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決策與抉擇應避免的認知陷阱


我們在感知外部資訊並加以篩選、解釋的過程中, 經常產生錯覺和幻覺, 這將直接影響到決策和判斷的準確性。

在戰略決策過程中, 對事物認知的正確性和客觀性, 對決策的結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正確決策的基礎在於正確認知, 而失敗的決策通常受到個人認知判斷錯誤的影響。

正確認知的前提是個人的感知。

感知是將情境賦予意義的一個過程, 也是人們對外部資訊進行選擇、組織、解釋的過程, 最終形成了個人對外界環境的認知。

由於人們受到生物、生理、智商、情商、動機、價值、需求、情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

在對外部資訊篩選、解釋的過程中產生錯覺和幻覺。

通常的認知錯誤有:

一、高估個人的認知能力

例如, 公司業績不好時, 常常會將其原因歸結為其他人的不積極和缺乏上進心, 以及客觀環境, 而不是歸因於自身對市場把握與解讀能力不夠, 即通常會高估個人的內在因素和動力, 高估自己的能力不利於對事物的認知度的把握。

二、混淆自己所處的位置, 並缺失換位思考

所謂“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一般而言, 行動者, 對自己的行為, 往往強調情境和外部環境的影響, 而觀察者更強調個人內部的歸因和內心活動、內在動力。

比如, 銷售工作, 業務員, 往往對客戶對待自己的態度高度敏感, 但卻很少檢查自己的行為和表現。

而銷售管理者則很少注意客戶對與業務員行為的影響, 注意力集中在觀察業務員的行為評價。

其實, 不同的角色是有其角色所賦予的職責, 但從處理事的角度來看, 這兩種類型在對客觀事物的判斷過程中都有偏差, 因為關注的出發點是人, 而不是事, 這就會出現事做不好, 人也用不好。

三、管中窺豹, 而不自知, 第一印象論

人們通常傾向用一個人身上某一突出的特點來概括這個人的綜合素質和水準, 把這個人的某一特徵變成對這個人的整體評價。

比如我們有時會對一個善於言辭表達和交際的人做出錯誤的判斷, 認定善於表達的人溝通能力一定很強。

在面試中一個漂亮的先生或女士往往會得到面試者的青睞和欣賞,

他們的綜合分數也會很高。

但實際上, 人的長相和人的能力之間並沒有直接的相關關係。

四、不注重本質的外在比較

評價一個人時, 經常會與前後接觸的不同人進行對比, 加強對兩者差異的感受。

例如, 表達方式極為不同的演講者先後進行演講, 前後的對比會使人無限放大兩者之間的綜合能力差異。

再比如, 員工面試過程中, 一個相貌姣好的候選人之後是一個相貌較差的面試者, 兩者外表的形象差異會在面試官心中立即留下深刻印象, 從而影響到對被面試人綜合素質客觀的判斷。

五、以己度人的比較

人在認知、決策的過程中, 往往以自己為標杆, 假設別人與自己的感受、需求、愛好都會雷同,

並以此作為歸因的基礎。

通常越像你的人你越熟悉, 也自然會越喜歡, 這種喜歡也會影響到你對這個人綜合素質準確的判斷。

一個拼命工作的管理者以為其他員工也會加班加點, 拼命工作, 殊不知大部分員工只不過是在你的羽翼下混日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