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朋友圈的7種人(超經典),第4,5的人最多

紅包黨、點贊黨、曬幸福黨、國外度假黨、雞湯黨、謠言黨、養生黨、行銷黨、健身黨、隱身黨……你總有志願要加入某個“黨”。 你越來越無法忍受嚴肅的長篇閱讀, 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你在雞湯、八卦、吐槽、搞笑與養生的海洋中, 得到指點江山的良好感覺。 於是圈子越來越多, 朋友卻越來越少;行銷越來越多, 真相卻越來越少。

從“刎頸之交”到“點贊之交”, 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假裝在國外, 中國式社交到了今天, 朋友圈從飯局轉移到了微信……

1、雞湯黨:有一種毒藥叫“心靈雞湯”

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裡, 他說:“你說什麼樣的話, 就是什麼樣的人。 ”對於雞湯黨而言, 轉發什麼類型的雞湯文, 就是什麼類型的雞湯黨。

剛剛失戀的少女哀歎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好女孩, 正巧看到閨密分享的《姑娘啊!可長點心眼》《你想要的一切時間都會給你》, 深有同感地點贊並轉發。 又或集平生所學,

自製一碗雞湯:“我文身、抽煙、喝酒、說髒話, 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 ”配上45度角的嘟嘴自拍, 尋求一眾“屌絲”的安慰與贊同。

職場新人認真學習《如何當一名好員工》和《一萬元如何變成一百萬》等“曠世佳作”後, 開啟了打雞血模式;失業者則暗自神傷地默念《心在遠方, 路在腳下》《多一分挫折, 就多一分感悟》, 希望自己重新出發。

賦閑的老年人推遲了外出晨練的計畫, 在被設置為最大字型大小的智慧手機上查看了《你的高度決定了你子女的高度》, 大歎好文, 熱烈地轉發到朋友圈和一眾親戚群, 並叮囑子女要好好記下來。

把語錄嫁接到名人頭上的雞湯文更是讓朋友圈各階層人士無法抗拒。 “全能躺槍王”白岩松和莫言幾乎任何話題都可駕馭,

張愛玲和林徽因專攻情感雞湯, 李嘉誠、巴菲特、比爾·蓋茨和馬雲等成功人士則主打勵志雞湯, 名人各司其職, 讀者各取所需。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深諳雞湯党隊伍龐大的弊端, 他擔憂:剛開始看朋友圈都是朋友動態, 可慢慢發現裡面有很多心靈雞湯, 這樣的資訊多了, 使用者會覺得資訊太水太雜, 看朋友圈的意願會越來越低。

2、紅包黨:我好像錯過了幾個億

春節期間, 且不說一群群80後、90後守在Wi-Fi信號發射器邊上一邊充電一邊搶紅包, 也不說創業公司群裡幾千幾萬地撒紅包, 然後鼓勵員工搶完趕緊截圖發朋友圈, 告訴全世界他們到底有多能造;最讓春晚和麻將感到落寞的是, 50後、60後一得空就相約圍坐,

卻不是打牌, 居然也是在搶紅包, 每天還規定了散夥時限, 人不齊不開局, 樂此不疲。 爹媽們不顧患頸椎病的風險, 戴著老花鏡深深地埋入了手中的小屏裡, 為在2G網速下好不容易搶到的一毛兩分錢樂得返老還童。

接龍發紅包遊戲則讓你的“帕金森快手癌”更快地病入膏肓。 原本只是圖個高興, 可是情況慢慢地不太對了, 當金額玩得越來越大、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且陌生, 有的群甚至訂立規矩, 一晚上輸贏幾千甚至幾萬塊, 有了賭博之嫌, 微信紅包徹底背離了原本的祝福和娛樂的初衷。

紅包也是考驗人情的微妙手段。 你發紅包只是想傳遞“我關心你、我惦記你”的心情, 可對方立馬一個紅包發回來, 意味著“我們沒有熟到我要毫無芥蒂地收下你的紅包。

那些打著“眾籌”的名義在群裡發消息索要紅包、在群裡攛掇別人發紅包的“微信乞丐”, 也讓紅包的好意與慷慨變了味。

3、點贊黨:我們只是點贊之交

拍風景, 有人點贊;曬美食, 有人點贊;心情不好, 有人點贊;加班訴苦, 有人點贊;家庭糾紛, 有人點贊;疾病纏身, 有人點贊……

“點贊”功能甫一出世, 社交網路便誕生了無數“點贊狂魔”。 他們不分時段, 無論地點, 無視對錯, 只要朋友圈的“紅點”出現, 便迫不及待地摁下點贊鍵, 傳遞出對朋友所發狀態主動或者被迫的肯定和認可。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拉裡·羅森曾在其博文《點贊的力量:我們喜歡被關注》中提到了點贊現象:每天沉溺在Facebook上的年輕人對待點贊的態度如同喝水, 不點贊就會口渴,而每點贊一次頂多就是“小啜”一口,久而久之次數增加,“社交饑渴”的症狀自然得到緩解。

4、曬幸福黨:秀恩愛,分得快

新浪2015年8月有一項調查,只有一個問題:“你覺得該不該秀恩愛?”有1342名網友作答,六成人說“不該秀”。這些不受待見的曬幸福黨通常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廣義上的曬幸福黨幾乎覆蓋全部互聯網使用者。只要在朋友圈發一張照片表示對當下的生活感到快樂,秀恩愛、曬娃、曬旅行、曬聚會、曬美食、曬心情,等等,都可以算是曬幸福黨人。第二,曬幸福党的主力是秀恩愛和曬娃。第三,他們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多項結果表明,超過半數的網友在說到個人生活時,會美化、誇大甚至說謊。曬幸福甚至成了一些人的壓力,因為他們不想落後於他人。

有什麼辦法解決曬恩愛黨的不快樂和反曬恩愛黨的怨念嗎?有,減少使用Facebook、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路的頻率。

但問題在於,人們已經離不開社交網路了。每當我們失落時,互聯網就成了一個快速的、誘人的解決方案,它可以迅速填補我們內心的空虛。Facebook和微信朋友圈並不是問題的所在,我們只是通過它們放大了一種症狀,屬於孤獨的,或屬於時代的。

5、養生黨:所以養生

有被養生節目洗腦的家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個問題在知乎網上收穫了8816人關注、1036個回答,截至2016年3月3日,已被流覽279萬次。答主們紛紛吐槽被已經走火入魔的家人“禍害”的“慘痛”經歷。從他們的描述來看,這確實是一個神一樣的群體:

第一,此群體多為退休人士。退休之後,他們有的是時間,於是把全部精力投放到養生上,對各種養生知識採取了兼收並蓄、不信白不信的態度。

第二,根據養生手法的不同,他們又可以細分為食療系、藥療系、運動系等派系。食療系自然就是有利於養生的,多難吃都要吃;不利於養生的,多好吃都不吃——比如吃蘋果不能削皮了,因為專家說了,蘋果的營養在皮上。藥療系則是從維生素A到Z,乃至氫、氦、鋰、鈹、硼等礦物質,沒有哪樣是他們不敢嘗試的。運動系比較猛烈,手段包括撞牆(據說寒涼體質者可撞出健康,濕熱體質可撞掉邪火)、爬行、乾擦背、集體呼喊(無限迴圈喊一些勵志口號,如“高血壓,拍掉啦!”)等。

第三,他們在養生的行動力和影響力上是驚人的。

這個神一樣的群體在用上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之後,可想而知,他們立即化身網路養生達人,對養生話題秒贊之並秒轉之,每天少則一條,多則四五條。轉給誰?自然是同為養生黨的親朋,還有自家“不愛惜身體”的“熊孩子”——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關愛方式。

請善待淪為養生党的家人,他們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養生知識,還有兒女的陪伴。

6、國外度假黨:假裝在“別處”

突然有一天,你發現那種傳說中“說走就走”的生活,不知怎麼就出現在朋友圈中,手指劃拉螢幕之間,總有那麼幾個引發“羨嫉恨”的人刺激你的耳目、震動你的心靈,而且還是在你現實生活中相識的甲乙丙丁。

他們隔三岔五出國旅行,上一條朋友圈定位還在日本,在冰天雪地裡拍著《情書》式的文藝范兒照片,下一條已經飛到炎熱的澳大利亞,熱褲長腿不經意甩你一臉陽光。你以為這就完了?十天后,一個華麗轉身到達約旦,陌生的異域風情,距離感將磁場吸引張力最大化,因為那裡甚至是你從未想像過的旅行目的地。

可“世上哪有這般完美的人、逍遙的生活”?世界太小,圈裡圈外總有交集,不排除有被人發現是網路盜圖的。

網上有一個著名的段子:有一天我在樓下拉麵館看到了我的朋友,但我們沒打招呼,因為她的朋友圈顯示她這時應該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排隊買LV,而我應該在美國黃金海岸曬太陽……

假裝在國外,看上去很美,但朋友圈裡的幻象一旦被戳破,虛幻的“別處”就變成了殘酷的“此處”。

7、隱身黨:那個角落裡的窺視者

在微信朋友圈實現隱身,必須是蓄謀已久的。只有在足夠長的一段時間裡,讓人們看不到他在朋友圈裡的活動跡象,才能說隱身成功。他們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失蹤者”。如果不是偶爾出現在你或者他人的點贊裡,你幾乎意識不到他們一直躺在你的好友列表裡。在你刷朋友圈時,他們也許潛伏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端著手機默默“窺視”著你的生活。

技術進步的確挽救了人類的體面。在那個沒有社交網路的時代,周作人不想見魯迅,只能親筆寫信警告大先生:“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

社交網路上諸如“取消關注”“對其不可見”等功能,極大地緩和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並且節約了絕交所耗費的時間、人力與心力成本。由於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不想見的人,或者不想讓對方看見自己,朋友圈裡的人幾乎都做過別人的隱身黨。

你在朋友圈中的表現會成為熟人的談資,或成為他們判斷你心智、學識、興趣、性格、職業成就等指標的參考。不點贊、不評論的隱身黨,也許就默默地記住了你說過的話。

移動互聯網讓人際交往突破了時空限制,但並沒有改變人類的關係本質。在複雜的社交裡,或許只有隱身,才能使人們繼續保持應有的距離。只是,千萬別成為一個躲在角落裡窺視隱私、傳播八卦的猥瑣的人。

不點贊就會口渴,而每點贊一次頂多就是“小啜”一口,久而久之次數增加,“社交饑渴”的症狀自然得到緩解。

4、曬幸福黨:秀恩愛,分得快

新浪2015年8月有一項調查,只有一個問題:“你覺得該不該秀恩愛?”有1342名網友作答,六成人說“不該秀”。這些不受待見的曬幸福黨通常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廣義上的曬幸福黨幾乎覆蓋全部互聯網使用者。只要在朋友圈發一張照片表示對當下的生活感到快樂,秀恩愛、曬娃、曬旅行、曬聚會、曬美食、曬心情,等等,都可以算是曬幸福黨人。第二,曬幸福党的主力是秀恩愛和曬娃。第三,他們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多項結果表明,超過半數的網友在說到個人生活時,會美化、誇大甚至說謊。曬幸福甚至成了一些人的壓力,因為他們不想落後於他人。

有什麼辦法解決曬恩愛黨的不快樂和反曬恩愛黨的怨念嗎?有,減少使用Facebook、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路的頻率。

但問題在於,人們已經離不開社交網路了。每當我們失落時,互聯網就成了一個快速的、誘人的解決方案,它可以迅速填補我們內心的空虛。Facebook和微信朋友圈並不是問題的所在,我們只是通過它們放大了一種症狀,屬於孤獨的,或屬於時代的。

5、養生黨:所以養生

有被養生節目洗腦的家人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個問題在知乎網上收穫了8816人關注、1036個回答,截至2016年3月3日,已被流覽279萬次。答主們紛紛吐槽被已經走火入魔的家人“禍害”的“慘痛”經歷。從他們的描述來看,這確實是一個神一樣的群體:

第一,此群體多為退休人士。退休之後,他們有的是時間,於是把全部精力投放到養生上,對各種養生知識採取了兼收並蓄、不信白不信的態度。

第二,根據養生手法的不同,他們又可以細分為食療系、藥療系、運動系等派系。食療系自然就是有利於養生的,多難吃都要吃;不利於養生的,多好吃都不吃——比如吃蘋果不能削皮了,因為專家說了,蘋果的營養在皮上。藥療系則是從維生素A到Z,乃至氫、氦、鋰、鈹、硼等礦物質,沒有哪樣是他們不敢嘗試的。運動系比較猛烈,手段包括撞牆(據說寒涼體質者可撞出健康,濕熱體質可撞掉邪火)、爬行、乾擦背、集體呼喊(無限迴圈喊一些勵志口號,如“高血壓,拍掉啦!”)等。

第三,他們在養生的行動力和影響力上是驚人的。

這個神一樣的群體在用上智慧手機、平板電腦之後,可想而知,他們立即化身網路養生達人,對養生話題秒贊之並秒轉之,每天少則一條,多則四五條。轉給誰?自然是同為養生黨的親朋,還有自家“不愛惜身體”的“熊孩子”——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關愛方式。

請善待淪為養生党的家人,他們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養生知識,還有兒女的陪伴。

6、國外度假黨:假裝在“別處”

突然有一天,你發現那種傳說中“說走就走”的生活,不知怎麼就出現在朋友圈中,手指劃拉螢幕之間,總有那麼幾個引發“羨嫉恨”的人刺激你的耳目、震動你的心靈,而且還是在你現實生活中相識的甲乙丙丁。

他們隔三岔五出國旅行,上一條朋友圈定位還在日本,在冰天雪地裡拍著《情書》式的文藝范兒照片,下一條已經飛到炎熱的澳大利亞,熱褲長腿不經意甩你一臉陽光。你以為這就完了?十天后,一個華麗轉身到達約旦,陌生的異域風情,距離感將磁場吸引張力最大化,因為那裡甚至是你從未想像過的旅行目的地。

可“世上哪有這般完美的人、逍遙的生活”?世界太小,圈裡圈外總有交集,不排除有被人發現是網路盜圖的。

網上有一個著名的段子:有一天我在樓下拉麵館看到了我的朋友,但我們沒打招呼,因為她的朋友圈顯示她這時應該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排隊買LV,而我應該在美國黃金海岸曬太陽……

假裝在國外,看上去很美,但朋友圈裡的幻象一旦被戳破,虛幻的“別處”就變成了殘酷的“此處”。

7、隱身黨:那個角落裡的窺視者

在微信朋友圈實現隱身,必須是蓄謀已久的。只有在足夠長的一段時間裡,讓人們看不到他在朋友圈裡的活動跡象,才能說隱身成功。他們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失蹤者”。如果不是偶爾出現在你或者他人的點贊裡,你幾乎意識不到他們一直躺在你的好友列表裡。在你刷朋友圈時,他們也許潛伏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端著手機默默“窺視”著你的生活。

技術進步的確挽救了人類的體面。在那個沒有社交網路的時代,周作人不想見魯迅,只能親筆寫信警告大先生:“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

社交網路上諸如“取消關注”“對其不可見”等功能,極大地緩和了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並且節約了絕交所耗費的時間、人力與心力成本。由於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不想見的人,或者不想讓對方看見自己,朋友圈裡的人幾乎都做過別人的隱身黨。

你在朋友圈中的表現會成為熟人的談資,或成為他們判斷你心智、學識、興趣、性格、職業成就等指標的參考。不點贊、不評論的隱身黨,也許就默默地記住了你說過的話。

移動互聯網讓人際交往突破了時空限制,但並沒有改變人類的關係本質。在複雜的社交裡,或許只有隱身,才能使人們繼續保持應有的距離。只是,千萬別成為一個躲在角落裡窺視隱私、傳播八卦的猥瑣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