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關注」一位“守燈人”的困頓和希冀

——訪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淄博市花燈協會會長 張向仁

□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掌中淄博

記者張曉軍 劉鑫

1月3日, 元旦剛過。 北風呼嘯, 天寒地凍。

離玉黛湖生態鄉村莊園西南門不遠的幾個大型庫房, 是2018淄博花燈藝術節的主力製作車間。 臘月二十三淄博花燈“上燈”的日子愈發臨近, 天剛濛濛亮, 69歲的張向仁便來到了這裡。 車間內形態迥異的各式花燈色彩奪目, 切割機、電焊機的雜訊此起彼伏, 張向仁穿梭其中, 不時停下來給製作工人一些指導。 只有與花燈相伴, 張向仁才覺得找回了自己。

張向仁紮淄博花燈已有50個年頭,

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淄博花燈的第五代傳人, 更是花燈愛好者心中的“男神”老師。 在“守燈人”張向仁這裡, 一盞盞花燈, 講起來都是故事, 照亮的都是非遺文化的傳承。 困頓和希冀, 百般滋味, 自此流露。

一個艱苦的開始

從編插門簾走進花燈世界

在略顯逼仄的辦公室稍稍坐定, 這位儒雅的花燈藝人便打開了話匣子。 張向仁1949年出生於博山, 受當地陶瓷、琉璃文化的薰陶, 他自小頗有藝術功底, 10歲便做出了人生中第一盞花燈。

“小時候過年家家戶戶紮花燈, 處處火樹銀花。 我當時連什麼叫工藝美術都不知道, 但看到街頭巷尾那些漂亮的燈籠, 只是下定決心把那些‘驚豔’了自己的燈做好。 ”張向仁告訴記者, 受當時物質條件所限, 他手頭的材料只有一副破門簾子和一些碎布。 即便如此, 他還是樂此不疲。 小心翼翼地搭好骨架, 再裱糊上綢布, 天色漸黑時把平日裡不舍的用的蠟燭點上, 去找夥伴們炫耀。 如今回顧起來, 張向仁心裡依舊有些濕潤。

1976年, 張向仁來到張店, 供職於大成農藥廠, 領導看到這個毛頭小夥會拉二胡, 美術功底也不錯, 便把他安排到工會負責文化。 當時的淄博, 盛行工廠做彩車, 他開始接觸到傳統的淄博花燈和扮玩, 一直到退休、再被返聘, 張向仁的生活始終和花燈“綁定”在一起。

就花燈製作來說, 大體經過四道工序, 首先需要美工設計圖樣, 其次鉗工按照圖樣裁剪鐵絲鋼條, 然後電焊工進行焊接, 最後由裱糊工佈局燈泡並且裝飾燈的外表。 製作花燈的工種也就依序分為了美工、鉗工、電焊工和裱糊工。 而張向仁就是從美工做起的, 因為從小就耳濡目染, 所以學的也快, 學會設計圖案之後, 要接著學做鉗工、電焊工和裱糊工。

“用不了幾年,

這一套程式走下來, 就把花燈整個的製作流程學會了。 接下來就可以指導其他的人, 帶著他們做。 ”張向仁回憶道, “製作彩燈最難的部分是把控造型, 其中對花燈骨架的紮制要求尤其高。 此外, 我們還要與時俱進, 不斷開發出新的造型, 新的創意。 ”

一個意外的現實

從花燈甲天下到發展乏力

淄博花燈會建國後燈會一度中斷, 1986年正式恢復。 張向仁彼時已經成長為一名現場的管理人員, 不僅負責花燈整個的製作流程, 而且也在盯著現場指導花燈的安裝, 才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每到過年, 就是我們最忙的時候。 製作花燈先要趴在地上, 用粉筆勾勒出花燈造型的輪廓。 ”據張向仁介紹, “每一組花燈製作前期, 都要畫出與原型大小一致的三維模型圖, 確保鋼筋模型更好地焊接。 當時都是露天工作, 颳風下雪也不中斷, 加班到淩晨更是家常便飯。 值得慶倖的是, 那時候國企支援, 物料、人力充足, 我們沒有後顧之憂。 ”

正是有一大批張向仁這樣的手工藝人的存在,當時的淄博花燈逐漸走向輝煌,有了“淄博花燈甲天下”的美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正月十五,晚6點到10點。這4個小時,在很多淄博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每年元宵節,張店中心路(原三馬路)上,浩浩蕩蕩的花燈車長隊把整條街輝映得燈火闌珊。

至此,慢慢形成了“南有自貢恐龍燈、北有哈市冰雪燈、東有淄博鬧花燈”三足鼎立的格局。2000年淄博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花燈)之鄉,2014年淄博花燈會更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進入新世紀,“淄博花燈甲天下”的美譽,卻難掩花燈藝人流失、古老技藝式微、產業發展乏力的現實。多年來,淄博花燈的製作、展示、傳承還一直沿襲著傳統模式,沒有找到實現產業化的可行路徑。

張向仁點出了癥結所在,一是花燈的季節性很強,僅在春節期間熱鬧紅火,利潤兌現期短暫;二是花燈藝人均是手工化與家庭式操作,難以擴大產業規模;三是老一輩的花燈製作者又相繼去世,很多傳統的、經典的製作工藝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挖掘、整理和搶救,面臨失傳。

淄博花燈會保護傳承面臨的困境日益嚴重,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一種信念的驅使

堅持做著花燈的“衛道者”

淄博花燈的產業化被社會各界期盼多年,張向仁作為省內花燈唯一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屢屢向文化部門進言。但靠這樣的民間藝人自己,顯然無法完成技術升級、集約生產、品牌建設等一系列資本化運作。

令張向仁感到振奮的是,近年來有民間資本開始不再過分計較得失,勇敢挑起了非遺傳承的重擔。2016年,玉黛湖生態鄉村莊園向前一步,捅破一層燈紙,接過了遇冷多年的花燈節。一方面玉黛湖整合民間藝人和小型作坊,致力打造現代化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鏈條;同時打出品牌拓展市場,主辦承辦大型燈會燈展,藝人們的優秀作品得以展示;還以燈會文化為載體,帶動商業、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最終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淄博玉黛湖生態鄉村莊園有限公司董事長郝博打造的花燈節平臺拯救了花燈的未來,也煥發起了淄博花燈新的生命力。同時,淄博花燈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大力扶持,從戰略層面統一規劃、協調管理。”張向仁對即將到來的2018淄博花燈藝術節更是充滿期待,“在張店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玉黛湖的精心打造下,本屆花燈節將成為中國最好的花燈節之一,屆時玉黛湖將再現遊人如海、萬燈齊明的熱鬧景象。”

每個“非遺”專案都面臨著“傳承”問題,張向仁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指出,傳承的過程裡,需要有資金保障和各方支援,需要今天的年輕人靜下心來鑽研,但更難的還是跳出“思維定式”。

“‘傳’,是老師教的東西。‘承’,是把自己領悟的加進去。”張向仁說,“我從不認為民間傳統工藝的路很窄,相反我覺得很寬。我現在已經有了十五六個徒弟,叮囑他們最多的是要多創新,把現代理念為我所用,不然就會被淘汰。”

在結束採訪的時候,記者問張向仁,既然花燈工藝如此辛苦,是什麼讓他能一直堅持到現在呢?張向仁笑著說,就是憑著要證明“淄博並不是文化沙漠”的信念在堅持。

緣于這一種信念的驅使,張向仁堅持做著自身領域上的“衛道者”,希望能將花燈的技藝傳承下去。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張向仁”湧現出來,那時候,“淄博花燈”就不再只是一張單薄的“城市名片”,而是打造文化名城的一道旗幟。

編輯:孫郅凱

正是有一大批張向仁這樣的手工藝人的存在,當時的淄博花燈逐漸走向輝煌,有了“淄博花燈甲天下”的美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正月十五,晚6點到10點。這4個小時,在很多淄博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每年元宵節,張店中心路(原三馬路)上,浩浩蕩蕩的花燈車長隊把整條街輝映得燈火闌珊。

至此,慢慢形成了“南有自貢恐龍燈、北有哈市冰雪燈、東有淄博鬧花燈”三足鼎立的格局。2000年淄博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花燈)之鄉,2014年淄博花燈會更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進入新世紀,“淄博花燈甲天下”的美譽,卻難掩花燈藝人流失、古老技藝式微、產業發展乏力的現實。多年來,淄博花燈的製作、展示、傳承還一直沿襲著傳統模式,沒有找到實現產業化的可行路徑。

張向仁點出了癥結所在,一是花燈的季節性很強,僅在春節期間熱鬧紅火,利潤兌現期短暫;二是花燈藝人均是手工化與家庭式操作,難以擴大產業規模;三是老一輩的花燈製作者又相繼去世,很多傳統的、經典的製作工藝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挖掘、整理和搶救,面臨失傳。

淄博花燈會保護傳承面臨的困境日益嚴重,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一種信念的驅使

堅持做著花燈的“衛道者”

淄博花燈的產業化被社會各界期盼多年,張向仁作為省內花燈唯一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屢屢向文化部門進言。但靠這樣的民間藝人自己,顯然無法完成技術升級、集約生產、品牌建設等一系列資本化運作。

令張向仁感到振奮的是,近年來有民間資本開始不再過分計較得失,勇敢挑起了非遺傳承的重擔。2016年,玉黛湖生態鄉村莊園向前一步,捅破一層燈紙,接過了遇冷多年的花燈節。一方面玉黛湖整合民間藝人和小型作坊,致力打造現代化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鏈條;同時打出品牌拓展市場,主辦承辦大型燈會燈展,藝人們的優秀作品得以展示;還以燈會文化為載體,帶動商業、旅遊業、服務業的發展,最終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淄博玉黛湖生態鄉村莊園有限公司董事長郝博打造的花燈節平臺拯救了花燈的未來,也煥發起了淄博花燈新的生命力。同時,淄博花燈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大力扶持,從戰略層面統一規劃、協調管理。”張向仁對即將到來的2018淄博花燈藝術節更是充滿期待,“在張店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玉黛湖的精心打造下,本屆花燈節將成為中國最好的花燈節之一,屆時玉黛湖將再現遊人如海、萬燈齊明的熱鬧景象。”

每個“非遺”專案都面臨著“傳承”問題,張向仁對此有自己的理解。他指出,傳承的過程裡,需要有資金保障和各方支援,需要今天的年輕人靜下心來鑽研,但更難的還是跳出“思維定式”。

“‘傳’,是老師教的東西。‘承’,是把自己領悟的加進去。”張向仁說,“我從不認為民間傳統工藝的路很窄,相反我覺得很寬。我現在已經有了十五六個徒弟,叮囑他們最多的是要多創新,把現代理念為我所用,不然就會被淘汰。”

在結束採訪的時候,記者問張向仁,既然花燈工藝如此辛苦,是什麼讓他能一直堅持到現在呢?張向仁笑著說,就是憑著要證明“淄博並不是文化沙漠”的信念在堅持。

緣于這一種信念的驅使,張向仁堅持做著自身領域上的“衛道者”,希望能將花燈的技藝傳承下去。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張向仁”湧現出來,那時候,“淄博花燈”就不再只是一張單薄的“城市名片”,而是打造文化名城的一道旗幟。

編輯:孫郅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