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讀書散記|在理的境界上往高站《高建忠談溫病》

坐在書桌前, 花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光, 只做了一件事——完全沉浸在一篇寫了滿滿十頁紙的文章中。 一邊細細品讀, 一邊做上筆記。

此刻, 又敲在了電腦上……腦海裡翻唱起電視劇《鑒真東渡》主題曲中的一句歌詞:人生只做一事又何妨!大概就是這樣的意境吧!至於選擇看這篇文章的原因, 則是《溫病》一直是我的“心病”, 一直不太懂。 原文是師兄們根據高建忠老師授課錄音整理而成的, 筆者精簡了文章中的語句, 以便學習, 所以有了以下條文式的筆記:

1.方以載法, 法是無形的, 方是有形的。 中醫通過有形的方傳承了無形的法, 一定要找著立方的法才能去破解所立之方。

2.一個人要變的有高度, 一定要讀點有難度的東西, 不然始終上不了臺階。

3.“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傳心包”。

4.溫病和傷寒不同的是發病一開始就是熱邪, 葉天士說溫邪。 寒邪從皮毛入, 而溫邪從口鼻入, 也就是“溫邪上受”。

5.臨床上初步判斷傷寒、溫病最簡便的方法, 即看患者剛起病, 是以皮毛還是口鼻的症狀為先。

6.我們知道溫邪上受可以犯肺、可以傳心, 犯肺是在衛氣分, 傳心是在營血分, 這就是葉天士衛氣營血四個字的來源。

7.人是有聖凡之殊的。

8. 溫病是由於肺氣的升降障礙影響了表氣的出入, 治療重點是恢復肺氣的宣降。

9.銀翹散方最忌諱濕邪。

10.“頭痛”, 傷寒、溫病都有, 有差別。 溫病是脹得疼, 感覺邪從裡往外蒸;傷寒是箍得疼, 寒邪從外面裹住了。 敏感得病人能描述出來。

11“微惡風寒”……溫病用一“微”字。

.

12.溫病身熱、自汗。 因熱邪主開主散。

13.口渴和咳嗽是溫病典型的症狀, 可以有先後出現的次第。

14.“午後熱”, 如果沒有陽明腑實證, 就應該是溫病。

15.學一張方劑, 開始學什麼時候要用, 當學到一定程度時一定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能用, 知道什麼時候不能用比什麼時候能用更重要……臨床上不怕遇到笨蛋大夫, 就怕遇到膽大大夫。

16.銀翹散在有濕濁的時候不能用。

17.如何知道有濕邪?對臨床有辨證作用的主要是舌苔膩。

18.桂枝湯證和銀翹散證的根本區別在“渴”, 桂枝湯證不可以渴, 銀翹散證不可以不渴, 一寒一溫, 用錯了會壞事。

19.銀翹散勿過煮的原因是“肺藥取輕清, 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 ”

20.銀翹散量大了舌苔很快就膩了, 都走中焦了。

21.很多時候治療外感發熱需要一天兩劑藥, 我經常這樣做, 隔三、四個小時喝一次。

22.我們用中藥一定要用中醫理論。

23.在吳鞠通的思維裡, 所有苦寒藥都犯中焦, 溫病上焦病例拒絕使用苦寒藥。

24.搞學術、做學問可以偏執, 但臨床醫生不可以, 這是醫生和學者不一樣的地方。

25.凡是能留在中醫學史上的大家沒有一個是不中用的。

26.陽氣偏虛的人易得寒證, 陰津偏虛的人易得熱證, 得溫病的人特別是外感溫病往往是先有津液不足。

27.中醫特看重體質。 同一種致病因素發生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出現的證不同, 這就是中醫說的“從化”。

28.溫病應該用涼, 初起應該用辛。

29.中醫臨床, 一定要在理的境界上往高站, 理不通記住再多的方藥都沒用。

30.桑菊飲證主證咳嗽, 側重于肺氣宣降失常引起的咳嗽。 銀翹散主證沒有咳嗽, 更傾向於治療咽痛和表證。

31.一個病人從發熱轉為咳嗽, 病是加重的, 不是減輕的。

32.升降散從伏氣溫病立論;達原飲從瘟疫立論;甘露消毒丹從濕溫立論。

“說理”一向是高建忠老師的授課風格,也是“易水學派”的寫作風格。原文以一張“銀翹散”貫穿全文,表面上是在講述此方的適應症、禁忌症,實則是以學習“銀翹散”為例,講述如何學習《溫病》以及書中每張方子的學習方法,乃至如何學好中醫的方法。不妨把自己當成原著的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可能這就是老師想要教給我們的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一直在這麼做。啟發大家,激發大家去獨立思考。如此,才更精進!

(注:《高建忠談溫病》選於《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

| 投稿郵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商業轉摘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摘請注明來源。

“說理”一向是高建忠老師的授課風格,也是“易水學派”的寫作風格。原文以一張“銀翹散”貫穿全文,表面上是在講述此方的適應症、禁忌症,實則是以學習“銀翹散”為例,講述如何學習《溫病》以及書中每張方子的學習方法,乃至如何學好中醫的方法。不妨把自己當成原著的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可能這就是老師想要教給我們的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老師一直在這麼做。啟發大家,激發大家去獨立思考。如此,才更精進!

(注:《高建忠談溫病》選於《臨證實錄與抄方感悟》)

| 投稿郵箱:bianjibu@zhongyijia.com.cn

商業轉摘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摘請注明來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