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育分層後,孩子應該怎麼辦!

當下社會至少可以把孩子分為以下九類:

1、富人家的聰明孩子;

2、富人家的普通孩子;

3、富人家的傻孩子;

4、普通人家的聰明孩子;

5、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6、普通人家的傻孩子;

7、窮人家的聰明孩子;

8、窮人家的普通孩子;

9、窮人家的傻孩子。

民辦學校首選富人家的聰明孩子, 其次是富人家的一般孩子, 然後是普通人家的特別優秀的孩子, 接著是窮人家特別特別優秀的孩子, 也包括個別富人家的傻孩子(關係戶, 條子生, 沒辦法拒絕。 )

不必擔心窮人家的孩子承擔不起民辦校高額的學費。 世界是公平的, 正如金錢一樣, 智商和勤奮也是優質的稀缺資源, 民辦校是不會忘記窮人們的優秀孩子的。

只要窮人的孩子足夠優秀, 民辦學校有一個重磅殺手鐧:獎學金。 這就是戈雅的話:用富人傻孩子的學費來吸引窮人家的聰明孩子。 這也是一種別有滋味的利益交換。

如此,

留給普通公辦校的就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普通家庭的傻孩子、窮人的普通孩子、窮人的傻孩子。

普通公辦學校要想東山再起, 其難度可想而知。 生源、師資、政策、資金都無法與民辦校相提並論, 競爭結局可想而知。 (雖然北京的公辦學校仍然保持優質, 但外地城市無法複製。 )

當然, 民辦校的崛起也未必一定導致公辦普通校的崩盤。 比如:由於民辦校的辦學經費基本來於自籌, 政府節省下來的大量教育經費完全可以投入到公辦普通校的升級改造上, 比如硬體提升、師資培訓、提高教師薪金以吸引高素質教師、改造大班額實行小班化教學等, 甚至可能是整體提升義務教育保障水準和品質的新契機, 關鍵看管理層的決心、信心和方法。

公平和效率是個永恆的難題, 就看博弈的主導權在誰手中。 通過這一輪資本和學校的博弈, 教育在靜悄悄中完成了一次階層的凝固。

2

對於應試, 一面詛咒一面趨之若鶩

由於中招、高招依然存在, 由於殘酷的升學競爭依然存在, 比拼考試成績仍然是莘莘學子的最終出路, 家長們對於“好學校”的渴望依然存在, 他們對於均衡政策下的“中等校現象”並不滿足。

可見, 家長們對於“考試”的情緒是何其複雜?一邊在惡毒的詛咒, 一邊又在強烈的懷念。

我們要上更好的學校, 要有更高的升學率, 我們不但需要好老師, 還需要好同學, 哪怕----讓我掏錢也行, 多掏一點也行。 我們需要的不是差不多的教育, 我們需要的是盡可能好的教育。

讓我輸在終點可以,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點。

世界的邏輯就是, 只要有需求, 就會有利益, 就會有產品滿足這些需求。 這時候, 這種產品出現了, 這就是民辦的“好學校”。 這種產品, 天生對公辦學校形成全方位碾壓。

它可以跨學區通過考試選拔優質新生, 所以它的生源是好的, 這裡有好同學, 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一個核心競爭力, 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只有生源好了, 才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有序管理、應試訓練, 才可能成規模的提升升學率。

它可以高薪吸引優秀師資, 同時由於採取公司化聘任制管理, 民辦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和業績考核也更加嚴格。 而公辦學校的低薪資, 客觀上也促使大量公辦教師加盟民辦學校。

這裡有好老師和好管理, 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二個競爭力。

它可以規避某些辦學政策, 以所謂“全封閉”“全寄宿”等理由, 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 進而提升考試成績。 這也客觀上迎合了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懶惰。 辦學行為天然形成政策特區, 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三個競爭力。 (至於硬體和環境, 隨著公辦學校的升級改造, 民辦學校倒未必有多大優勢。 )

以上三個競爭力同時發威, 民辦學校在升學成績上碾壓公辦學校, 幾乎呈現摧枯拉朽之勢。 所以, 即便是高收費, 為民辦校買單的家長仍趨之若鶩。

綜述:民辦“好學校”的“好”, 是考試的副產品, 是家長們為迎合考試的消費行為, 是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競爭(其實是非正當競爭)的後果。

3

教育分層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

陽光之下並無新鮮之事,人類的歷史有驚人相似。

類似的教育分層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是過往舊事,精英階層的私立學校和普羅大眾的公辦教育,其辦學水準差距之大,比國內有過之無不及。

歐美頂尖的優質中小學,幾乎全是高收費私立學校。如英國的伊頓公學、哈羅公學、西敏公學等,字面上叫做“公學”,其實都是如假包換的私立學校。而由政府提供的公辦義務教育服務,也僅僅只能提供基本水準的保障,尤其是對學生的知識保障水準不敢恭維,一些公辦校的校風之差恐怕也讓人瞠目結舌。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公辦中小學的招生基本上也是免考試的就近入學,其辦學經費來自于所在學區的房產稅,因此公辦學校之間的教學品質懸殊,由學校所在學區的房產價格、居民構成、收入水準、生源品質決定。

而美國的私立學校也是收費昂貴的小班教育,實行擇優錄取考試入學,其辦學模式和國內民校有相似之處。美國排名前50名的大學,大部分新生來自私立中學,而公辦中學能升入名牌大學的新生那是相當罕見。

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分層比中國歷史要悠久得多,教育的階層鴻溝可比中國大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讓中低階層子弟實現逆襲的制度設計之一。

但東西方的教育分層又有著深刻的不同。西方的精英學校私立化,不僅在基礎教育階段如此,在大學階段也是如此。比如美國的常青藤名校,英國的劍橋、牛津等名校,無不是私立大學,其經費主要靠學費、捐款和自營收入。

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義務教育階段在向西方靠攏的同時,最頂尖的大學則完全是公立高校,如清北複交等所有的“雙一流”“985”“211”高校都是政府直屬公立大學。其經費基本靠政府財政撥款,比如僅清華大學的年度經費就在300億左右。

有什麼區別呢?

西方的精英階層為私立中小學買單的同時,也在為私立大學買單。中國的精英階層只為民辦私立教育買單,並不為公立大學買單,而他們的子女通過義務教育民辦校的強化學習,在通向公立名牌大學的道路上佔據著顯著的比較優勢。

這可能才是問題的實質,這可能才是教育分層的最終含義。

在浙江、上海新高考方案實行一輪之際,我們不難做出以下分析:

“由於新高考方案淡化了高考選拔權重,突出了名牌大學的“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加之選考和走班制、競賽、自主招生、外國語送生制度的存在,高校招生有從考生之間的個人應試競爭演變為考生家庭之間綜合實力較量的趨勢,這對於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恐怕未必是利好消息。”

這世界,對於只會靠汗水來奮鬥的人們來說,顯得越來越殘酷了,資本、資訊、家庭,正在鑄造越來越高的成才門檻。

“知識改變命運,拼搏成就未來。”曾經是激勵一代人學習的口號,現在似乎失去了激動人心的力量。

4

教育分層後,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教育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也難以逃脫歷史演進的規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

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運動,正在催生著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富裕階層,同時也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劇烈的階層分化,階層鴻溝日益擴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分層。

整理一下孩子們的出路吧。

1

頂級的精英階層

頂尖的精英融財富和知識於一身,他們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和認知升級。這部分成功人士對子女的教育選擇權異常寬廣,既可以到國外私校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也可留在國內的民辦貴族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做兩手準備,或者是選擇“一土教育”那樣的體制外小微個性化學校,也可進入體制內的名牌中小學參與高考競爭。

他們著眼的是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子女升學和考試已經不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孩子自身的閱歷和發展才是他們培養子女的出發點。

自然,精英教育所需要支付的昂貴經濟成本和人力成本,對於這部分家庭來說,都不是問題,阻礙他們孩子成才的障礙也許只有一個:他們那麼忙,是否真有時間陪孩子。畢竟,對於所有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都是最好的教育。

2

中產階層

次一級的是土豪階層和一般的精英階層(中產階層),他們有自己的事業,但其事業未必能保障子女衣食無憂。

“富不過三代”是這部分人群的教育焦慮,他們糾結的是:孩子是該出國還是留在身邊走高考之路。如果出國,該在什麼年齡階段?如果留在國內,最佳的路徑設計自然是:民辦貴族小學—民辦名牌初中---公辦名牌高中或名牌高中的私立分校—名牌大學。

3

普通的工薪階層

接下來是工薪階層(低端白領),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但面臨房價、養老、教育、醫療的沉重負擔,缺乏將孩子送出國的經濟實力,基本上只能讓孩子參與慘烈的高考競爭。這部分家庭的人數眾多,他們的孩子是國內應試教育的主體承受者,也是民辦學校的主要生源,考試幾乎是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因此,工薪階層孩子的成才途徑基本是:孩子苦學+家長苦熬+老師苦壓。也不乏天資聰穎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升入名牌大學留在大城市找個好工作,但是否能實現階層逆襲呢?畢竟大城市的高房價就是一道難關。

4

勞動階層

最後是數量最龐大的普通勞動者階層。

他們儘管也重視孩子教育,但迫于生存壓力,囿於認知的束縛,不可能對孩子的教育提供實際的幫助。他們能為孩子做的,僅僅是一個溫飽和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切都得靠孩子的努力和天分。

特別優秀的極少數可能會一路靠成績考入名校留在大城市,而絕大多數的孩子的出路不外乎以下:早早輟學打工、在職校混幾年後仍然打工、在三本垃圾學校混幾年接著打工。

其實,即使是考入了名校的普通家庭的優秀孩子,畢業後留在大城市,他們早晚發現,通過學習達到的人生頂點,只是大城市本地孩子的人生起點。即使如此,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

每到學校放學,學校門口總是有好些家長翹首企盼,越是下雨天越是如此。無數的雨傘,無數的目光,無數的手機螢幕,無數的心力交瘁。

這是一個奇特的國度,這裡集中了前現代的蒙昧、現代化的暴虐和後現代的荒誕;這是一片奇葩的土地,這裡有最辛苦的學生,最心苦的家長和最命苦的教師;這是一種詭異的存在,這是過度約束的一代,也是過度考試的一代。

什麼是“好學校”?

它的第一世叫公立重點校,第二世是民辦精英校,它的第三世會是什麼?

讓時間給出答案吧。

畢竟人類又處在新技術革命的門檻上——

也許,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將從根本上重構人類的學習形態、學校形態、教育形態。

也許,教育將真正回到它的最初起點: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終身學習。

也許,教育將真正恢復它的最初本心:發現自我,成全同伴,照料世界。

也許,這一天並不遙遠。也許,明天即將天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帳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很多年前,著名西班牙畫家戈雅收徒弟的條件是這樣的:

“聰明但貧窮的學生,不要學費我也收;又笨又窮的學生我不要;有錢但笨的學生我也收,畢竟他們的學費能夠供養第一類學生;至於聰明且有錢的學生,我到現在還沒碰到。”

如果戈雅活到現在,估計會如願碰到這麼一批既優秀又有錢的“優質生源”。

作者:安陽 郭山

3

教育分層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

陽光之下並無新鮮之事,人類的歷史有驚人相似。

類似的教育分層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是過往舊事,精英階層的私立學校和普羅大眾的公辦教育,其辦學水準差距之大,比國內有過之無不及。

歐美頂尖的優質中小學,幾乎全是高收費私立學校。如英國的伊頓公學、哈羅公學、西敏公學等,字面上叫做“公學”,其實都是如假包換的私立學校。而由政府提供的公辦義務教育服務,也僅僅只能提供基本水準的保障,尤其是對學生的知識保障水準不敢恭維,一些公辦校的校風之差恐怕也讓人瞠目結舌。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公辦中小學的招生基本上也是免考試的就近入學,其辦學經費來自于所在學區的房產稅,因此公辦學校之間的教學品質懸殊,由學校所在學區的房產價格、居民構成、收入水準、生源品質決定。

而美國的私立學校也是收費昂貴的小班教育,實行擇優錄取考試入學,其辦學模式和國內民校有相似之處。美國排名前50名的大學,大部分新生來自私立中學,而公辦中學能升入名牌大學的新生那是相當罕見。

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分層比中國歷史要悠久得多,教育的階層鴻溝可比中國大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讓中低階層子弟實現逆襲的制度設計之一。

但東西方的教育分層又有著深刻的不同。西方的精英學校私立化,不僅在基礎教育階段如此,在大學階段也是如此。比如美國的常青藤名校,英國的劍橋、牛津等名校,無不是私立大學,其經費主要靠學費、捐款和自營收入。

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義務教育階段在向西方靠攏的同時,最頂尖的大學則完全是公立高校,如清北複交等所有的“雙一流”“985”“211”高校都是政府直屬公立大學。其經費基本靠政府財政撥款,比如僅清華大學的年度經費就在300億左右。

有什麼區別呢?

西方的精英階層為私立中小學買單的同時,也在為私立大學買單。中國的精英階層只為民辦私立教育買單,並不為公立大學買單,而他們的子女通過義務教育民辦校的強化學習,在通向公立名牌大學的道路上佔據著顯著的比較優勢。

這可能才是問題的實質,這可能才是教育分層的最終含義。

在浙江、上海新高考方案實行一輪之際,我們不難做出以下分析:

“由於新高考方案淡化了高考選拔權重,突出了名牌大學的“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加之選考和走班制、競賽、自主招生、外國語送生制度的存在,高校招生有從考生之間的個人應試競爭演變為考生家庭之間綜合實力較量的趨勢,這對於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恐怕未必是利好消息。”

這世界,對於只會靠汗水來奮鬥的人們來說,顯得越來越殘酷了,資本、資訊、家庭,正在鑄造越來越高的成才門檻。

“知識改變命運,拼搏成就未來。”曾經是激勵一代人學習的口號,現在似乎失去了激動人心的力量。

4

教育分層後,孩子的出路在哪裡?

教育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也難以逃脫歷史演進的規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

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運動,正在催生著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富裕階層,同時也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劇烈的階層分化,階層鴻溝日益擴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分層。

整理一下孩子們的出路吧。

1

頂級的精英階層

頂尖的精英融財富和知識於一身,他們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和認知升級。這部分成功人士對子女的教育選擇權異常寬廣,既可以到國外私校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也可留在國內的民辦貴族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做兩手準備,或者是選擇“一土教育”那樣的體制外小微個性化學校,也可進入體制內的名牌中小學參與高考競爭。

他們著眼的是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子女升學和考試已經不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孩子自身的閱歷和發展才是他們培養子女的出發點。

自然,精英教育所需要支付的昂貴經濟成本和人力成本,對於這部分家庭來說,都不是問題,阻礙他們孩子成才的障礙也許只有一個:他們那麼忙,是否真有時間陪孩子。畢竟,對於所有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都是最好的教育。

2

中產階層

次一級的是土豪階層和一般的精英階層(中產階層),他們有自己的事業,但其事業未必能保障子女衣食無憂。

“富不過三代”是這部分人群的教育焦慮,他們糾結的是:孩子是該出國還是留在身邊走高考之路。如果出國,該在什麼年齡階段?如果留在國內,最佳的路徑設計自然是:民辦貴族小學—民辦名牌初中---公辦名牌高中或名牌高中的私立分校—名牌大學。

3

普通的工薪階層

接下來是工薪階層(低端白領),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但面臨房價、養老、教育、醫療的沉重負擔,缺乏將孩子送出國的經濟實力,基本上只能讓孩子參與慘烈的高考競爭。這部分家庭的人數眾多,他們的孩子是國內應試教育的主體承受者,也是民辦學校的主要生源,考試幾乎是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因此,工薪階層孩子的成才途徑基本是:孩子苦學+家長苦熬+老師苦壓。也不乏天資聰穎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升入名牌大學留在大城市找個好工作,但是否能實現階層逆襲呢?畢竟大城市的高房價就是一道難關。

4

勞動階層

最後是數量最龐大的普通勞動者階層。

他們儘管也重視孩子教育,但迫于生存壓力,囿於認知的束縛,不可能對孩子的教育提供實際的幫助。他們能為孩子做的,僅僅是一個溫飽和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切都得靠孩子的努力和天分。

特別優秀的極少數可能會一路靠成績考入名校留在大城市,而絕大多數的孩子的出路不外乎以下:早早輟學打工、在職校混幾年後仍然打工、在三本垃圾學校混幾年接著打工。

其實,即使是考入了名校的普通家庭的優秀孩子,畢業後留在大城市,他們早晚發現,通過學習達到的人生頂點,只是大城市本地孩子的人生起點。即使如此,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

每到學校放學,學校門口總是有好些家長翹首企盼,越是下雨天越是如此。無數的雨傘,無數的目光,無數的手機螢幕,無數的心力交瘁。

這是一個奇特的國度,這裡集中了前現代的蒙昧、現代化的暴虐和後現代的荒誕;這是一片奇葩的土地,這裡有最辛苦的學生,最心苦的家長和最命苦的教師;這是一種詭異的存在,這是過度約束的一代,也是過度考試的一代。

什麼是“好學校”?

它的第一世叫公立重點校,第二世是民辦精英校,它的第三世會是什麼?

讓時間給出答案吧。

畢竟人類又處在新技術革命的門檻上——

也許,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將從根本上重構人類的學習形態、學校形態、教育形態。

也許,教育將真正回到它的最初起點: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終身學習。

也許,教育將真正恢復它的最初本心:發現自我,成全同伴,照料世界。

也許,這一天並不遙遠。也許,明天即將天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帳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很多年前,著名西班牙畫家戈雅收徒弟的條件是這樣的:

“聰明但貧窮的學生,不要學費我也收;又笨又窮的學生我不要;有錢但笨的學生我也收,畢竟他們的學費能夠供養第一類學生;至於聰明且有錢的學生,我到現在還沒碰到。”

如果戈雅活到現在,估計會如願碰到這麼一批既優秀又有錢的“優質生源”。

作者:安陽 郭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