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蘇聯工業體系下的中國已成功擁抱歐美標準,俄為何不能轉型?

大家知道, 我國建國之初是依靠蘇聯的幫助, 建立起來相對完善獨立的工業體系的。 然而, 最近這些年, 我國卻在歐美標準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越走越順溜。 反觀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 依舊在老舊的工業體系下漸漸衰落, 不死不活。 這裡就存在了一個問題, 為何中國可以把工業體系從蘇聯轉向歐美, 更加積極的俄羅斯卻做不到呢?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說蘇聯和我國工業體系建立的背景。 二戰時期, 蘇聯遭到了德國鋼鐵機械洪流的強大衝擊, 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戰場上的失利使得蘇聯認識到強大的機械化裝備的重大作用。 然而, 戰場是殘酷的, 無論是德國還是蘇聯看似強大的坦克, 都會在各種火力的摧殘下快速損壞。 因此, 裝備的快速生產能力就成了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因素。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 蘇聯裝備了T-28和T-34坦克, 並且憑藉著數量優勢, 耗死了德國, 橫掃了日本關東軍, 甚至在戰後, 其高達2萬輛坦克的數量, 依然可以快速推平歐洲。 二戰的升力經驗使得蘇聯認為武器裝備的數量遠勝於武器品質, 甚至得出任何武器裝備在高強度戰場上都不可能使用超過一百個小時的結論。

按照這樣的經驗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 生產速度、快速裝備成了最高的標準。 但是, 蘇聯的成功經驗僅限於大集團作戰的陸軍機械化部隊, 空戰和海戰蘇聯參與的則很少。 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直接的辦法就是把陸軍的經驗移植到海軍和空軍身上。

空軍和海軍建設畢竟和陸軍不同, 是高投入和高技術含量的兵種。 這些特點決定了任何國家都不太可能大規模裝備戰機和軍艦, 只能採用以品質彌補數量的策略。 這時, 蘇聯工業體系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粗狂的加工生產方式也許靠著取巧還能在三代機上苦撐門面, 但是在隱身戰機身上則捉襟見肘, 無法應對。

接下來, 我們在來說說我國和俄羅斯工業轉型的不同。 大家知道, 蘇聯解體後十分嚮往西方, 無論是意思形態、經濟形勢還是工業體制等都全面向西方靠攏。 葉利欽更是直接聘請西方專家規劃和指導俄羅斯的經濟建設, 普京的第一個任期也是十分嚮往西方的。 但是, 俄羅斯的工業體系為什麼沒有向歐美標準轉型成功呢?反觀中國,

卻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越走越成熟了呢?

這裡就涉及到中俄兩國國情的不同。 不同於俄羅斯, 我國是全面向西方學習過的。 從中美建交,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向西方學習了大量的成產經驗和技術方法。 甚至在中美蜜月期, 美國專家親自都中國傳授技術。這樣的學習經歷是俄羅斯不具備的。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我國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俄羅斯不具備的。任何工業產品的早期成產型號品質肯定都不完美,和外部成熟產品的競爭肯定是不行的。在價格和品質雙重劣勢下,這些產品只能靠自身消費,從而實現資金的流動,反哺工業技術的提高。

中國很早就超過了十億人口,龐大的國內市場足以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從而使得企業獲得資金,提高工藝和投入研發。待到技術成熟,產品品質提高後,在走出國門參與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並在新一輪競爭中進一步提高。可以說,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是一個天然的良性自循環系統。

而俄羅斯則不同,雖然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很大,但是人口數量卻很少,而且大都集中在幾個大城市中。這就造成了俄羅斯資源的分佈不均和國內市場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生產的產品只能參與國際競爭。這種競爭的結果可想而知,肯定要死翹翹。

因此,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才是決定中俄兩國工業體系轉型成敗的根被原因。

美國專家親自都中國傳授技術。這樣的學習經歷是俄羅斯不具備的。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我國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是俄羅斯不具備的。任何工業產品的早期成產型號品質肯定都不完美,和外部成熟產品的競爭肯定是不行的。在價格和品質雙重劣勢下,這些產品只能靠自身消費,從而實現資金的流動,反哺工業技術的提高。

中國很早就超過了十億人口,龐大的國內市場足以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從而使得企業獲得資金,提高工藝和投入研發。待到技術成熟,產品品質提高後,在走出國門參與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並在新一輪競爭中進一步提高。可以說,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是一個天然的良性自循環系統。

而俄羅斯則不同,雖然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很大,但是人口數量卻很少,而且大都集中在幾個大城市中。這就造成了俄羅斯資源的分佈不均和國內市場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生產的產品只能參與國際競爭。這種競爭的結果可想而知,肯定要死翹翹。

因此,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才是決定中俄兩國工業體系轉型成敗的根被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