5年,並不是很長。我堅信,5年能給你帶來一個全新的教育人生。

8.做超越失敗的教師

任何人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個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的人,一個沒有經受失敗煎熬和挫折折磨的人,不可能具備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個沒有優良心理素質的人,不可能經得起漫長人生路上的各種壓力和考驗。而心理承受力是在失敗的不斷搓揉中誕生、增強的,就像麵粉要揉成具有韌性和柔性的麵團,放上水後捏,捏一遍兩遍不行,再捏,再揉,捏上百遍,揉上千遍,它就不散並且有韌勁了。

你看到教育界的名師、大師在大型課堂教學觀摩會上,沒有絲毫緊張與慌亂,談笑風生間,妙語連珠裡,課堂在眾人欽佩的眼神中餘音繞梁。但是如果你有機會走近他們,如果你能深入瞭解他們,我相信,每一位名師都歷經過失敗的痛苦的搓揉的。

小語界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屢次提起年輕時上的一堂公開課,那節課是學校隆重推出的,邀請了三省一市的專家和領導,但他上砸了,砸到自己都不知道怎樣走出教室。但是這失敗帶給他很多教益,暴露出的問題,讓他真實地、徹底地瞭解了自己,失敗讓他拿出了從零開始的勇氣,失敗讓他靜下心來沉浸到再研究中去。每次談及經歷,薛老師都會說起那次失敗。毫不誇張地說,每一個成功者的腳下,都有失敗的基石墊著,他們之所以偉岸,是因為他們站在了那些我們不願意站的失敗的基石上。我們看到他們成功的風光,而他們腳下,曾經和你我一樣,泥濘不堪。

是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們在失敗的熔爐裡冶煉了,因為他們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困境,因為他們懂得困境後的“5分鐘”就是光明和溫暖。

年輕的老師們,一個沒有歷經失敗的熔爐考驗和錘煉的人,即使獲得成功,那也難逃“偶然”之說,難逃最終的低落和失敗。此刻或許你正為一次賽課的失敗而痛苦,或為自己的一項教改實驗沒有取得相應的成效而懊悔,或許你的教學論文評比又名落孫山,或許你帶的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那麼你要知道,這是上蒼對一個成功者必然的垂青,這是讓你在考驗中獲得優秀的心理承受能力啊,跨過這一道坎,你將處變不驚,你將從容優雅。

失敗與傷害是如此正常,因此,年輕的老師們,失敗面前,全世界都可以指責你,唯獨你不要指責自己;全世界都可以放棄你,唯獨你不可以放棄自己。用失敗懲罰自己,到最後會把所有自信摧毀,會對以後的教育人生的追求抱著無所謂乃至麻木的態度,這是最可怕的懲罰。這種懲罰將使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從優秀人生的大部隊中淘汰出來,陷入人生真正的可怕困境。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經受何種失敗,你不會貶值,只會升值。因為你已收穫失敗。成功帶給人的是榮譽——人是很容易在榮譽面前失去方向和繼續前進的勇氣的動物,唯有失敗,真正給人帶來進步的思索。不管此刻的你或未來的你將遭遇怎樣的失敗,請你記住,你沒有貶值,在這些磨練中你已得到升值,只是這些價值,目前還沒有適當的方式和機會展露出來,它需要在下一輪的實踐中給你驚喜。

9.做挑戰自我的教師

有位年輕的老教師找我。他30出頭,卻已有十多年教齡。他感慨地說,像他這種年齡做教師沒戲唱了,35歲即在眼前,一過這線,轉人中年教師隊伍,什麼教育教學評比都將與之無緣,教育人生從此平淡而過。我理解其感慨。

很多地方把培養目標鎖定在剛出道三五年的青年教師裡,之後大都由教師自生自滅。那位年輕的“老教師”的感慨也是出於這種管理上的缺陷發出的。但我認為,重要的是主觀。有位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35歲後才轉行教語文,但他取得的成績是99%以上的、一入行就教語文的老師無法比的。內因決定外因。

35歲左右的年輕的“老教師”,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社會經驗,家庭生活也較穩定,不用談戀愛也不必給孩子換尿布,進入一個相對清閒的狀態。而“清閒”,正是消磨人奮鬥志向和勇氣的殺手。就像找我的那位年輕的“老教師”,他說“沒戲唱”,只是為自己進一步心安理得地“清閒”下去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35歲對眾多的人(當然包括教師)來說是一個年齡的隘口。這個時候能振奮起來的人,將使教育人生成為一種自我實現。

我對那位年輕的老教師說,如果你不滿足於生命現狀,那麼請不要用“年齡大了”來做無謂的托詞;如果不嘗試著去改變就永遠無法改變,而一個人下定決心改變,則什麼時候起步都不嫌晚;一個人下定決心要做成一些事,則什麼人都將為你閃道開行。被動等待,總會落空,只有主動追求才會成功。

我們無法改變整個教育的大環境,但是,正像一位知名人士說的,“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一項發現是,人可以經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那麼就讓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吧。

我願意坦陳我的教育經歷:教了10年書,我才在本地區獲了一個賽課獎,而這個獎很多青年老師出道三四年就獲得了,我就想,就當減去十年吧,那我不就是一出道就獲獎了。一個一出道就能獲此獎的教師,將來一定不會太平庸。26歲那年,我發表了第一篇“豆腐乾”,這同樣不值得炫耀,出色的年輕老師那個年齡已發表好多了,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16歲,16歲能發表教育文章,天賦不錯呀。32歲那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書,這個年齡出書也很普通,我就想,減去十年吧,就當22歲,22歲能出版專著,該是個有前途的青年吧。又想,一個22歲能出書的青年教師,努力到44歲,一定能做出點成績吧,而到那時,再加回那十年,也不過54歲,54歲能做出點事來,人生沒白活呀!要知道多少人從朝氣蓬勃到白髮蒼蒼,一無所獲。

因此我要說,如果你今天是30歲,不妨看作是20歲,如果是38歲,不妨看作是28歲。人定勝天,從某種意義上講,倦怠期只是一個定義,書上的定義,它只是一種善意的警告,警告我們要喚醒心靈深處的教育激情,把教育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充實些。

年輕的老師們,不管你有沒有過倦怠期、是否處於倦怠期,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該有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它使我們的教育生命同青春一樣熱血沸騰、輕舞飛揚;一個善待教育的教師,才是一個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師——要知道,我們的生命,已經註定和教育血脈相連;要知道,一個人活著總要對人生對生命有一個交代,一群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這個學校就非常可怕;一個民族的教師如果迷迷惘惘,那麼可怕的將是整個國家。

|編輯:校長派

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