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首部人工智慧配音紀錄片22日開播 講述創新背後的鮮活故事!

當各種黑科技聽起來還只是傳說時, 紀錄片這個向來被視為“陽春白雪”的文化領地, 卻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場”。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由中央電視臺和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攝製, 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制, 集合了國內優秀的紀錄片創作人員, 打造而成的紀錄片《創新中國》, 今日在北京舉行首映式暨“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 該片關注最前沿科學突破, 聚焦最新潮科技熱點, 用鮮活故事記錄了當下中國的偉大創新實踐。

首映儀式現場, 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甯、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金海、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總裁岳川江等嘉賓共同啟動了“創新引領中國”媒體行動。

圖片 | 與會領導嘉賓合照

這部即將於1月22日晚21:20, 在深圳衛視震撼播出的紀錄片《創新中國》, 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慧模擬人聲完成配音的大型紀錄片, 該片緊扣“創新中國”的宏大主題, 將關注的焦點投向我國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 投向資訊、能源、製造、生命、空間以及海洋等深具影響的領域, 投向華龍一號、上海光源、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國家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和國際領先科技創新成果。

該片採用國內外相關機構、人士的調查和報導, 講述了中國創新在全球的定位, 展現中國在當前技術革命浪潮中的大國風範和責任感。

見證“奇跡” 全球首部用人工智慧配音的紀錄片即將上線

“用事實說話, 焦點訪談”, 這段深沉雄厚、氣勢不凡的聲音是很多人歲月記憶中的一部分。 聲音的主人叫李易, 我國著名播音員、配音演員、語言藝術家, 曾為《再說長江》、《大明宮》、《美麗中國》、《人類星球》、《遷徙的鳥》等多部紀錄片及影視作品配音, 業內享譽極高。 但這位優秀的播音員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 享年50歲。

很多人懷念李易老師以及他的聲音, 特別是紀錄片導演。

《創新中國》總導演史岩就是其中之一, 當他在考慮節目配音員人選時, 反復思量仍覺得李易是最適合的, 然而斯人已逝, 無力回天。 但一次特殊的機緣也因此造就。

《創新中國》是一部關注中國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節目, 節目組曾花了半年時間, 在浩如煙海的科技創新項目中進行篩選, 可以說對國內高科技的“行情”瞭若指掌。 語音辨識技術作為人工智慧的一部分, 中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該片專門為此拍攝和製作了一個段落。 總導演史岩因此“靈機一動”, 想到一個點子:能不能用人工智慧技術模擬李易的聲音?

科研人員得知這個點子後, 也感到這是一次優化演算法、提升人工智慧水準的機會,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但後面經歷的磨難是大家都沒想到的。 為此, 從人工智慧工程師到導演和音樂編輯, 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日夜加班, 不斷改進, 才有了今天的精彩表現。

圖片 | 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

首映式現場還播放了一段李易老師生前的作品和《創新中國》中人工智慧模擬的聲音進行對比, 這讓十分瞭解李易的李瑞英和朱軍等“國臉”直呼“嚇人”,紛紛表示基本聽不出差別,體育頻道主播沙桐更表示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受到了威脅。

製片人劉穎和徐歡表示,這不只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而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出於對這個核心理念的堅持,與以往首映式不同的是,這次首映式不僅為節目本身進行宣介,還延展出豐富的內容,希望大眾關注中國的創新實踐和創新努力,呼籲全社會愛護創新者,弘揚創新精神。

講好創新故事 讓科學和藝術結緣

從發佈會上首次曝光的節目宣傳片可以看出,《創新中國》不僅呈現出中國創新實踐的宏偉與浩大,還將鏡頭對準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據導演組透露,這部片子通過具體、生動的故事,來呈現主題。

“講好創新故事”幾乎成了劇組的口號,而這並非易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紀錄片在國內還是首次嘗試,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只能靠創作組自己摸索。製片人劉穎表示,每個故事改七八遍甚至十幾遍,都是很正常的。有些年輕導演因為不堪重負而哭了鼻子。

圖片 | 《創新中國》主創團隊

“創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激動人心,”總導演史岩說:“我們通過製作《創新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新者的艱辛。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我們要向科學致敬,向科學精神致敬。”

製片人徐歡透露,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充滿了“坎坷”和“磨折”,而這些戲劇性並非刻意為之,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大科技專案的非凡歷程展現出來,是對所有創作人員的考驗。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江濤也表示,這是科技向藝術的致敬。

“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可以擴展成為一個系列片,”總導演史岩說:“現在我們才發現,科技領域的故事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導演關注這個領域,去拍攝和展現當代中國的創新故事。”

正因為這個心願,今天舉辦的活動特意邀請了很多科研人員參加,包括在節目中出現的一些重要“角色”。

暢談科技改變生活 靈感與腦洞齊飛

納米發電機的發明者王中林院士、幾十年致力於改造鹽鹼地的歐陽竹、火箭發動機的設計人員陳建華、“人造小太陽”聚變裝置實驗運行的總負責人龔先祖……這些科研人員在公眾視野中很少出現,他們所從事的研究距離普通人看似遙遠,但一旦成功,卻將改寫我們的生活。“納米發電”雖然還在試驗階段,但已經製造了驚喜,它可能改變我們獲取能源的途徑;“人造小太陽”則是模擬太陽的聚變原理,可以釋放出極其驚人的能量;鹽鹼地的成功改造將在2020年貢獻出100億斤糧食;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則能我們把送往更為遙遠的太空。

圖片 | 主持人和片中主人公對話

據導演組透露,這樣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於他們在遴選時都會感到“痛苦”,每個故事之間都在“爭分奪秒”。這部紀錄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電腦、中國空間站計畫、智慧製造,它們也許在新聞熱點中曾經出現,但背後的細節卻鮮為人知。還有一些人們知之不詳的重大科技進步,比如世界最清潔的火力發電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看清微觀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手術……

所有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學技術資訊,如何將尖端、專業的科技知識轉化為趣味盎然的表達,對創作人員是巨大的挑戰。“不僅要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觀賞的樂趣,而且也希望給觀眾補充科學營養”,執行總導演胡博和史慧說。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確實顯得頗有些“另類”,它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試圖打通這兩個看起來完全相異的領域,讓人們從中獲得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體驗。“這是一次嘗試,”製片人劉穎謙遜地表示:“我們只是先行者。”

清華學霸合唱團縱情高歌,《祖國不會忘記》響徹全場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這是一曲大家耳熟能詳的《祖國不會忘記》,演唱它的是一支平均年齡74歲,最大年齡88歲的合唱團。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又被人稱為“學霸合唱團”,而這首歌的歌詞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些老一輩創新者們的情懷。

圖片 |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現場表演

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合唱團科學家代表程不時在發佈會上說:“創新是人類有生以來就賦予的品質,但容易被後天環境掩蓋,但我們現在的時代要喚醒這種品質”。

除了程不時,還有兩位資深院士也到場為“創新引領中國”的主題助力,他們是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越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兩位德高望重的前輩都表示,中國科技發展需要建立在大眾創新的基礎上,能夠讓這樣的紀錄片進入家家戶戶,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央視繼文化綜藝後發力科技紀錄片,引領探索創新風潮

《創新中國》是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重點紀錄片專案,也是2018年度的開年大片。六集共300分鐘的紀錄片,以具體故事作為講述的載體,既有中科院院士等科技領軍人物對科技發展的探尋,也有普通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機駕駛的故事。該片主創團隊表示,《創新中國》記錄了我國創新發展的壯闊圖景,也充分展現出深圳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的亮點、獨特地位和價值。總導演 史岩表示:“跟深圳的合作非常貼切,尤其深圳是實現了從傳統製造業向高科技轉型的非常典型的城市,我們認為她就是一個創新型的城市,所以,這樣的合作,對體現‘創新中國’的概念是非常好的。”節目將於1月22日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與深圳衛視震撼開播,敬請期待!

圖片 | 出席嘉賓一起將“創新引領中國” 點亮

這讓十分瞭解李易的李瑞英和朱軍等“國臉”直呼“嚇人”,紛紛表示基本聽不出差別,體育頻道主播沙桐更表示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受到了威脅。

製片人劉穎和徐歡表示,這不只是對李易的致敬和懷念,更是對創新精神的最好詮釋。而弘揚創新精神、鼓舞創新者,是《創新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價值觀。正是出於對這個核心理念的堅持,與以往首映式不同的是,這次首映式不僅為節目本身進行宣介,還延展出豐富的內容,希望大眾關注中國的創新實踐和創新努力,呼籲全社會愛護創新者,弘揚創新精神。

講好創新故事 讓科學和藝術結緣

從發佈會上首次曝光的節目宣傳片可以看出,《創新中國》不僅呈現出中國創新實踐的宏偉與浩大,還將鏡頭對準推動中國創新的個體與群像。據導演組透露,這部片子通過具體、生動的故事,來呈現主題。

“講好創新故事”幾乎成了劇組的口號,而這並非易事。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紀錄片在國內還是首次嘗試,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只能靠創作組自己摸索。製片人劉穎表示,每個故事改七八遍甚至十幾遍,都是很正常的。有些年輕導演因為不堪重負而哭了鼻子。

圖片 | 《創新中國》主創團隊

“創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激動人心,”總導演史岩說:“我們通過製作《創新中國》,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創新者的艱辛。有時候,堅持比創意更重要。我們要向科學致敬,向科學精神致敬。”

製片人徐歡透露,片中的每一個故事幾乎都充滿了“坎坷”和“磨折”,而這些戲劇性並非刻意為之,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大科技專案的非凡歷程展現出來,是對所有創作人員的考驗。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江濤也表示,這是科技向藝術的致敬。

“幾乎每一個故事都可以擴展成為一個系列片,”總導演史岩說:“現在我們才發現,科技領域的故事並非人們認為的那樣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紀錄片最好的題材。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導演關注這個領域,去拍攝和展現當代中國的創新故事。”

正因為這個心願,今天舉辦的活動特意邀請了很多科研人員參加,包括在節目中出現的一些重要“角色”。

暢談科技改變生活 靈感與腦洞齊飛

納米發電機的發明者王中林院士、幾十年致力於改造鹽鹼地的歐陽竹、火箭發動機的設計人員陳建華、“人造小太陽”聚變裝置實驗運行的總負責人龔先祖……這些科研人員在公眾視野中很少出現,他們所從事的研究距離普通人看似遙遠,但一旦成功,卻將改寫我們的生活。“納米發電”雖然還在試驗階段,但已經製造了驚喜,它可能改變我們獲取能源的途徑;“人造小太陽”則是模擬太陽的聚變原理,可以釋放出極其驚人的能量;鹽鹼地的成功改造將在2020年貢獻出100億斤糧食;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則能我們把送往更為遙遠的太空。

圖片 | 主持人和片中主人公對話

據導演組透露,這樣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於他們在遴選時都會感到“痛苦”,每個故事之間都在“爭分奪秒”。這部紀錄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電腦、中國空間站計畫、智慧製造,它們也許在新聞熱點中曾經出現,但背後的細節卻鮮為人知。還有一些人們知之不詳的重大科技進步,比如世界最清潔的火力發電廠、神奇的基因編輯技術、能看清微觀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列印距骨植入手術……

所有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學技術資訊,如何將尖端、專業的科技知識轉化為趣味盎然的表達,對創作人員是巨大的挑戰。“不僅要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觀賞的樂趣,而且也希望給觀眾補充科學營養”,執行總導演胡博和史慧說。

實際上,這部紀錄片確實顯得頗有些“另類”,它把科學和藝術結合在一起,試圖打通這兩個看起來完全相異的領域,讓人們從中獲得更為完整和豐富的體驗。“這是一次嘗試,”製片人劉穎謙遜地表示:“我們只是先行者。”

清華學霸合唱團縱情高歌,《祖國不會忘記》響徹全場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這是一曲大家耳熟能詳的《祖國不會忘記》,演唱它的是一支平均年齡74歲,最大年齡88歲的合唱團。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又被人稱為“學霸合唱團”,而這首歌的歌詞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些老一輩創新者們的情懷。

圖片 |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合唱團現場表演

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合唱團科學家代表程不時在發佈會上說:“創新是人類有生以來就賦予的品質,但容易被後天環境掩蓋,但我們現在的時代要喚醒這種品質”。

除了程不時,還有兩位資深院士也到場為“創新引領中國”的主題助力,他們是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越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兩位德高望重的前輩都表示,中國科技發展需要建立在大眾創新的基礎上,能夠讓這樣的紀錄片進入家家戶戶,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

央視繼文化綜藝後發力科技紀錄片,引領探索創新風潮

《創新中國》是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重點紀錄片專案,也是2018年度的開年大片。六集共300分鐘的紀錄片,以具體故事作為講述的載體,既有中科院院士等科技領軍人物對科技發展的探尋,也有普通順豐快遞員學習無人機駕駛的故事。該片主創團隊表示,《創新中國》記錄了我國創新發展的壯闊圖景,也充分展現出深圳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的亮點、獨特地位和價值。總導演 史岩表示:“跟深圳的合作非常貼切,尤其深圳是實現了從傳統製造業向高科技轉型的非常典型的城市,我們認為她就是一個創新型的城市,所以,這樣的合作,對體現‘創新中國’的概念是非常好的。”節目將於1月22日在CCTV-9央視紀錄頻道與深圳衛視震撼開播,敬請期待!

圖片 | 出席嘉賓一起將“創新引領中國” 點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