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拳由心內打,出手不由己”該怎麼理解呢?

臻于完美境界的太極拳, 作為中華古國的武術之瑰寶, 不僅有其功力的一面, 而且還有其健身, 修心養性, 陶冶情操, 提高自我思想素質的一面。 它作為中華古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不僅被中國人民所喜愛, 而且也為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 對其神秘而威力無窮的功效與勁法, 追求的人越來越多。 太極拳的演練無往非勁, 它引外引內, 以內導外形成內外同一的拳勢, 從而達到陰陽平衡, 外即是內, 內即是外, 勁出不由己的境界。

筆者在少年時期, 曾遇到一件趣事。 有一天蹲在大門前用早飯, 一隻雞跑到我跟前, 我也不知怎的猛的一驚身不由己地腳蹬手打, 動作非常迅速, 雞挨了一下便呱呱地飛跑了。 此時, 蹲在我對面的家叔陳丙新先生卻哈哈大笑道:“你練拳哩, 拳練到一定程度就是這種勁, 出手出腳不由你自己。 ”這是一種靈氣, 古諺雲:“拳由心內打,

出手不由己”。 這句話至今我還牢牢記在心裡, 經常琢磨體會其含義。 “拳由心內打”是練拳時的意念作用, 這種意念必須使大腦放鬆, 排除一切雜念, 大腦的思維隨著練架子的招式使內氣的升降迴圈隨著架勢該起則起, 該落則落而進行, 當然行氣沉氣均字周身放鬆的情況下進行。 家叔經常給我講過去許多有功夫的人看上去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 實際上人家是在練功, 這大概就是他說的“拳由心內打”。

手不由己”則是拳練到一定程度時的功效,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程度呢?拳論上說:“由招熟漸悟懂勁”。 首先對架路招數必須搞清楚, 在每個招數中, 它的力點在什麼地方, 力的轉換點(指手和手臂, 當然必須配合腰襠, 不然形不成整體勁)在什麼位置, 轉換時肩應怎樣放鬆與肘旋轉下沉的配合, 內氣的升降與腰襠的配合, 在招式的演練中什麼地方為引, 什麼地方為進都必須搞清楚。 所有這些都必須以活為基礎。 所謂“活”即必須使周身骨節打通能圓轉自如地形成一個整體勁,

勁須整, 不能散, 方能求得其內勁(內勁是一種松沉靈活多變的勁)。 練架子還得兼顧手肘的到位, 手走到什麼部位, 肘走到什麼部位都至關重要。 另外, 也不能過於放鬆, 必有領勁與棚勁, 領勁在於手指, 棚勁在於臂與身, 打拳不是不用力, 而是不用拙力與僵力。 通過練架子使內氣流通後還須注意內氣轉換(家叔稱內換), 內換更為至關重要, 換也即是陰陽變化, 內氣流通, 丹田充實之後自身此刻會有燥感, 處處想發力。 這時練發勁必須注意內換要速, 越快越好, 內換不速出手不猛, 發力不透。 因而練架子不能單練慢練柔, 在條件成熟下必須練發力。 慢求其骨節松活, 內氣充實, 達於梢節歸於丹田(當然也得注意左右要明, 上下須分,
注意根節轉動), 發力求其在腰襠配合下轉換要速, 出手要疾, 這樣舊而久之可練出靈感, 靈感不僅指手臂與身的靈動(靈指一觸好知, 動指變化), 也包括大腦中樞神經的敏感性, 更證明了古人說的“太極拳存乎一心”的道理。 功夫=功夫, 在科學的前提下, 經過苦練才能達到“勁出不由己”的境界。

太極拳,歸根到底是一個虛實開合陰陽的變化,而陰陽則是互為其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柔極生剛,剛失去柔則成無本之木,易斷易折。柔失去剛則失猛烈之性。剛柔相濟乃為太極之道。陰主柔,主散,以退為進,陽主剛、主聚,以進為退,這種陰陽辨證之理與太極者不可不悟。

太極拳,歸根到底是一個虛實開合陰陽的變化,而陰陽則是互為其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柔極生剛,剛失去柔則成無本之木,易斷易折。柔失去剛則失猛烈之性。剛柔相濟乃為太極之道。陰主柔,主散,以退為進,陽主剛、主聚,以進為退,這種陰陽辨證之理與太極者不可不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