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對話」中國醫藥產業投資並購國際化(上)

版權聲明: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 “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組委會”未獲授權禁止轉載

9月14日-16日, 2017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在貴陽盛大召開。

國際生物醫藥產業論壇彙聚來自全球各地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 共同圍繞“醫藥產業投資並購國際化”展開了一場多維度、顯實效的對話。

(從左至右)

■ 何 幸——弘暉資本合夥人

■ 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 江維娜——國信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

■ 雙鎔清——貝祥投資集團(PE)董事長

■ 熊海山——方恩醫藥副總裁

何 幸:外商對中國醫療企業的投資從2002年開始持續減少, 可見中國的醫藥企業正在把國外的投資作為重點。 針對這樣的情況, 我想請各位嘉賓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談一談對於這個現象的看法。

首先請朱棣文教授談一談, 為什麼中國醫療企業對海外的投資有這麼高的增長, 您認為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朱棣文:中國很多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是一個混合型的思考, 是對於外部的投資, 比如對於美國、歐洲的投資, 屬於一個穩定的投資, 這些公司會有更多的固定的穩定資產。

何 幸:下面請江總談一談什麼樣的目標市場是我們企業比較關注的。

江維娜:我們經常到海外調研, 發現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 包括大的醫藥和地產公司, 非常熱衷於去海外考察專案。 專業機構是為了上下游延伸;地產或者資金富裕的公司以及尋求轉型主業處於瓶頸狀態的公司, 到海外考察可以尋求未來的發輾轉型。 我認為大家的出發點是不同的。

何 幸:雙總有很多與國外企業合作的經歷, 您認為對外投資背後的驅動力是什麼?

雙鎔清:我們發現跨國並購的趨勢在醫療領域集中, 特別是2016年是最活躍的時期。 所以我們成立了醫療細分行業的並購基金, 專門做跨境醫療器械並購。 這背後驅動增長的動力, 我個人認為是由於中國醫療產業缺乏創新和最近經濟的下行趨勢, 產業的利潤受到擠壓;在國外特別是這些高新的創新的企業估值相對國內低很多,

形成了一個套業的機會, 中國的上市公司和基金看到了這樣的機會。

何 幸:熊總的公司有很多海外客戶, 這樣的客戶走出去的案例多嗎, 請您為我們分享一下您的體會。

熊海山:我們公司做過兩次海外並購, 目的都是橫向擴展我們的服務, 更好地服務于客戶。 在和客戶的交談中, 我發現很多企業對並購有興趣, 但主要是從產品的角度。 剛聽到雙總提到的創新性不夠, 如何通過並購來提升創新能力, 是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方面。

何 幸:中國企業很多時候“走出去”, 是因為中國市場買不到合適的專案和標的。 從過去5年的資料中, 中國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是美國, 主要專案是生物技術、醫療器械。 中國企業對美國進行海外投資, 在技術上、產品上、市場上, 有沒有好的建議?

朱棣文:創新是由科學發現所推進的, 也會去塑造和改變醫藥行業。 投資應該關注創新, 大多數新藥的發現不僅僅是小的藥物修改, 從小型醫藥公司開始,要進行公司內部的創新。我想鼓勵這類公司,他們去美國尋求創新的機會,但是不能避免基本的問題,就是新的理念從哪裡來?最終來自于大學以及大學的研究室或者醫學中心。

雙鎔清:我個人認為技術和規模的並購,是同時進行的。技術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僅是一個實驗室,而是一個生態圈。做藥也是一樣的,中國沒有自主研發大的藥,不是因為學校不好,而是因為缺乏生態圈。一個科研,真正的頂級發明專利需要生態圈來培養,是生態環境支持發明。所以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創新來自於美國、歐洲或者以色列,他們的生態環境非常完善,中國在這方面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趕上來。

(摘自2017 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國際生物醫藥產業論壇對話環節)

從小型醫藥公司開始,要進行公司內部的創新。我想鼓勵這類公司,他們去美國尋求創新的機會,但是不能避免基本的問題,就是新的理念從哪裡來?最終來自于大學以及大學的研究室或者醫學中心。

雙鎔清:我個人認為技術和規模的並購,是同時進行的。技術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僅是一個實驗室,而是一個生態圈。做藥也是一樣的,中國沒有自主研發大的藥,不是因為學校不好,而是因為缺乏生態圈。一個科研,真正的頂級發明專利需要生態圈來培養,是生態環境支持發明。所以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創新來自於美國、歐洲或者以色列,他們的生態環境非常完善,中國在這方面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趕上來。

(摘自2017 第四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暨國際生物醫藥產業論壇對話環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