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腦洞大開的二比武器—軍刀手槍 適合切腹 沒切死可自補一槍

一般人的印象中, 武士道和日本刀幾乎就是日本的符號, 二戰前崇尚武士道的軍國主義日本更視日本刀為武士的身份象徵。 日本人對刀的這種執念延伸到實用武器設計上, 就出現了一種非常奇葩的武器“軍刀拳銃”。

在日本, 拳銃就是手槍的意思, 軍刀拳銃顧名思義就是將手槍與軍刀合二為一的武器。

進入火器時代, 騎兵在執行追擊任務時, 往往需要使用槍械射擊, 但是在近身格鬥時, 又需要使用馬刀等近戰武器作戰。 騎兵同時使用兩種武器, 有時會有不方便的感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一直有人希望將槍與刀劍等近身格鬥武器結合到一起, 於是我們看到在歐洲, 也出現了這類武器:

一直到1840年, 比利時還設計過上圖將左輪與馬刀結合的作品。

不過上述設計均為火器時代不成熟的作品, 自然也未得到大量應用。

到了1920年, 日軍的騎兵腦洞大開, 為了方便在馬上同時使用軍刀和手槍, 提議將兩種武器合二為一。 日本陸軍總部在接到這個提議後, 居然真的認真的考慮, 並付諸實施。

根據大正10年7月, 日軍陸軍技術本部的文獻記載, 日軍決定以明治三十二年式陸軍軍刀甲為基礎結合手槍設計。 此刀長83.6cm、反1.35cm, 全廠100.2cm。 這是日軍專門給騎兵低級軍官定制的軍刀。

三十二年式軍刀甲, 甲為供騎兵使用的意思

以南部小型自動手槍為基礎的“軍隊拳銃”

最終設計出來的軍刀拳銃基本參數如下:

口徑:8mm

刀身長:83.5~78cm

裝彈數:8~15發

重量:1.8kg

南部十四式手槍即被中國俗稱為“王八盒子”的日軍制式手槍。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軍自動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手槍,發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8×22mm南部手槍彈。此槍瞄準基線較長,精度高,子彈殺傷力與達姆彈相同。但這種子彈穿透力很弱,多層棉被就可以擋住。此槍有很多缺點,例如撞針硬度不夠發脆,擊發無力,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導致射擊停頓,需要手動上膛,變成一把手動手槍。而且彈夾非常容易脫落造成卡殼,還容易走火。射擊距離稍遠,子彈就亂飛。較差的性能導致八路軍即便繳獲了這種槍也不願意使用。

在這種前提下,軍隊拳銃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投入實戰後,軍隊普遍反映軍刀與手槍結合部非常容易掉落,一刀揮過去,刀沒了。而且作戰時因手槍固有的缺陷如走火等問題,導致格鬥時自身的危險係數大大增加,有可能尚未與敵人短兵相接,自己就先“玉碎”了。在使用手槍射擊時,軍刀又顯得礙手礙腳,難以拿穩手槍,影響了射擊精度。

毫無疑問,這是一款非常失敗的作品。昭和四年(1929年)日本陸軍總部最終決定停止開發這種不倫不類的武器。

美軍佔領日本後繳獲了這種武器,把玩許久的美軍士兵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武器非常適合日本人切腹,切腹時一刀沒切死的時候就可以給自己補上一槍。

南部十四式手槍即被中國俗稱為“王八盒子”的日軍制式手槍。由南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軍自動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來的手槍,發射同為由南部麒次郎設計的8×22mm南部手槍彈。此槍瞄準基線較長,精度高,子彈殺傷力與達姆彈相同。但這種子彈穿透力很弱,多層棉被就可以擋住。此槍有很多缺點,例如撞針硬度不夠發脆,擊發無力,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導致射擊停頓,需要手動上膛,變成一把手動手槍。而且彈夾非常容易脫落造成卡殼,還容易走火。射擊距離稍遠,子彈就亂飛。較差的性能導致八路軍即便繳獲了這種槍也不願意使用。

在這種前提下,軍隊拳銃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投入實戰後,軍隊普遍反映軍刀與手槍結合部非常容易掉落,一刀揮過去,刀沒了。而且作戰時因手槍固有的缺陷如走火等問題,導致格鬥時自身的危險係數大大增加,有可能尚未與敵人短兵相接,自己就先“玉碎”了。在使用手槍射擊時,軍刀又顯得礙手礙腳,難以拿穩手槍,影響了射擊精度。

毫無疑問,這是一款非常失敗的作品。昭和四年(1929年)日本陸軍總部最終決定停止開發這種不倫不類的武器。

美軍佔領日本後繳獲了這種武器,把玩許久的美軍士兵得出的結論是,這種武器非常適合日本人切腹,切腹時一刀沒切死的時候就可以給自己補上一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