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他是螢屏上第一個黃飛鴻,和真黃師傅一樣,也開了家藥鋪

1894年, 當黑旗軍赴台抗日之際, 黃飛鴻也跟著去了台南, 直至第二年劉永福兵敗離台, 他才跟著撤退——所以實際上黃師傅參與了整個該時段的臺灣抗日戰爭,

可惜日後的電影, 居然沒有一個字涉及這場戰事, 實在是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 回到廣東之後, 他就在寶芝林掛起一張榜, 文曰:

“武藝功夫, 難以傳授;千金不傳, 求師莫問。 ”

也就是說, 他從此只行醫, 不授武功。

難道說, 在臺灣戰場之上, 黃師傅意識到傳統武功在現代戰場的槍林彈雨中難以有用, 所以才有此改變?

這個問題的答案, 恐怕是不得而知了。

而在此十年之後, 也就是1905年, 也是在廣東, 具體而言那就是廣州城裡, 一個姓關名德興的小娃娃誕生。

1917年, 當黃師傅已經是一個年過六十的老人, 關德興卻在碼頭上做力工, 靠賣力氣換口飯吃, 但此時這位小夥子想到的卻不是練什麼武功, 而是看粵劇、想拍戲。

隨後, 關德興便登上了一條出海掘金者乘坐的洋船, 先是來到香港, 繼而轉去新加坡。 到了這裡, 他依舊是賣力氣賺錢, 那就是做夥計。 據說他是個很實誠的小夥子, 幹活的時候, 專門挑那些最重的大件行李來擔, 於是這便引起了附近一位戲院主的注意。

最終, 關德興便在這戲院裡幹起了雜活, 和以往一樣, 他很勤快, 老闆讓他做什麼他一定全力去做, 所以深得老闆的歡心, 慢慢地就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一般(這位老闆沒有兒女)。

既然老闆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一樣看待, 關德興便有了很多機會。 譬如說, 他想學戲, 老闆就找來一位藝人, 收他做了徒弟。 而學了兩年之後, 貌似把師傅的本事也學了個大半, 他便回到廣州, 加入了一個叫做“紅船班”的戲班子, 自然主要還是跑龍套。 可後來便轉到另一個戲班, 他的戲唱得越來越好, 甚至某次藝名“靚就”的師兄有事沒有出場, 他就頂替師兄上臺唱戲, 獲得了滿場喝彩, 於是關德興便有了自己的藝名, 叫做“新靚就”。

後來, 這位“新靚就”便在廣州城裡紅了,

甚至自己組班, 搞了一個叫做“大少年”的班子, 四處演出, 最多的一年居然賺了一萬銀元, 可見受歡迎程度。 隨後又去越南, 也是場場滿座, 三個月內掙了十萬越南幣。

上世紀30年代, 關德興來到美國, 最初也是演戲, 可是一次對好萊塢的訪問,

卻讓他對電影發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個時候, 關德興的一個同族兄弟出現在美國, 他覺得在美洲以及南洋的華僑, 一大半是廣東廣西人, 若是拍個粵語片一定有前途。 於是, 他找到了自家兄弟關德興)

也因為這個緣故, 關德興便初次接觸電影。 而兩年後他回到香港之際, 發現自己主演的電影居然還很賣座, 於是他這就毫不猶豫的轉向了電影這一行。 且因為受歐風美雨影響的緣故, 他把自己唱慣了的粵劇也來一番革新, 搞出所謂“時裝粵劇”, 一時也頗受大眾熱捧。

此時抗日戰爭爆發, 關德興便運用自己的這些技術和影響, 在香港九龍一帶發動捐車捐飛機、義演捐款等活動。 再往後更到美國, 表演“神鞭滅燭火”、“飛刀絕技”這些節目, 賺了五千美金,買了七輛救護車和數十箱寒衣,運回內地。1938年年底,他又在檀香山募捐,一舉募得足夠買一架戰鬥機的款項:1.2萬美金。

而他與黃飛鴻的結緣,則得翻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那個年代,距離黃師傅“義救賣魚燦”已然34年有餘。可是關德興卻決心將這個廣東本土英雄搬上電影螢幕。

三年之後,第一部《黃飛鴻傳》終於開拍。在這部電影中,黃師傅結識了一個叫梁寬的青年,並將其收為徒弟。後來一個叫做黃貔貅的惡人角色出來奚落黃師傅,並將梁寬捉走。於是黃師傅使出鞭風滅燭的絕技,與黃貔貅惡戰到底。

實際上,鞭風滅燭是關德興而非黃飛鴻的絕技,不過在電影畫面上看到這一幕的觀眾十分喜愛這種風格,日後也就無人追究了。

不但是演電影,1952年起,他還在香港設立關德興藥局,賣的就是跌打風濕藥,且據說對於窮人不收診金、藥費,所以很受歡迎。

此後,老關又多次出演黃飛鴻,從四、五十年代一直演到八、九十年代,直至最後一部賀歲片《大富之家》中,他在電影裡成了黃百鳴、梁家輝、毛舜筠一眾人的大家長,正所謂:“家道興旺,四世同堂”。而此時的關德興,已然走至人生最後一圈。1996年因病住進瑪麗醫院的他曾言:

“我一生做人處事,但求問心無愧,應該做的,就盡力而為。自問我一生之中,最有意義的事是抗日救亡,身為炎黃子孫,絕不可以看到自己國家的滅亡。生命多姿多彩,自問不枉此生。”

對於我們大多數不曾看過早期黃飛鴻的觀眾而言,單是這人生的最後留言,也是極動人的!

賺了五千美金,買了七輛救護車和數十箱寒衣,運回內地。1938年年底,他又在檀香山募捐,一舉募得足夠買一架戰鬥機的款項:1.2萬美金。

而他與黃飛鴻的結緣,則得翻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那個年代,距離黃師傅“義救賣魚燦”已然34年有餘。可是關德興卻決心將這個廣東本土英雄搬上電影螢幕。

三年之後,第一部《黃飛鴻傳》終於開拍。在這部電影中,黃師傅結識了一個叫梁寬的青年,並將其收為徒弟。後來一個叫做黃貔貅的惡人角色出來奚落黃師傅,並將梁寬捉走。於是黃師傅使出鞭風滅燭的絕技,與黃貔貅惡戰到底。

實際上,鞭風滅燭是關德興而非黃飛鴻的絕技,不過在電影畫面上看到這一幕的觀眾十分喜愛這種風格,日後也就無人追究了。

不但是演電影,1952年起,他還在香港設立關德興藥局,賣的就是跌打風濕藥,且據說對於窮人不收診金、藥費,所以很受歡迎。

此後,老關又多次出演黃飛鴻,從四、五十年代一直演到八、九十年代,直至最後一部賀歲片《大富之家》中,他在電影裡成了黃百鳴、梁家輝、毛舜筠一眾人的大家長,正所謂:“家道興旺,四世同堂”。而此時的關德興,已然走至人生最後一圈。1996年因病住進瑪麗醫院的他曾言:

“我一生做人處事,但求問心無愧,應該做的,就盡力而為。自問我一生之中,最有意義的事是抗日救亡,身為炎黃子孫,絕不可以看到自己國家的滅亡。生命多姿多彩,自問不枉此生。”

對於我們大多數不曾看過早期黃飛鴻的觀眾而言,單是這人生的最後留言,也是極動人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