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新鮮胡同(三)——兒時生活拾零

平房院落, 最大的生活特點當算作你我他家各位朝夕相處、見面率高, 正所謂“抬頭不見卻低頭見”。 這是客觀環境, 也是特色生活, 由此凝聚成團結互助的“大家庭”。 限於個人記憶和本文篇幅, 筆者只來個挂一漏萬, 更多的內容, 有望老街坊鄰居和那個時代過來人豐富、補充——

(一)打個招呼。 外出工作了一天的大人們, 回到院子大都不是急著奔屋裡鑽, 而是先跟院裡的長輩或在院中露面的街坊們打個招呼——“郭爺爺, 郭奶奶我回來啦!”“李叔、李嬸我到家了。 ”“大哥又鼓搗您那自行車呢?!忙完了到我這屋, 咱哥倆來兩口啊(喝二兩)”……這一句句連問好帶聊天的家常話, 見天見地說著, 那邊也吱應著, “您回來啦?!”誰都不會感到厭煩、絮叨。 打招呼致問候的人會覺得, 我外出工作回來, 應該報個平安, 也謝謝街坊們替我看家門;院裡的人知道你全須影兒地回府, 別來無恙,

也就踏實了。 這些習慣、禮數, 也多影響到孩子們一輩兒, 甚至形成了走(上班、上學的)有送別、再見聲, 回有應承、問好聲。 (那年那月, 還真沒有幾講幾美幾熱愛的套話灌輸洗腦, 街坊老少彼此的言行舉止都出於自願, 表現真誠。 )

(二)送口吃喝。 老北京的禮數或叫講究, 是“您呐, 請——”, 這可不光是嘴頭子上的客氣話兒, 也表現在實際行動中。 那年那月, 各家各戶少有奇富奇貧的(起碼在我生活的周邊是這樣), 日子寬裕點的, 弄點好吃好喝的, 也少有關上門窗, 自己個兒“悶得兒蜜”的, 但凡置辦點新鮮物的(如買點鮮魚蝦或時令水果的, 農村老鄉或郊區親戚送來鮮玉米或是菱角、蓮蓬、田雞的), 都會讓街坊鄰居分享一些。

在我們院, 到了天暖和時,

各家都會把小飯桌擺到院子樹蔭下, 你家我家邊吃邊聊著, 很有幾分今天所言“聚餐”的意思。 那時候, 父親工作很忙, 平時少有時間跟家人、院裡人吃飯、見面。 到週末, 有時會有難得地回家吃飯機會, 住南屋的大夫邸叔叔, 到時就要張羅著說道“郭大爺, 您甭喝那杯散啤了, 我這兒多冰了兩瓶五星的, 給您來一瓶涼快涼快”, 接著又對北屋的房東說“金叔叔, (都是以孩子口吻來稱呼), 您好白的, 我這沒備著, 要不, 您也來一瓶涼快涼快?!”當再三推辭也推辭不掉而接下那瓶冰鎮啤酒後, 母親也會用小碟盛上幾條炸小魚或是撈上一碗自己醃的泡菜回敬過去。

說到冰鎮的東西, 我們院的孩子要算是相當有口福的。 那年那月, 一般哪能見到有冰箱的家庭?偏巧南屋邸叔叔在化驗室工作,

有時會在午休時候買上一些番茄、桃子或汽水放在醫院的冰箱裡, 下班時帶回家, 讓我們享受一下“涼爽世界”。 邸叔叔講, 回家路上, 他都是緊著騎, 快著騎, 生怕耽擱時間長了, 半路上東西受熱不涼了……

除了互相遞送吃的喝的, 有時誰要想喝點開水, 卻因要上班走的急來不及等待或因為注意不夠, 趕上家裡的爐火“怠工”, 甚至“罷工”跟不上, 因而找鄰居說聲“勞您的駕, 在您家這把這壺水給做開了”, 誰家也毫不猶豫。 或是讓你拎壺來把水燒開, 或是把家裡現成的遞過去“您先用著, 再把您的暖瓶拿來, 回頭燒好了給您灌滿。 ”

(三)寄存鑰匙。 遇有雙職工的家庭且多個孩子上下學鐘點不一的, 最後離家的那位就會把鑰匙留給院子裡常有人的那家。 我們院裡都是把鑰匙交給我母親收存, 而到家後的就來我家取走, 送來寄存要說句“請您多操勞”, 取回開門少不了“讓您受累了。 ”信任與照料同在。

(四)關大街門。 我們院子是一個臨街的無門門臉裡延伸出一條小巷後面的一處正、跨院並肩的院落。 除正院、跨院院門外,小巷裡還有一處二道門。記得很早時候,除了正院、跨院院門自己掌握開閉外,二道門也要晚閉早啟。後來協商,二道門就敞開了,我們這個正院因住戶有4家,各自出出進進的作息規律不一,於是開院會協商,正常情況下秋冬晚8點,春夏晚10點關閉街門,誰若有事回來會晚,一定要跟我母親知會一聲。而母親每天晚上關閉街門前,也都要到各家的門前問候一句“都回來了吧?人齊了可要關門了。”直到後來,院裡的孩子們都長大了,有的吃完晚飯要去同學家,有的要去遠處買東西,出出進進,不好把握。為了減輕母親的操勞,各家協商一致,為街門安裝了裡外都能開閉的撞鎖,特別的“關大街門”勞務才算自動退崗。

(五)收水電費。每個平房院落中都有一套記錄這個院子水電消耗的總表(亦包括總閘),水電部門的工人師傅會定期前來查迄一次,然後留下一紙查迄結果亦即繳費通知,由住戶在規定期限內到銀行指定處繳費結帳。

約定俗成的做法是,各家各戶輪流負責算帳、收斂和繳費事項。除非家有年老體邁、不便行動的可以輪空,每月輪到一戶出面,周而復始。這收斂水電費用的事務既是一項頗有技術的工作,又是對院內住戶鄰里關係的一種檢驗。

先說這算帳一步。

對於水費,我們院實行按人頭計算的方式,全院4家,共16個人,全院總的用水消耗量除以16,就得出每個人應分攤負擔的用水費用,這其中不分大人與孩子、居家的與上班(或上幼稚園)的,實際上是相當簡捷明瞭。

對於電費,我們院實行以各家房間照明燈頭為基數計算的方式,這1盞燈為1個燈頭,收音機為半個燈頭,北屋房東家和南屋大夫家的正廳都是管燈(螢光燈),它的耗電量約為普通白熾燈的一半,但兩家家長都主動提出,不要按半盞燈算啦,太麻煩,就按一般燈頭算(功率大多都是25W)。日常生活中,誰家若是臨時換了大瓦數的燈泡,或者用了幾天電爐子,都會說,給我們家多算半個燈頭吧,或是把當月電費分解後餘下的零頭主動包圓了。

在我印象中,這種方法十分簡單,便於督查,各家各戶從沒有因為多算了、少算了而鬧彆扭,相反的是有時均算不了那零頭數都在爭著搶著算歸自己家。

再說這收斂一步。

牽頭的一戶算好帳了,往往先在院裡喊一嗓子,“今天晚上收水電費了,請各家準備一下零錢!”晚飯以後,拿上總帳單子(繳費通知)和分戶的計算本,到各家門口敲敲門,說上一句“我來收水電費了。”受邀請後才跟進屋裡拿錢,遇有雨雪天時,擔心進屋會踩髒人家屋子,都是堅持只在門外等候。若誰家偏巧不在家或是月底手頭緊張,也會先把那份給墊上,還要跟上一句“您別著急,我先給墊著結了,哪天您的手頭方便了再說。”

(六)查共用件。每個院子裡都有與大家生活密切相關的關要之處,這是平安生活不可缺的,當然也需要大家搭把手,共同拾柴火焰高。自打我記事起,我們院裡大家主動搭把手的事情包括:夏天雨季臨近之前,檢查房檐下水管、院內下水道是否通暢?如有堵塞物就要動手把它掏空清淨。記得某一年,大人們在一處下水管的房頂集水口掏出一個鳥窩,以後每年再清理時,我都要問“有鳥窩嗎?”;冬天生取暖爐子季節,檢查各家風斗是否通暢也是件大事,若是碰到誰家的風斗壞了(多是紙糊的),而他家又沒及時更換,別人家發現以後就會先行替代買來新的,待某個星期天各家各戶都安裝爐子時一併安上;寒冬臘月天,為防止自來水管子凍結,晚飯後,各家各戶都主動互相打個招呼“還有誰家打水的嗎?馬上就回水錶了”。問妥以後就會跳進水錶總閘井內,放空存水,關緊閥門。第二天一早,又主動去打開閥門,如果遇有水管結凍,放不出水的時候,又都會把家中的熱開水拿來澆管子化凍。我家因為距離水錶總閘井近一些,每天早起後多是母親在張羅,而南屋、北屋都有大男孩,所以他家兩位叔叔也都非常主動,會搶在母親下井開龍頭之時,讓自家的大男孩跑過來幫個忙。對這類事情,從來沒有誰說,你出面了你先幹著吧,我一旁就等現成的了。

平常日子裡,掃院子、倒垃圾的事情太尋常了,無須贅述,基本是誰得空誰幹,不比誰有沒有體力,有沒有眼力價,反正是齊心協力追求利利落落。

託付翻曬(晾曬的被褥),託付看火(爐子添煤、開風門)……也從未覺得額外負擔,我累著你閑著,反正是齊心協力追求日子過好。

胡同街巷,來來往往之間,朝陽夕陽之下,生活中動、靜的一刻最能反映時代的特徵與水準。少兒的生活其實並非今日文學作品所述“生逢燦爛的日子”,出生那陣子恰好“三年自然災害”降臨之日,待剛能湊合把肚皮填個半飽,衣服上那接二連三的補丁見少些,又進入“史無前例”的那場“一鬥、二批、三改”運動中,是時雖各家各戶情形不一,冷暖有別,但總體氛圍上卻不足以春風滿面、歡欣鼓舞,也就少有怡然自得、逍遙自在之人、之處。卻是——

撿拾垃圾者有之。與前面“隊伍”相伴的是一幫子撿拾垃圾的眾人,他們也是這個鐘點或至深夜出來,但目標比較廣泛,廢舊書報、紙殼箱子、廢棄鍋盆、破布塑膠等,通通拿下。另外還包括胡同西口菜站丟棄的“菜底子”(沒人買的菜幫、尾菜)。

對於這兩股“部隊”(小孩子學軍學到的詞句),我一直不知該用怎樣的話語去定義、描述?他們是剩餘能源、物資的開發者、利用者?還是因為生活窘迫,不得已而為之的窮苦相?若沒有他們的勞碌奔波,這資源真就浪費了?還是他們的日子更沒法過了?那時我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小屁孩兒,看不懂、弄不明,只是聽得人們普遍稱呼這些人叫“撿破爛的”,是算作“嗤之以鼻”的對象滴。會有不少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時這樣講“你們如果不聽話,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只能成為這種撿破爛的人!”於是,表情木然的孩子就會應承“我聽話,我學習,我不撿破爛……”現在想想,誰沒有過少兒童年?誰不願在藍天白雲下,衣著得體、乾淨俐落地或嬉笑遊樂於綠草鮮花叢中,或閱讀、寫畫於濃濃樹蔭之下,或傾聽舒暢的故事、音樂,或依偎在父母那寬闊溫暖的肩膀……無論你文化高低,信仰什麼,性情怎樣,總會憧憬並且追求衣食無憂、精神愉悅、平安無礙、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並非黃粱美夢,這是人之本能。

勒令退學者有之。某一上午,正在家裡安靜、踏實地閱讀新到畫冊《小朋友》時候,忽然聽到遠處響起一陣陣撕心裂肺般哭喊聲音(我家院落狀況已介紹過,並非臨街,凹進挺多),跑出去看,方知道那些哭聲是從兩個院門之外的學校(新鮮小學西校)那邊傳來,並且學校門口圍聚了不少的人,於是趕忙跑去看個究竟。走近了瞧,一個約高我一頭,粗壯我一倍的大男孩正在拼命地往學校大門裡闖,而且還邊哭邊喊叫著“我要上課!我要進學校!”在校門口站著的三、四位老師(其中一位認出是校長)連推帶搡,就是不讓他進門。稍過一會兒,才知道這大男孩因為違反校規,衝撞老師,被學校開除了!今天學校要將他交給派出所,領他轉送去工讀學校。再一觀察,才看清在人群中還有身穿警服的管片民警王叔叔和一個身穿電工服裝像他父親的人,也在一邊拉扯著,一邊勸說著。那大男孩不住地哭喊著,抱著校長的胳膊苦苦地哀求道“您讓我進去吧,都上課老半天了,我要上課,我聽老師的話,也會改正錯誤的。”但校長卻使勁地扒開了他的胳膊,臉上緊繃著冷冷地說道“你不用哭了,也不用求了,你是不肯悔改的壞學生、混孩子,班上哪一個同學沒被你打罵過?你還說管教那些不聽話的、敢鬧騰的同學都是為了老師、為了學校抓紀律?!你的影響可太壞了,我們要不了你。我現在以校長的身份再一次明確告訴你,學校已經把你給開除了,現在勒令你馬上離開這個學校,到工讀學校學習改造去吧!”聽到校長這一版正經的最後明令,那大男孩哭得像似發了瘋,乾脆一下子跪在校長面前,死死抱住他的大腿不再撒手,那校長面色鐵青,連話都不說了。大男孩父親和民警王叔叔趕忙把他給架了起來……

新鮮小學西校只是低年級學生的課堂(原來六年制時有三年級的學生在此,改五年制後只有一、二年級),我不認識這大男孩,但想必那時他不超過9歲,無論怎麼調皮搗蛋,老師教育深淺,但你這學校、這校長就來一個勒令退學,轉送工讀,是不是太狠心了點?太冰冷了一些?也太不負責任了?不知新鮮小學教學史上,如此處理多少人?也不知拿業界古訓“有教無類”批你不盡職守合不合適?反正在我登校門之前就感覺陰森森地一股寒冷(這事傳開,成了家長訓兒武器)

當街斥子者有之。無獨有偶,類似的哭喊叫聲在胡同有時也會此伏彼起,不絕於耳,這難聽的聲音多是來自跟在大人身邊屁顛兒、屁顛兒跑著的孩童。且常常是孩子一邊哭喊叫著,一邊挨著大人們的拳打腳踢和數落“就不給,饞死你!你不住聲兒,到家了也不給你!”原來,孩子跟家長(多是女性)出門買東西,或是忍不住饑渴,或是饞嘴心癢,見了東西總想當街就吃到嘴裡。而當家長的不想慣孩子,又沒有好的心氣勸慰,於是就當街三拳兩掌加一腳,讓你服帖了算。

細想一想,小孩子哪裡懂得當街吃喝既不衛生,又不文雅,而且肚子素了,憋悶久了,又都處在生長發育期,哪有那麼多斯斯文文、按部就班的講究?要像今天個個營養過剩,當家長的硬往孩子嘴裡塞,都相當困難。總起來說,不是孩子錯,是生活艱苦熬困給造成滴!

少兒生活今朝感悟

從出生到返鄉,我在新鮮胡同生活了整整10年光景(1959-1969),今天以一個過來人的視野對那年那月的居住環境、日常生活做了一個簡單回望,撫昔追今,由此滋生出幾點膚淺的體會感悟,稍作羅列,算是抛磚引玉罷了。

(一)環境巨變,衝擊帶來遺憾。新鮮胡同,這一曾經的元大都時代產物,現如今卻街道沒了,院落毀了,四鄰離了,人心散了,我們還怎麼去講繼承和發展?還怎麼把故鄉留與未來?如果沒有志書,沒有圖冊,沒有追憶,沒有講述,子孫後人有誰還會相信我們這故事?!

(二)看淡更迭,還有本質線上。撫時感事,這裡生活過的老街坊們都應形成共識——在我們面前消失的只是磚瓦、牆垛、街面、時光,影響我們的卻是親和、關愛、向善、無華,昨日的家園和曾經的生活給我們有風有雨,有苦有樂,明日登上火星生活我們將依然故我。

(三)吾亦在變,追求理想如昨。成熟趨老,這把年紀積攢樂知天命之本質要領乃不怨天亦不尤人,下學上達,進而祈求天人合一。三生有幸根基立於此,且天賦正理亦肩負使命已知,發展修行即使命安排則在個人。

(四)不忍就範,淳樸平和穩健。不負本我,這些歲月經歷猶如熔爐冶練,大浪淘沙,尊天意令,順天命行,不懼世俗,不為世奴。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成敗在所不計,君子所為不忘,承領本土遺產,當作永恆精神。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除正院、跨院院門外,小巷裡還有一處二道門。記得很早時候,除了正院、跨院院門自己掌握開閉外,二道門也要晚閉早啟。後來協商,二道門就敞開了,我們這個正院因住戶有4家,各自出出進進的作息規律不一,於是開院會協商,正常情況下秋冬晚8點,春夏晚10點關閉街門,誰若有事回來會晚,一定要跟我母親知會一聲。而母親每天晚上關閉街門前,也都要到各家的門前問候一句“都回來了吧?人齊了可要關門了。”直到後來,院裡的孩子們都長大了,有的吃完晚飯要去同學家,有的要去遠處買東西,出出進進,不好把握。為了減輕母親的操勞,各家協商一致,為街門安裝了裡外都能開閉的撞鎖,特別的“關大街門”勞務才算自動退崗。

(五)收水電費。每個平房院落中都有一套記錄這個院子水電消耗的總表(亦包括總閘),水電部門的工人師傅會定期前來查迄一次,然後留下一紙查迄結果亦即繳費通知,由住戶在規定期限內到銀行指定處繳費結帳。

約定俗成的做法是,各家各戶輪流負責算帳、收斂和繳費事項。除非家有年老體邁、不便行動的可以輪空,每月輪到一戶出面,周而復始。這收斂水電費用的事務既是一項頗有技術的工作,又是對院內住戶鄰里關係的一種檢驗。

先說這算帳一步。

對於水費,我們院實行按人頭計算的方式,全院4家,共16個人,全院總的用水消耗量除以16,就得出每個人應分攤負擔的用水費用,這其中不分大人與孩子、居家的與上班(或上幼稚園)的,實際上是相當簡捷明瞭。

對於電費,我們院實行以各家房間照明燈頭為基數計算的方式,這1盞燈為1個燈頭,收音機為半個燈頭,北屋房東家和南屋大夫家的正廳都是管燈(螢光燈),它的耗電量約為普通白熾燈的一半,但兩家家長都主動提出,不要按半盞燈算啦,太麻煩,就按一般燈頭算(功率大多都是25W)。日常生活中,誰家若是臨時換了大瓦數的燈泡,或者用了幾天電爐子,都會說,給我們家多算半個燈頭吧,或是把當月電費分解後餘下的零頭主動包圓了。

在我印象中,這種方法十分簡單,便於督查,各家各戶從沒有因為多算了、少算了而鬧彆扭,相反的是有時均算不了那零頭數都在爭著搶著算歸自己家。

再說這收斂一步。

牽頭的一戶算好帳了,往往先在院裡喊一嗓子,“今天晚上收水電費了,請各家準備一下零錢!”晚飯以後,拿上總帳單子(繳費通知)和分戶的計算本,到各家門口敲敲門,說上一句“我來收水電費了。”受邀請後才跟進屋裡拿錢,遇有雨雪天時,擔心進屋會踩髒人家屋子,都是堅持只在門外等候。若誰家偏巧不在家或是月底手頭緊張,也會先把那份給墊上,還要跟上一句“您別著急,我先給墊著結了,哪天您的手頭方便了再說。”

(六)查共用件。每個院子裡都有與大家生活密切相關的關要之處,這是平安生活不可缺的,當然也需要大家搭把手,共同拾柴火焰高。自打我記事起,我們院裡大家主動搭把手的事情包括:夏天雨季臨近之前,檢查房檐下水管、院內下水道是否通暢?如有堵塞物就要動手把它掏空清淨。記得某一年,大人們在一處下水管的房頂集水口掏出一個鳥窩,以後每年再清理時,我都要問“有鳥窩嗎?”;冬天生取暖爐子季節,檢查各家風斗是否通暢也是件大事,若是碰到誰家的風斗壞了(多是紙糊的),而他家又沒及時更換,別人家發現以後就會先行替代買來新的,待某個星期天各家各戶都安裝爐子時一併安上;寒冬臘月天,為防止自來水管子凍結,晚飯後,各家各戶都主動互相打個招呼“還有誰家打水的嗎?馬上就回水錶了”。問妥以後就會跳進水錶總閘井內,放空存水,關緊閥門。第二天一早,又主動去打開閥門,如果遇有水管結凍,放不出水的時候,又都會把家中的熱開水拿來澆管子化凍。我家因為距離水錶總閘井近一些,每天早起後多是母親在張羅,而南屋、北屋都有大男孩,所以他家兩位叔叔也都非常主動,會搶在母親下井開龍頭之時,讓自家的大男孩跑過來幫個忙。對這類事情,從來沒有誰說,你出面了你先幹著吧,我一旁就等現成的了。

平常日子裡,掃院子、倒垃圾的事情太尋常了,無須贅述,基本是誰得空誰幹,不比誰有沒有體力,有沒有眼力價,反正是齊心協力追求利利落落。

託付翻曬(晾曬的被褥),託付看火(爐子添煤、開風門)……也從未覺得額外負擔,我累著你閑著,反正是齊心協力追求日子過好。

胡同街巷,來來往往之間,朝陽夕陽之下,生活中動、靜的一刻最能反映時代的特徵與水準。少兒的生活其實並非今日文學作品所述“生逢燦爛的日子”,出生那陣子恰好“三年自然災害”降臨之日,待剛能湊合把肚皮填個半飽,衣服上那接二連三的補丁見少些,又進入“史無前例”的那場“一鬥、二批、三改”運動中,是時雖各家各戶情形不一,冷暖有別,但總體氛圍上卻不足以春風滿面、歡欣鼓舞,也就少有怡然自得、逍遙自在之人、之處。卻是——

撿拾垃圾者有之。與前面“隊伍”相伴的是一幫子撿拾垃圾的眾人,他們也是這個鐘點或至深夜出來,但目標比較廣泛,廢舊書報、紙殼箱子、廢棄鍋盆、破布塑膠等,通通拿下。另外還包括胡同西口菜站丟棄的“菜底子”(沒人買的菜幫、尾菜)。

對於這兩股“部隊”(小孩子學軍學到的詞句),我一直不知該用怎樣的話語去定義、描述?他們是剩餘能源、物資的開發者、利用者?還是因為生活窘迫,不得已而為之的窮苦相?若沒有他們的勞碌奔波,這資源真就浪費了?還是他們的日子更沒法過了?那時我還是個少不更事的小屁孩兒,看不懂、弄不明,只是聽得人們普遍稱呼這些人叫“撿破爛的”,是算作“嗤之以鼻”的對象滴。會有不少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時這樣講“你們如果不聽話,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只能成為這種撿破爛的人!”於是,表情木然的孩子就會應承“我聽話,我學習,我不撿破爛……”現在想想,誰沒有過少兒童年?誰不願在藍天白雲下,衣著得體、乾淨俐落地或嬉笑遊樂於綠草鮮花叢中,或閱讀、寫畫於濃濃樹蔭之下,或傾聽舒暢的故事、音樂,或依偎在父母那寬闊溫暖的肩膀……無論你文化高低,信仰什麼,性情怎樣,總會憧憬並且追求衣食無憂、精神愉悅、平安無礙、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並非黃粱美夢,這是人之本能。

勒令退學者有之。某一上午,正在家裡安靜、踏實地閱讀新到畫冊《小朋友》時候,忽然聽到遠處響起一陣陣撕心裂肺般哭喊聲音(我家院落狀況已介紹過,並非臨街,凹進挺多),跑出去看,方知道那些哭聲是從兩個院門之外的學校(新鮮小學西校)那邊傳來,並且學校門口圍聚了不少的人,於是趕忙跑去看個究竟。走近了瞧,一個約高我一頭,粗壯我一倍的大男孩正在拼命地往學校大門裡闖,而且還邊哭邊喊叫著“我要上課!我要進學校!”在校門口站著的三、四位老師(其中一位認出是校長)連推帶搡,就是不讓他進門。稍過一會兒,才知道這大男孩因為違反校規,衝撞老師,被學校開除了!今天學校要將他交給派出所,領他轉送去工讀學校。再一觀察,才看清在人群中還有身穿警服的管片民警王叔叔和一個身穿電工服裝像他父親的人,也在一邊拉扯著,一邊勸說著。那大男孩不住地哭喊著,抱著校長的胳膊苦苦地哀求道“您讓我進去吧,都上課老半天了,我要上課,我聽老師的話,也會改正錯誤的。”但校長卻使勁地扒開了他的胳膊,臉上緊繃著冷冷地說道“你不用哭了,也不用求了,你是不肯悔改的壞學生、混孩子,班上哪一個同學沒被你打罵過?你還說管教那些不聽話的、敢鬧騰的同學都是為了老師、為了學校抓紀律?!你的影響可太壞了,我們要不了你。我現在以校長的身份再一次明確告訴你,學校已經把你給開除了,現在勒令你馬上離開這個學校,到工讀學校學習改造去吧!”聽到校長這一版正經的最後明令,那大男孩哭得像似發了瘋,乾脆一下子跪在校長面前,死死抱住他的大腿不再撒手,那校長面色鐵青,連話都不說了。大男孩父親和民警王叔叔趕忙把他給架了起來……

新鮮小學西校只是低年級學生的課堂(原來六年制時有三年級的學生在此,改五年制後只有一、二年級),我不認識這大男孩,但想必那時他不超過9歲,無論怎麼調皮搗蛋,老師教育深淺,但你這學校、這校長就來一個勒令退學,轉送工讀,是不是太狠心了點?太冰冷了一些?也太不負責任了?不知新鮮小學教學史上,如此處理多少人?也不知拿業界古訓“有教無類”批你不盡職守合不合適?反正在我登校門之前就感覺陰森森地一股寒冷(這事傳開,成了家長訓兒武器)

當街斥子者有之。無獨有偶,類似的哭喊叫聲在胡同有時也會此伏彼起,不絕於耳,這難聽的聲音多是來自跟在大人身邊屁顛兒、屁顛兒跑著的孩童。且常常是孩子一邊哭喊叫著,一邊挨著大人們的拳打腳踢和數落“就不給,饞死你!你不住聲兒,到家了也不給你!”原來,孩子跟家長(多是女性)出門買東西,或是忍不住饑渴,或是饞嘴心癢,見了東西總想當街就吃到嘴裡。而當家長的不想慣孩子,又沒有好的心氣勸慰,於是就當街三拳兩掌加一腳,讓你服帖了算。

細想一想,小孩子哪裡懂得當街吃喝既不衛生,又不文雅,而且肚子素了,憋悶久了,又都處在生長發育期,哪有那麼多斯斯文文、按部就班的講究?要像今天個個營養過剩,當家長的硬往孩子嘴裡塞,都相當困難。總起來說,不是孩子錯,是生活艱苦熬困給造成滴!

少兒生活今朝感悟

從出生到返鄉,我在新鮮胡同生活了整整10年光景(1959-1969),今天以一個過來人的視野對那年那月的居住環境、日常生活做了一個簡單回望,撫昔追今,由此滋生出幾點膚淺的體會感悟,稍作羅列,算是抛磚引玉罷了。

(一)環境巨變,衝擊帶來遺憾。新鮮胡同,這一曾經的元大都時代產物,現如今卻街道沒了,院落毀了,四鄰離了,人心散了,我們還怎麼去講繼承和發展?還怎麼把故鄉留與未來?如果沒有志書,沒有圖冊,沒有追憶,沒有講述,子孫後人有誰還會相信我們這故事?!

(二)看淡更迭,還有本質線上。撫時感事,這裡生活過的老街坊們都應形成共識——在我們面前消失的只是磚瓦、牆垛、街面、時光,影響我們的卻是親和、關愛、向善、無華,昨日的家園和曾經的生活給我們有風有雨,有苦有樂,明日登上火星生活我們將依然故我。

(三)吾亦在變,追求理想如昨。成熟趨老,這把年紀積攢樂知天命之本質要領乃不怨天亦不尤人,下學上達,進而祈求天人合一。三生有幸根基立於此,且天賦正理亦肩負使命已知,發展修行即使命安排則在個人。

(四)不忍就範,淳樸平和穩健。不負本我,這些歲月經歷猶如熔爐冶練,大浪淘沙,尊天意令,順天命行,不懼世俗,不為世奴。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成敗在所不計,君子所為不忘,承領本土遺產,當作永恆精神。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